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共與十九路軍的重建問題探析
——以1936年陳銘樞的莫斯科之行為中心

2016-02-12 20:16王志剛
中共黨史研究 2016年3期
關鍵詞:陳銘李濟深共產(chǎn)國際

王志剛

中共與十九路軍的重建問題探析
——以1936年陳銘樞的莫斯科之行為中心

王志剛

十九路軍曾與中共處于敵對關系。但在福建事變前后,其與中共開始發(fā)生聯(lián)系,并取得一定的了解。福建事變失敗后,十九路軍依托香港、梧州等地,積極推進反蔣抗日活動及軍隊重建。其間,中共白區(qū)組織和人員在與中央失去聯(lián)系的情況下,對十九路軍提供了支持。同時,隨著中共駐共產(chǎn)國際代表團統(tǒng)一戰(zhàn)線策略的轉變,其與十九路軍也建立了聯(lián)系。1936年,以陳銘樞為首的十九路軍代表團訪問了蘇聯(lián),并與中共代表團談判,達成初步的合作協(xié)定。兩廣事變發(fā)生后,十九路軍一度重建,而中共在白區(qū)的組織和人員也對其給予一定的支持。之后,中共中央與十九路軍取得聯(lián)系并開展合作,雙方之間開始建立信任關系。

十九路軍;中華民族革命同盟;中共駐共產(chǎn)國際代表團;陳銘樞

十九路軍不僅是民國時期一支赫赫有名的勁旅,而且是一個重要的政治派別。而中共與十九路軍的關系,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問題。從以往情況來看,研究者們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兩個時期:一是淞滬抗戰(zhàn)前后;二是福建事變前后。其實,兩者關系中還存在過一段重要插曲:中共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十九路軍的重建過程。但截至目前,只有極少數(shù)研究成果涉及這一問題。例如,個別人物傳記提到:中共人員宣俠父曾在“兩廣事變”期間參與了十九路軍的重建。①參見金戈等:《宣俠父》,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編:《中共黨史人物傳》第15卷,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9—40頁。再如,個別著述也提到:陳銘樞曾在1936年代表中華民族革命行動委員會前往莫斯科,并與中共駐共產(chǎn)國際代表團進行了會談,雙方還達成一定的合作協(xié)議。②參見黃啟鈞:《中共駐共產(chǎn)國際代表團與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形成》,《中共黨史研究》1988年第6期;楊奎松:《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系之謎》,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7—138頁。然而,這些研究成果中的相關記述都只是簡單提及,對其來龍去脈并無基本的介紹和分析。為此,本文將依據(jù)各種史料,對這一問題進行較為詳細的考察和分析,以求展現(xiàn)歷史的豐富內容,并希冀對相關研究有所推進。

一、中共與十九路軍關系的歷史淵源

十九路軍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孫中山于1920年底組建的粵軍第1師,而其開端則是1925年廣州革命政府組建的國民革命軍第4軍第10師,其軍長為李濟深,師長為陳銘樞。該師成立后,歷經(jīng)北伐戰(zhàn)爭、寧漢分裂、粵桂戰(zhàn)爭等重大事件,建制上多次變更,到1929年演變成為國民黨軍第60師和第61師,其師長分別為蔡廷鍇和蔣光鼐。1930年中原大戰(zhàn)期間,第60師和第61師加入蔣介石一方參戰(zhàn),并擴編為十九路軍,其總指揮為蔣光鼐,軍長為蔡廷鍇。①關于十九路軍的歷史沿革,參見陳燕茂、黃和春:《十九路軍史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廣東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廣東文史資料》第23、24輯,廣東人民出版社,1979年。

十九路軍是國民黨內一個重要的地方實力派,其領導層的基本班底是粵系集團中的陳銘樞、蔡廷鍇、蔣光鼐等人。在國民黨內部派系關系史上,十九路軍的演變軌跡比較特殊。在淞滬抗戰(zhàn)以前,十九路軍與蔣介石的關系比較密切,在政治、軍事上鼎力支持后者,成為南京政府的重要支柱。而陳銘樞一度擔任南京政府行政院副院長、交通部長和京滬衛(wèi)戍司令,成為國民黨內炙手可熱的中樞人物。在這一時期,十九路軍與以胡漢民為首的粵系元老們及兩廣其他地方實力派的關系比較疏遠。此外,陳銘樞與第三黨領袖鄧演達的關系比較密切,雙方還商定過在寧、粵兩方之外另開局面,建立第三種勢力的計劃。②參見樊振編著:《鄧演達年譜會集》,中國言實出版社,2010年,第264頁。到淞滬抗戰(zhàn)前后,十九路軍與蔣介石的關系轉向緊張,并在政治上分道揚鑣。1932年夏,蔣介石首先撤銷京滬衛(wèi)戍司令長官公署,同時下令將十九路軍分調各地。由于遭到堅決反對,又改令其調往福建“剿共”。作為回應,陳銘樞向南京政府辭去本兼各職,并在辭職書以“禍不可挽,挽則橫流”的字句公開對蔣介石表示不滿。③參見朱宗震等編:《陳銘樞回憶錄》,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年,第110—111頁。隨后,陳銘樞和李濟深達成政治聯(lián)合,李濟深也隨之成為十九路軍的領導人之一。十九路軍入閩以后,由于蔣介石采取各種手段對其不斷進行逼迫和分化,雙方的關系日趨惡化。④參見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59輯,中華書局,1979年,第81—83頁。與此同時,十九路軍與胡漢民及兩廣地方實力派逐漸接近,并于1933年春秘密簽訂粵桂閩三省聯(lián)防草約。⑤參見《文史資料選輯》第59輯,第115頁。由于和蔣介石矛盾的激化,十九路軍于1933年11月發(fā)動了反蔣的福建事變,并聯(lián)合第三黨及各反蔣派別成立福建人民革命政府。1934年1月,福建事變被蔣介石鎮(zhèn)壓,十九路軍的領導人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悉數(shù)流亡,而這支軍隊也被蔣介石改編、拆分,最終解體。

在對蔣關系上從擁蔣逐漸走向反蔣的過程中,十九路軍對中共的關系經(jīng)歷了相反的一個先抑后揚的過程。在淞滬抗戰(zhàn)之前,十九路軍作為蔣介石的支持者,先后參加過對中央蘇區(qū)的第二、三次“圍剿”作戰(zhàn)。特別是在第三次“圍剿”期間,十九路軍承擔了國民黨軍右路集團軍的主力角色,和紅軍之間也發(fā)生過激烈的戰(zhàn)斗。在這種情況下,中共自然也對十九路軍持鮮明的敵對立場。直到淞滬抗戰(zhàn)期間,雙方之間的敵對狀態(tài)依然沒有什么變化。中共雖然通過上海的群眾組織對十九路軍的抗戰(zhàn)給予積極的支持,但對其上層人物仍然采取堅決排斥和抨擊的態(tài)度,指責其為和美國勾結的反革命派別。例如,1932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在給各地黨部的信中指出:反對一切帝國主義,反對一切國民黨的派別及反革命派別,“在反帝與反國民黨的旗幟之下,宣傳民眾,組織民眾與武裝民眾,這仍舊是我們黨目前的中心任務”。同時,信中還強調:“應該最堅決的反對那些把兵士工作當做同軍官周旋的同志(如在十九路軍工作的一些同志),反對對于任何抗日軍官的幻想”。⑥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文件選編》(上),檔案出版社,1984年,第35、41頁。但值得一提的是,在十九路軍被調離上海前夕,中共中央保衛(wèi)機關的負責人之一潘漢年通過在神州國光社①神州國光社于1901年創(chuàng)辦于上海,主要出版中國古典文學和藝術畫冊。1930年由陳銘樞接辦。擔任撰稿人的中共人員梅龔彬的安排,與十九路軍政治部主任徐名鴻進行過一次會談。②參見尹騏:《潘漢年傳》,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1年,第132頁。這次會談雖沒有取得任何收獲,但至少為雙方的繼續(xù)接觸埋下了伏筆。

十九路軍入閩以后,隨著對蔣關系的惡化,其對中共的態(tài)度開始發(fā)生轉變。1932年八九月間,已經(jīng)下野的陳銘樞邀請蔡廷鍇、蔣光鼐到上海商討十九路軍下一步的發(fā)展問題,最后確定:暫時維持原狀,不卷入國民黨內部派系紛爭;同時著力整頓福建,以作為將來反蔣的基地。在此前后,李濟深也辭職下野并避走香港,和蔣介石在政治上公開決裂。在去港之前,李濟深與陳銘樞、馮玉祥、李宗仁等人協(xié)商,準備在南北各地發(fā)動抗日反蔣行動。但因無從下手,只得等待時機。③參見姜平、羅克祥:《李濟深傳》,檔案出版社,1993年,第107頁。從10月起,陳銘樞經(jīng)香港前往歐洲游歷。④參見朱宗震等編:《陳銘樞回憶錄》,第111—112頁。在歐洲期間,陳銘樞不僅參加了一些國際性政治活動,而且開始考慮組織新黨、新政府及聯(lián)合中共的問題。⑤參見朱宗震等編:《陳銘樞回憶錄》,第115—116、146頁。1933年4月,陳銘樞與旅歐的原神州國光社總編輯王禮錫,以及程希孟、林崇墉等人多次商談,準備成立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反蔣活動。⑥參見潘頌德編:《王禮錫研究資料》,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14頁。5月,陳銘樞從歐洲回到香港,隨即與李濟深協(xié)商決定:以駐閩的十九路軍作為基本力量,同時廣泛聯(lián)系第三黨、國民黨內的反蔣派及民主派,發(fā)動抗日反蔣運動。另外,他們還認為應當爭取兩廣方面或中共一起參加運動,并就此提出三種備選方案:上策是實現(xiàn)閩粵桂大聯(lián)合,共同反蔣,可推胡漢民出面組織獨立政府;中策是如粵方不同意,則聯(lián)合李宗仁、白崇禧解決陳濟棠,奪取廣東,然后再反蔣;下策是如果粵、桂兩方均不同意,則聯(lián)合中共反蔣。⑦參見姜平、羅克祥:《李濟深傳》,第108—109頁;李沛金:《我的父親李濟深》,團結出版社,2007年,第93—94頁。

