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雯琪
華東政法大學經(jīng)濟法學院,上?!?00042
?
仲裁庭自裁管轄原則
——仲裁員排他的管轄自裁權?
袁雯琪
華東政法大學經(jīng)濟法學院,上海200042
摘要:自裁管轄原則,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仲裁領域都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其主要功能是明確仲裁庭擁有決定其自身管轄權的權力,從而加快整個仲裁過程的效率。除此之外,自裁管轄原則也涉及到其他相關問題,比如法院和仲裁庭之間的管轄自裁權分配的問題。總的來說,仲裁庭自裁管轄原則旨在分配仲裁員和法院之間的管轄自裁權①,而不僅僅是給予仲裁庭獨有的權力決定其是否擁有管轄權以及其管轄權的范圍?;谧圆霉茌犜瓌t,仲裁庭并非擁有決定其管轄權的排外權力,而且在不同的法律體系下,仲裁庭和法院管轄自裁權的具體分配也有所區(qū)別。
關鍵詞:自裁管轄原則;管轄自裁權;仲裁庭;法院;管轄權;分配
一、什么是自裁管轄原則
(一)定義
自裁管轄原則,從歷史角度來看,也可以被定義為“由誰決定”②或者“管轄權-裁量”。但是目前看來,自裁管轄原則的用法更加合理,因為它相對來說比較中立,不存在把隨后的法院復核可能性排除在外。廣義來說,自裁管轄原則是指仲裁庭能夠衡量和決定其自身管轄權的存在和范圍,同時也包括管轄自裁權在法院和仲裁庭之間的分配問題。實踐中,自裁管轄原則也多是從這兩個方面來定義。
(二)自裁管轄原則的原理
對于自裁管轄原則基于的原理,理論上存在大量的評述和論證,主要包括仲裁協(xié)議的自治性,仲裁協(xié)議和基礎合同的可分離性假設。
1.仲裁協(xié)議的自治性
有人主張自裁管轄原則的存在源自于仲裁協(xié)議的授權。一般來說,仲裁條款或者協(xié)議的雙方當事人授權仲裁員來裁量他們之間的爭議,那么自然也可以理解為授權了仲裁員來決定其管轄權的存在和范圍。與將爭議置于對方當事人的母國法院相比,當事人普遍選擇信任仲裁的中立性,因此他們更愿意將他們之間的爭議——無論是實體爭議還是管轄爭議——置于相對中立的機構下解決。
2.可分離性假設
同時,也有專家認為,自裁管轄原則是基于仲裁協(xié)議和基礎合同之間的可分離性假設。各國都存在仲裁立法和仲裁機構規(guī)則確認了分離性假設和自裁管轄原則之間的相關性。事實上,當對基礎合同的成立,有效性和合法性產(chǎn)生異議時,仲裁協(xié)議和基礎合同之間的可分離性的確可以為仲裁員的管轄自裁權提供合理解釋。然而,當異議是針對仲裁協(xié)議本身時,那么繼續(xù)認為自裁管轄原則來源于分離性假設就是不合理的了。因為在某些情況下,仲裁協(xié)議或條款本身面臨異議時,它就不可以作為仲裁庭的管轄自裁權的合理基礎了。
二、仲裁員的管轄自裁權
自裁管轄原則不僅在商事仲裁領域被廣泛認可,而且在州際仲裁和跨國投資仲裁中也被確認。當然,也存在一些國際或者國內立法和規(guī)則并不認可自裁管轄原則,或者僅僅在一定的限度內認可。
(一)認可自裁管轄原則的規(guī)定
如上文所述,大部分官方的仲裁規(guī)則都明確認可了仲裁庭有權決定其管轄權——自裁管轄原則。
從國際條約來看,《歐洲公約》第五條第三款明確規(guī)定:“除受制于法院地法律下附隨的司法管制外,仲裁員的管轄權應與相應的仲裁同時存在,仲裁員可以裁決其管轄權,并且決定仲裁協(xié)議或條款所在合同的成立和有效性。③至于各國立法,1996年《英國仲裁法》第30條規(guī)定了自裁管轄原則。同時,在許多英國法院的判決中也能找到相關規(guī)定,比如著名的Dallah案。除此之外,幾乎所有的仲裁機構規(guī)則,都明確地規(guī)定了自裁管轄原則。例如《聯(lián)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規(guī)則》的第23條第一款④:“仲裁庭應當有權裁決其管轄權,包括對于仲裁協(xié)議成立和有效性的任何異議?!?/p>
