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該怎么和蔡英文“打交道”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于1月16日確定當選為臺灣地區(qū)新一任領導人。
在晚上召開的記者會上,對各界最為關注的兩岸問題,蔡英文重申,將會建立具有一致性、可預測性、可持續(xù)的兩岸關系,也不會挑釁。
她重申,今年5月20日執(zhí)政之后,將以現行的體制、兩岸協商交流互動的成果、以及民主原則與普遍民意,作為推動兩岸關系的基礎,也會秉持超越黨派的立場,遵循臺灣最新的民意和最大的共識,致力確保海峽兩岸關系維持和平穩(wěn)定的現狀,以創(chuàng)造臺灣人民的最大利益和福祉。
她承認,目前臺灣還會有很多的挑戰(zhàn),來自外部,也來自內部。自己會和2300萬臺灣民眾一起向前走,共同打敗臺灣的困境,稱臺灣不會因為選舉而分裂。
然而由于蔡英文的“臺獨”色彩,讓人們比較擔心她當選后的兩岸關系。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認為,蔡的執(zhí)政對兩岸關系的影響當然是非常深遠的。
無論是李登輝時代還是陳水扁時代,蔡英文實際上一直是民進黨在兩岸關系方面的操辦手,“一邊一國”也是蔡英文在李登輝擔任臺灣領導人期間炮制出來的。不過在剛上臺一兩年內,蔡英文應該不會有太激進的“臺獨”動作。
陳水扁2000年上臺時先做“四不一沒有”承諾,意在緩和兩岸關系。只是后來臺灣經濟變差,他的支持度越來越低,只好去搞民粹主義,靠樹立大陸假想敵來凝聚綠營。
蔡英文競選中提出的兩岸政策雖然曖昧不明,但確實是往中間調整了,至少說的話都不刺耳:“維持兩岸現狀”,“不挑釁”,“回歸92年兩岸會談基本事實”……這說明,她深深地意識到當前臺灣主流民意是希望兩岸和平發(fā)展。
蔡上任后,這一民意基礎不會變,也就決定了她在短期內不會有大幅度的改弦更張。
但是,馬英九力促兩岸經貿,尚且無法挽救臺灣經濟,蔡英文可以嗎?蔡英文素有“空心菜”雅號,跟她刻意在兩岸政策上保持模糊有關,也跟她在經濟政策上確實“空心”有關。
蔡英文缺乏地方首長的行政歷練,所提的“由全世界走向中國大陸”、“廢核”等主張全無可行性;選舉辯論中說起財經,蔡英文的空洞與朱立倫的專業(yè)形成鮮明對比。
因此,蔡英文上臺后,如果外部環(huán)境沒有明顯好轉,臺灣經濟只會加速下滑,她的支持度就會下跌,到時候就很難說她會不會鋌而走險,再次打起“臺獨”牌。
作為“兩國論”的主要起草者,蔡英文對“臺獨”的堅持,比陳水扁來得更加隱忍堅定,但另一方面,她缺少陳水扁“打砸搶”起家的草莽性格。
鄭永年表示,從意識形態(tài)層面來看,蔡英文甚至比陳水扁更傾向于獨立,她可能跟李登輝更近一點,不過,她掌權之后,就必須對其“臺獨”意識形態(tài)有所調整,盡管蔡英文不會很樂意這樣做。
例如,蔡英文千方百計地不想承認“九二共識”,她只是說“九二共識”是一個選項。但實際上臺灣是沒有選項的,除了統一的方向,找到一個合理的統一方式是開放的,“臺獨”已經很難是選項,因為中國國力已經很強大了,足以阻止臺灣的獨立。
所以,現實地說,她不可能走“臺獨”的道路,只能往統一的方向找一個對臺灣最有利的方向,如果搞”臺獨”,那么完全是死路一條。
鄭永年說,去年馬英九跟習近平在新加坡見面,是把“九二共識”作為一個底線——中國的紅線已經被劃定。所以,他覺得蔡英文當“總統”以后會很辛苦,因為她從意識形態(tài)上是傾向于“臺獨”的,但實際情況,“臺獨”是一個極其危險的道路,就看她怎么調整了。
學者郭擁軍表示,民進黨“臺獨”黨綱仍在,蔡英文擔任公職期間有支持“臺獨”分裂的言論與行動。這次選舉期間,蔡對兩岸關系有些新的表述。
