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莉 萬 晨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以婺源儺舞為例研究地方感視覺下的文化遺產保護
曾 莉 萬 晨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隨著時代的更迭,儺舞早已經脫離了具有無窮威力的象征,而是作為一種儀式、一種表演、一種信仰、一種在年節(jié)之時可以增添喜慶氣氛的舞蹈。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作為傳統(tǒng)文化被保留下來的儺舞,開始變得蕭條,甚至面臨著敗落的現(xiàn)象。近些年來,由于國家大力提倡保護地方的文化遺產,所以,國內也出現(xiàn)了一股儺文化研究熱,過去被認為粗俗簡陋,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儺舞藝術,開始被人們重視,并賦予其藝術價值、學術價值以及文化價值。隨著儺文化研究的日益深入,儺文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本文以婺源儺舞的現(xiàn)狀為例,希望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起人們對傳統(tǒng)地方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
婺源儺舞;地方文化遺產;遺產保護;傳承
對于很多人來講,江西婺源并不陌生,它被世人成為“中國最美的鄉(xiāng)村”,因為它擁有出眾的文化生態(tài)資源,且擁有淳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但是對儺舞(nuo)這個神秘而古老的舞蹈相當陌生,但是,儺舞卻與人類的生命、生活方式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皟琛辈坏且环N具有驅鬼逐遺疫、祭祀功能的民間舞蹈,而且它還是一種文化、一種信仰、一種組織、一種民俗活動以及一種準宗教活動,可以說,儺舞在古代就已經滲透到人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今天還可以看到儺舞的蹤跡。
江西婺源屬于風水寶地,因為江西婺源的村落、宅院及田園,都是出自鐘靈毓秀,其山峰、河流、古樹皆出類拔萃,且婺源的文脈綿長,人才輩出。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和豐富的文化相互交映,從而形成了婺源古今合一、獨居魅力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在國家大力提倡保護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今天,婺源涵蓋著大量生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光是國家級和省級非遺產名錄就有七個,國家級非遺產名錄有婺源徽劇、婺源儺舞、婺源三雕、婺源歙硯,省級非遺產名錄有婺源茶藝、婺源抬閣、婺源豆腐架。
地方感的概念在人文主義地理學里面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它不但指地方本身具有的特點,而且也指個體對地方的主觀了解及感受描述所建立的地理認知、地理知覺等概念。江西婺源儺舞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典型案例,其具有代表性的意義。本文基于地方感視覺的角度,通過對婺源的地方感特征的分析,并提出針對性的方案,從而引導地方使用者及世人養(yǎng)成對文化遺產資源保護的正確態(tài)度,并為婺源儺舞的傳承保護和儺文化的推廣提出了建議。
因為儺是上古時期原始宗教的產物,所以,儺舞源于巫術意識,它是在舉行驅鬼逐疫時所跳的舞蹈。在古代,人們之所以跳儺舞,其一是來表達對祖先的崇拜和敬畏,其二是人們相信表演儺舞能夠保護自己的村莊,保佑家家戶戶平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所以,婺源在春節(jié)以及重要的節(jié)日,都會表演儺舞。儺舞不但蘊含著人類學、宗教學、民俗學、歷史學、考古學、語言學、藝術學等多學科交叉在一起的文化價值,而且它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稱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具有不可再生性,如果一旦消失,就永遠消失了。總的來說,儺舞就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寵兒。
婺源縣位于江西省的東北地區(qū),處于浙、皖、贛三省交界處。婺源儺舞是江西儺文化的重要支脈之一,明代初頁就有對婺源儺舞外出表演的記載,2006年,婺源儺舞被國家正式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解放前,江西省幾乎各鄉(xiāng)各村都有獅儺班,曾出現(xiàn)過“三十六儺舞,七十二獅班”的景象。但是目前僅剩下秋口鎮(zhèn)長徑村的儺班,并且此儺班只在正月初二當天表演儺舞。有研究表明,婺源儺舞之所以變成現(xiàn)在這樣,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婺源儺舞文化傳承的力量薄弱,據(jù)了解,秋口鎮(zhèn)長徑村的儺班登記在冊演員只有19個人。第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以及時代的更迭,婺源儺舞正在慢慢地淡出人們的視野。第三,曾有有外地人及外國人對婺源儺舞文物器具以及儺舞文化進行盜竊,江西省婺源縣的村民們?yōu)榱吮Wo婺源儺舞文化,所以,在外也絕口不提婺源儺舞。