(二)不認可自裁管轄原則的規(guī)定
盡管國際國內立法和仲裁機構規(guī)則,以及國際仲裁裁決紛紛明確認可了自裁管轄原則,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并不認可自裁管轄原則的規(guī)定。
中國仲裁法就規(guī)定將裁決管轄權異議的權力保留給人民法院和仲裁機構,并沒有授權仲裁庭為之。例如,中國國際經(jīng)濟貿易仲裁委員會規(guī)則規(guī)定仲裁機構(CIETAC)有權裁決管轄權爭議,排除了仲裁庭這項權力。除此之外,印度尼西亞也對仲裁庭的管轄自裁權的合理性表示質疑,認為管轄權爭議應該由法院而不是仲裁員來裁決。同樣,在以色列和南非的仲裁立法中,也規(guī)定如果仲裁的雙方當事人明確授權仲裁庭來裁決其管轄權的存在和范圍,那么該仲裁庭應當享有。言下之意就是,如果沒有明確授權,則默認仲裁庭并不自然享有該管轄自裁權。
三、管轄自裁權在法院和仲裁庭之間的分配
這部分與題目中提出的問題有直接的關系,即基于自裁管轄原則,仲裁員是否是唯一擁有管轄權爭議裁決權的主體?盡管如前文所述,不難發(fā)現(xiàn)仲裁庭的管轄自裁權得到了世界很多法律體系的認可。但是,答案依舊是否定的。因為自裁管轄原則應當從更加廣義的角度理解,而不是簡單地強調自裁管轄原則的消極效力。仲裁庭沒有完全排他地擁有可以決定其管轄權權力,法院也在裁決管轄權爭議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此,有必要明確在不同的法律框架下,管轄自裁權在法院和仲裁庭之間的分配。
(一)國際商事仲裁示范法
如上所述,國際商事仲裁示范法明確表達了對自裁管轄原則的認可。但是,其對于管轄自裁權在法院和仲裁庭之間的具體分配仍舊持保留意見。國際商事仲裁示范法管轄下的不同國家對于法院和仲裁庭之間自裁管轄權的具體分配問題都適用了不同的方式,一些國家采取的是事前司法審查模式,而一些采取的是獨立或重新審理管轄爭議的方式。可以確定的是,國際商事仲裁示范法允許對于管轄異議的兼容的司法裁量,即法院能夠就管轄異議作出具有約束性的裁決。因此,基于國際商事仲裁示范法的規(guī)定,仲裁庭不是可以裁決管轄異議的唯一主體,法院也可以對此作出有效的裁決。
(二)法國模式
與許多國家普遍認可兼容司法裁決不同的是,法國立法采用的是“初步管轄權”模式,即一般情況下不存在對于管轄異議的兼容性司法裁決,除非所涉仲裁協(xié)議是“明顯無效或者不適用的”。⑤如此,假設一方當事人在法國法院提起管轄權異議,原則上法院應當將其移交仲裁,除非該仲裁協(xié)議明顯無效;假設仲裁庭早已建立,法院應當在不考慮仲裁協(xié)議有效與否的情況下直接將案件移交仲裁。因此,法國的基本原則是積極地保障仲裁庭對于管轄權異議進行裁決的優(yōu)先性。該模式體現(xiàn)了對自裁管轄原則消極效力的強調,同時肯定了仲裁庭裁決管轄權爭議的主導權。而且,新修訂的法國民事程序法第1465條進一步強調了仲裁庭自裁權的優(yōu)先性和主導地位。此外,第1506條也規(guī)定,如果國際仲裁地在法國,那么第1465條中的原則就應該被適用。世界范圍來看,法國“初步管轄權”模式已經(jīng)被很多國家和地區(qū)采用,比如加拿大,香港,瑞士等。雖然法國模式體現(xiàn)出對于消極管轄自裁原則的支持,但法國仲裁立法還是承認在某些有限的情況下對于法院自裁管轄權的認可。因此,即使是原則上不允許兼容司法裁決存在的法國仲裁立法,斷言仲裁庭完全排他地占有管轄權自裁權也是不合理的。
(三)美國模式
