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探問《論猶太人問題》及其現(xiàn)代性之思*

2016-02-01 20:30:36林進平
現(xiàn)代哲學(xué) 2016年2期
關(guān)鍵詞:現(xiàn)代性馬克思

林進平

?

探問《論猶太人問題》及其現(xiàn)代性之思*

林進平**

【摘要】堪稱馬克思思想“眼睛”的《論猶太人問題》以其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吸引了眾多學(xué)者的學(xué)術(shù)探索,留下了大量的富有啟迪性的解讀。這些解讀盡管角度各異,妙論紛呈,但就解讀訴求來說,可以歸結(jié)為“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與 “擇其要旨”。就“擇其要旨”來說,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中表述的觀點可概括為:(1)人權(quán)天然屬于“猶太人”;(2)現(xiàn)代人都是“猶太人”;(3)人的解放與希望在于告別“猶太人”,成為“新人”。概言之,馬克思對“猶太人”的剖析就是對“現(xiàn)代人”的剖析,含蘊在其中的對“猶太人”的反思正是對“現(xiàn)代人”的批判性反思,他希望人們告別那種視金錢為上帝、視人生為利己的占有性人生的現(xiàn)代性觀念。

【關(guān)鍵詞】馬克思;《論猶太人問題》;現(xiàn)代性

很難想象馬克思的《論猶太人問題》享有那么令人矚目的理論地位。這篇不到2萬3千字的回應(yīng)性文章竟然吸引了有著不同理論立場、不同理論背景的學(xué)者的閱讀、研究,成為研究馬克思政治、法權(quán)、宗教、市民社會、現(xiàn)代性等思想必須認真研讀的一個文本,也是馬克思的贊成者與批評者都難以繞開的一個文本。究其緣由,除了這一文本含蘊的問題深廣且具有“承上啟下”的理論地位以外,就是馬克思借“猶太人問題”之思,切入了對“現(xiàn)代人問題”之思。

一、《論猶太人問題》文本的獨特地位

對于馬克思的哲學(xué)愛好者來說,馬克思的很多早期文本,如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xué)和伊壁鳩魯?shù)淖匀徽軐W(xué)的差別》、《萊茵報》時期的論證性文章、《黑格爾法哲學(xué)批判》及其導(dǎo)言、《論猶太人問題》、《1844年經(jīng)濟學(xué)哲學(xué)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等,都有著回味無窮的理論魅力。這些文本不僅哲學(xué)味濃郁,思辨性強,而且飽含理論的激情,深得理性與激情的相得益彰。但如就較多地透露了馬克思思想的文本來說,我認為《論猶太人問題》是當(dāng)然之選。這個文本堪稱馬克思思想的一個轉(zhuǎn)折點,一個“過渡”,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不僅從中可以看到馬克思此前思想的身影,而且可以看到他此后的思想發(fā)展,是了解馬克思思想的一個較好的窗戶。如果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論猶太人問題》就恰如馬克思思想的一個“眼睛”。透過這個窗戶或“眼睛”,馬克思早期的很多思想以及后來的思想發(fā)展都可以得到較好的理解。比如,此前存在于馬克思的博士論文、《萊茵報》時期的文章中的“自由”精神和“現(xiàn)實”訴求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還依然存在;存在于《黑格爾法哲學(xué)批判》中的諸多理論論斷——例如,是市民社會決定政治國家,而不是相反——在《論猶太人問題》這里得到了應(yīng)用和充分的發(fā)揮;而此后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資本論》等文本中關(guān)于國家、法律、宗教、市民社會等的剖析和共產(chǎn)主義描述等,也都能夠在《論猶太人問題》中找到思想因子。