但到目前為止,蔡對近年兩岸和平發(fā)展的政治基礎即“九二共識”還是采取了消極回避的態(tài)度。未來,蔡英文必須就此與大陸形成交集,才能推動兩岸關系發(fā)展。若5 月20日就職演說在此問題上仍沒有清晰調整,可能增加兩岸關系變數。當然現在她還有四個月的時間來調整。
學者陳先才表示,歷史上,蔡英文代表分裂政黨的領袖,而政黨的意識形態(tài)影響到蔡英文的行為,要做大的調整很難。所以,兩岸關系發(fā)展走向是好是壞,關鍵球都在蔡英文身上。
學者黃奎博也認為,蔡英文應該不可能接受“九二共識”,但也不會挑戰(zhàn)大陸的“一中原則”??赡芟扔靡粋€比較模糊的方式,既可以對選民交代,又可以和大陸維持不沖突的關系,暫時讓美國放心,安撫好三方。
大陸還是那句話,臺灣的任何政黨和個人,只要反對“臺獨”、認同“九二共識”,堅持走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道路,我們都歡迎。
如果蔡英文上臺后繼續(xù)拒不承認“九二共識”,那么包括海峽兩會和兩岸事務首長電話熱線在內的溝通管道就會中斷,兩岸官方無法對話,也不能商討簽署新協議。至于兩岸民間的經貿文化交流,只要沒有特殊情況,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假設蔡英文推動法理“臺獨”,那么大陸的終極應對手段就是啟動《反分裂國家法》,武力止“獨”。當然,這種情況基本不可能出現,正如陳水扁所說“‘臺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臺灣任何人執(zhí)政,都不至于瘋狂到去觸碰這條底線。
總之,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不管島內誰執(zhí)政,大陸對臺大政方針不會變,對各種變數,大陸都有應對之策。
而不管蔡英文心里怎么想,綠營在“立法院”有多少席位,兩岸和平發(fā)展大局已有堅實基礎,不至于受到嚴重沖擊。對兩岸關系的未來,我們要有信心。
過去兩年的島內政情變化,反映出臺灣社會“恐中”情緒仍然深埋。這也是正常的,畢竟兩岸問題是百年糾葛形成,從《馬關條約》到日本殖民統治,從“二·二八”到國民黨反共教育再到綠營“去中國化”,兩岸心結之深之巨,不是過去這8年可完全解開,所以除了信心,我們還需要耐心。
其次,應該看到,維護和發(fā)展兩岸關系仍是臺灣社會的主流民意。
選舉期間發(fā)布的諸多民調均顯示,大多數臺灣民眾認同國民黨當局的兩岸政策路線,希望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良好局面不因臺灣政局生變而改變,不愿看到兩岸關系“和平紅利”得而復失。
即便是聲勢一路領先的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在此次競選過程中也不敢公然否認“九二共識”,而是提出“維持現狀”的主張,始終刻意回避“臺獨”議題。
她之所以如此小心翼翼、百般矯飾,是因為深知“臺獨”乃“票房毒藥”,島內主流民意反對“臺獨”、堅定支持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
由此可以看出,以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為主調的大陸對臺政策深受臺灣同胞和國際社會的支持與肯定,不僅沒有失敗,反而成功導引了臺灣民意走向,在島內形塑了“不敢獨”、“不能獨”、“不要獨”的共同認知。
這樣的人心所向、大勢所趨,臺灣無論哪個政黨、哪位政治人物都不能視若無睹,都不敢倒行逆施,冒天下之大不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