美國官方規(guī)定中明確地承認自裁管轄原則的為數(shù)不多,聯(lián)邦仲裁法亦是。但是,這并不意味著美國立法會不善于處理仲裁管轄爭議。相反,美國已經(jīng)形成了大量有關管轄自裁原則的判例法。美國法院一直都主張分離性假設,并且聯(lián)邦仲裁法也基于此。對于基礎合同成立,有效性,合法性,欺詐和其他與仲裁協(xié)議無關的異議,這些問題的裁量應當提交給仲裁庭而不是美國法院,隨后再考慮司法審查。在這方面的主要案例是First Option of Chicago,Inc.v.Kaplan⑥,它也是基于大量的判例法并對后來的法院判決影響深遠。如上所述,分離性假設在美國仲裁法律體系下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在分離性假設理論下,如果異議是針對仲裁協(xié)議本身,那么這應該被認為是管轄問題且受制于兼容的司法裁量;但爭議不是管轄爭議或者說異議是關于基礎合同的成立,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問題,這就需要首先由仲裁庭來解決,隨后再受制于司法審查。當然,雙方當事人可以通過簽署協(xié)議來直接賦予仲裁員擁有終決的管轄裁量權,僅僅受制于非常有限的司法審查。因此,在美國仲裁立法下,雖然可以從大量的司法裁決中找到其對于管轄自裁原則的積極效力的認可,但是也不難發(fā)現(xiàn)美國的判例法并沒有授予仲裁庭擁有獨占的管轄自裁權。
四、結語
在對不同法律制度下的自裁管轄原則以及其附屬問題——法院和仲裁庭之間管轄自裁權的分配——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后,就不難回答本文題目中的問題了——自裁管轄原則是否給仲裁員提供了裁決其管轄權的排他性權力。明確的回答是否定的。雖然存在很多的仲裁規(guī)定都統(tǒng)一對仲裁員積極的管轄自裁權給予了認可,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消極的管轄自裁權也被廣泛認可了。如前文所討論的,即使是相對更加傾向于支持消極管轄自裁權的法國立法,它也仍然在一定的范圍內允許兼容司法審查的存在。因此,無論是國際公約,國內立法,仲裁機構規(guī)則還是仲裁裁決都沒有一味地賦予仲裁庭完全排他的管轄自裁權,僅僅只是在不同程度上認可了積極的管轄自裁權。當前,自裁管轄原則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還是相當復雜且尚未完全明確的問題,這也加劇了不必要的訴訟。當前的有效的解決辦法應當是在法律文件中給出相對簡潔明了的有關管轄權裁量的條款——明確地承認仲裁員對于管轄異議的積極裁量權,但是同時應受制于后續(xù)的司法審查;同時尊重案件中當事人的自治權和意愿,他們有時候可能也會希望將他們之間的管轄問題置于兼容的司法處置下。
[注釋]
①Gary B.Born,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2nd edition,2014,Kluwer Law ?International,volume 1,chapter 7,P1047.
②See,F(xiàn)irst Option of Chicago,Inc.v.Kaplan,514 U.S.938,942(U.S.S.Ct.1995)?
③European Convention,Art.V(3);See Hascher,European Conven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of 1961—Commentary,XX Y.B.Comm.Arb.1006,1024,1995.
④See 2010 UNCITRAL Rules,Art.23(1).
⑤French Code of Civil Procedure,Art.1448(1).
⑥First Option of Chicago,Inc.v.Kaplan,514 U.S.938,U.S.S.Ct.1995.
作者簡介:袁雯琪(1992-),女,湖南綏寧人,華東政法大學經(jīng)濟法學院,2013年經(jīng)濟法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jīng)濟法。
中圖分類號:D99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01-00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