《論猶太人問題》是馬克思發(fā)表在《德法年鑒》的兩篇文章之一,它和另一篇文章《黑格爾法哲學(xué)批判導(dǎo)言》被列寧稱之為標(biāo)志著馬克思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chǎn)主義轉(zhuǎn)變的“徹底完成”。*《列寧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83頁。這兩篇堪稱姐妹篇的奇文都是馬克思在歷經(jīng)《萊茵報》時期的“物質(zhì)利益”問題的困惑后的思想結(jié)晶,是馬克思退回書齋后,為期一年的“閉關(guān)”心得。如梅林所說,這兩篇文章所涉及的問題雖然不同,但在思想內(nèi)容方面卻密切相關(guān)。*[德]梅林:《馬克思傳》,樊集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65年,第85頁。前者確如標(biāo)題所表明的,是《黑格爾法哲學(xué)批判》的一個導(dǎo)言,目的在于歸結(jié)《黑格爾法哲學(xué)批判》中的思想觀點和表述作者的思想訴求和階級立場,認為德國社會的出路在于超越市民社會,而扛起這一歷史責(zé)任的主體就是無產(chǎn)階級;后者則是借助“猶太人問題”這一論題,切入了對市民社會的分析,暴露了市民社會的諸多弊病,揭示了猶太人的人格形象即為市民社會的“市民”形象,并已成為現(xiàn)代人的人格形象。因而,超越市民社會就是超越一個唯利是圖、以金錢和利己主義為生活準(zhǔn)則的社會。也因此,如果借用馬克思后期的資本批判來理解這兩個文本,那蘊涵在這兩個文本中對市民社會的批判,對勞動(或無產(chǎn)者)與資本(或資本家)對立的把握,就已經(jīng)具有了后期理論批判的雛形。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論猶太人問題》與《黑格爾法哲學(xué)批判導(dǎo)言》不僅飽含了馬克思豐富的思想精華,表現(xiàn)了馬克思嫻熟的哲學(xué)技藝,而且透露出一種批判性的思想反思。我們知道,在此之前,馬克思在《萊茵報》時期已經(jīng)看到了當(dāng)時普魯士社會的諸多病癥——現(xiàn)實中的國家和法無不受私人利益所支配,保護的無非是有產(chǎn)者的利益,窮人的利益卻被排斥在外,以為這樣的“病癥”就是現(xiàn)實的國家和法律之病,但在經(jīng)《黑格爾法哲學(xué)批判》之后,馬克思意識到,表現(xiàn)在現(xiàn)實的國家、法律中的諸多病癥并不是病根所在,因為這種表征在政治社會上的病癥恰是作為社會有機體的基礎(chǔ)和核心的市民社會的病癥的外部表現(xiàn)。在他看來,受市民社會所支配的政治國家和法律必定具有這樣的病癥,而要醫(yī)治這樣的病癥,僅給政治國家和法律開出“正義”方劑的治標(biāo)方式是無濟于事,恰當(dāng)?shù)姆绞绞侵苯釉\治“市民社會”這一病根才有可能,而要診治市民社會這樣的病根就不是那種適合診治政治社會的工具(比如正義、道德、法哲學(xué)等適合于診治政治社會的理論工具)所能勝任,而必須運用那種能夠把握市民社會的歷史脈動和運作方式的工具才有可能。另據(jù)馬克思后來在《政治經(jīng)濟學(xué)批判序言》(1859年)中的表述,他在《黑格爾法哲學(xué)批判》中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他需要診治的對象和用以診治的工具——市民社會和政治經(jīng)濟學(xué)。*順便一提,馬克思診治“市民社會”并不是要完善市民社會,而是要廢除市民社會,認為政治國家和法本身就是一種缺陷性存在,這種缺陷性恰恰是市民社會這種缺陷性存在的外部表現(xiàn),因而,只有廢除市民社會,才能消解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對立,從而解決政治國家和法本身的缺陷。在這個意義上,《論猶太人問題》可以說是馬克思這一“發(fā)現(xiàn)”的牛刀小試。它濃縮了馬克思這一時期的思想精華和未來的理論指向,且也許正是由于《論猶太人問題》這一文本的獨特地位和豐富思想,國外、國內(nèi)學(xué)者以不同的理論視野和立場對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留下了大量有深度的理論成果和思索。*不僅有數(shù)以百計的研究性論文,而且有數(shù)以十計的研究性著作。僅以這一文本為研究主題的專著就有尤利葉斯·卡勒巴赫的《卡爾·馬克思及其對猶太教的激進批判》(Julius Carlebach, Karl Marx and the Critique of Judaism, Routledge&Kegan Paul PLC, 1978);D.K.費斯科曼的《流亡中的政治話語:卡爾·馬克思和猶太人問題》(Dennis K.Fischman, Political Discourse in Exile: Karl Marx and Jewish Question,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91);而單就2015年而論,論述到這一文本的專著就有Idit Dobbs-Weinstein,Spinoza's Critique of Religion and its Heirs_ Marx, Benjamin, Adorno,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Norman Arthur,F(xiàn)ischer-Marxist Ethics within Western Political Theory_ A Dialogue with Republicanism,Communitarianism, and Liberalism, Palgrave Macmillan, 2015;Edward Royce, Classical Social Theory and Modern Society_ Marx, Durkheim, Weber, Rowman&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15;等等。

