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韋昭《國語解敘》勘??籍悺?以明本四種比勘條目為對象

2016-02-13 05:25郭萬青唐山師范學院中文系河北唐山063000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1期
關鍵詞:版本異體字語料

郭萬青(唐山師范學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

韋昭《國語解敘》勘校考異—— 以明本四種比勘條目為對象

郭萬青
(唐山師范學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以《四部叢刊》影印明金李澤遠堂本為底本,參校明丁跋本、許宗魯本、童思泉本和金李本,形成韋昭《國語解敘》工作條目23條。在此基礎上,參稽《國語》其他版本近30種,一一比對覆校,辨明文字,詮解訓詁,揭舉是非,推闡前賢,案以己意。以辨明《國語》各本是非及各本關系,以利于《國語》之進一步整理與研究。

關鍵詞:《國語解敘》;校異;語料;漢語史;版本;異體字

一、引言

由于文字字形的變遷、抄寫者的個人差異、各個時代的避諱以及其它相關問題,所有的漢語史語料都需厘定,即在比較版本異同的基礎上確定最符合該語料文本的文本形式。

《國語》作為一部先秦時期的語料和史料文本,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即定字(定形、定音、定量、定序)、定義以及時代或地域的確定。就《國語》而言,《國語》文本的確定性需要《國語》各個傳本以及相關材料的勘正和具體語義的探討。我們認為,《國語》文本形式的確定以及語義探討需要藉助四個方面材料:一是傳世《國語》的各個版本的???,二是歷代《國語》研究著作的梳理與研究,三是群書引《國語》資料的整理與研究,四是先秦兩漢其它典籍與《國語》同內(nèi)容篇章或語段的比對與研究?!秶Z》文本的確定是《國語》語言研究的首要條件,而《國語》版本的梳理與清理是確定《國語》文本的首要條件。

基于以上考慮,輯合《國語》版本多種,對《國語》進行重新勘校??毙K啊秶Z》版本,按其刊刻時代列如下:(1)遞修本,此為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中華善本再造工程第二輯影印的本子。(2)活字本,該本為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所藏朝鮮活字本,刊刻年代不詳,校訂于正統(tǒng)年間。(3)丁跋本,為清丁丙跋本,此本實為明正德十二年(1517)明德堂刻本。(4)許宗魯本,為許宗魯嘉靖四年(1525)宜靜書堂刻本。(5)金李本,為明嘉靖七年(1528)金李澤遠堂刻本。(6)《百家類纂》本,為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輯印《四庫存目叢書》影印浙江圖書館藏明隆慶元年(1567)含山縣儒學刻本。(7)童思泉本,為萬歷六年(1578)刊本。(8)張一鯤本,此處所用張一鯤本為《王覺斯批校國語讀本》,該書為遼沈書社1934年影印本。(9)李克家本,為萬歷年間刻本。(10)《國語評苑》,為鄭以厚光裕堂萬歷二十年(1592)本。(11)《國語鈔評》,萬歷年間金陵胡東塘刻本。(12)吳勉學本,為萬歷間刻《國語》白文本。(13)閔齊伋本,此為明烏程閔齊伋萬歷四十七年(1619)刻本。(14)詩禮堂本,為曲阜孔傳鐸(1673-1732)康熙年間詩禮堂刊本。(15)二乙堂本,此本為康熙年間印本。(16)道春點本,此本為日本刻本。(17)京都大學圖書館藏道春點本。(18)薈要本,為臺北世界書局影印《攡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19)文淵閣本,為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20)文津閣本,為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影印《文津閣四庫全書》本。(21)千葉玄之本,為日本天明六年(1786)平安景古堂刻本。(22)黃刊明道本,為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本。(23)秦鼎本,為文化六年(1809)浪華書肆刊本。(24)綠蔭堂本,同治間蘇州綠蔭堂本。(25)崇文書局本,該本為同治己巳(1869)湖北崇文書局重雕《天圣明道本國語》。(26)蜚英館本,為光緒三年(1877)蜚英館石印《士禮居叢書》本。(27)董增齡本,為光緒庚辰(1880)會稽章壽康(1850-1906)式訓堂刊本。(28)寶善堂本,此本為光緒乙未(1895)寶善堂刻本。(29)博古齋本,為民國二年(1913)上海博古齋石印《士禮居叢書》本。(30)吳曾祺《國語韋解補正》,為民國四年(1915)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31)《四部備要》本,為上海中華書局排印。(32)沈镕《國語詳注》,為上海文明書局民國十四年(1925)第六版。(33)徐元誥《集解》,為王樹民、沈長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北京第2次印刷之修訂本。(34)《叢書集成初編》本,為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初版排印本。(35)上古本,為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點校之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另外,尚參考宋庠《國語補音》、王懋竑(1668-1741)《國語存校》、黃丕烈《校刊明道本韋氏解國語札記》、汪遠孫(1794-1835)《國語明道本考異》、陳瑑(1792-1850)《國語翼解》、俞樾(1821-1907)《羣經(jīng)平議》、張以仁《國語斠證》、鄭良樹《國語校證》等《國語》校理暨相關研究成果。