在確定三種方案后,李濟深和陳銘樞隨即展開對兩廣方面的聯(lián)絡工作,同時通過若干渠道尋求和中共建立聯(lián)系。這些聯(lián)絡渠道大致包括:其一,經(jīng)譚平山推薦,派朱蘊山兩次前往上海與中共方面接洽談判,不僅要求其派出代表前往福建做十九路軍的工作,而且提出由十九路軍、紅軍和馮玉祥三方聯(lián)合舉兵,南北夾擊南京政府的方案。⑧參見梅龔彬著,梅昌明整理:《梅龔彬回憶錄》,團結出版社,1994年,第82頁;李正西、洪嘯濤:《朱蘊山》,黃山書社,1988年,第76—77頁。其二,先后派出梅龔彬、劉伯垂及劉樹模等人,與在上海的中共組織取得聯(lián)系,向其說明反蔣計劃,并提出在紅軍和十九路軍之間實現(xiàn)停戰(zhàn)和合作的要求。⑨參見朱宗震等編:《陳銘樞回憶錄》,第121、124頁;梅龔彬著,梅昌明整理:《梅龔彬回憶錄》,第83頁。其三,和第三黨方面協(xié)商決定,派彭澤湘回上海,通過朱蘊山與中共方面見面,商談紅軍和十九路軍在福建停戰(zhàn)的事宜。⑩參見福建省檔案館編:《福建事變檔案資料(1933. 11—1934.1)》,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76頁。其四,應第三黨方面的要求,委托陳公培設法在上海與中共方面取得聯(lián)系。?參見中國農(nóng)工民主黨中央編:《紀念黃琪翔》,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91頁;王大魯、劉清云:《黃琪翔傳》,中國文史出版社,1994年,第68頁。其五,委托丘東平從福州回到上海,通過周起應(周揚)與中共方面聯(lián)系,要求派人員洽談,并使已進至福建延平一帶的紅軍東方軍后撤。?參見許翼心、揭英麗主編:《丘東平研究資料》,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8頁。其六,派出陳公培、徐名鴻、陳小航等人,通過蔡廷鍇、蔣光鼐的安排,從福建十九路軍駐地兩次前往中央蘇區(qū),與中共中央和紅軍建立直接聯(lián)系,并提出聯(lián)合反蔣的要求。?參見《福建事變檔案資料(1933.11—1934.1)》,第262—275頁;黃火青:《一個平凡共產(chǎn)黨員的經(jīng)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頁。

總體來說,對于十九路軍通過各個渠道提出的合作要求,中共的回應和配合不夠積極。在上海,上海中央局方面始終沒有作出明確的表態(tài),而且拒絕派代表前往福建做十九路軍的工作。?參見李正西、洪嘯濤:《朱蘊山》,第78頁;梅龔彬著,梅昌明整理:《梅龔彬回憶錄》,第82—83頁。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主要是上海中央局負責人受到共產(chǎn)國際遠東局的影響,對十九路軍代表采取了關門主義政策。在中央蘇區(qū),雙方之間的談判和合作倒是取得一定的進展。1933年9月下旬,按照中共蘇區(qū)中央局的指示,彭德懷、滕代遠和袁國平在福建延平王臺的紅軍東方軍司令部與前來蘇區(qū)的十九路軍代表陳公培舉行了談判,并向其提出關于停戰(zhàn)和反蔣的三個具體條件。①參見王焰主編:《彭德懷年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87—88頁。10月26日,雙方代表潘漢年和徐名鴻又在瑞金簽訂了《反日反蔣的初步協(xié)定》,其內容包括:雙方立即停止軍事行動,劃定臨時軍事疆界線,恢復商品貿(mào)易,解除對蘇區(qū)的經(jīng)濟封鎖,釋放在福建關押的政治犯等。②參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898—1949)》,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89年,第253—254頁。在此期間,周恩來專門負責對十九路軍的談判工作,毛澤東和朱德也會見了對方的代表。在毛澤東專門為其準備的歡迎宴會上,十九路軍的代表深受感動,表示:“我們以為,毛是半土匪半游擊隊的頭領,我們決沒有想到,他竟是這樣一位睿智的政治家”。③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譯:《共產(chǎn)國際、聯(lián)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14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第48頁。雙方簽訂初步協(xié)定后,中共中央還專門派出潘漢年、黃火青前往福州、漳州,作為中共駐十九路軍常駐代表。福建事變爆發(fā)后,中共中央又于1934年12月決定派張云逸去福州,擔任中央軍委駐福建人民政府軍事代表④參見《張云逸傳》編寫組、海南省檔案館合編:《張云逸年譜》,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年,第39—40頁。;而十九路軍也同時派出參謀處長尹時中前往瑞金尋求軍事援助。但是,共產(chǎn)國際遠東局和中共中央始終對十九路軍方面的反蔣抗日行動持懷疑態(tài)度,在是否向其提供軍事援助的問題上猶豫不決。例如,福建事變爆發(fā)后不久,彭德懷就向中共中央建議:集中紅軍主力向閩浙贛邊發(fā)展,威脅南京、上海、杭州,擴大贛東北根據(jù)地,以便支持十九路軍和福建人民政府,以打破國民黨第五次“圍剿”。⑤參見王焰主編:《彭德懷年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2頁。但是,這一建議遭到否決。再如,在1933年11月下旬蔣介石從江西前線調集大軍東進由浙入閩時,中革軍委又拒絕了朱德、周恩來提出的從側面打擊國民黨入閩部隊的意見,錯失了配合十九路軍對蔣作戰(zhàn)的最佳時機。⑥參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朱德年譜(新編本)》(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第358頁。之后,雖有補救,但為時已晚。而由于十九路軍反蔣的失敗,國民黨軍也對中央蘇區(qū)最終完成了四面合圍的部署,致使中共的第五次反“圍剿”戰(zhàn)爭形勢更加困難。

福建事變前后,中共與十九路軍的聯(lián)系和合作雖然不夠理想,也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成果,但相互之間取得一定的了解。而且,在福建事變前后,中共與十九路軍領導人之間開始建立起若干直接聯(lián)系的渠道。例如,事變期間,經(jīng)潘漢年的委托,中共人員陳昭禮(陳希周)從上?;氐礁V?。隨即,由中共人員陳碧笙介紹,與李濟深、陳銘樞等人進行了會談。福建事變失敗后,陳昭禮、陳碧笙又一起出走香港,繼續(xù)開展對十九路軍領導人的工作。⑦參見福建省革命烈士傳編輯辦公室編:《福建革命烈士傳》(抗日戰(zhàn)爭時期之一),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6頁。再如,當尹時中離開瑞金時,中共中央要求其向十九路軍領導人轉達關于雙方以后繼續(xù)合作反蔣的愿望,并提供了聯(lián)系所用的電臺呼號和密碼⑧參見《文史資料選輯》第59輯,第113頁。。又如,在從福州撤到香港后,潘漢年向曾擔任福建人民革命政府文化委員會委員的梅龔彬作出指示,要求其繼續(xù)留在香港,幫助李濟深等人重整旗鼓,繼續(xù)抗日反蔣⑨參見尹騏:《潘漢年傳》,第139頁;梅龔彬著,梅昌明整理:《梅龔彬回憶錄》,第86頁。。雖然在共產(chǎn)國際和中共中央奉行關門主義的情況下,這些聯(lián)系渠道一時還難以發(fā)揮多少作用,但畢竟為雙方的繼續(xù)接觸和合作打下了基礎。

二、十九路軍繼續(xù)反蔣及與中共合作關系的建立

福建事變失敗后,李濟深、陳銘樞等十九路軍領導人并沒有偃旗息鼓,而是以香港和李濟深的家鄉(xiāng)廣西梧州為基地,繼續(xù)聯(lián)系各方,籌劃抗日反蔣活動。