二、《論猶太人問題》開啟的思考

正是《論猶太人問題》一文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和獨特的理論地位,以及研究者眾多的緣故,這一文本才開啟了人們廣闊的思維空間。以下就是對學(xué)界思考的一個簡要的勾勒。

(1)關(guān)于馬克思寫作這篇文章的意圖的探問。這方面的問題主要有:馬克思寫作這篇文章是為了駁斥“鮑威爾關(guān)于猶太人的解放的訴求和鮑威爾對作為猶太人的政治身份的評價?”*R.A. Nisbet, The Sociological Tradition, London, 1970, p. 134.轉(zhuǎn)引自Julius Carlebach, Karl Marx and the Radical Critique of Judaism, pp.1-2.還只是布魯諾·鮑威爾的寫作激起了馬克思的回應(yīng)?*Julius Carlebach, Karl Marx and the Radical Critique of Judaism, p.1.是想借“猶太人問題”來批判鮑威爾,還是借鮑威爾的文章來闡述他所理解的“猶太人問題”?或他根本不在于探討“猶太人問題”,而在于借“猶太人問題”這一論題,闡述他對一些問題(比如政治解放問題、權(quán)利問題、人類解放問題等)的看法?

(2)關(guān)于馬克思筆下的“猶太人問題”的思考。比如,猶太人怎么成了問題,特別是在德國成了問題?馬克思所指的“猶太人問題”究竟是什么樣的問題?是種族問題,還是宗教問題,抑或是市民社會的問題,或者說是政治解放問題,還是人的解放的問題?

(3)對鮑威爾猶太觀的探問,及對馬克思批判鮑威爾的原因的思考。比如,鮑威爾關(guān)于猶太人解放的觀點是不是完善的?*L. D. Easton and K. H. Guddat, Writings of the Young Marx on Philosophy and Society, New York, 1967, p. 216. 轉(zhuǎn)引自Julius Carlebach, Karl Marx and the Radical Critique of Judaism, p.1.或鮑威爾的觀點是猶太人的社會解放依賴于猶太人的宗教解放?*R . C. Tucker, Philosophy and Myth in Karl Marx, p. 111.還是鮑威爾認為猶太教次于基督教,因而猶太教的解放比基督教的解放要更為困難,相對于基督教的解放只需一步來說,猶太教的解放則需兩步?*D. McLellan (ed,), Karl Marx: the Early Texts, Oxford, 1971, p. xxv. 轉(zhuǎn)引自Julius Carlebach, Karl Marx and the Radical Critique of Judaism, p.1.或鮑威爾是在為所有宗教團體的充分平等和所有建立在人權(quán)之上的、在宗教上中立的國家進行辯護?*W. Post, Kritik der Religion bei Karl Marx, p. 147. 轉(zhuǎn)引自Julius Carlebach, Karl Marx and the Radical Critique of Judaism, p.1.

(4)關(guān)于如何看待馬克思在這一文本中對猶太人和猶太教的批判的思考。比如,我們是否認為“納粹時代的悲慘事件既不會使馬克思關(guān)于猶太人問題的經(jīng)典分析變得無效,也不需要對其觀點進行修正”?*Karl Marx: His Life and Environment, p. 99. 轉(zhuǎn)引自Julius Carlebach, Karl Marx and the Radical Critique of Judaism, p.2.或認為馬克思在寫這篇文章時,一點也不關(guān)心猶太人?*I. Deutscher, The Non-Jewish Jew, London, 1968, p. 49. 轉(zhuǎn)引自Julius Carlebach, Karl Marx and the Radical Critique of Judaism, p.2.馬克思是以其猶太人的方式寫作*轉(zhuǎn)引自Julius Carlebach, Karl Marx and the Radical Critique of Judaism, p.2.,馬克思對猶太教的批判只是延續(xù)了斯賓諾莎在《神學(xué)政治論》對猶太教的批判?*Idit Dobbs-Weinstein, Spinoza's Critique of Religion and its Heirs_ Marx, Benjamin, Adorno,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pp.93-107.或馬克思試圖把自己從猶太性(Jewishness)中解放出來?*E. Wilson, To the Finland Station, p. 121. 轉(zhuǎn)引自Julius Carlebach, Karl Marx and the Radical Critique of Judaism, p.2.馬克思在原則上是正確的,在細節(jié)上是錯誤的?*例如H. Liebeschiitz’s ‘German radical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Jewish political attitudes’ , in A. Altmann (ed.),Studies in Nineteenth Century Jewish Intellectual History, esp. pp. 156-159. 轉(zhuǎn)引自Julius Carlebach, Karl Marx and the Radical Critique of Judaism, p.2.或他在根本上和事實上都是錯誤的?*轉(zhuǎn)引自Julius Carlebach, Karl Marx and the Radical Critique of Judaism, p.2.而爭議最多的問題就是馬克思是否是反猶主義者的問題之爭。*對于此一問題,筆者將另外撰文論述。

