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一銘
(秦皇島日報社,河北 秦皇島 066000)
新聞特稿的文學性寫作手法
□姚一銘
(秦皇島日報社,河北秦皇島066000)
新聞特稿是新聞的一種表現形式,比通訊更具有故事性,寫作更具技巧性。普利策新聞獎評選優(yōu)秀新聞特稿的條件是:“除了具有獨家新聞、調查性報道和現場報道的共有的獲獎特質外,特稿主要是考慮高度的文學品質和原創(chuàng)性?!?/p>
在確保真實的前提下,新聞特稿強調運用文學手段,更加精準地再現新聞事實,使新聞從深度和廣度上更具有價值。近年來,無論是以黨報為代表的主流媒體還是都市類媒體,都會大方地承認,“講故事”是一種有效的新聞寫作方法。
一篇優(yōu)秀的新聞特稿從標題開始就應該具有文學性的特征,好標題起到提綱契領、突出主題的作用。
2012年,我采寫了一篇講述“年輕民警火車輪下英勇救人”的故事,獲得了第29屆河北省新聞獎一等獎。2012 年7月的一天,秦皇島市昌黎縣火車站發(fā)生令人感動而震驚的一幕:不到20歲的實習民警李博亞,在火車站站臺上巡邏時,突發(fā)乘客落入鐵軌事件,李博亞沖下站臺救人,被壓斷一條腿。此事件受到極大關注,除了是一起突發(fā)事件以外,還具有深度挖掘的空間。人們想知道:他是誰?為什么有這樣的勇氣?他的腿怎么樣了?后悔不后悔?帶著一連串疑問,我第一時間趕赴昌黎,經過兩天的深入采訪,并與李博亞的家鄉(xiāng)取得聯(lián)系后,對這個實習民警從小到大的成長經歷都有了全面的了解?;貋砗?,連夜完成了3000多字的報道《士到危時方見義》。
在編寫報道標題時,我感到“年輕鐵警火車輪下英勇救人”“實習鐵警臨危施救腿被壓斷”等俗套的標題都無法體現這個年輕人的義舉和心境。最后,在報社總編和版面編輯的幫助下,選擇了林伯渠先生詩作《和柳亞子先生》中的一句話:“士到危時方見義”,作為稿件的標題,進而高度概括了他的身份特征及事件意義,再現了年輕民警的英勇行為和仁義之心。
新聞特稿的本質是新聞,是對歷史的記錄,必須以真實性作為基本原則。同時,新聞特稿也是要給讀者講述一個故事,在寫作時,會較多地借助生動形象的敘事方式和技巧。正如2007年,《南方周末》在總結自己特稿風格時提出:“追尋文字的美,呈現復雜的真。”
由于文學真實與新聞真實的差異性,很多人認為新聞寫作中應排斥文學手法。其實不然,我國從新中國成立之初開始發(fā)展新聞事業(yè)以來,從沒排斥過文學表達在新聞中的運用,尤其是在特稿寫作中。
例如1960年發(fā)表在《中國青年報》的新聞通訊《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無論從謀篇布局還是到文字的精雕細琢,讀起來都像是一篇小說。文章通過選取多鏡頭的表達方法,體現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文字中運用文學性的表現,再現了緊急情況中,人們的真實心理活動和行動。這篇新聞稿件堪稱“文學運用于新聞”的典范之作,也因此被改篇成電影、入選教材。
如果記者平鋪直敘講述“有61名農民兄弟中毒,為一個藥品,調動了多方力量進行救援”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卻缺乏準確、精致的技巧性文字表達,那么這一事件中的人物內心活動、所做出的努力、存在的困難等等細節(jié),都難以真實地再現。
文學性是文字表達方式的高級技巧,比起平實的語言,更加能夠再現新聞的真實。很多時候,一個新聞事件,其真相是全局的,不是一張照片、一段視頻、一段文字就能夠全面展現的,而此時,對于一些具有深度新聞價值的題材,讀者想知道更多。但繁雜的細節(jié)、交織的人物關系、背后的深層意義,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更好地呈現?這就需要通過高度的概括總結、巧妙的結構規(guī)劃、適當的細節(jié)描寫和準確練達的語言,達到寫實的目的,從而還原現場。