到達香港后不久,李濟深和陳銘樞很快確定四項重要工作:其一,依托桂系,重新建立十九路軍;其二,在福建進行軍事策反,同時推動兩廣方面反蔣;其三,依托香港辦報,推動抗日反蔣輿論;其四,建立政治組織,使其成為抗日反蔣的領導中心。在四項工作中,尤其以第一、二項為當務之急。①參見梅龔彬著,梅昌明整理:《梅龔彬回憶錄》,第86頁??梢钥闯?,在李濟深、陳銘樞等人的各項規(guī)劃中,重建十九路軍無疑處于中心地位。

經(jīng)過一年多的努力,除了福建方面的軍事策反未獲成效外,李濟深、陳銘樞等人推進的各項工作都取得不同程度的進展。

第一,在組織方面,以李濟深、陳銘樞等人為中心,各派反蔣力量形成新的聯(lián)合。福建事變期間,陳銘樞曾以參加事變的十九路軍領導人、第三黨及各派反蔣人士為基礎,發(fā)起組織過一個生產(chǎn)人民黨。流亡香港后,李濟深和陳銘樞最初仍準備以生產(chǎn)人民黨的名義進行活動。但由于該黨只是一個臨時形成的松散的政治聯(lián)合體,其成員也已經(jīng)在福建事變失敗后分散各地,李濟深和陳銘樞遂改變想法,開始醞釀成立新的政黨。到1935年7月,李濟深和陳銘樞在香港正式建立中華民族革命同盟(簡稱“大同盟”)。大同盟主席為李濟深,委員包括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徐謙、馮玉祥、方振武、陳友仁、李章達、王造時、朱蘊山等,其成員除了原十九路軍的上中層人物外,還有一些國民黨內的各反蔣派人士。在機構上,其總部除設立中央委員會外,又下設組織、宣傳、軍事、民運(群工)、海外、總務等部門。②參見姜平、羅克祥:《李濟深傳》,第120—121頁。在香港總部之外,又在全國各大區(qū)建立分部。例如,在天津,就成立了其北方組織“華北民族革命同盟”,由朱蘊山擔任主任。③參見李正西、洪嘯濤:《朱蘊山》,第80頁。大同盟雖然只是一個政治團體,但其活動不僅有效地促進了各派抗日反蔣力量的聯(lián)合,而且為李濟深、陳銘樞等人下一步創(chuàng)建政黨奠定了組織基礎。

第二,在軍事方面,通過與桂系的合作,十九路軍重建的基礎初具規(guī)模。這些基礎包括:其一,1934年4月,陳銘樞在香港召開秘密會議,決定組織十九路軍革命委員會,并召集了一些離散在各地的十九路軍軍官,準備開展秘密活動。④參見王素秋、王俐:《蔡廷鍇傳》,哈爾濱出版社,1997年,第192頁。其二,經(jīng)李濟深出面協(xié)商,李宗仁、白崇禧同意在梧州的戎圩為重建十九路軍而專門組建一個獨立團。其團長由原十九路軍桂籍旅長謝鼎新?lián)?,各級軍官由原十九路軍軍官為主組成,士兵由桂系征集調撥,經(jīng)費由原十九路軍公積金支出。獨立團于1934年5月成立后,其人員編制和武器裝備都比較充實,很快成為桂軍中一支具有較強戰(zhàn)斗力的部隊。⑤參見廣西政協(xié)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新桂系紀實續(xù)編》(二),廣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60頁。其三,從1934年下半年起,李濟深又以黃埔學生為聯(lián)合對象,秘密建立黃埔革命同學會,并在梧州設立同學會的招待機構。經(jīng)過宣俠父等人的積極聯(lián)絡和策動,一批黃埔學生脫離蔣介石陣營,并通過李濟深介紹,暫時安排到桂系任職。⑥參見姜平、羅克祥:《李濟深傳》,第120頁。其四,大同盟成立后,李濟深、陳銘樞還派出人員前往山東、熱河、內蒙古等地,發(fā)展民眾抗日武裝,力圖在軍事上有所作為。⑦參見朱宗震等編:《陳銘樞回憶錄》,第128頁。

第三,在宣傳方面,以香港為中心,抗日反蔣的輿論陣地基本形成。1934年夏秋,經(jīng)陳銘樞具體安排,《大眾日報》首先在香港問世。該報特色鮮明,銷量很大,影響力很快波及華南和南洋。大同盟成立后,不僅將《大眾日報》作為機關報,而且還創(chuàng)辦了《民族戰(zhàn)線》等期刊,并在九龍設立了半島書店。此外,大同盟還在上海成立通訊社,專門負責香港和內地之間的聯(lián)絡工作。大同盟的報刊不僅在香港和海外公開銷售,而且通過各種渠道秘密運到兩廣各地銷售,還寄送給全國各地的圖書館和學生團體。通過辦報,大同盟既擴大了政治影響,而且還吸收了許多進步人士和愛國青年。

對于李濟深、陳銘樞等人推進的各項抗日反蔣活動,中共方面給予積極的支持和配合。其一,大同盟成立前,中共人員積極參與其籌備,發(fā)揮了重要影響。特別是梅龔彬、宣俠父、陳昭禮等人積極參與討論,提出建議,使李濟深、陳銘樞放棄了立即組建政黨的想法,確定了先組建政治團體,然后和上海的救國會聯(lián)合成更廣泛的抗日反蔣陣線的思路。①參見梅龔彬著,梅昌明整理:《梅龔彬回憶錄》,第87—88頁;《中共黨史人物傳》第15卷,第39—40頁;胡蘭畦:《胡蘭畦回憶錄:1901—1994》(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88頁。其二,大同盟成立后,中共人員也積極參加其各級組織,承擔了很多重要工作。在大同盟的中央機關中,宣俠父、梅龔彬和陳昭禮分別擔任不管、宣傳和民運部的部長。在大同盟的各家報刊中,不少中共人員也活躍其中。例如,梅龔彬和陳辛仁就分別負責《民族戰(zhàn)線》的主管和編輯。②參見梅龔彬著,梅昌明整理:《梅龔彬回憶錄》,第90頁;陳辛仁:《陳辛仁回憶錄》,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第46—54頁。

盡管中共對十九路軍的工作在逐步推進,但需要指出的是,這一時期中共及中國革命的發(fā)展卻處在一個異常艱難的階段。從1934年10月起,隨著中央蘇區(qū)第五次反“圍剿”戰(zhàn)爭的失敗,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撤出中央蘇區(qū),開始了艱苦的長征。而在長征出發(fā)前夕,由于上海中央局遭到國民黨的嚴重破壞,其與共產(chǎn)國際、中共中央停止了電訊聯(lián)系。③參見中共中央組織部等編:《中國共產(chǎn)黨組織史資料》第2卷(上),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年,第242頁。而由于通訊設備的原因,中共中央與共產(chǎn)國際的電訊聯(lián)系也完全中斷。④參見《共產(chǎn)國際、聯(lián)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14卷,第449頁。這樣,在整個長征期間及到達陜甘蘇區(qū)后的一段時間內,中共中央和共產(chǎn)國際失去了聯(lián)系。而在同一時期,由于白區(qū)形勢日趨惡劣,負責領導白區(qū)工作的上海中央局(1933年春至1935年2月)、上海臨時中央局(1935年3月至8月)以及各地的黨組織也都遭到敵人的嚴重破壞。特別是在上海臨時中央局按照中共駐共產(chǎn)國際代表團(以下簡稱“中共代表團”)的指示停止活動后,中共在白區(qū)的組織只剩下零星的活動。⑤參見《中國共產(chǎn)黨組織史資料》第2卷(上),第246頁。由此,中共中央與各地的人員往來和聯(lián)系也幾乎停頓。因此,這一時期中共對十九路軍工作的開展,主要是靠白區(qū)組織在與中央失去聯(lián)系的情況下來推動的。例如,大約在1934年,上海中央局將胡鄂公、錢鐵如派往香港,領導梅龔彬開展對李濟深、陳銘樞等人的工作。⑥參見梅龔彬著,梅昌明整理:《梅龔彬回憶錄》,第87頁;《廣東黨史資料》第1輯,廣東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6頁。再如,1935年春,上海臨時中央局派遣宣俠父,從上海前往香港,并根據(jù)有關指示專門開展對十九路軍的工作。⑦參見《中共黨史人物傳》第15卷,第33—34頁。

隨著各項反蔣抗日工作的穩(wěn)步推進和與中共人員的密切接觸,十九路軍也開始積極尋求與中共重新建立聯(lián)系。到達香港后不久,陳銘樞曾派出陳公培再次秘密前往中央蘇區(qū)。⑧參見王素秋、王俐:《蔡廷鍇傳》,第192頁。大同盟成立后,他又專門派人前往川鄂交界地區(qū)尋找紅軍。⑨參見朱宗震等編:《陳銘樞回憶錄》,第128頁。但是,在中共中央及紅軍開始長征,并深入偏遠內陸的情況下,這些嘗試都沒有成功。因此,對于十九路軍來說,與莫斯科的中共代表團建立聯(lián)系,并通過其向蘇聯(lián)尋求援助,就成為一種更為直接和可行的途徑。