(5)如何看待《論猶太人問題》這一文本的理論地位的問題。作品一旦面世,就有屬于作品自身的命運。與《論猶太人問題》在今日備受矚目相比,《論猶太人問題》在發(fā)表后的相當(dāng)長時間并不為人們所重視,只是直到十九世紀(jì)末才引起人們的注意。*Julius Carlebach, Karl Marx and the Critique of Judaism, p.1.不過,自從其備受關(guān)注之日起,各種解釋性的著作和文章就紛至沓來,甚至是截然不同的評價。比如,既有來自列寧、梅林等人的贊賞,認為“任何評論都將只是弱化其根本的考察,馬克思這幾頁的文章勝過了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如山的文獻”*Franz Mehring (ed.), AusdcmliterarischenNachlass von Karl Marx und Friedrich Engels: 1841 bis 1850, vol. 1, p. 356. 轉(zhuǎn)引自Julius Carlebach, Karl Marx and the Radical Critique of Judaism, p.2.;也有來之達戈貝特·魯內(nèi)斯*1959年由達戈貝特·魯內(nèi)斯(DagobertD.Runes)編輯的《沒有猶太人的世界》(AWorldWithoutJews)文集中,將其視為“反猶主義”的一個代表作。、以賽亞·柏林等人的貶抑,認為它只不過是“乏味而淺陋的文章”*Franz Mehring (ed.), AusdcmliterarischenNachlass von Karl Marx und Friedrich Engels: 1841 bis 1850, vol. 1, p. 356. 轉(zhuǎn)引自Julius Carlebach, Karl Marx and the Radical Critique of Judaism, London, p.2.。它似乎是一座蘊涵多種礦產(chǎn)資源的富礦,有著挖之不盡的價值。各種不同的解釋性著作和文章不僅未能盡現(xiàn)其豐富,展現(xiàn)其中奧秘,反而是使它陷于一種解釋和爭論的漩渦之中。因此,如何潛入這一漩渦,窺破問題所在,也成為解讀的一大任務(wù)。比如,像尤利葉斯·卡勒巴赫(Julius Carlebach)就提出:

為什么馬克思就猶太人主題寫了兩篇獨立的文章,為什么他在《神圣家族》中幾乎是重寫了這兩篇文章,在那,他承認了早期文章中的錯誤和他使用“哲學(xué)術(shù)語”所帶來的含糊?馬克思說他寫的是德國猶太人的解放。難道他真的是指德國的猶太人,還主要是關(guān)心普魯士的猶太人?誰在為猶太人的解放呼吁,誰又是阻止他們?nèi)崿F(xiàn)?1842-1843年間有何特殊?在那么一個特定的時間,在關(guān)于猶太人解放的問題上激起了那么多的贊成者和那么多的反對者。*L. Schwarzschild, The Red Prussian: Life and Legend of Karl Marx.轉(zhuǎn)引自Julius Carlebach, Karl Marx and the Radical Critique of Judaism, p.2.

馬克思具有純正的猶太血統(tǒng),這是很多作家都重視的一個事實,但這一事實與馬克思對待猶太人的方式,以及這種方式所產(chǎn)生的影響,又有什么相關(guān)性?馬克思這篇文章的重要性是因為寫的人是馬克思,還是因為這篇文章給猶太人問題以實質(zhì)性的解決?難道最為重要的是,馬克思在猶太人問題上提出了一個最富有原創(chuàng)性的貢獻:他試圖把有血有肉的人轉(zhuǎn)換成一個社會經(jīng)濟范疇?馬克思的闡釋是怎樣有效的,以及它對后來十九世紀(jì)出現(xiàn)的政治的反猶主義產(chǎn)生了什么樣的影響?*Julius Carlebach, Karl Marx and the Radical Critique of Judaism, pp.2-3.