以《四部叢刊》本《國語》為工作底本,將配補金李本的校語以及校改痕跡一一迻錄。然后再以許宗魯本、童思泉本和丁跋本以及金李本一一與《叢刊》本比勘,記其異同。之所以用這幾個本子,是因為這幾個本子的行字數(shù)是基本相同的。根據(jù)在復印件上謄錄的材料錄入電腦,形成工作條目。然后參照《國語》其他各本進行一一比勘。本篇為韋昭《國語解敘》勘校考異。

二、韋昭《國語解敘》勘??籍?/h2>

1. 國語解敘

【按】遞修本、丁跋本、二乙堂本、閔齊伋本、文津閣本、姚振宗(1842-1906)《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卷六“敘”作“序”,活字本、《國語評苑》《集解》作“敘”,《詳注》作“敍”。董增齡本無“解”字,又活字本“解”作“觧”。薈要本作“國語原序”,文淵閣本作“自序”,補正作“韋敍”。薈要本“原序”、董增齡“國語敘”皆非,正當作“國語解敘”。

2. 垂法於素王

【按】凡“法”字,許宗魯本基本都寫作“灋”,以膺其好古體之實。童本“於”作“于”。經(jīng)綸堂本“垂”作“”,亦“垂”之別體。

3. 博物善作者也

【按】遞修本、許宗魯本“也”作“已”。又秦鼎謂盧之頤本、閔齊伋本“也”字皆作“以”,或“以”當為“已”字之誤,審閔齊伋本、二乙堂本字皆作“以”。千葉玄之謂如作“以”字,則“以”字屬下句,亦當。若在“作者”之后,實以字作“也”為勝,《國語》多本并作“也”。若作“已”字,則或當通作“矣”。又活字本、《國語評苑》“博”作“愽”。

4. 下訖魯?shù)恐遣?/p>

【按】遞修本、丁跋本、許宗魯本、李克家本、閔齊伋本、詩禮堂本、薈要本、文淵閣本、文津閣本“智”作“知”。如依照公序本用古字的習慣,則此字確實當作“知”。然傳本混互,即公序本各本亦不盡守?!爸薄爸恰惫沤褡?,活字本、黃刊明道本及其覆刻本字大率作“智”。審公序本中,張一鯤本及其覆刻本等字作“智”,其他各本多作“知”。又許本“訖”作“”,“辵”“辶”一字,故“”“迄”一字,薈要本等字即作“迄”?!坝櫋薄捌绷x同。又高木本“魯”作“”,“”字為“魯”別體。

5. 探測禍福

6. 昭然甚明

【按】丁跋本“昭”誤作“照”。

7. 實為經(jīng)蓻並陳

【按】丁跋本、張一鯤本、李克家本、道春點本、千葉玄之本、嚴可均(1762-1843)《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董增齡本、綠蔭堂本、書業(yè)堂本“蓻”作“蓺”,許本作“埶”,閔齊伋本作“萟”,丁跋本、許本字皆是,遞修本、金李本、叢刊本等“蓻”字實為“蓺”字之誤,又活字本、二乙堂本、詩禮堂本、薈要本、文淵閣本、文津閣本、黃刊明道本及其覆刻本、《隋書經(jīng)籍志考證》、朱彝尊(1629-1709)《經(jīng)義考》、秦鼎本、高木本字作“藝”,亦是。遞修本、許本、活字本、盧之頤本、薈要本、文淵閣本、文津閣本、二乙堂本、董增齡本、秦鼎本、高木本“實為”作“實與”,從語境而言,“為”未如“與”字更合,故千葉玄之以字作“與”為是,可從。王懋竑亦云:“‘為’當作‘與’?!盵3,p341]又許本、《國語評苑》、道春點本、千葉玄之本、秦鼎本等“並”作“竝”,二字異體。

