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郭,李亞麗
(河北工業(yè)大學,天津 300401)
[思政教育與心理學]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新范式與新形態(tài)
梁永郭,李亞麗
(河北工業(yè)大學,天津 300401)
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一方面能夠為提高研究生整體思想素質、樹立堅定理想信念發(fā)揮關鍵作用,另一方面也能正確認識當前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和問題,進而以此為著手點,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新層次和新境界,使其適應時代發(fā)展需要,滿足教育教學需求。文章首先指出了當前思政教育理論研究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隨后在分析問題成因的基礎上提出了幾點優(yōu)化建議。
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新范式;新形態(tài)
范式(paradigm)作為一個科學概念,最早由美國哲學家馬斯-庫恩提出,它所指是科學家在研究某一課題時所采用的統(tǒng)一的規(guī)則、方式,甚至是語言作為一種標準方式用來解決問題。范式是一個具有時代特征的概念。
(一)片面注重區(qū)域劃定,學科研究廣度不足
每一個學科思想政治理論范式的確立,都涵蓋著對該領域關鍵區(qū)域和標準的劃定。從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發(fā)展來看,這種劃定對于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進一步深化有著積極作用,但是,由于受理論研究對象的限制,許多研究者往往會將過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劃定的領域內,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深度有余,廣度不足”。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研究工作不能突破這一范式局限,必然會對未來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產(chǎn)生負面影響,不利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二)學科領域劃分過細,重復研究普遍存在
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范式確立的影響,該學科中涉及到的教學概念、教育方法以及相關問題也得到了更加細致的劃分。短期來看,這種精細化的分類對于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內容有積極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增加,各個門類之間難以做到有效的信息交流,容易導致思想政治理論研究的停滯,甚至會影響正常的學科研究方向。除此之外,由于學科領域分類過于細化,同一領域內可能會出現(xiàn)多個相同的概念,不僅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工作量,而且重復研究現(xiàn)象普遍存在,不利于提升思政教育理論研究的效率。
(三)理論研究向學院化方向發(fā)展
學院化研究是早期高校理論研究的一種主要范式,由于受當時技術條件、人力物力以及研究設備的影響,學院化研究能夠集中高校有限的資源,為科研項目提供必要支持。但是,隨著高校辦學條件的優(yōu)化,以及教學硬、軟件設備水平的提升,學院化理論研究范式難以適應當前形式需要。但是部分高校仍然沒有徹底轉變這一研究范式,由此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研究與社會發(fā)展相脫節(jié)。從高校學科教學理論研究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上看,學院化理論研究是任何學科發(fā)展過程中都必須要經(jīng)歷的范式,因此,如何擺脫原有范式的束縛,與時俱進地實現(xiàn)理論研究再創(chuàng)新,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所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四)解題效率逐漸降低,難以適應發(fā)展需要
現(xiàn)階段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理論研究范式基本上已經(jīng)確立,并且在該專業(yè)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受國內外復雜形勢的影響以及多元文化的沖擊,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更多情況下是停留在理論層面,真正能夠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研究相對不足,對當前高校研究所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沒有給出解決方案和明確答復。
(一)要充分符合教學需要
“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是當下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雙引擎,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科學技術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許多高校都將工作重點放在科研工作上,而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重視則相對不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新范式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協(xié)調好科學技術研究與思政教育研究直接的平衡關系,結合當代高校(尤其是以科研為主的研究生群體)學生的教育教學現(xiàn)狀,逐漸擺脫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舊范式。隨著時代發(fā)展,不斷創(chuàng)新理論研究內容,以期充分符合當前高校教學需要,致力于培養(yǎng)綜合化、高素質的新型人才。
(二)要緊跟世界發(fā)展腳步
研究生作為高等教育群體,具有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儲備,對世界文化的包容性較強,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研究也要站在宏觀層面上進行分析,確保研究生教育內容具有足夠的開放性、先進性和包容性。經(jīng)濟全球化、貿易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是當前世界發(fā)展的三大主流趨勢,研究生群體在面臨來自世界的新挑戰(zhàn)和新機遇時,如何堅定自身理想信念,如何學會辯證看待問題,如何探究中國社會發(fā)展趨勢,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新范式所考慮的重要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在思想政治理論研究逐漸與世界發(fā)展相接軌的同時,必須要以我國發(fā)展實際和基本國情為出發(fā)點,確保理論研究成果能夠“為我所用”。
(三)要及時發(fā)現(xiàn)研究問題