看來,要潛入這一爭論的漩渦之中而又不至于在漩渦中迷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別是研讀者不熟悉《論猶太人問題》文本本身,或缺乏對解讀的客觀性追求,而是“自以為是”地一頭扎進的話,更是如此。

三、關(guān)于馬克思《論猶太人問題》的兩個理解訴求

不可否認的是,不同的讀者在研讀《論猶太人問題》時,一般都會有自己的提問方式和理解,但不論提問的方式和理解如何紛繁多樣,僅就《論猶太人問題》是一篇有駁有立的文章而論,至少存在著兩個不同的理解訴求:“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理解訴求;“擇其要旨”的理解訴求。

(一)“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理解訴求。

在我看來,這樣的理解訴求并不局限于《論猶太人問題》,而差不多是所有解讀者的一個理想訴求:比作者更為理解作者。具體到《論猶太人問題》這篇“有駁有立”的文章來說,就是研讀者不僅要對馬克思、鮑威爾的觀點了如指掌,而且還要能夠作為旁觀者、評判者對雙方的論戰(zhàn)做出中肯、客觀的評價;不僅要明曉馬克思在《猶太人問題》所要確立的觀點和論證,而且要明曉鮑威爾在猶太人問題上的所有觀點和論證,甚至對他們各自的整體思想和他們的時代背景等都要有一個合理的把握。如是,才有可能對論證雙方做出中肯、客觀的評價,這種理解的難處不在于理解馬克思所要確立的觀點,而在于較為合理、客觀地理解鮑威爾的觀點。這樣的理解就意味著不能局限于《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所表述的鮑威爾,還要理解在《論猶太人問題》中“沒有被表述出來的鮑威爾”。這一點恩格斯就特別自覺,他在1893年10月3日致海爾曼·布洛歇爾的信中談到:“關(guān)于布魯諾·鮑威爾1843年以前的經(jīng)歷、他的遭遇和觀點,您可以在盧格出版的雜志《哈雷年鑒》、即后來的《德國年鑒》以及布魯諾本人的著作中找到說明。1844—1846年這一段,同樣可以看他的著作和他的《文學(xué)總匯報》……我覺得,如果不在柏林呆一段較長的時間,不可能順利寫出論布魯諾的著作,因為柏林保存有全部有關(guān)材料?!?《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27頁。

如是,在理解馬克思與鮑威爾關(guān)于“猶太人問題”的爭論上,要客觀地做到“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確有些難度。因在研讀馬克思的《論猶太人問題》時,盡管研讀者可能避免僅“聽從”馬克思一方的論述,并試圖“同情”、“傾聽”鮑威爾一方的論述,也“傾聽”那些“為鮑威爾辯護”的研究,比如,茲維·羅森和道格拉斯的研究,以避免做出不利于鮑威爾的理解,但如果說,僅憑此就足以達致“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理解訴求,則難免有些自以為是。因而,以“擇其要旨”的方式來對待《論猶太人問題》,就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選擇。

(二)“擇其要旨”的理解訴求。

“擇其要旨”的理解訴求不在于追求“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或面面俱到地把握文章各種顯明的、隱藏的觀點和論證,而在于把握文章的要旨。就《論猶太人問題》這篇文章而論,我認為其要旨是馬克思在這篇論文所要確立的觀點和論證,以及透過這篇文章我們所能讀到的馬克思潛藏的一些思想。*當(dāng)然,可能會有人認為對《論猶太人問題》中的鮑威爾的思想的理解,也可以理解為“擇其要旨”的理解層次。但這種解讀方式在我看來與其說是“擇其要旨”的理解層次,不如說是“局部性理解”的層次。因馬克思在這篇文章中重要的不在于批駁,而在于立論,正如他自己在通信中提到的,他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試圖把“猶太人問題”帶入“另一條軌道”。如是,我們就可以不必過于在意是否能夠完全地掌握馬克思的批駁對象鮑威爾的所有思想,而關(guān)鍵在于我們是否能夠準(zhǔn)確地把握馬克思在這篇論文中所要“立論”的。在這樣的意義上,我們在理解鮑威爾方面上的不足就是可以容忍的。

而就正確把握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這一文本中所表述的思想來說,應(yīng)推《神圣家族》的第六章,因馬克思曾與恩格斯在這一章中精煉地表述了他在《論猶太人問題》中的思想和與鮑威爾的分歧。但假如我們不僅想知道馬克思所告知的,還想探討馬克思所沒有示知的;不僅想知道爭論雙方的當(dāng)事人是怎么思考的,還想知道爭論雙方為何是那樣思考的,那解讀就不能僅停留于馬克思在《論猶太問題》和《神圣家族》中的表述,還必須具體探問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的立論與論證,特別是當(dāng)我們持有“當(dāng)局者迷,旁觀者清”*比如未曾把自己視為宗教哲學(xué)家的黑格爾卻把費爾巴哈視為宗教哲學(xué)家,視為“猶太-基督”傳統(tǒng)的捍衛(wèi)者,試圖將自己與宗教家、神學(xué)家區(qū)分開來的鮑威爾卻被馬克思視為宗教家、神學(xué)家,試圖把自己與哲學(xué)家區(qū)分開來的馬克思也被后來者視為哲學(xué)家。的成見時更是如此。

