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霞,吳 燕
( 1.銅仁學院 大健康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2.貴州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 )
城鎮(zhèn)化背景下瑤族武術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
——以黎平縣雷洞水口鎮(zhèn)金城瑤族武術為例
馮 霞1,吳 燕2
( 1.銅仁學院 大健康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2.貴州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 )
從城鎮(zhèn)化視角,以黎平縣雷洞水口鎮(zhèn)金城瑤族為田野調查點,搜集整理了瑤族傳統(tǒng)武術中兩套拳術,兩套棍術的動作要領,研究城鎮(zhèn)化與瑤族武術的生存困境,發(fā)現面臨城鎮(zhèn)化的沖擊,瑤族武術也進行著主動的文化調適,包括民間自組織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傳統(tǒng)武術的功能演變。
城鎮(zhèn)化;瑤族武術;文化調適
據歷史記載,黎平縣雷洞水口鎮(zhèn)金城村是三百年前從云南四川等地搬遷過來的瑤族后裔,這里交通閉塞,山高林密,有條老路連通廣西。建村以來,常有廣西人入村偷竊搶劫,給瑤族村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危害,村民為了保護生命財產安全,出入便三五成群結伴而行,但依然無法有效遏制偷竊搶劫現象的發(fā)生。于是,村民自發(fā)組織起來利用自身智慧,結合狩獵、勞作和動物動作,在自創(chuàng)武術套路和外出學武的基礎上,創(chuàng)編了多種武術套路。瑤族傳統(tǒng)武術主要分為拳術、棍術和刀術,金城村村寨流傳的拳術、棍術和刀術共有17套。其中拳術為6套,棍術8套,刀術3套。他們共同的特點是以防為主、攻防并用,動作幅度小、簡潔、干脆、剛勁、有力、實用,每套只有幾個基本動作,可靈活變化[1]。
金城村瑤族拳術和棍術共有17套,本次走訪主要考察了2套拳術、2套棍術。
(一)兩套拳術的動作要領
第一套:左上兩步同時擊掌,雙手依次經內往外掄臂,左膝跪地,右手以肘關節(jié)為軸經內右上往外掰,左手放于胯側。上右步同時擊掌,上左步右膝跪地,雙手依次經內往外掄臂,左手以肘關節(jié)為軸經內由上往外掰,右手放于胯側,起身提左腿上步砍掌;提左腿上步同時擊掌,上右步,跪左膝扳右拳;起身退右步,再上右步,跪左膝掄臂砸右拳,左拳收于右胸前。起身左跨一步擊掌掄臂,跪左膝扳右拳,起左膝砸左拳;擊掌右跨一步掄臂,擊掌左跨一步掄臂,收勢。
第二套:擊掌右轉先上左步,再上右步,左掌放于右胸前,右掌放于右胯側;轉身右腳開始上步,再上左步,右掌放于左胸前,左掌放于左胯側;擊掌右轉先上左步,再上右步,跪左膝扳右拳;提右腿,放右腿砸右拳;擊掌左轉先上右步,再上左步,跪右膝扳左拳;提左腿,放左腿砸左拳;擊掌右轉先上左步,再上右步,跪左膝扳右拳,起左膝再扳左拳;擊掌上左腿轉身跪右膝扳左拳,起右膝再扳右拳;右轉上左步,上右步,跪左膝扳右拳;起身提右膝砸右拳;擊掌起身左轉,上右步,上左步,跪右膝扳左拳;起身提左膝砸左拳;重心后移同時擊掌,提左腿,左拳放于右胸前,右拳放于右胯側,上左腿,重心前移,提右腿,出下勾拳;右腿后放同時擊掌,虛步左腳點地,右手劈掌,上左腳,上右腳轉身,下蹲砸右拳,砸左拳;收勢。
(二)兩套棍術的動作要領
第一套:預備姿勢:立正姿勢,右手反握立棍。
起勢:抬右腿踢棍,先右上兩步,轉身左上兩步,主要為守;再右上兩步接小跳步劈棍,左上兩步接小跳步劈棍,再右上兩步接小跳步劈棍,左上兩步,小跳步劈棍接撩棍,左側雙腳跳點棍,右側雙腳跳點棍,主要為攻;收勢。
第二套:預備姿勢:立正姿勢,右手反握立棍。
起勢:抬腿踢棍,重心右移,踢左腿上左步,再上右步轉身,跪左膝提撩棍,起身提右腳上右腳劈棍;左轉上右步,上左步轉身,跪右膝提撩棍,起身提左腳,上左步劈棍;右轉上左步,再上右步轉身,跪左膝提撩棍,起身提右腳上右腳劈棍;左轉上右步,上左步轉身,跪右膝提撩棍,起身提左腳,上左步劈棍;收左腿,換重心,右腳向左側上步轉身劈棍;收右腿,換重心,左腳向右側上步轉身劈棍;提左腿,放左腿同時挑棍;收左腿,上左步,再上右步轉身馬步右點棍、左點棍;收勢。