就在十九路軍走向聯(lián)共道路的同時,隨著1934年后共產(chǎn)國際逐漸確立反法西斯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路線和政策,中共代表團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策略也開始發(fā)生變化。1934年9月16日,康生、王明致信中共中央,提出:在組織反蔣運動時,“請同志們注意的是不要像過去只等人家來找我們,而要我們去成為反蔣運動的發(fā)起人和領導者”,“在這運動中我們要利用一切可能反蔣的力量,即是軍閥國民黨內部的力量,我們都必須盡量利用”。⑩《共產(chǎn)國際、聯(lián)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14卷,第247頁。之后,為了擴大對反法西斯人民陣線思想的宣傳和推動中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工作,中共代表團決定創(chuàng)辦一份周報,編輯機構設在莫斯科,發(fā)行機構設在巴黎。并且,為了提升該報的寫作水平和影響力,王明還特意通過旅居蘇聯(lián)的女作家胡蘭畦的關系,邀請正流亡倫敦的原屬十九路軍陣營的作家胡秋原?胡秋原早年留學于日本早稻田大學。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放棄留學。隨后,加入上海神州國光社,主持《文化評論》雜志。福建事變期間,曾擔任福建人民革命政府文化委員會委員兼文化宣傳部主任。前往莫斯科,一起參與辦報。①參見張漱菡:《胡秋原傳——真心直筆一書生》(下),(臺灣)皇冠出版社,1988年,第744—754頁。從1935年1月起,經(jīng)中共代表團安排,胡秋原成為蘇聯(lián)外國工人出版社的特約編輯,②參見張漱菡:《胡秋原傳——真心直筆一書生》(下),第755、759頁。并承擔起《救國報》(5月15日正式出版,12月9日起改為《救國時報》)的撰稿工作和一些著作的翻譯任務。

中共代表團邀請胡秋原赴蘇工作一事很快引發(fā)十九路軍方面的關注和反應。1935年3月10日,十九路軍方面委托胡秋原,以“中國人民革命委員會”的名義向中共駐共產(chǎn)國際代表團遞交了一封信件。

該信首先回顧了十九路軍的歷史,指出紅軍是福建事變期間其“唯一的同盟者”,同時強調福建人民政府的政治綱領已經(jīng)承認“反對帝國主義者和反對日本的人民革命是當前中國的唯一出路”,“中國革命必然會走社會主義道路”。該信接著表示,十九路軍人員目前正以“中國人民革命委員會”的名義繼續(xù)活動,并達成了四點結論,包括“中國革命有無產(chǎn)階級基礎”,“馬克思列寧主義是最高的革命理論”,“為了保證中國革命的前途,今后必須與國際無產(chǎn)階級運動聯(lián)合起來”,“中國共產(chǎn)黨是我們唯一真正的同盟軍和今后我們與之聯(lián)合的政黨”,而當前任務是“加強我們自己的力量”和“擴大抗日民主運動”。該信還指出:蔣日聯(lián)盟是“對世界革命和中國革命的最大威脅”,“現(xiàn)在蘇聯(lián)無產(chǎn)階級的利益和中華民族的利益緊密地交織在一起”;而粉碎日本對中國的進攻、推翻蔣介石的統(tǒng)治和瓦解蔣日聯(lián)盟,是世界革命最迫切的問題之一;為此,需要“加強革命的力量”,同時聯(lián)合所有抗日反蔣力量,應當加劇統(tǒng)治階級營壘中的分裂,以使資產(chǎn)階級內部的反對派脫離陣營。該信最后建議:中共“對于與之合作的友軍在批評中需要體現(xiàn)出友好的情誼”,并“把民族自衛(wèi)組織③應指1934年5月以后在上海等地成立的中華民族武裝自衛(wèi)委員會及各分會。參見《中國共產(chǎn)黨組織史資料》第2卷(上),第179—180頁。變成一切黨派的革命聯(lián)盟,以便使所有抗日反蔣力量加入到這個組織”;同時希望中共在其是否需要組織政黨的問題上提供指導,在組織各地聯(lián)合戰(zhàn)線的措施和方法上提供幫助,并在上海建立雙方聯(lián)合的印刷所的具體事務上提供資金和干部支持。④參見《共產(chǎn)國際、聯(lián)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14卷,第366—372頁。

從該信的內容來看,十九路軍不僅表達了聯(lián)共和聯(lián)蘇的意圖,而且提出了具體的援助和合作請求。信中還急切地表示:“如果上述一切能得到充分理解,我們就想開始進行具體的談判和采取相應的措施,以便在各地和所有工作領域共同進行斗爭”。此外,在轉交該信時,胡秋原還向王明、康生建議:最好能在香港舉行關于軍事方面問題的討論。⑤參見《共產(chǎn)國際、聯(lián)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14卷,第365、372頁。

雖然信中的不少觀點和設想與中共代表團并不一致,但對于正在推動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的中共來說,十九路軍無疑是一支值得關注和認真對待的重要政治力量。因此,中共代表團很快作出一定的回應。1935年三四月間,通過胡秋原和王禮錫⑥王禮錫于1929年下半年應陳銘樞之邀,開始主持神州國光社編務。1931年4月,正式出任總編輯。1933年3月,卸任編務,赴英國倫敦。同年10月,應李濟深、陳銘樞之邀回國。之后,擔任福建人民政府文化委員會秘書長兼民眾訓練處負責人。1934年以后,流亡英國倫敦。的推薦,王明、康生派胡蘭畦前往香港,開展抗日救國聯(lián)合戰(zhàn)線工作,并向各方解釋說明共產(chǎn)國際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新政策。

1935年初夏,胡蘭畦到達香港,隨即與陳銘樞取得聯(lián)系,并逐步開展對十九路軍的工作。⑦參見胡蘭畦:《胡蘭畦回憶錄:1901—1994》(上),第284—285頁;張漱菡:《胡秋原傳——真心直筆一書生》(下),第769頁。作為莫斯科方面的代表,她不僅參加了十九路軍的許多會談,而且在一些問題上發(fā)表了意見。例如,對于南京晨光通訊社與李濟深、陳銘樞策劃的刺殺蔣介石計劃,她和梅龔彬就表示反對。再如,在大同盟籌建過程中,她也發(fā)表了意見。此外,她還曾前往廣西會見白崇禧。而桂系的潘宜之也向她表明了成立獨立抗日政府及聯(lián)共的設想,并希望得到蘇聯(lián)的支持。⑧參見胡蘭畦:《胡蘭畦回憶錄:1901—1994》(上),第288—295頁。

就在十九路軍與中共代表團建立聯(lián)系的同時,長征途中的中共中央也于1935年3月和6月先后派出潘漢年和陳云前往上海,以恢復白區(qū)工作及與共產(chǎn)國際的聯(lián)系。張聞天還特地指示潘漢年:“你們如在上海聯(lián)系不上,就得設法到莫斯科去”。①張培森主編:《張聞天年譜(修訂本)》上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年,第174頁。潘漢年從遵義出發(fā),經(jīng)廣州、香港等地到達上海,并與上海臨時中央局取得聯(lián)系。因后者與共產(chǎn)國際暫時聯(lián)系不上,又返回香港等候通知。在香港期間,他又通過梅龔彬與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人再次會面,希望能借助對方從兩廣方面尋找直接赴蘇的途徑。②參見尹騏:《潘漢年傳》,第144—145頁。就在這次會面期間,陳銘樞向潘漢年提出了訪問蘇聯(lián)的愿望,要求轉達給共產(chǎn)國際,并希望由共產(chǎn)國際和中共中央來領導全國反帝運動。③參見《共產(chǎn)國際、聯(lián)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14卷,第451頁。而蔡廷鍇也就王明發(fā)表的文章表示:共產(chǎn)黨人已經(jīng)作了自我批評,同時也正確地批評了十九路軍;希望能夠進行反日反蔣的斗爭。④參見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譯:《共產(chǎn)國際、聯(lián)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15卷,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第54頁。除了通過潘漢年外,陳銘樞應該還通過胡蘭畦向中共代表團轉達了訪蘇要求。⑤參見《共產(chǎn)國際、聯(lián)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15卷,第61頁;張漱菡:《胡秋原傳——真心直筆一書生》(下),第799頁。

由上可見,隨著中共代表團與十九路軍相互聯(lián)系渠道的建立,實質性的合作問題開始提上議事日程。而陳銘樞訪蘇要求的提出,也拉開了雙方會談的帷幕。

三、陳銘樞的訪蘇之行及與中共代表團的會談

在陳銘樞提出訪蘇要求后不久,陳云和潘漢年就根據(jù)共產(chǎn)國際的指示,先后從上海出發(fā)前往莫斯科。1935年10月15日,在共產(chǎn)國際執(zhí)委會書記處的非常會議上,潘漢年不僅轉達了陳銘樞的訪蘇要求,而且匯報了第五次反“圍剿”期間中共與十九路軍、陳濟棠的談判情況。他還根據(jù)福建事變期間的教訓提出:“如果我們真正同19路軍實現(xiàn)了行動統(tǒng)一,蔣介石就不會那么容易進攻我們”;“如果我們正確地實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人民陣線政策,那么今天中國的軍事地圖就完全是另一個樣子,我們會取得更多的成就”。⑥《共產(chǎn)國際、聯(lián)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15卷,第55頁。