8. 始更考校,是正疑繆

【按】遞修本、丁跋本、許本、活字本、李克家本、閔齊伋本、黃刊明道本及其覆刻本、董增齡本“繆”作“謬”,正當作“謬”。“繆”“謬”音同可通,古書中多有“繆”通借作“謬”者。

9. 至於章帝

【按】丁跋本、李克家本、童本、二乙堂本“於”作“于”,許“於”作“虧”,“虧”實“于”字。凡從“于”之字,許多作“虧”形。“于”“虧”古同字。

10. 為之訓註

【按】遞修本、許本、李克家本、盧之頤本、閔齊伋本、二乙堂本、董增齡本“註”作“解”。審下句為“解疑釋滯”,則本處“解”字恐涉下文而誤。薈要本、文淵閣本、文津閣本、黃刊明道本及其覆刻本“註”作“注”。

11. 有所闕略

【按】活字本、丁跋本、《國語評苑》、閔齊伋本、文淵閣本“略”作“畧”。

12. 為已憭矣

【按】許本“憭”作“瞭”。今所參《國語》各本中亦唯許本作“瞭”。王懋竑云:“憭,與‘瞭’同?!盵3,p341]秦鼎云:“憭,快也。一說與瞭通?!盵4]桂馥(1736-1805)《說文解字義證》即云:“憭,或通作了。”千葉玄之亦云:“憭音了,《廣韻》曰:‘昭察也?!盵5]蓋“憭”“瞭”皆從“尞”字得聲,其義亦當同源。若從因形見義角度而言,則字作“瞭”字更為明晰。

13. 故侍御史

【按】童本脫“史”字。

14. 尚書仆射丹陽唐君

15. 英才碩儒

【按】許本、明刊黑口本“才”作“材”,二字義通。

16. 昭以末學

17. 聦明

【按】許本、張一鯤本、李克家本、二乙堂本、閔齊伋本、文淵閣本、文津閣本、董增齡本、綠蔭堂本、秦鼎本、高木本“聦”作“聰”。道春點本、千葉玄之校本皆誤“聦”作“”。

18. 然淺聞初學

【按】許本、明刊黑口本“淺聞”作“民間”,遞修本、董增齡本“淺聞”作“淺闇”。公序本中多本以及活字本、黃刊明道本及其覆刻本作“淺聞”,《叢刊》本與明道本同?!俺鯇W”為偏正結(jié)構(gòu),“淺闇”為并列結(jié)構(gòu),“淺聞”亦為偏正結(jié)構(gòu)。如從句式一致上看,則“淺聞”似乎更合。因為上文有“淺闇寡聞”,或因此而混同。此處當以“淺聞”更合。唯“民間”二字似未合語境語義,當誤。

19. 切不自料

【按】遞修本、丁跋本、許本、明刊黑口本皆無“切”字。道光間刊本《史通削繁》卷一引《國語解敘》有“切”字。從語境語氣上而言,有“切”字是?!扒小蓖ㄗ鳌案`”,《經(jīng)義考》引即作“竊”,王懋竑亦謂:“切,當作‘竊’。”[3,p341]言可從。

20. 因賈君之精實,採唐虞之信善

【按】丁跋本、明刊黑口本“君”誤作“韋”。遞修本、許本、丁跋本、明刊黑口本“信”作“言”,“唐虞”作“虞唐”,又遞修本、明刊黑口本、薈要本、文淵閣本、文津閣本、董增齡本“採”作“采”?;钭直?、薈要本、文淵閣本、文津閣本、黃刊明道本及其覆刻本亦作“虞唐”,載籍中多見排序為唐固在虞翻之后。虞翻(164-233)是有確切生卒年的,唐固則無,或當在其后①。又許本“賈君”作“鄭賈”。朱彝尊《經(jīng)義考》卷二百九云:“因鄭賈之精實,采唐虞之信善?!盵8]清王太岳(1721-1785)《四庫全書考證》卷四七云:“昭自序曰:實與經(jīng)義并陳。刊本‘與’訛‘為’。又‘因鄭賈之精寔,采虞唐之信善’,刊本‘鄭賈’訛‘賈君’,‘虞唐’訛‘唐虞’。”[9]或皆據(jù)許本而為說。

