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鈺
(重慶社會科學院,重慶400020)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黨針對從嚴治黨以及嚴肅黨內紀律、嚴懲黨內腐敗分子等有關問題,采取了一系列雷厲風行、切實有力的措施,成效顯著,在反腐倡廉方面成效尤其明顯。為了進一步治理腐敗,更應在防止和消除權力濫用方面嚴格運用好法治手段,使法律在腐敗治理中彰顯威嚴,讓民有所敬、官有所畏、權有所懼。因此,在當前進行以法治方式治理腐敗,是反腐敗斗爭形勢的應然選擇。
我黨指出,我們要善于運用法治思維以及法治方式來治理腐敗問題,以加強國家治理腐敗問題的相關立法,不斷加強黨內的腐敗問題治理,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加強反腐制度化建設,讓法律制度剛性運行。這為以法治化方式治理腐敗指明了適應新時代、新形勢的新道路。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建設的關鍵時期,為了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用法治方式治理腐敗問題,不僅可以加大反腐力度,強化反腐作用,還能將腐敗治理問題深入推進,不斷促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同時亦為反腐倡廉的重要途徑。反對腐敗要堅持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維來進行。2013年5月,中共中央頒布了《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guī)制定條例》,通過黨內“立法”,開啟了黨內“法治化”治理腐敗的新征程。2016年10月,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在黨內形成大力整頓黨風黨紀、從嚴管黨治黨的制度風暴,有利于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大好局面。制定和完善治理腐敗的法律法規(guī),既提高了以法治方式治理腐敗的治理水平,也有利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
以法治方式治理腐敗,就是要通過法治化的手段,有線索必追、有案件必查、有違紀必究、有腐敗必治,做到反腐不留死角、不設禁區(qū),使從嚴治黨和依法治國的理念得以真正落實。
法律是社會一切人的行為準則,任何人的行為都必須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約束。我國憲法明確規(guī)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而“我們中國共產黨黨員永遠是勞動人民的普通一員”也是黨章的明確規(guī)定。除法定的職權和利益外,任何共產黨員均無自己的私利和特權,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活動,不得有超越法律的行為。各級領導干部是人民群眾的公仆,應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保障人民群眾最根本的利益,因而更應模范地遵紀守法。以法治方式治理腐敗,就一定要做到反腐無禁區(qū)、腐敗“零容忍”,絕無任何特例存在。
要真正做到權力不被濫用,僅靠自律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運用法律的手段進行強制性約束。鄧小平曾提到,制度的好壞關系到人是否做好事,這表明法律制度建設對于確保權力不被濫用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確保權力的正確運行,就應當把權力的行使置于法律的監(jiān)督之下,從而減少權力運行過程中權權交易、權錢交易、權色交易等腐敗行為的產生。黨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加強權力運行的制約機制,增強監(jiān)督機制的作用發(fā)揮,加強對行政機關的約束力,大力消除權力尋租,努力使權力的運行更加透明,堅決地、徹底地治理腐敗問題,建設和諧社會。十八屆六中全會提出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管起,從嚴治黨必須從黨內政治生活嚴起。避免權大于法,運用法律來處理權力問題,把權力限定在法律的框架內,必須服從法律的規(guī)定。要努力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樹立法治政府理念,建立健全制度保障。
十八大以來,我國對于腐敗案件的查處更加嚴格地貫徹執(zhí)行以法治方式反腐這一理念。不管是依照黨紀、政紀以及國法的查辦過程,或是對案件進行依法的指定管轄并偵查終結提起公訴等,整個過程均在法治的軌道上進行。另外,對于整個案件的審理,全程公開,接受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充分做到了司法公正、公開、透明,讓人民群眾切實參與。據中紀委官網通報,2016年以來,截至2月29日,全國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問題6 551起,處理干部人數9 073人,給予黨政紀律處分7 138人,其中有省部級干部,也有鄉(xiāng)科級人員[1]。