在聽取潘漢年的報告后,王明于10月29日給共產(chǎn)國際執(zhí)委會主席季米特洛夫的信中,匯報了十九路軍的近期動態(tài)和陳銘樞的訪蘇要求。信中說:十九路軍集團同其他集團已經(jīng)組建了一個新黨,這是“一個具有更為激進的行動綱領的集團”,“他們打算一開始建立獨立的西北中國,其中包括新疆、甘肅、寧夏、陜西,如果順利還包括綏遠,并同中華蘇維埃結成同盟,開始進行抗日戰(zhàn)爭”;然而,十九路軍集團內部對于綱領草案還存在不小的爭論,“對于取消封建主義的一條,在該黨創(chuàng)始人的嘴里只意味著消滅封建行政體制,但決不觸及地主的土地占有制和封建鄉(xiāng)村的基礎”。信中還就陳銘樞訪蘇的要求詢問道:“這位將軍現(xiàn)在打算到這里來同我們(中共和共產(chǎn)國際)談談”,“他堅決要來,大概很快就會到這里。我不知道,您對這個問題有什么看法。讓他來這里合適嗎?如果他還是來了,那么對他應當怎么辦呢?”⑦《共產(chǎn)國際、聯(lián)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15卷,第59—62頁。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考慮,共產(chǎn)國際同意接受陳銘樞的訪蘇請求。大約在1936年初,王明通過胡秋原將這一決定轉告陳銘樞,同時希望其能代為邀請魯迅一起前往蘇聯(lián)。⑧參見胡允恭:《金陵叢談》,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8頁;張漱菡:《胡秋原傳——真心直筆一書生》(下),第799—800頁。

就在共產(chǎn)國際同意邀請陳銘樞訪蘇前后,中共代表團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上也實現(xiàn)了關鍵性的轉變。1935年8月1日,根據(jù)華北事變以來的國內形勢和共產(chǎn)國際七大的精神,中共代表團以王明在共產(chǎn)國際七大上所作的關于反帝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發(fā)言為基礎,起草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八一宣言》),并于10月1日正式對外公布。這一宣言以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義提出:一切抗日的黨派、團體、階級和階層都應停止內戰(zhàn),實現(xiàn)大聯(lián)合,并建議組織全中國統(tǒng)一的國防政府和抗日聯(lián)軍。①參見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文件選編》(中),檔案出版社,1985年,第15—18頁。12月9日,中共代表團又以紅軍全體官兵的名義公開發(fā)表呼吁書,提出:“我們希望同一切真正抗日的武裝力量建立密切協(xié)作關系,不管它們過去是否反對過我們”,“我們建議立即舉行各方代表的聯(lián)合談判,并在最短時期內召開全國懷有抗日熱情的軍人的代表大會”。②《共產(chǎn)國際、聯(lián)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15卷,第68頁。

就在中共代表團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實現(xiàn)重要轉變的同時,其與十九路軍及大同盟的關系繼續(xù)拉近。其一,在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問題上,十九路軍成為中共代表團最重要的聯(lián)合對象之一。例如,在《八一宣言》的起草過程中,王明特地征求了胡秋原的意見③張漱菡:《胡秋原傳——真心直筆一書生》(下),第785—788頁。。再如,1935年11月,在《救國報》最后一期中,王明還以“明”為筆名發(fā)表《福建事變一周年》一文,文中作了一些自我批評。④參見郭德宏編:《王明年譜》,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第306頁。又如,在1935年12月9日以紅軍名義發(fā)表的呼吁書中,陳銘樞、李濟深、蔡廷鍇、蔣光鼐及十九路軍將士不僅被列入聯(lián)合對象,還被放在國民黨內各派力量的最前列⑤參見《共產(chǎn)國際、聯(lián)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15卷,第66頁。。其二,中共代表團還利用其主辦的《救國時報》,對十九路軍和大同盟進行積極宣傳,從而表明了對后者的支持立場。例如,從1935年12月9日起,《救國時報》就在其“民族出路問題論壇”的欄目中,連續(xù)多期登載了陳銘樞的《“九一八”第四周年紀念感言》。其三,1936年1月4日,《救國時報》不僅登載了大同盟的《成立宣言》,而且還登載了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和蔡廷鍇四人對時局的宣言。又如,2月4日,《救國時報》還發(fā)表社論,表示歡迎十九路軍組織抗日軍。

中共代表團對十九路軍的支持,也得到共產(chǎn)國際的認可。1936年3月5日,共產(chǎn)國際執(zhí)委會書記處在一份關于中國形勢和中共任務的指示文件草案中,也明確表達了對十九路軍的重視和支持。該草案就中國近期的形勢指出:“執(zhí)政國民黨的進一步瓦解和一系列反帝性質的政治團體和組織的出現(xiàn),也有利于建立反帝人民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共“必須把所有表明愿意進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斗爭的人,吸引到人民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來,甚至包括那些暫時的、動搖的或不可靠的同盟者,而不管他的政治信仰、階級和黨派屬性、宗教信仰等等”;開始同所有政黨、群眾組織、團體和一切軍政人士“就組織聯(lián)合行動和對抗日斗爭的集中領導問題進行談判”。在提到這些政黨時,草案明確地把大同盟列為其代表之一。另外,草案還提到:“近來在中國報刊上出現(xiàn)了諸如章太炎、章乃器、陳銘樞等這樣一些著名人士為共產(chǎn)黨作辯護的文章”,“黨應該全力支持并擴大在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和一些政治活動家當中出現(xiàn)的為共產(chǎn)黨人作辯護的運動”。⑥《共產(chǎn)國際、聯(lián)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15卷,第157—164頁。

就在雙方關系日漸接近的背景下,應中共代表團的邀請,大同盟于1936年初決定派陳銘樞前往蘇聯(lián),同行者還有其秘書徐翔穆、胡蘭畦等人。出發(fā)之前,陳銘樞還委托胡允恭前往上海,代共產(chǎn)國際方面邀請魯迅一同赴蘇,但被婉拒。⑦參見胡允恭:《金陵叢談》,第178—181頁。陳銘樞一行到達歐洲后,先在法國巴黎會合,并與負責救國時報社工作的吳玉章取得聯(lián)系。之后,陳銘樞一行及與流亡倫敦的王禮錫等6人又在中共代表團的安排下,從巴黎出發(fā),于4月13日抵達莫斯科。⑧參見胡蘭畦:《胡蘭畦回憶錄:1901—1994》(上),第296—297頁。

陳銘樞到達莫斯科后,很快與王明、康生進行了初步會談,參加者還有胡秋原和王禮錫。在這次會談中,陳銘樞向王明、康生提出三個問題。其一,中共對重建十九路軍的支持問題。他表示:蔣光鼐、蔡廷鍇及翁照垣等十九路軍將領,現(xiàn)在就要開始在福建組建抗日軍隊。其二,中國爆發(fā)抗日戰(zhàn)爭后蘇聯(lián)的援助問題。為此,他還向王明遞交了一封由11位黃埔軍校學員及國民黨高級將領簽名的信件,并表示:這些人擁護同紅軍和中共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要求他和蘇聯(lián)進行談判,還要求蘇聯(lián)在對日作戰(zhàn)開始后給予援助。其三,雙方在國統(tǒng)區(qū)宣傳鼓動工作方面的合作問題,即在香港、上海等地合作出版報紙和雜志。①參見《共產(chǎn)國際、聯(lián)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15卷,第192—194頁。

4月16日,王明、康生向共產(chǎn)國際匯報了與陳銘樞初次會談的情況。報告提出:十九路軍集團“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真正的軍事力量,但是由于它在上海進行過反日戰(zhàn)爭而具有巨大的政治影響”,“它作為唯一的政治軍事派別比所有其他派別都更早和更公開地表示希望并準備同紅軍和中共締結共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報告建議:在近期計劃中,應成立一個共同的政治組織,以便在統(tǒng)一的政治領導下,聯(lián)合包括一切抗日力量和群眾組織,首先是十九路軍集團、原東北抗日將領、方振武集團;而在今天的直接行動計劃中,應該“在我們的江西和福建的游擊隊同隸屬于19路軍集團的所謂人民軍及其他隊伍之間締結統(tǒng)一戰(zhàn)線,進行共同的抗日活動”,“同19路軍集團和其他組織在抗日宣傳和鼓動方面進行合作”。報告還對陳銘樞遞交的簽名信表示出懷疑,但同時認為:“在這些指揮官中,特別是在黃埔軍校學員中確實出現(xiàn)了很大的騷動和反日情緒”,“這種可能性也許不能排除”。②《共產(chǎn)國際、聯(lián)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15卷,第193—195頁。