21. 亦所以覺增潤補綴

【按】遞修本、丁跋本、許本、活字本、明刊黑口本、薈要本、文淵閣本、黃刊明道本及其覆刻本、董增齡本、秦鼎本、高木本“所以”作“以所”。張一鯤本等作“所以”,與金李本同。當以作“以所”更合。王懋竑云:“‘所以’二字乙?!盵3,p341]所言是。

22. 必察之也

【按】許本下有“韋昭序”三字,李克家本、閔齊伋本、二乙堂本下有“韋昭撰”三字,薈要本、文津閣本下有“吳韋昭撰”四字,張一鯤本系列雖末尾無署名,然篇首之下署“韋昭”二字,是已明之矣。唯遞修本、文淵閣本、董增齡本、黃刊明道本及其覆刻本等首尾俱無韋昭字樣。又《四庫全書考證》卷四七云:“又‘欲世覽者必察之也’,刊本脫‘必’字、‘也’字,并據(jù)宋本《國語序》改增?!盵9]是謂《經(jīng)義考》引脫“必”字。然審遞修本、明刊黑口本、閔齊伋本、二乙堂本皆無“必”字,又明刊黑口本、李克家本、閔齊伋本、二乙堂本無“也”字,盧之頤本無“之”字。

23. 吳郡后學金李挍刻于澤遠堂

【按】金李本“挍”作“校”,“?!薄ⅰ皰洝弊滞?。千葉玄之云:“經(jīng)史校、挍互用,義亦相通?!墩滞ā氛f可從?!墩滞ā吩唬好髂┍莒渥谥M,校省作挍?!盵5,p2]說更具體。

[注釋]

①《三國志·闞澤傳》云:“澤州里先輩丹楊唐固,亦修身積學,稱為儒者。著《國語》、《公羊》、《谷梁傳》注,講授常數(shù)十人。權(quán)為吳王,拜固議郎。自陸遜、張溫、駱統(tǒng)等皆拜之。黃武四年為尚書仆射,卒?!庇帧秴卿洝吩唬骸埃ü蹋┳鋾r年七十余矣?!睂O權(quán)生卒年為182-252,黃武四年為225年,公元222年孫權(quán)稱吳王。又拜唐固之陸遜(183-245)、張溫(193-230)、駱統(tǒng)(192-228),則唐固之生當早于180年,其卒當晚于225年。唐固生活時期差不多和虞翻同時。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字典編纂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第二版)[Z].武漢:崇文書局,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1896.

[2]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91.

[3] 王懋竑.國語存校[A].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146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41.

[4] 秦鼎.春秋外傳國語定本[M].東京:日本文化六年滄浪居刊本:1.

[5] 千葉玄之校.韋注國語[M].日本天明六年刊本:2.

[6] 王昶.金石萃編[M].北京:中國書店,1985:3-4.

[7] 陳彭年,等.宋本玉篇[M].北京:中國書店,1983:530.

[8] 朱彝尊.經(jīng)義考[A].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9冊)[C].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727.

[9] 王太岳.四庫全書考證[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1968.

(責任編輯、校對:韓立娟)

The Study and Collation of Guoyujiexu by Wei Zhao

GUO Wan-q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JinLi’s printed edition of GuoYu which was collected in SiBbuCongKkan and in reference to the basis of other printed editions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study obtains twenty three work items of GuoYuJieXu by Wei Zhao. Based on this, with nearly 30 other printed editions of GuoYu, the study has been made to find the differences with the hope that this will facilitate the further research and arrangement of GuoYu.

Key Words:GuoYuJieXu; collation; corpus; ancient Chinese; edition; variant

作者簡介:郭萬青(1975-),男,山東寧津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古典文獻學、訓詁學、古漢語語法。

收稿日期:2014-05-07

基金項目: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計劃項目(GJ2014004),唐山師范學院博士基金項目(2014A01)

DOI:10.3969/j.issn.1009-9115.2016.01.006

中圖分類號:G25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15(2016)01-0018-04

猜你喜歡
版本異體字語料
基于歸一化點向互信息的低資源平行語料過濾方法*
異體字字形類似偏旁的互用類型綜合字圖構(gòu)建
偏旁省略異體字研究
常用隸書異體字表(二)
《全宋文》所收陳師道《答張文潛書》校勘拾遺
古籍版本鑒定
《音同》中的異體字與訛體字
毛鳳枝《關中金石文字存逸考》考論
《苗防備覽》中的湘西語料
國內(nèi)外語用學實證研究比較:語料類型與收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