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喬小喬
?
知進退,方可修心保身
文/喬小喬
據(jù)《戰(zhàn)國策·趙策》記載,春秋末年,晉國的大權(quán)落到智、趙、魏、韓四卿手中,晉定公實際上成了傀儡。后晉定公病死他鄉(xiāng),四卿便開始爭權(quán)奪勢。其中智伯的勢力最大,于是就借此脅迫韓魏共同攻打趙襄子。趙襄子的城池因此被困,糧草將絕,此時有一名大臣主動請纓去游說韓魏,最終助趙襄子解困,并打敗了智伯,開拓了疆土,一時傳為美談。
就在此時,這位已然功成名就的大臣卻跟趙襄子說了這樣一席話:“遺訓中早已有言,五霸能夠統(tǒng)帥諸侯,其原因概括起來有兩條:一,國君的權(quán)勢足以控制群臣;二,不能讓群臣的權(quán)勢控制國君?,F(xiàn)在,我的聲譽顯赫,地位尊貴,權(quán)力很大,大家聽我的。所以呢,您還是讓我走吧?!?/p>
趙襄子聽罷極力挽留,可那位大臣“愴然有決色”,最終趙襄子只得妥協(xié)。就這樣那位大臣歸還了大好的封地,放棄了宰相的尊位,既不要權(quán)力,也不要地位,回去種莊稼,“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日子倒也過得平淡快活。
后來趙襄子又一次遭受被圍困的危機,他再度出山,坐鎮(zhèn)宮內(nèi),派妻子出使楚國,派長子出使韓國,派次子出使魏國,派幼子出使齊國——最后四國互相猜疑,進攻趙國的陰謀便不攻自破。
他就是一代名臣張孟談,一生兩進兩退,終得善終。在他眼中,大臣一旦功高蓋主,是注定要引起悲劇的,所以他選擇功成身退;而他亦懂得報答趙襄子的知遇之恩,在國難當頭的時候像世外高人一般“從天而降”,救他于水火之中。他若金庸筆下的大俠,每每出場都驚艷四座,待到眾人反應過來之際他已經(jīng)將危機化于無形,繼而一個轉(zhuǎn)身,深藏功與名。如此帥氣,又如此睿智,令人不得不嘆服。
千萬不要小看他,這進退之間藏著的是人生的大智慧。從古至今,不知有多少名臣賢士因沒能掌握進退的尺度而不得善終。商鞅為秦孝公制度量衡、改革貨幣、廢除井田、重劃土地,教民耕種、作戰(zhàn),所以百姓安居守法,秦兵無敵于天下??墒枪Τ芍螅眺本箲K遭五馬分尸之刑;吳起為楚悼王精簡機構(gòu),裁汰冗員,治腐敗、改風氣,南攻楊越,北收陳蔡,功已成卻死于亂箭之中;年羹堯運籌帷幄,馳騁疆場,平定西藏亂事,率清軍平息青海羅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戰(zhàn)功,然而最后雍正還是“背而殺之”。論文韜武略,他們都可以稱得上是人中之龍,可就是因為不懂得“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的道理才惹來了殺身之禍。
古人云,“物盛則衰,天之常數(shù)也;進退、盈縮、變化,圣人之常道也?!边@當中就飽含了進退的辯證精神,唯有大智之人才能擁有如此慧眼。
無獨有偶,當年越國的范蠡也是個知進退之人。他深諳“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助越王勾踐成就大業(yè)后退隱山林,泛舟西湖之上,自在逍遙。后來他還憑借出色的“商業(yè)頭腦”成了富甲天下的“陶朱公”,三散家財,后人無不敬仰。
因為人性本身的貪婪,很多人都難以放棄已經(jīng)得到的名利??墒侨绻覀儾荒馨盐蘸眠M退的尺度,在該進時畏首畏尾,在該退時猶豫不決,也許就會落得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場。無論何時何地,知進退方可修心保身,一生安樂。
摘自樂讀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