四、《論猶太人問題》的要旨及其反思精神

(一)《論猶太人問題》的要旨

在我看來,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的要旨是:從市民社會批判的視角出發(fā)揭示什么是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以此批判鮑威爾僅從宗教批判的視角出發(fā)去看待猶太人問題,“把‘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混為一談的根本錯誤”*《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04頁。,并以此論辯猶太人有資格獲得政治解放和公民的解放。

非常有趣的是,在馬克思對其要旨進行論證的過程中,卻潛藏著關(guān)于“猶太人”的一組論證:

(1)人權(quán)天然屬于“猶太人”;*也許我們會認為,這里的人權(quán)是資產(chǎn)階級的人權(quán),而不是人權(quán)本身,這里的人是指資產(chǎn)階級,而不是指“現(xiàn)代人”,這樣的理解似乎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但這樣的理解,難以理解馬克思思想的深刻性和徹底性。史蒂文·盧克斯最近在《新勞動論壇》發(fā)文《今日的馬克思主義與道德》(2015)也指出了這種觀點是對馬克思的誤讀。

(2)現(xiàn)代人都是“猶太人”;

(3)人的解放與希望在于告別“猶太人”,成為“新人”。

對于(1)人權(quán)天然屬于“猶太人”的論題,我們只需要注意到馬克思把人權(quán)視為利己主義的人的權(quán)利,而“猶太人”就是利己主義的人,就可以看出人權(quán)天然屬于“猶太人”的權(quán)利。

可以看出,“利己主義的人”成了聯(lián)接“人權(quán)”與“猶太人”的一個中介,而作為這樣的中介,也被表述為“市民社會成員的人”,“封閉于自身、封閉于自己的私人利益和自己的私人任意行為、脫離共同體的個體”。而這些,在馬克思看來都是與“猶太人”相通的,因而,當(dāng)把人權(quán)表述為“沒有超出利己的人,沒有超出作為市民社會成員的人,即沒有超出封閉于自身、封閉于自己的私人利益和自己的私人任意行為、脫離共同體的個體”的權(quán)利時,馬克思已經(jīng)把人權(quán)闡釋為屬于“猶太人”的權(quán)利,個中的關(guān)鍵就在于馬克思筆下的“猶太人”被賦予了“利己的”、具有“占有性”的、“孤立的”、“封閉的”、“排斥性”的這樣一些“市民社會”的人的特性?;蛘哒f,是用“猶太人”來象征和“比附”具有這樣一些特性的人。

市民社會從自己的內(nèi)部不斷產(chǎn)生猶太人。

猶太人的宗教的基礎(chǔ)本身是什么呢?實際需要,利己主義。

因此,猶太人的一神教,在其現(xiàn)實性上是許多需要的多神教,一種把廁所也變成神律的對象的多神教。實際需要、利己主義是市民社會的原則;只要市民社會完全從自身產(chǎn)生出政治國家,這個原則就赤裸裸地顯現(xiàn)出來。實際需要和自私自利的神就是金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頁。

這樣的人在馬克思看來也就是“現(xiàn)代人”,是生存于“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相互分離的人,或者說,就是生存于脫離了政治共同體的“市民社會”的人,即現(xiàn)代人成了馬克思筆下的“猶太人”。而這樣的“猶太人”(現(xiàn)代人)顯然不是馬克思所向往的,而是馬克思所試圖超越的。于是才有“猶太人的社會解放就是社會從猶太精神中解放出來”*同上,第55頁。,即現(xiàn)代人的社會解放就是社會要從這種追求“實際需要、利己主義”的精神中解放出來,從而告別“舊人”,成為“新人”。

“舊人”是處在市民社會中的人,“新人”則是處在“社會化”的人*參看《關(guān)于費爾巴哈提綱》第十條。,或生活在“共產(chǎn)主義”共同體中的人。*后面這一句聽起來有點像循環(huán)論證,因“共產(chǎn)主義”共同體就是“新人”的共同體,而“新人”則只有處在“共產(chǎn)主義”共同體的人方可稱之為“新人”。