金城村瑤族的拳術和棍術動作開始時均有鞠躬動作,雙手胸前擊掌,十指交叉相扣上舉至頭頂后行鞠躬禮。套路中的步法多為弧形上步。主要是拜天地,而有對手時就是拜對手,表示尊敬。打拳或舞棍時均會發(fā)出嘶吼,表示自己很強大,不懼怕對手。所需場地小,靈活性大。
(一)城鎮(zhèn)化與瑤族武術的生存困境
城鎮(zhèn)化是一項國家主導的政治經濟活動,對發(fā)展國家經濟、縮小國內不同地區(qū)的經濟、文化差異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城鎮(zhèn)化所倡導的城市化和工業(yè)化為核心的現代化進程中,城市作為現代科技、文化的集中地成為了“現代化的先導和主體,農村被動地跟隨其后”[2],“西部廣大民族地區(qū)在城鎮(zhèn)化進程賦予經濟繁榮的同時,帶來了諸多發(fā)展現實問題。西部民族地區(qū)經濟與文化,現代與傳統(tǒng)的雙重張力不僅‘涵化’了民族地區(qū)的民族文化生態(tài)結構,對于賴以生存的傳統(tǒng)體育也產生了巨大影響?!保?]。黎平縣雷洞水口鎮(zhèn)金城村雖然由于地理位置的封閉和交通的相對落后而處于現代文化的邊緣,發(fā)展滯后,經濟生活方式單一,但隨著勞動力的轉移以及伴隨而來的文化傳播活動,瑤族也不可避免地開始了與城市的接軌,該地區(qū)發(fā)生著數千年來生活方式的巨變。首先,治安服務實現了公共化,治安條件大為改善,入村搶劫事件幾近絕跡,傳統(tǒng)武術的生存土壤發(fā)生了極大的嬗變。其次,絕大多數青壯年男子步入了走出大山踏入迥異文化體的路途,開始外出打工補貼家用,開始主動、被動地接受著全新的文化,“師徒傳承、身傳心授”的武術傳承模式喪失了傳統(tǒng)的人力密集的基礎。另外,該村基礎教育薄弱,整體教育水平嚴重滯后,中年以上男子絕大多數為文盲,全村僅有初中生10多人、高中生4人,大學生至今未有,這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傳統(tǒng)武術不至于被現代化大洪流沖刷。但另一方面,瑤族武術在現代社會的調適也缺少了文化自覺和多途徑的能力。
(二)瑤族武術的文化調適
1.民族自組織的延續(xù)和發(fā)展
組織化是瑤族武術得以存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原因,金城村瑤族武術傳人極少,現村里只有一位73歲的名叫沈銀求的老師傅,能較為完整地打整套拳術和棍術,村民武術均由他教授。該村村民克服種種困難,采取每年正月或二月農閑和務工人員大量返家期間,隨機選取在某戶村民家舉行為期一個月的集體訓練,農忙時也偷閑在田間地里演練自娛,才得以使拳術和棍術較為完整地傳承下來。成年男子每年集訓期間,15天練基本功,15天對練比賽。集訓須經考核合格后方能結束,如合格就一月的時間,如不合格,則會一直練直至合格為止。而刀法不進行具體練習,僅由老師傅作簡單介紹。未成年男子的操練采用每年學一招的方式進行?,幾逦湫g主要在本村流傳,有時也收一些外來弟子,但有些套路不外傳。金城村瑤族村民參加武術集訓的動力來自于潛移默化的文化認同,另外,民間組織和政府組織的主動聯(lián)姻對于瑤族民族傳統(tǒng)文化來說取得了一種外部認同,更明確一點說是取得了主流文化和政府的認同。通過在公開場合的各種展示,瑤族村民在與外界社會的接觸和民族文化的展示過程中逐漸獲得了文化自信和自尊,進而強化了民族文化認同?,幾逦湫g文化在文化內動力和外動力的合力推動下,具有了一定的文化調試動機和能力。
2.武術在本土文化中功能的演變
金城村瑤族由于遠離現代城市中心,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并未過度侵入,村民們依然保持著比較質樸的公共生活方式和娛樂生活方式。治安服務公共化后,瑤族武術失去了其防身自衛(wèi)的存在價值,但易于操練,易于集體練習,村里老幼皆會等特點,使瑤族武術逐漸演變?yōu)榧永m(xù)民族傳統(tǒng)、公共娛樂生活方式、強身健體等多元目標與一體的文化載體。候鳥遷徙式的農村勞動力回鄉(xiāng)之后,這些平時散落各個地域的村民們籍此少有的集體練習時機互通時事,聊天話家常,交換、獲取務工信息,共同談論務工經歷,用這些文化主體的話說“好玩”、“熱鬧”。這成為增進村民交流、凝聚金城村瑤族各個文化主體的活動,也成為文化傳播和文化調適的舞臺,這種調適賦予了瑤族武術新的生命活力。