任何學科的理論研究都不可避免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如何在最短時間內采取最佳的解決問題措施,是衡量該理論研究新范式有效性的重要標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是“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總結經(jīng)驗”的螺旋上升形式,從現(xiàn)有教育范式中探究解決問題的新途徑、新思維,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分析標準,為豐富理論研究新范式的內容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必須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舊范式中可能存在的隱藏問題,并運用最先進的思維模式去解決,防止隱藏問題轉變?yōu)樾碌膯栴},影響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質量。
(四)要不斷創(chuàng)新科技研究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思想政治教育是學生學習其他各門學科的基礎,也是當代研究生群體樹立堅定思想政治理念的重要途徑之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新范式,就是要協(xié)調好科學性和政治性之間的關系,培養(yǎng)出更多具有正確價值觀念的高素質人才。
(一)強烈的時代性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95周年大會上強調:要把理想信念作為思想建設的戰(zhàn)略任務,全黨要關注青年、關心青年、關愛青年。在國際局勢深刻變化,國內社會主義市場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也必須與時俱進,主動適應當前的時代環(huán)境,最終才能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實意義。總體來說,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新范式,要從研究方法、研究方向、研究內容上與時代發(fā)展相接軌,把握時代機遇、融入時代精神、解決時代問題,為進一步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新成果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二)高度的綜合性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門多專業(yè)的混合體,除了最為重要的政治學外,還包括社會學、倫理學、行為學以及教育學等,而各個學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新范式的優(yōu)化與提升都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對比于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范式,由于其研究內容過于單一,研究方向相對狹隘,因此,其發(fā)展難以滿足社會和教育教學的需要,并逐漸為新范式所取代。從這一點來看,只有充分吸收和借鑒多種專業(yè)學科知識,不斷豐富理論研究新范式內容,才能保持科學研究的本性,提高思政教育質量。
(三)鮮明的導向性特征
從教育本質上來說,思想政治教育是為一定的階級服務的,因此,其教育內容、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理論的研究,都會不可避免地受到階級影響,表現(xiàn)為鮮明的政治導向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始終離不開“政治”這一核心概念。受這一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范式就需要更加注重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轉變研究核心方向,突破傳統(tǒng)思維桎梏
馬克思主義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內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核心方向的轉變首先就是要結合當前國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現(xiàn)狀,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方向為基礎,真正將思想政治的實踐教育和理論創(chuàng)新相結合,解決理論研究新范式面臨的實際問題。其次,思想政治理論研究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是應當打破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局限,從研究生實際的學習、科研等情況出發(fā),用思政教育理論武裝和充實研究生群體,最終獲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新形態(tài)。
(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推動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
前瞻性和創(chuàng)新性是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工作不斷深入的根本動力,我們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新范式和新形態(tài)研究的同時,一方面要重視研究理論體系的構建,將創(chuàng)新納入理論研究的全過程,另一方面則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實踐探究,客觀地反映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客觀性和規(guī)范性。
[1]洪治濤,靳書艷.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的構建——基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捍衛(wèi)[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131-133.
[2]王思瑩,尚梅梅.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代轉型的有力追問——評孫其昂著《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代轉型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1):164-165.
[3]婁麗娜,曹涌期.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新范式與新形態(tài)[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4(4): 110-111.
[4]楊敏化,胡志國.淺析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范式的創(chuàng)新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3 (16):270-271.
G641
A
1673-0046(2016)9-00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