這樣一種“新人”的表述,很容易讓人想到盧梭、費爾巴哈等思想家設(shè)想中的“新人”、尼采筆下的“超人”,甚至是基督教的“新人”。不過,馬克思的“新人”絕不同于盧梭筆下的“新人”,盧梭等政治思想家筆下的“新人”只能是理想的政治世界中的“公民”,在馬克思看來,這依然是立足于“市民社會”的“舊人”。而尼采的“超人”和基督教的“新人”,反而與馬克思的“新人”有幾分類似:都表現(xiàn)出對“已存在過的人”、當(dāng)代人的超越。但馬克思筆下的“新人”畢竟不同于尼采的超人,也不同于基督教的“新人”,尼采的超人雖然表現(xiàn)出一種追求個體生命拓展和不在乎是否被承認的“卓立不群”,但卻表現(xiàn)出一種對個體生命的“占有”和反“社會化”傾向,這一點不同于馬克思;基督教的“新人”與馬克思的“新人”也的確有些形似,都表現(xiàn)出對世俗社會的批判,并要求從擺脫“舊人”的過程中走向“新人”,以及組成新的“共同體”:一個是天國,一個是共產(chǎn)主義社會。這種類似性還一度出現(xiàn)基督教的社會主義和基督教的共產(chǎn)主義之中。但馬克思的“新人”顯然不同于基督教的“新人”,基督教的“新人”雖然也強調(diào)“事功”的作用,但主要是強調(diào)只有通過“信仰”才能經(jīng)由“舊人”而重生為“新人”,溝通“舊人”與“新人”的主要是信仰,而不是馬克思以社會生產(chǎn)為基礎(chǔ)的歷史必然性。*馬克思這種把社會生產(chǎn)視為“舊人”與“新人”的聯(lián)接,的確存在著一些缺陷。

另外,馬克思的“新人”也很容易讓人想起毛澤東的“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特別是把這一“新人”理解為對“利己主義”、對占有性、排他性的超越時更是如此。但假如把馬克思的“新人”理解為其后來的“共產(chǎn)主義”的人時,就有些不太一致。因為馬克思筆下的“新人”是不需要身份認同、不需要道德評判、也不需要法權(quán)來給以承認的人,霍耐特那種需要“為承認而抗?fàn)幍娜恕辈⒉皇邱R克思筆下的共產(chǎn)主義中的人。

共產(chǎn)主義中的人是這樣的人:

他是一個獵人、漁夫或牧人,或者是一個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資料,他就始終應(yīng)該是這樣的人。而在共產(chǎn)主義社會里,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nèi)發(fā)展,社會調(diào)節(jié)著整個生產(chǎn),因而使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

阿格尼絲·赫勒曾認為馬克思的理論訴求在于理性,似乎馬克思是帶著理性的訴求在批判非理性的一切。*參看[匈]阿格尼絲·赫勒:《現(xiàn)代性理論》,李瑞華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年,第49—50頁。無獨有偶,阿蘭·麥吉爾在其《理性的負擔(dān)——馬克思為什么拒斥政治和市場》(2002)一書中,也把馬克思對政治、市場的拒斥,視為馬克思對理性的訴求,追求普遍性和必然性所致。但在我看來,與其賦予“理性”在馬克思拒斥政治、市場以過多的比重,不如將馬克思的訴求理解為:做一個不需要“被承認”的人。在馬克思看來,政治、市場無不意味著間接地以政治、市場給人以承認*“以國民經(jīng)濟學(xué)的觀點對國民經(jīng)濟學(xué)所進行的批判,承認人的活動的一切本質(zhì)規(guī)定,但只是在異化的、外化的形式中來承認?!薄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70頁。,以政治、市場的方式“承認”個人存在的價值,承認人是有可以出賣的人,承認是相互之間必須看為“有權(quán)利”的人,需要“相互防范”的人,假如這樣,那人其實也是活得相當(dāng)無奈和無趣的。

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就指出:

《德法年鑒》已經(jīng)向鮑威爾先生闡明,這種“自由的人性”和對它的“承認”無非是對利己的市民個體的承認,也是對構(gòu)成這些個體的生活狀況的內(nèi)容,即構(gòu)成現(xiàn)代市民生活內(nèi)容的那些精神要素和物質(zhì)要素的失去控制的運動的承認…現(xiàn)代國家承認人權(quán)和古代國家承認奴隸制具有同樣的意義。