腐敗問題的治理,要標本兼治。既要從嚴治標,又要著力治本,把治標與治本統(tǒng)一于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進程當中。只有不斷健全完善反腐法治體系,充分發(fā)揮法治在治理腐敗問題方面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實現清正廉潔的良好局面。
只有運用法律手段治理腐敗,通過法律來規(guī)范和監(jiān)督權力的行使,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才能鏟除滋生腐敗的根基。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員領導干部更應帶頭遵守法律。我們要敢于同黨內的一切腐敗問題做斗爭。法律已經預先為違法行為設立了“紅線”,無論是誰,只要是踩踏了“紅線”、逾越了法律方面的“雷區(qū)”,就一定會受到法律的相應制裁。
治理腐敗,就是為了讓發(fā)展的成果更多、更廣地惠及全體人民。腐敗治理的過程必然會觸及利益的分配問題。利益集團的既得利益一旦被觸及,就會引起利益集團的強烈不滿,容易導致社會的動蕩不安,因而利益沖突又是社會一切矛盾斗爭和動亂的根源。所以,對于利益集團的抵制,必然要用法治方式加以治理和調節(jié)。以法治方式治理腐敗,能夠有效地協調各方利益,緩解或消除各種利益沖突帶來的風險。充分利用法律的規(guī)范性和普遍性的特點,公正地保護各方的正當利益,規(guī)范各種權力的濫用。
腐敗問題的治理,不應只強調懲戒和處理功能,僅僅局限于肅清腐敗問題,還應突顯教育和預防功能,用強大的法律權威加以震懾,使公權力擁有者不敢腐敗。法律的震懾作用,不僅體現在立法的嚴謹上,更體現在其強制性上。嚴格執(zhí)法,對違反法律的腐敗行為進行嚴厲懲處,會使絕大多數的腐敗分子望而卻步,起到警示作用。
以法治方式治理腐敗,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三大歷史重任之必然要求。有利于增強黨的執(zhí)政基礎、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同時加強廉政建設,要堅持旗幟鮮明地反腐,充分發(fā)揮好法律的能動作用,通過法治化手段去治理“庸政”“懶政”以及“怠政”等方面的問題,構建廉潔政治。
清明和廉潔是我們黨和國家領導干部隊伍建設的重要方面,同時也是建設廉潔政治的重要基礎。領導干部清正廉潔的主要表現就是要品行方面端方、崗位方面忠于職守、作風方面公道正派、工作方面廉潔奉公。要做到干部清正,就需要使公務人員嚴格依章辦事,嚴格履職。嚴防各種腐敗行為和腐敗現象,堅決地抵制各種不正之風。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自覺遵守黨紀國法。要從法律的角度出發(fā),嚴格規(guī)范權力行使的范圍,切實做到權為民所賦,用權受監(jiān)督,確保公務人員以及相關人員能夠在法治的框架內做到勤政和廉政。
建設廉潔政治,需要廉潔的政府來作保障。只有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才能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政府要切實做到清正廉潔,就必須要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原則。要保障公民的權益,并且能夠做到在行政時嚴格依法、在執(zhí)法時自律廉潔、在司法時公正無私,要防止以及糾正在執(zhí)法方面不嚴、司法方面不公、徇私枉法等方面不公平的現象和問題。要進一步創(chuàng)新在有關行政管理及其行政決策方面的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夠建設成為一個集執(zhí)政建設的服務與責任、法治與廉潔合為一體的法治化政府[2]。
廉潔政治的建設需要清正廉潔的政治生態(tài)作保障。政治生態(tài)要做到清正廉潔,就必須加強法治的作用。要通過加強并改進黨的領導方式以及執(zhí)政方式,堅持黨的領導與人民當家作主以及依法治國方略等多方面的有機統(tǒng)一。要始終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當作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和執(zhí)政為民。要努力地建設和執(zhí)行好制度化、規(guī)范化以及程序化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大力加強在反腐倡廉方面的建設,努力促進權利、機會、規(guī)則等方面的公平,積極培育廉潔守法和誠實守信以及自律盡責等方面的價值觀,最終能夠做到在整個社會上形成一種崇廉尚潔的良好氛圍,促進反腐倡廉建設的長足發(fā)展,實現全面從嚴治黨的偉大目標,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總之,用法治化方式來反對和懲治腐敗是認真貫徹落實反腐倡廉的方針、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思路以及從根本上治理腐敗的重要措施[3]117,這也是改革、發(fā)展和穩(wěn)定的需要。
參考文獻:
[1]中央強力反腐,為深化改革清掃障礙[N].新京報,2014-09-05.
[2]李玉賦.建設廉潔政治是我們黨的重大任務[J].求是,2013(2):21-23.
[3]保持黨的純潔性,加強反腐倡廉建設讀本[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