大約是在初次會談之后,陳銘樞又向中共代表團遞交了一份書面報告。報告提出:大同盟希望在四個方面同中共進行合作。其一,在組織方面的合作,具體包括:吸收一定數(shù)量的中共代表參加大同盟的委員會;在必要時,召開大同盟中央執(zhí)委會與中共中央的聯(lián)席會議。其二,在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和成立國防政府方面的合作,具體步驟是:先由中共、大同盟、東北抗聯(lián)、學生界代表成立發(fā)起中心;接著在國內外建立初步的基礎,以便向全國推廣;然后在6個月內召開代表大會,以便為成立國防政府奠定組織基礎。其三,軍事方面的合作,具體包括:雙方聯(lián)合組織一支由原十九路軍中、下級軍官組成的1000人的隊伍,先派到香港秘密進行培訓,后派到各地參加作戰(zhàn)行動;由大同盟集中十九路軍余部和民眾武裝力量,并派人參加紅軍及其他軍隊的作戰(zhàn)行動;聯(lián)合十九路軍、紅軍和其他軍隊組成統(tǒng)一的抗日聯(lián)軍;在必要時派出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于學忠中的一人去蘇區(qū)或適當?shù)胤?,同紅軍共同成立聯(lián)軍總司令部;由大同盟派遣人員進行瓦解敵軍工作,并與中共在敵軍中的秘密工作人員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等等。其四,在文化組織系統(tǒng)方面的合作,具體包括:由雙方及其他進步文化人士成立文化方面的民族斗爭同盟,以上海、北平、香港和國外作為初始行動地點;大同盟的所有文化組織與中共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吸收中共人員加入神州國光社的管委會、香港《大眾日報》的編委會和菲律賓《先驅日報》的工作,在英國創(chuàng)辦由中國人民之友協(xié)會出版的英文刊物;雙方合作在文化中心建立青年教育機構。報告還提出了人員和資金援助的請求。在人員方面,具體包括:請中共派代表參加大同盟的委員會;請中共派代表與大同盟代表一起到國內各地做組織和領導工作;請中共派人在文化機構中做軍事訓練工作。在資金方面,則要求能給予大同盟10至15萬中國元(應指法幣)的資助,以用于軍事、文化及事業(yè)性開支。③參見《共產(chǎn)國際、聯(lián)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15卷,第198—203頁。

在收到陳銘樞的書面報告后,王明、康生和陳云很快將其送交共產(chǎn)國際執(zhí)委會書記處,并開始著手準備與陳銘樞談判協(xié)商的具體方案。5月26日,王明又致信季米特洛夫,要求對談判給予指示,以便盡快結束談判并進入實際工作。④參見《共產(chǎn)國際、聯(lián)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15卷,第204頁。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考慮,到6月19日,共產(chǎn)國際執(zhí)委會書記處就與陳銘樞的談判問題,向中共代表團發(fā)出指示。指示提出,中共代表在與陳銘樞談判時應當遵循四條原則,包括:(1)“考慮到陳銘樞集團中有相當多的無原則的政客,要加倍小心”;(2)不能讓陳銘樞集團認為談判是在蘇聯(lián)領導人知情,并給予支持或批準的情況下進行的;(3)“不要把陳銘樞集團看作是全國范圍內形成的救國同盟,而應看作是原19路軍和前福建政府的擁護者集團”; (4)“大力提高中共作為一個獨立因素的威信和中共中央作為一個擁有全權解決與具體實施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策略有關的問題和以共產(chǎn)黨名義承擔相應義務的唯一機構的聲望”。指示認為:中共代表應滿足陳銘樞集團締結合作協(xié)議的愿望,但同時說明關于具體合作形式的談判只能在中國國內由中共中央特派全權代表進行。指示指出,中共代表應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同陳銘樞集團達成口頭協(xié)議,包括:(1)關于加強和擴大活動問題,以及對香港《大眾日報》、菲律賓《先驅日報》和上?!洞竺劳韴蟆诽峁┵Y金支持問題;(2)關于在香港成立培訓民族革命干部學校的問題;(3)關于由中共派干部幫助大同盟的機關報編輯部工作和在香港組建學校的問題;(4)關于加強在法、英兩國華僑中的共同活動,特別是加強中國人民之友協(xié)會的問題。指示還特別指出:可以從中共的經(jīng)費中撥出2萬美元,以對大同盟的機關報和干部學校提供財政支持。①參見《共產(chǎn)國際、聯(lián)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15卷,第205—206頁。

大約在6月下旬,中共代表團與陳銘樞進行了正式談判,并達成初步的合作協(xié)議。7月初,陳銘樞偕胡秋原、王禮錫及胡蘭畦離開蘇聯(lián),前往法國巴黎。②參見胡蘭畦:《胡蘭畦回憶錄:1901—1994》(上),第304頁;張漱菡:《胡秋原傳——真心直筆一書生》(下),第804頁。

在離開蘇聯(lián)之前,陳銘樞于7月1日以個人名義專門起草了一封給中共中央委員們的信件,并委托中共代表團轉交中共中央,以作為雙方下一階段在中國國內進行正式談判的藍本。

陳銘樞在信中首先闡述了大同盟基本的政治立場和行動綱領,以及當前形勢下的八條行動綱領。其中,第5條為“恢復19路軍,擴大民族抗日戰(zhàn)線”,其內容指出:“19路軍在中國民眾中是對日斗爭的象征,而19路軍的戰(zhàn)士一如既往地眷戀和忠誠于自己的軍隊。為了聯(lián)合抗日力量和取得人民大眾的同情,我們必須盡力恢復19路軍,恢復19路軍的運動就是集合抗日力量的運動”。而第8條為“聯(lián)合國際朋友,保證中國領土完整”,其內容指出:“蘇聯(lián)是我們最可靠的朋友,我們必須與它締結同盟。此外,同英國、美國、法國和其他在遠東同日本帝國主義有矛盾的國家也要建立正常的關系”。接著,他表示:“貴黨是中國目前唯一一個最偉大和最鞏固的政黨”,“你們的武裝力量無疑是抗日民族解放武裝斗爭中的一支主要的偉大力量”,“貴黨的新政策是走向中國民族解放的唯一道路”,“我們真的理解和尊重貴黨的誠意”。然后,他又以中共的《八一宣言》和王明的《抗日救國的政策》小冊子為基礎,提出了雙方合作的六個基本點,包括:在政治方面,召開人民代表救國大會,籌備成立國防政府;在軍事方面,參加彼此的作戰(zhàn)行動和組建抗日聯(lián)軍,聯(lián)合開展敵軍工作和培養(yǎng)干部;在群眾運動方面,組織救國會等群眾組織,相互參加彼此的組織;在文化方面,組織民族文化同盟來統(tǒng)一文化運動,相互進行資金和干部援助;在組織方面,邀請中共代表參加大同盟上層機關的工作,相互掩護對方的組織;在活動方面,由大同盟在其統(tǒng)治地區(qū)為中共的組織、運動和干部提供保護。

在信的末尾,他還誠懇地表示:“我不諳理論,缺乏經(jīng)驗”,“我要忠實地同我忠誠的、始終不渝的同志們一起在需要我們的地方,沿著貴黨同志的足跡為中國的革命事業(yè)而奮斗”,“我衷心地希望,你們這些擁有豐富經(jīng)驗并掌握徹底理論的同志們,給我們以領導和指示”。③參見《共產(chǎn)國際、聯(lián)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15卷,第210—219頁。

應該說,陳銘樞的莫斯科之行和與中共代表團的談判取得一定的成果。雖然中共代表團沒有代中共中央簽訂正式的合作協(xié)議,也未在重建十九路軍、蘇聯(lián)援助等關鍵性問題上作出任何承諾,但在一些具體問題上,仍以人員及資金援助的方式對十九路軍及大同盟表達了基本的支持態(tài)度。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次談判也標志著中共與十九路軍之間的聯(lián)系開始走向高層,并為雙方進入實質性的合作創(chuàng)造了前提。

四、十九路軍的重建嘗試及與中共的繼續(xù)合作

按照陳銘樞和中共代表團在莫斯科談判時達成的協(xié)議,包括雙方軍事合作問題在內的正式談判,應當是由國內的中共中央和十九路軍選擇合適時機和地點來進行的。但是,由于1936年6月1日發(fā)生了兩廣事變,因此,在與中共中央還未建立聯(lián)系的情況下,十九路軍的重建就迅速展開。

兩廣事變的發(fā)生,既是日本侵華導致中國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結果,也是蔣介石與兩廣地方實力派矛盾長期發(fā)展的產(chǎn)物。隨著1934年紅軍開始長征以后,蔣介石的統(tǒng)治逐漸深入華南和西南,嚴重危及兩廣地方實力派的生存。特別是1936年5月胡漢民去世后,由于蔣介石借機提出取消國民黨西南執(zhí)行部和西南政務委員會等五項條件,以消除兩廣的半獨立狀態(tài),兩廣地方實力派與蔣介石的矛盾迅速激化,最終于6月1日聯(lián)合發(fā)動了抗日反蔣的兩廣事變。

兩廣事變發(fā)生后不久,陳濟棠派代表前往香港,勸蔡廷鍇入粵協(xié)助。大同盟隨即提出合作條件,其首要者為:允許蔡廷鍇到廣東重建十九路軍總部,召集舊部,恢復軍隊。①參見王素秋、王俐:《蔡廷鍇傳》,第198頁。但由于蔣介石策動粵方內部倒戈,陳濟棠于7月18日下野,十九路軍依托粵方重建的機遇轉瞬即逝。