目前,金城村瑤族作為瑤族支系,是瑤族大家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金城村瑤族武術也是瑤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通過實地走訪和考察,發(fā)現該村武術面臨著民族傳統(tǒng)體育面臨的共同問題,失去了傳統(tǒng)的生存土壤和傳承方式,但其又表現出了積極的文化嬗變,在村民們的新生活方式中尋求到了立足之地。
[1] 楊盛中.黎平縣民族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
[2] 劉鐵芳.鄉(xiāng)村教育的問題和出路:城市取向的鄉(xiāng)村教育何以超越[C]//鄉(xiāng)土的逃離和回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3] 陳振勇.傳統(tǒng)與變遷:西部民族地區(qū)城鎮(zhèn)化建設中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9).
Study on the 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Yao People’s Martial Arts on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Jinchen Yao People’s martial art in Leidong and Shuikou Town,Liping County,Guizhou Province
FENG Xia1,WU Yan2
( 1. School of Sports and Health Sciences,Tongren University,Tongren ,Guizhou 55430,China;2.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01,China )
This paper,taking Jinchen Yao People’s martial art in Leidong and Shuikou Town,Liping County as a research object,has a probe on exercise essentials of this traditional martial art as well as its survival predicament on the background of urbanization. It is found that Yao People are having an active adjustment culturally to their martial art in face of the shock caused by urbanization,including the reservation of this traditional martial art,the development of self-organizing martial art groups and the evolution of its function.
urbanization,Yao People’s martial art,cultural adjustment
G852.9
A
1673-9639 (2016) 05-0156-03
(責任編輯 魯娜娜)(責任校對 王小聰)(英文編輯 何歷蓉)
2015-04-25
貴州省優(yōu)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長資金項目(黔省專合字[2013]11號)。
馮 霞(1981-),女,貴州沿河人,土家族,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傳統(tǒng)體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