在國家提倡大力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今天,對地方感視覺下的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應順勢而上,借梯登高,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盡全力推進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
(一)宣傳引導,增強保護意識
政府文化相關的部分要認證履行其工作職責,將非物質文化保護工作當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按照世界遺產委員會的要求真實且全面的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信息,雖然婺源儺舞已經成功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但是對其保護及傳承的工作仍然不能放松,要大力宣傳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婺源儺舞的傳承和保護的重要性,提高全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自覺性。充分利用各種平臺,推介優(yōu)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婺源儺舞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并優(yōu)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及發(fā)展江西婺源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
(二)政府主導,完善工作機制
要設立專門的工作機構,配備專門工作人員和設施設備,來服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工作。由政府出面協(xié)調溝通相關部門,建立有效傳承機制。保護非物質文化的關鍵在于人的傳承,要通過采取多種手段,鼓勵支持傳承和展示。在激活傳承人的傳承熱情的同時,解決婺源儺舞傳承人的后顧之憂。其次,鼓勵和支持傳承人開展經常性的民間傳統(tǒng)文化傳習活動,使優(yōu)秀民間傳統(tǒng)文化薪火相傳,后繼有人。
(三)對婺源儺舞不斷加以創(chuàng)新
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要合理利用,大膽創(chuàng)新,要融入時代,融入社會生活,要融入一些現(xiàn)代元素,真正使民間傳統(tǒng)文化遺產煥發(fā)勃勃生機,與時俱進地延續(xù)其生命力。婺源儺舞幾乎都是以走、跳為主,配合音樂的節(jié)奏而進行的,其舞蹈動作輕重緩急有序,是一種全身性的活動和有效的健身形式,所以,可以將婺源儺舞改編成儺操或者廣場舞,這樣不但可以促進群眾的參與程度,向群眾間接宣傳了婺源儺舞及推廣了儺文化,而且還能夠讓參與到婺源儺舞的群眾感受社會豐富的文化生活,調節(jié)自身的心理情感以及鍛煉身體健康。
(四)加大對儺文化的投入
婺源儺舞作為一種特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不但具體經濟功能,另外,儺舞的奇特、新穎也突出了娛樂性、藝術性及觀賞性,經常讓觀看的游客流連忘返,從而實現(xiàn)其表演的價值。因此,建議各級政府和財政部門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納入財政預算,并逐年增加。確保婺源儺舞的傳承、保護工作正常開展。并更大范圍的對婺源儺舞的傳承和儺文化資源進行整合,提高經營能力,將婺源儺舞的資源優(yōu)勢轉換為經濟優(yōu)勢,及將儺舞民俗村落打造成可以觀光的旅游勝地,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婺源豐富的儺文化開始變得與當代生活格格不入,瀕臨著失傳與消失的窘境,因此,在國家大力提倡傳承保護文化遺產的今天,之所以要進一步加強對“活化石”婺源儺舞和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和宣傳度,以及加強對儺文化的傳承保護意義,則是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傳承的,其不但與群眾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聯(lián)系,而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還是一個國家、民族文明的重要印記。
[1]劉時偉.中國舞蹈“活化石”儺舞的藝術特色與歷史價值[J].戲劇之家,2016,(03):155-156.
[2]劉小泉,王偉年.體驗視角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游開發(fā)研究——以婺源儺舞為例[J].廣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06):10-16.
[3]李俊怡.婺源儺舞的保護與利用研究[J].大眾文藝,2014,(08):6.
[4]王志平.江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產業(yè)發(fā)展研究[D].南昌大學,2013,(06).
《舞蹈人類學視域下的江西婺源儺舞研究》(項目編號:YG2014061)省藝術科學規(guī)劃項目 2014.12-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