粵方失敗后,解決兩廣事變的重心移至廣西。面對蔣介石以大兵壓境,準備武力解決桂局的高壓勢態(tài),桂系一面擴充軍隊,作軍事準備,一面邀請救國會、鄉(xiāng)建社、第三黨等各派力量及反蔣人士入桂,以壯聲勢。對于十九路軍,桂系作出積極爭取的姿態(tài)。早在6月中旬,桂系就已經(jīng)把以原十九路軍軍官為骨干的獨立團擴充為“國民革命救國軍新編第一師”,以原十九路軍將領翁照垣為師長。②參見《新桂系紀實續(xù)編》(二),第461頁。7月下旬起,桂系又致電李濟深、蔡廷鍇等人,邀請其前往南寧議事。

由于桂系作出的聯(lián)合姿態(tài),十九路軍方面開始積極推進重建事宜。7月間,十九路軍在梧州設立臨時辦事處。8月上旬,十九路軍又公開發(fā)表宣言,宣布重建,并號召原屬將士迅速入桂集中。李濟深、蔡廷鍇等人抵達南寧后,又設立十九路軍總指揮部,恢復三個師的編制,以翁照垣、丘兆琛、區(qū)壽年為第60、61、78師的師長,另在玉林設軍官團。至此,十九路軍恢復編制,并轟動一時。

受各種因素所限,雖然中共中央和中共代表團都沒有介入十九路軍的重建,但中共在香港的組織,以及在大同盟、華南救國會及桂系中工作的一些中共人員都在不同程度上對十九路軍和大同盟給予了支持。其中,經(jīng)李濟深推薦,宣俠父被桂系委任為廣西綏靖公署上校參議。他不僅與謝和賡積極推動李宗仁、白崇禧支持十九路軍恢復番號,而且擔任了新建第61師的參謀長。③參見《中共黨史人物傳》第15卷,第39頁;廣西軍區(qū)政治部等編:《八路軍桂林辦事處》,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15—216頁。

由于蔣介石和桂系最終達成妥協(xié),到1936年9月中旬,兩廣事變以和平解決而收尾。隨后,經(jīng)與桂系協(xié)商,十九路軍宣布取消總部及軍官團,并將新組建部隊裁并為一個師,歸入桂系建制。至此,十九路軍的重建也戛然而止。

十九路軍的重建雖然未能實現(xiàn),但中共方面與十九路軍及大同盟的合作仍在繼續(xù)。兩廣事變結束后,李濟深設立大同盟梧州市委,宣俠父、金城(方可紉)分別擔任主任委員、宣傳部長,很快在當?shù)叵破鹂谷者\動。④參見金城:《為黨交游六十年——金城文集》,華文出版社,2008年,第251頁。同時,中共人員張威也擔任了李濟深的秘書,并提出了改組大同盟的建議。11月,李濟深派張威到上海,設法與中共及救國會取得聯(lián)系。之后,中共在上海的組織派人隨同張威返回梧州,與李濟深初步建立聯(lián)系。⑤參見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廣西文史資料》第14輯,1982年,第44—45頁。

除了白區(qū)組織外,中共中央與十九路軍在這一時期也逐步建立聯(lián)系。大約是在1936年7月下旬或8月初,中共代表團致電中共中央,簡要轉述了陳銘樞致中共中央委員們信件的內容。⑥參見《共產(chǎn)國際、聯(lián)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15卷,第236—237頁。8月9日,受中共代表團委派回國的潘漢年也輾轉到達陜北,向中共中央傳達了共產(chǎn)國際對于在中國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問題的指示,并匯報了他在南京同國民黨當局聯(lián)絡國共合作抗日談判的情況。由于潘漢年在回國途中停留香港期間,曾與十九路軍、桂系、救國會等方面,以及梅龔彬等人有過會談和聯(lián)系,他應該也向中共中央?yún)R報了兩年來白區(qū)組織及人員與十九路軍方面的合作情況。①參見尹騏:《潘漢年傳》,第153頁。同日,張聞天就白區(qū)黨派統(tǒng)戰(zhàn)等問題,向正在天津主持北方局工作的劉少奇發(fā)出指示信。信中特別提到:“同其他各黨派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亦應具體進行。陳銘樞派應很好的與之合作。”②張培森主編:《張聞天年譜(修訂本)》上卷,第248頁。

就在獲知陳銘樞在莫斯科的活動情況及來信內容的同時,中共中央也派代表前往兩廣,開展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云廣英到達南寧后,先后同李宗仁、李濟深進行了會談。李濟深在會談中表示:“中共所制定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很正確”。9月中旬,在云廣英離開南寧前,李濟深還委托其向毛澤東轉交了一封信,其內容是:擁護中共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主張,愿意與中共合作進行抗日救國運動,并希望在軍事行動上與紅軍密切配合。③參見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廣東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廣東文史資料》第39輯,廣東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8—13頁。

在中共中央派出代表后,李濟深、李宗仁和白崇禧也派代表錢壽康,攜帶由十九路軍和桂系共同擬定的《抗日救國協(xié)定草案》,于8月30日到達陜北。④參見姜建、王慶華:《李濟深與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6頁。毛澤東不僅會見了錢壽康,而且將其帶來的協(xié)定草案略行修改,簽字生效。在錢壽康于9月下旬離開前,毛澤東還委托他向十九路軍及桂系領導人轉交中共起草的《關于國共兩黨抗日救國協(xié)定草案》和兩封個人書信。在致李濟深、李宗仁、白崇禧的信中,毛澤東還說明了對南京政府的新的統(tǒng)戰(zhàn)方針,提出“蔣介石及中國國民黨一律參加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實為真正救國政策之重要一著”,并表示:“貴我雙方訂立抗日救國協(xié)定,實屬絕對必要”;“一俟確定之后,雙方根據(jù)協(xié)定一致努力,務達抗日救亡之目的而后已”。⑤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書信選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71頁。在致蔣光鼐、蔡廷鍇的信中,毛澤東則對十九路軍的繼續(xù)奮斗表示贊賞,表示愿同其互派代表并擇時于適當?shù)攸c訂立抗日救國協(xié)定。他還詢問說:“真如先生(即陳銘樞)何時回國,深以為念,弟等甚盼其迅速回國,從事統(tǒng)一戰(zhàn)線之偉業(yè)”。⑥《毛澤東書信選集》,第73—74頁。

中共中央和十九路軍及大同盟建立聯(lián)系后,雖然雙方間的正式談判一直未能舉行,但仍在一定范圍內進行了合作。其中,對晉綏地方的統(tǒng)戰(zhàn)工作就是一例。

早在1936年2月,朱蘊山就曾受大同盟委托前往太原會見閻錫山,希望其與十九路軍進行合作,組織中國民族同盟,并說明應當恢復孫中山的三大政策。⑦參見李正西、洪嘯濤:《朱蘊山》,第84頁。朱蘊山此行也為十九路軍及中共建立了一條聯(lián)絡晉綏地方的重要渠道。10月22日,毛澤東致信劉少奇,指出:“北方統(tǒng)一戰(zhàn)線非常要緊,特別著重于軍隊方面,加緊二十九軍工作之外,晉綏應放在第一位”,“民族革命同盟(即大同盟)如有些力量,須好好聯(lián)絡,首先推動他們贊助晉綏與我們的關系”。根據(jù)這一指示,北方局通過華北聯(lián)絡局系統(tǒng),委托朱蘊山再次前往太原同閻錫山會談,并達成三項協(xié)議:取消山西的反共組織;取消對陜北蘇區(qū)的封鎖;組織抗日民眾團體,發(fā)動民眾,開展抗日運動。⑧參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劉少奇年譜(1898—1969)》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第163—164頁。12月2日,由于陜甘寧蘇區(qū)形勢危急,毛澤東又于兩次致電劉少奇,指出:“急須同晉綏當局建立友好關系,以便利紅軍行動”,“速從民族解放同盟(即大同盟)或其他關系與晉閻(即閻錫山)、綏傅(即傅作義)接洽”。⑨《劉少奇年譜(1898—1969)》上卷,第169頁。在此前后,由于綏遠抗戰(zhàn)爆發(fā),大同盟還致信中共中央,希望對晉綏方面給予援助,并問及紅軍在西北的戰(zhàn)略意圖。12月22日,毛澤東就上述詢問回信說:“我們堅決申明:完全同情于晉綏當局及軍隊與人民真正抵抗日寇捍衛(wèi)疆土的決心和行動,我們愿以全力為他們援助”,“如果晉綏當局真心抗日,而又于他們認為必要時,紅軍當與之訂立合作協(xié)定”;“紅軍的唯一企圖在保衛(wèi)西北和華北,目前是集中于陜甘寧地區(qū),首先求得國民黨軍隊的諒解,在合作基礎上共同進入抗日陣地,舍此并無其他企圖”。他還在信中表示:“希望雙方結成堅固的陣線,為驅逐日本帝國主義而斗爭到底,并望你們推動各方首先是晉綏當局迅速執(zhí)行抗戰(zhàn)并成立各派的聯(lián)合戰(zhàn)線”。①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73—474頁。

