陳艷玲
(肇慶學院 文學院,廣東 肇慶 526061)
持堅守白 人硯合一
——試論小說《即墨侯》中的人物塑造
陳艷玲
(肇慶學院 文學院,廣東 肇慶 526061)
小說《即墨侯》以近百年來的肇慶端州歷史為背景,塑造了眾多不同歷史時期的硯鄉(xiāng)民眾,有像“天下為公硯”般一心為公的革命者,有像“百鳥歸巢硯”般技藝高超的硯師,也有如眾多普通的無名硯般平凡卻不普通的硯村人。小說表現(xiàn)了人物的各有持守,他們似端硯般“持堅守白,不磷不緇”,努力追求生命的意義,從而使其具有人硯合一的藝術(shù)效果,充分展示出端硯題材小說的獨特魅力。
《即墨侯》;持守;端硯;人硯合一
《即墨侯》是肇慶籍作家鐘道宇先生最新出版的端硯題材長篇小說,這是他繼《紫云》《硯癡》等端硯題材小說后的又一力作。小說分上下兩部,敘述了肇慶端州自清末民初開始近一個世紀內(nèi),硯村“即墨侯”家族的興衰,展現(xiàn)了歷史洪流中端硯技藝傳人的命運浮沉。“即墨侯”既是端硯的別稱,又是對技藝超群的制硯大師的封號,小說以此命名,暗示人與硯的統(tǒng)一。小說對人物的塑造不側(cè)重表現(xiàn)其性格,而是側(cè)重表現(xiàn)其命運。在小說中,不管是為革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孫中山先生,還是一生為端硯技藝嘔心瀝血的即墨侯郭端正、郭樹生,還是在西江上過著顛沛流離生活的疍家女翠蓮,他們都像端硯般“持堅守白,不磷不緇”。小說通過表現(xiàn)有持守之人的生命品格,使其呈現(xiàn)出一種特別感人的力量。持守即是對生命意義的追求,是一種高尚的品格,一種可貴的氣節(jié)。他們或持守“天下為公”的信念,或持守傳承端硯技藝的使命,或持守心中的善良與真情。小說中人因硯顯,硯因人揚,突出了硯道與人道的合一。
“天下為公硯”是即墨侯郭樹生年輕時為支持孫中山先生的革命而特制的一方硯臺,此硯是觸手而起酥麻感的老坑端硯,精雕細琢,幾乎囊括了老坑硯石所有的石品花紋,非常名貴。硯上鐫刻孫先生筆跡“天下為公”,還刻有龍紋、“博愛”印章及孫先生的一些著名題詞。取義眾生平等,天下為公,既是孫先生的革命理想,也是佛教中人行善慈悲,福極無涯的境界。小說非常巧妙地將革命者的品質(zhì)與端硯的品質(zhì)重合起來,這方硯臺代表了以孫中山為首的為了國家為了眾生不惜流血犧牲的革命者形象,他們持守的是民族的未來,是民生的希望,是正義。
小說敘事構(gòu)思巧妙,內(nèi)容主要以20世紀中國幾個重大歷史階段為背景,展示了肇慶端州不同歷史時期普通人的命運與品格,他們是小人物,但也是書寫歷史的“大人物”。小說人物設(shè)計也比較特別,將真實與虛構(gòu)相結(jié)合,把歷史上真實的人物如孫中山、黎仲實等人與所虛構(gòu)的參加革命的硯村人串聯(lián)一起,書寫出端州充滿苦難而又滿懷戰(zhàn)斗激情的近現(xiàn)代史。
最能直接體現(xiàn)“天下為公硯”般之持守的莫過于孫中山先生,小說并沒有花大筆墨來敘說孫先生的英雄事跡,而是采用了歷史上的真實敘事。1923年孫先生來過肇慶,曾住鼎湖山上的慶云寺,留下了題詞及飛水潭游泳的史跡。當年的他遇到民主革命事業(yè)的瓶頸,來到山水秀美的肇慶停留歇息,但是他一刻沒有忘記革命事業(yè),隨身攜帶“天下為公硯”,與寺里老和尚談革命的理想,談修行與革命的殊途同歸,即都想創(chuàng)造一個新世界。與其說小說塑造了孫中山形象,不如說小說借史實讓偉人立于文字間,直觀地表現(xiàn)出一位持守天下為公,為民謀幸福的國父形象,以此表達對孫先生的敬仰和懷念。小說中還提到一位肇慶歷史上的真實人物——黎仲實,他是同盟會創(chuàng)會會員、辛亥革命元勛、國民黨元老,他為革命,為創(chuàng)造新世界,走出端州,年僅34歲就不幸患病而逝。他與孫先生一樣,持守天下為公的信念,不顧個人利益,將滿腔熱血全部獻給了民族大義,獻給了人民的新生活。
