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李 敏(首都師范大學)
誰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文 _ 李 敏(首都師范大學)
杭州市一名小學六年級學生因為每周有6天要在放學后去補課,在一個大雨滂沱的下午,丟下一句“不回來了,死在外面算了”,離家出走。幸運的是,在警方和熱心市民的幫助下,出走兩天的孩子最終被找到了。
近些年來,兒童離家出走的事件屢見不鮮。我們發(fā)現(xiàn),年齡小的孩子出走,大多是因課業(yè)負擔過重或?qū)W業(yè)挫折。產(chǎn)業(yè)化社會的升級、學歷社會的膨脹、少子化時代的糾結(jié)……似乎都構(gòu)成了教育發(fā)展不得不面對的客觀外部環(huán)境。無論是學校、教師、家長還是學生,我們都是局中人。只有尋找問題原因,找到解決途徑,才能解開困局。
首先,反思今天的兒童所被施加的諸種影響,是否反映了教育在大格局上有缺失?自兒童進入學校教育體制以來,學習便幾乎成為他們唯一重要的事情。我們的孩子像羊群一樣被趕進教育工廠,那里無視他們的獨特個性,把他們按同一個模樣加工、塑造。對此,需要學校豐富兒童的生活,同時,減少價值性不大的作業(yè)練習、課業(yè)考試,在彈性范圍內(nèi)創(chuàng)新學業(yè)評價方式。當生活豐富了,壓力減少了,生活對于兒童的吸引力和意義感便會逐漸增大;那么,即使當兒童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也會自我化解一些消極心理,減少沖動行為。
其次,兒童的教育生活里缺少挫折教育也是引發(fā)一些脆弱事件的重要原因。教育導向中僅推崇展現(xiàn)生活亮色的積極性原則和力排各種危險的保護性原則,而不輔之以生活其他鏡面的教育,這對于兒童的成長是不利的,尤其是對男孩的不利影響更甚。美國的喬治?E?范倫曾做過一項研究,他追蹤400多名男孩的發(fā)展情況(其中有不少人生長在較困難的家庭中)。結(jié)果表明:那些在兒童時代經(jīng)受過一定挫折磨練的人,長大后,比一般人與他人相處的關(guān)系融洽程度要高2倍,工資報酬高5倍,被解雇的可能性低16倍,他們的生活也更幸福、更充實。為此,我們倡導學校和家庭加強必要的挫折教育,讓孩子更多地了解生活的苦難與生命的珍貴。
最后,在這則事件中,我們也感受到社會轉(zhuǎn)型期家庭親子交往的巨大缺失?,F(xiàn)代生活中的大部分家長會被卷入各種工作事務(wù)中,再加上各種媒介廣泛深入地介入家庭生活,導致不少家長與孩子溝通的頻次和時間都極低。改變這種親子溝通的局面,需要家長在家庭里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可以隨心所欲地表達各種真實的想法。這則事件中的家庭,若父母與孩子溝通順暢,親子關(guān)系融洽,想必孩子很難輕易做出離家出走的選擇。
誰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社會、學校與家庭作為兒童最重要的影響源,或許它們都會是隱在問題背后的“最后一根稻草”。教育的改進行動,需要每一方面的關(guān)注,需要所有人認真而扎實地做出努力!
責任編輯/黃蜀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