除了在對晉綏地方的統(tǒng)戰(zhàn)問題上外,雙方還在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問題上進行了協(xié)商與合作。1937年3月,救國會成員楊德華從上海到達梧州、香港,向李濟深、蔡廷鍇及大同盟人員轉達了中共中央關于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解釋說明,以及關于聯(lián)合各階層各黨派抗日救亡的政策要點。隨后,李濟深、蔡廷鍇委托楊德華攜帶其致周恩來、葉劍英的信件前往西安,希望中共能夠考慮采納福建人民政府曾經(jīng)提出的大政方針,迅速召開全國政治會議,并表示愿破釜沉舟,隨時赴延安出席會議。楊德華經(jīng)西安到達陜北后,毛澤東向他表示:希望李濟深、蔡廷鍇暫緩來延安,仍安心在國民黨區(qū)域開展抗日救國活動,并希望在吸取以往國共合作經(jīng)驗教訓的基礎上,開誠布公,長期合作。楊德華返回香港復命匯報后,李濟深、蔡廷鍇接受了毛澤東的建議,隨即召開新聞界座談會,并安排楊德華對西安事變的情況和在延安的參觀見聞作了介紹,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中共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的社會影響。②參見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委員會等編:《李濟深紀念文集》,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7—80頁。

五、結論

作為民國政壇上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十九路軍在福建事變后堅持從事抗日反蔣活動,并為重新建軍而作了持續(xù)的努力。尤其是陳銘樞1936年的訪蘇之行及其與中共代表團的會談,不僅是十九路軍爭取外部支持的一次重要嘗試,也極大地推動了其與中共關系的發(fā)展。

但事與愿違的是,十九路軍最終未能實現(xiàn)其重建計劃,而其與中共的軍事合作也未能展開。這種局面的出現(xiàn),主要是由如下因素決定的:

第一,蘇聯(lián)、共產(chǎn)國際的因素。20世紀30年代以后,由于蘇聯(lián)、共產(chǎn)國際逐漸確立在建立反法西斯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方針和政策,中共代表團也隨之改變了以往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問題上的關門主義策略,轉而積極尋求與國內其他各階層和政治派別的聯(lián)合。由此,為尋求外援而主動采取聯(lián)共政策的十九路軍就自然成為中共代表團重點考慮的聯(lián)合對象。而同意陳銘樞訪蘇并與其談判談判也就成為順理成章之事。但出于地緣政治的考慮,蘇聯(lián)、共產(chǎn)國際在建立中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問題上,最看重的是與蔣介石的聯(lián)合。而就在陳銘樞訪蘇前夕,國民黨政府駐蘇武官鄧文儀和王明接連舉行了三次會談,從而開啟了國共再次合作的談判之門。在這種情況下,蘇聯(lián)、共產(chǎn)國際刻意回避與十九路軍代表團見面,并指示中共代表團對其采取有限支持的原則。這種支持只限于宣傳與組織工作,而遠非十九路軍方面最為期待和需要的軍事援助與合作。從這個方面來說,陳銘樞的莫斯科之行,并沒有取得多少真正有價值的成果。

第二,中共的因素。土地革命后期,由于“左”傾路線的危害,中共及其領導的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十分艱難的發(fā)展階段。在第五次反“圍剿”戰(zhàn)爭失敗后,中共中央及紅軍放棄中央蘇區(qū),進行了為時數(shù)年的艱苦的戰(zhàn)略轉移。在此期間,中共中央與共產(chǎn)國際、白區(qū)組織之間的聯(lián)系又長期中斷。與此同時,中共在白區(qū)的組織也遭到嚴重破壞,在各地的活動基本停滯。在這種情況下,盡管中共在白區(qū)的組織和中共代表團逐漸開展了對十九路軍的工作,并進行了初步的談判,但中共中央與后者之間直至很晚才得以建立聯(lián)系。而且,對于長期難以獲得穩(wěn)固立足點的中共中央來說,或者聯(lián)合西北地區(qū)的東北軍、十七路軍以及臨近陜甘寧地區(qū)的華北各地方實力派,實現(xiàn)反蔣抗日基礎上的“西北大聯(lián)合”,并借此打通國際路線,或者按照共產(chǎn)國際的指示精神,與蔣介石在抗日問題上達成妥協(xié),實現(xiàn)國共再次聯(lián)合,才是這一時期其考慮的重點所在。而與前兩者相比,聯(lián)合遠在兩廣且缺乏立足之地的十九路軍,并與之展開正式談判和以軍事為中心的合作,既非當務之急,也缺乏推進的渠道和手段。從這個方面來說,中共與十九路軍在各自的目標和需求上呈現(xiàn)出明顯的不對稱。

第三,十九路軍自身的因素。在現(xiàn)實主義為基礎的民國政治博弈中,軍事力量的強弱是衡量各政治派別實際權力大小的最重要的指標。十九路軍曾經(jīng)是民國政壇上一個重要的地方實力派,但在福建事變以后,隨著其軍隊的瓦解,已經(jīng)轉變?yōu)橐粋€缺乏武力支撐的政治派別。這種政治地位的變遷,也嚴重地削弱了其參與政治博弈的能力和手段。因此,十九路軍只能一方面依托于桂系來維持其剩余的軍事力量,另一方面通過與其他政治派別的結盟來保持自身的政治影響力。而只有獲得外來援助和合適的歷史機遇,十九路軍才能實現(xiàn)重建軍隊的目標,重新恢復原先的地方實力派之一員的地位。但是,正是這種受制于人的困境和較為寬泛的政治結盟,也導致其意識形態(tài)色彩比較混雜,缺乏真正的號召力,而組織上也比較松散,且地方色彩也比較濃厚。對此,在中共代表團與陳銘樞會談之前,共產(chǎn)國際所提出的關于談判的四條原則就充分體現(xiàn)出其對十九路軍狀況的清醒判斷。另外,潘漢年1936年從莫斯科到達香港后,也在7月1日致王明的信中表達了對十九路軍的類似看法。他寫道:鄒韜奮的《生活》日報“可以完全由我們來領導,這個團體要比民族救國同盟集團(即大同盟)好得多”。①金炳鎬編著:《民族綱領政策文獻選編》第1編,第287頁?!豆伯a(chǎn)國際、聯(lián)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15卷,第222頁。

盡管未能實現(xiàn)重新建軍的計劃,但對十九路軍來說,其與中共的合作仍然是有意義的。經(jīng)過數(shù)年的接觸,雙方之間逐漸形成較為密切的合作關系,并建立起一定程度的信任。這種信任的形成,不僅為作為政治派別的十九路軍的繼續(xù)發(fā)展獲取了重要的外部支持,也為其與中共繼續(xù)進行的政治合作奠定了基礎。

(本文作者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宣傳教育局副研究員北京100080)

(責任編輯薛承)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PC and the 19th Route Arm y Reconstruction——In the center of Chen M inshu’s visit to M oscow in 1936

Wang Zhigang

The 19 th Route Army was in a hostil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PC once.A fter the Fujian Incident,the 19th Route Army made contact with the CPC,and they knew each other.After the Fujian Incident,the 19th Route Army,based in Hongkong,Wuzhou and other places,actively promoted the Anti-Japanese activities against Chiang and the army reconstruction.During the period,the organization and personnel in the KMT-controlled area,in the situation of losing the contactwith the central comm ittee,provide support for the 19 th Route Army.At the same time,with the united front strategy change of the CPC’s representative group in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the CPC also established the contactwith the19th Route Army.In 1936,the19th Route Army delegation led by Chen Mingshu visited the Soviet Union,negotiated with the CPC delegation,and reached a preliminary cooperation agreement.After the Guangdong and Guangxi Incident,the 19th Route Army was rebuilt at one time,and the organization and personnel in the Kuomintang-controlled area gave them some support.After that,the CPCCentral Comm itteemade contactwith the 19th Route Army and carried out cooperation,and the two parties started to establish the confidence.

D231;K26

A

1003-3815(2016)-03-0038-15

猜你喜歡
陳銘李濟深共產(chǎn)國際
國民黨特務機關對李濟深在港活動的秘密監(jiān)視
為促成聯(lián)眾抗日疾呼
——李濟深《致胡鄂公信札》
April Fools Day Jokes
1926年3月24日,李濟深前來黃埔軍校參觀
20世紀30年代 共產(chǎn)國際眼中的毛澤東
郭沫若 陳銘樞 輓劉湘將軍
花甲之年的“金腰帶”,我的人生虎虎生風
熊十力棒打恩人
李濟深的軍務后勤
中共中央黨校創(chuàng)辦與共產(chǎn)國際
准格尔旗| 东辽县| 台北市| 和政县| 昌都县| 枣庄市| 马尔康县| 崇文区| 博兴县| 弥渡县| 左权县| 新丰县| 荔波县| 瓮安县| 巴中市| 临泽县| 舒城县| 鹤壁市| 铅山县| 济南市| 灵璧县| 宝坻区| 广河县| 临桂县| 嘉善县| 白水县| 上林县| 讷河市| 景泰县| 盐池县| 福鼎市| 岳普湖县| 山东省| 巴中市| 衡水市| 东阳市| 益阳市| 利川市| 敦化市| 保定市| 台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