此外,小說還塑造了幾位革命者形象:郭天賜、郭家玉、陳子忠,他們在辛亥革命以及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時期都持守“天下為公”的信念,拋開個人的幸福,追求民眾的新生活。天賜與家玉是兄妹,是硯村即墨侯郭端正的兒女。天賜青年時期就跟隨黎仲實去北京參加革命活動,以天下為家,即使遭到了父母的誤解,背負不孝的罵名也在所不惜。家玉在愛人陳子忠遇難之后,在友人的引導之下逐漸走上了革命道路,在國內(nèi)矛盾激烈的時期,她不顧自己的安危幫助共產(chǎn)黨人渡過難關(guān),到后來參加新中國的建設(shè)。陳子忠曾是家玉的老師,早年加入共產(chǎn)黨,結(jié)婚不久就因為“高要慘案”而失蹤,最后被國民黨殺害。這些人在國家危難之際都選擇了大義,恰如出自端州的端硯,端方正直,堅白同石。
小說還用套中套的形式提到兩方著名的端硯:“岳飛硯”與“千金猴王硯”,都為郭家祖輩所刻制,“岳飛硯”曾見證過岳飛與文天祥的英雄事跡,“千金猴王硯”也見證過早期革命黨人的澎湃熱血。人與硯具有相同的氣質(zhì),都“持堅守白,不磷不緇”,為天下公義,為百姓蒼生,持守著自己的生命意義。
小說中,作家選擇了非常熟悉也非常擅長的題材,主要敘述的是肇慶端州硯村人的日常生活,特別是幾代制硯大師“即墨侯”郭端正、郭樹生在歷史不同階段的命運,他們?yōu)槌幎?,其人生獨具端州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這也是作家端硯題材小說獨特藝術(shù)魅力之所在。制硯大師持守的是先人高超的制硯技藝,他們將傳統(tǒng)端硯文化代代相傳,將端硯技藝發(fā)揚光大,而且將為硯之道內(nèi)化為自己的為人之道,做人如做硯,人硯合一。小說對這一類人的塑造最為生動,其中“百鳥歸巢硯”的刻制與對郭家硯譜的守護最能夠體現(xiàn)端硯大師的持守。
“百鳥歸巢硯”由郭樹生花了3個月才制成,是傳統(tǒng)花卉系列端硯藝術(shù)的精華之作。這方老坑硯幾乎集所有名貴石品花紋于一身,103只不同的鳥形態(tài)、神態(tài)各異,以壽山福海、旭日東升為背景,構(gòu)造出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意境。這方硯刻制之艱辛與對技藝要求之高都是難以想象的,在制作過程中,郭樹生小心翼翼,每一次動刀每一次用力都恰到好處,將積攢了多年的制硯技法施展得淋漓盡致。郭樹生自小就隨侯爺郭端正學制硯,將侯爺身上的郭家前人制硯與做人方法一并繼承了下來。侯爺教育他“內(nèi)心要純凈,心純鏟出的平面才平,刻出的線條才直”,要求他“把木槌鑿子刻刀當是你身體的一部分,你要把硯石當成是你心愛的女人一樣”[1]33,而且做硯時要動真情,這樣硯才會打動人,才會人硯合一。侯爺既是教他做硯也是教他做人,一方精美的硯臺也是一個人人品純良的標志。每一代的侯爺都是這樣訓練出來的,他們制作端硯的水平是當時最好的,為人也是當?shù)鼐竦赖碌臉藯U。比如侯爺郭端正喜歡做小硯,不像個別硯師那樣為了多掙銀兩而做一些體積大卻不實用的大硯。他后來也是因為這方硯被小人設(shè)計陷害郁郁而終??谷諔?zhàn)爭時期,日本人試圖從郭樹生那里拿到郭家祖?zhèn)鞯膬r值連城的硯譜,他為了保全硯譜而選擇自殺。他用自己的生命守護了硯譜的清白,也守護了自己的清白,雖死而不朽,逾遠而彌堅。他德行端正,知行合一,達到了硯道與人道的合一,生命的意義也得到了呈現(xiàn)。
而且,制硯大師的持守也是傳統(tǒng)文人對精神家園的追求。選石,扁石,刻制,每一步都是硯師生命力的揮灑,硯,已成為他們心中的圖騰,手中的刻刀,“應該就是他生命里的一部分”[1]58。制硯的過程其實就是他們建造與堅守精神家園的過程,所以才那么堅定與忘我地投入。每一種文化都是生命精魂所鑄,小說也借此表達出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精神境界,表達出在這個充滿矛盾與斷裂的時代的一種思考、一種認同、一種寄托、一種理想。