具有寫作技巧的新聞往往在開頭就能抓住人們的眼球,運用新聞事件的矛盾與沖突作為新聞主線,由此展開去,增強故事的動感。1972年,《華爾街日報》記者厄爾·戈特沙爾特在關于迪斯尼公司的一篇報道中是這樣寫的:
自從這位沃爾特·迪斯尼公司的共同創(chuàng)建人1966后死于肺癌后,這里沒有發(fā)生絲毫變化?!?/p>
他的繼承者們依然在他的思想指導下工作著?!?/p>
所有這些,讓迪斯尼公司成了美國商業(yè)界不折不扣的怪人。通常情況下,如果某個機構的領導者或者創(chuàng)始人突然撒手人寰,沒有對企業(yè)的發(fā)展留下既定政策,更沒有給員工留下什么關照的話,新上任者往往只會對他的前任表示口頭尊敬,在等待一段時間后,適時推出自己的政策……
對于一些批評家來說,迪斯尼到了需要改變的時候?!?/p>
在這篇報道中,“沖突”是一個戲劇性的元素。記者在迪斯尼公司和批評家之間建立起了一個對立關系,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暗含的對立關系:堅守多年以前的價值和標準的迪斯尼公司,與社會文化的變化之間的矛盾。這樣的對立在整篇故事中不斷發(fā)展、不斷強調,描繪了一個獨特的迪斯尼公司。而這篇報道后來被證實是具有預言性的,幾年后,迪斯尼因落伍問題而付出資產的代價,并遭遇管理層巨變。
美國《俄勒岡報》原主編杰克·哈特,在講解新聞特稿的故事技巧時說,寫新聞和寫故事一樣,都需要動作語言,使文章具有動感。一位不了解動詞的作家可能會將最富有戲劇性的事件變成最乏味無聊的故事。例如一段關于戰(zhàn)爭的描寫:
然后有一道閃光,一聲巨響,接下來是蘑菇云和碎片。一顆路邊炸彈毀了帶頭的悍馬軍車。
這一段里具備了所有的要素,但用了一個無力的動詞,一個虛詞,加上多余的完成時態(tài),現場效果完全被掩蓋。如果使用動態(tài)詞修飾,句子會更加生動:
路邊炸彈火光一閃,炸毀了帶頭的悍馬軍車,頓時間灰飛煙滅,一片狼藉。
寥寥數語,將戰(zhàn)爭的場面盡收筆端。
當然,將文學手法用于新聞特稿寫作中,要講求一個度,避免夸大事實、觀點偏頗,避免用作者的傾向和觀點,綁架讀者的情緒。
理性的內容和語言,往往枯燥乏味、缺少吸引力,也就很難收到理想的傳播效果,使新聞失去意義。而感性的、具體生動的、具有戲劇沖突的內容和敘事方法,常常能扣人心弦,留下深刻印象。
隨著業(yè)界對新聞寫作手法的研究深入,以及受眾對新聞美學欣賞的需求,越來越多的媒體走上“運用文學敘事的方法寫作新聞”的道路,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流行的“新新聞主義”到70年代普利策獎專門設立“特稿寫作獎”,說明了新聞寫作發(fā)展更加趨向于借鑒文學的手段和方法,從文學中汲取營養(yǎng)。
有學者在分析新聞寫作手法時談到:“大凡世界上優(yōu)秀的作品,之所以能成為經典,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作者會講故事?!笨梢灶A見,在新聞特稿的寫作中巧妙地使用文學手法,這是歷史的必然,是記錄當下的需要,在未來一段時間仍會不斷發(fā)展?!?/p>
參考文獻:
1.王春泉.《現代新聞寫作》,西安出版社2002年版
2.【美】威廉·E·布隆代爾.《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華夏出版社2006
3.《后臺》第三輯,南方日報出版社2010年
4.《普利策新聞獎·特稿卷》,新華出版社1999年【美】李普曼.《新聞與正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新聞的價值》,新華出版社1998年
5.方毅華.《新聞敘事導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4年
6.曾凡華.《談談新聞與文學的雜交優(yōu)勢》
7.吳肇榮.《中國現代作家型記者》,武漢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8.鄧利平.《審美視野中的新聞傳播》,新華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