也許對馬克思來說,人最詩意的是,可以不需要承認(特別是那種經(jīng)由政治、市場的承認),不需要攀比、評判,*在我看來,馬克思在相當(dāng)程度上接受了盧梭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chǔ)》中的一個思想——人與人之間應(yīng)該只存在差異性,而不應(yīng)該有平等或不平等的界分。這一點從馬克思在《哥達綱領(lǐng)批判》中關(guān)于“平等”的論述就可以看出。自在地生活。這聽起來有點像尼采筆下的“哲人”——可以自在地生活,但又不是神或野獸。聽起來的確多少有些烏托邦的味道,但這樣的一種烏托邦卻歷來是宗教家、哲學(xué)家等的期待與呼喚——做一個能夠超越世俗社會的人,一個可以告別“舊人”的“新人”,并生活在由“新人”所組成的“天國”或共同體之中。只不過對于這樣的一個“新人”和“新人的共同體”的到來,宗教家和鮑威爾等思想家更多的是賦予心靈的力量,即信仰或精神的力量,而馬克思更多的是賦予社會物質(zhì)生產(chǎn)的力量。不過,歷經(jīng)歷史的檢驗,這兩種力量都是不能偏廢。

(二)《論猶太人問題》的反思精神

《論猶太人問題》還有一個獨特之處是,這是一篇猶太人寫的剖析、批判“猶太人”的文章,對此,有不少學(xué)者以此將馬克思理解為是一個反猶主義者或自我憎恨(Self-hatred)者。但我認為,就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對“猶太人”的剖析和批判來說,與其把馬克思理解為反猶主義者或自我憎恨者,不如把他理解為具有一種難能可貴的卓越的反思精神。萎縮或弱小的心靈不敢直面自身,只有偉大的心靈才有勇氣和能力去反思自身。哲人都善于自省。身為哲人的猶太人馬克思不可能不對自身進行反思,不可能不對猶太人這個族群進行反思。

而就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中所要剖析的并不是“猶太人”,而是可以以“猶太人”作為象征的“現(xiàn)代人”和“現(xiàn)代社會”來看,表現(xiàn)在《論猶太人問題》中的馬克思就不是一位反猶主義者或自我憎恨者,而是一位立足于“現(xiàn)代社會”的反思者和批判者。那種視他人為地獄,視金錢為上帝,視人生為利己的占有性的人生的現(xiàn)代性觀念,一直是馬克思所要批判和超越的對象。在我看來,這就是充盈于馬克思字里行間作為哲學(xué)家、作為猶太人的“反思精神”。

善于反思是一個人的理性趨于健全,個性趨于成熟的標(biāo)志,也是一個民族趨于成熟的標(biāo)志。以我拙見,人總要在反思中,吸取動力,奮然前行;民族總要在反思中奮進,在重溫歷史中找到精神的寄托與榜樣,不重蹈不堪回首、恥于回首的身影和劣跡,從而警惕前行。

(責(zé)任編輯林中)

中圖分類號:B17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660(2016)02-0001-07

**作者簡介:林進平,(北京 100032)中央編譯局馬克思主義研究部研究員。

*本文是即將出版的《馬克思〈論猶太人問題〉讀本研究》一書的序言。因是序言,所論內(nèi)容也大多只是提綱挈領(lǐng)性的。

猜你喜歡
現(xiàn)代性馬克思
建筑設(shè)計中的現(xiàn)代性觀念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復(fù)雜現(xiàn)代性與中國發(fā)展之道
一個半世紀(jì)后的卡爾·馬克思
淺空間的現(xiàn)代性
在馬克思故鄉(xiāng)探討環(huán)保立法
由現(xiàn)代性與未來性再思考博物館的定義
中國博物館(2018年4期)2018-02-16 07:36:58
淺談夢窗詞之現(xiàn)代性
靖远县| 马尔康县| 定远县| 利辛县| 稷山县| 萨迦县| 抚顺县| 剑阁县| 廊坊市| 宁都县| 咸丰县| 绥江县| 临泉县| 昌乐县| 泰宁县| 乳山市| 芒康县| 阿拉尔市| 石景山区| 蓬莱市| 吉安县| 上杭县| 武清区| 彭州市| 湘阴县| 瑞安市| 门源| 上饶县| 玉树县| 绥江县| 义乌市| 井研县| 香格里拉县| 临邑县| 信宜市| 汉中市| 孟州市| 昭通市| 梧州市| 蒙城县| 宁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