“一方硯臺,一座城市,一種文化”[1]143。地方傳統(tǒng)文化如何得以傳承以及傳承些什么是當今物質(zhì)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小說通過硯師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人積極影響的范本,表現(xiàn)出端硯文化對形塑人格的獨特力量,這也恰是端硯魅力之所在,也是所有優(yōu)秀文化魅力之所在。正如小說中所寫的:“端硯文化,不是只能放在歷史的那端又或者隔著博物館的玻璃才能欣賞的東西,更多時候,它不是外在于我們的物,它是活在我們生命中的生命。”[1]141或者,把文化融進人們的生命才是最好的傳承,小說作者提出了他的思考。為了更好地表達這個思考,小說下部敘述了一個跟作者名字一樣的叫“鐘道宇”的當?shù)刈骷?,寫他對端硯藝術(shù)的鐘愛,寫他身為“硯癡”創(chuàng)作的端硯題材小說,寫他與硯村郭家后人的交往,寫他在無聊庸俗及物欲橫流時代對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對生命意義的尋求。與作者同名同身份的人物設(shè)置多少會有作者本人的意愿表達在內(nèi),真真假假的敘述其實是作家本人的夫子自道,他想表達的正是傳統(tǒng)端硯文化對人品格的塑造,欣賞端硯就是欣賞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道德與人格理想,只有人的品格與文化品格的統(tǒng)一才是傳承文化的最好方法。
作家非常特別地選擇了一條在郭家輪回轉(zhuǎn)世的黃狗“我”作為敘述視角,由“我”的眼記錄下硯村上百年歷史中形形色色的人生,知曉世事來龍去脈的“狗”眼看人生更加清晰明亮。“我”親眼目睹了郭家硯師精心制硯的過程,除了前文所提到的幾方名硯以外,硯師們還制作了許多或用來研磨或用來觀賞的端硯,每一方端硯都凝聚了他們的精氣神,他們的人品也與硯品交相輝映。端硯因材質(zhì)與特性的獨到而成為“高貴、典雅、堅貞等美德的隱喻,成為堅強、剛正、清白等人格的象征”[1]147,若說英雄的革命者與杰出的制硯大師恰如流傳百世的名硯一樣閃光,那么硯村的普通鄉(xiāng)民也正如那些沒有名字也不特別名貴的端硯一樣,他們也各有持守,煥發(fā)出人性的魅力之光。正如侯爺郭端正教育弟子所言:“做硯時你要動真情,也只有動了真情,你做出來的硯,才能打動別人!做人也好,做硯也罷,一樣的道理?。 保?]33
首先是愛硯成癡的孔郎中,他家世代都在硯村唯一的中藥鋪行醫(yī),他為侯爺家看病不收診金,只偶爾收取侯爺刻制的端硯,并且對硯總有不同凡響的見解。他不是硯師卻在端硯藝術(shù)上有極高的造詣,他能指出侯爺刻硯的不足,他堅信端硯藝術(shù)的不朽、端硯藝人的歷史價值,也是他,看清了文人對硯臺的精神寄托。因為端硯,硯村人似乎特別有靈性,孔郎中就是生活中的智者,他能夠體察侯爺內(nèi)心的不甘,他關(guān)心時事,看穿歷史,在他身上體現(xiàn)了端硯對人心靈的浸染與洗滌的一面。而他的兒子孔醫(yī)生同樣關(guān)心政局,雖然醫(yī)術(shù)不夠精湛,但也耳濡目染了端硯的品格。他抗戰(zhàn)時期熱心救治傷員和民眾,具有端硯持堅守白的精神氣質(zhì)。還有善良的疍家人翠蓮母女,她們在西江河上擺渡,過著風雨飄搖朝不保夕的生活,但是遇到危急情況,救人就像撈浮萍一樣的平常,且不求報答。她們救了郭樹生,后來,翠蓮與樹生相愛。她的愛情如飛鶴般忠貞堅毅,遭遇各種磨難都不能動搖,持守真情,其堅柔一如端硯。同樣持守真情的還有樹生的母親秋香,她與侯爺端正有情,自此洗盡鉛華為愛人守候,無怨無悔。還有家玉對愛情的執(zhí)著,愛情讓她選擇了大義。還有彩云,她持守承諾與公雞拜堂“嫁給”了天賜,后來也因持守內(nèi)心的欲望而跟隨劉副官。甚至還有慶云寺的老和尚,他持守佛教法旨,支持同樣為了天下的孫先生,為創(chuàng)造新世界而努力。
這些人都是普通民眾,在歷史大浪下雖然不能成為搏擊浪尖的弄潮兒,但是為人處世亦如端硯般“持堅守白,不磷不緇”。他們聽從內(nèi)心的召喚,持守生命的價值,在沉默中將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品格堅韌地傳承下去。在他們身上,可以感受到作家多年來通過端硯題材所表達的對硯鄉(xiāng)的敬仰之情,以及對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深層思考。
總之,《即墨侯》讓我們看到了作家不斷嘗試不同敘述方式的努力與成果,在重人物輕故事的寫法中,一如既往地表現(xiàn)出端硯藝術(shù)的獨特魅力,傳遞出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有學者曾感慨:“當下世俗社會流行的是做一個高雅、高級、高薪的人,卻久違了‘高尚’兩個字?!保?]可以說,《即墨侯》借助端硯的獨特品質(zhì),為讀者提供了一份“高尚”的大餐,它書寫出端州人在重大歷史時期的各種持守,表達了人精神追求的重要性,具有厚重的人物命運感與歷史文化感。
;
[1]鐘道宇.即墨侯[M].廣州:花城出版社,2015.
[2]陳思和.文學是一種緣[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3:157.
Persistence and Unity:Abrief discussion on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Ji Mo Hou
CHEN Yanling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Guangdong 526061,China)
The novelJi Mo Hou,based on Zhaoqing Duanzhou historical background for nearly one hundred years,created many characters in the village of inkstone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such as revolutionaries,highly-skilled inkstone carvers,and ordinary carvers.The novel shows that all the characters have their own beliefs to keep,and they pursue the meaning of life like Duan inkstand of sticking to the rigidity and pure white. As a result,the novel has artistic effect of the inkstone and the Chinese unity,and fully demonstrated the unique charm of Duan inkstone
Ji Mo Hou;persistence;Duan inkstone;unity
I207.425
A
1009-8445(2016)03-0005-04
(責任編輯:盧妙清)
2015-10-12
陳艷玲(1976-),女,湖南茶陵人,肇慶學院文學院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