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榮
劉述先先生雜憶
楊國榮
我與劉述先先生初識于1986年。這一年10月,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在寧波舉辦了一次國際黃宗羲學術思想討論會,我當時處于博士論文撰寫階段,論文亦涉及黃宗羲的思想,于是與馮契先生一起參加了此次會議。劉述先先生在那段時間正從事黃宗羲思想的研究,也參加了會議。那一時期,我對海外學者的研究狀況了解不多,借參加會議之機,特意拜訪了劉述先先生。當時所談的論題大致圍繞王陽明、黃宗羲而展開,具體內(nèi)容雖已經(jīng)淡忘,不過,劉述先先生思路的清晰、敏捷卻給我留下頗深印象。事后,劉述先將我拜訪他一事也向馮契先生談及。當我在會后稟告馮先生曾拜訪劉述先先生時,馮先生說,我知道,劉述先曾提及,“你的學生曾找過我”。當然,馮先生并未提及劉述先先生對我有何評價。
1991年,香港中文大學的中國文化研究所舉辦了一個胡適學術思想的小型討論會,我應邀參加。劉述先先生也參加了此次會議,其間我們作了比較寬泛的交談,他特別提及,將邀請馮契先生到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作講座。會議結束前,他特意拿了幾種書,包括他的《黃宗羲心學的定位》以及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所編的一本英文論文集,贈送給我。
大約在1992年前后,我收到當時香港出版的《法言》學術雜志,其中一期刊有劉述先先生的文章,主要討論理一分殊問題。文章的具體標題現(xiàn)在已不記得,印象比較深的是它對理一分殊問題的討論,并不僅僅限于歷史的維度,即主要不是考察宋明時期二程和朱熹如何論述理一分殊,而是著重探討其當代的理論意義。這一進路比較合乎我所理解的哲學研究進路,因而引起我的特別關注:我感到劉述先先生似乎已不滿足于照著講,而是呈現(xiàn)某種接著講的意向。我非常期待劉述先先生在后續(xù)的研究中,在這方面有系統(tǒng)的闡發(fā),以形成一種新的哲學理論或學說。然而,使我略感遺憾的是,在后來的20余年時間中,劉述先先生雖然也時有從不同角度討論理一分殊的文章,但卻未能在這方面形成比較系統(tǒng)的理論。前些時候,看到一篇劉述先先生的晚年訪談,其中,劉述先先生自述:“我從來沒有太高的理想,說我一定要完成甚么東西,我只是在一個階段,能做甚么就做甚么,做多少是多少。”這樣看來,上述情況可能體現(xiàn)了劉述先先生總體上的學術風格。
1996年夏,劉述先先生已卸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主任一職,但卻邀請我去那里訪問一周。當時接替劉先生任哲學系主任的是石元康博士,到那里后,具體接待工作也由石元康博士負責。訪問期間,我在哲學系作了一次關于馮友蘭哲學的講座,劉述先先生、他的學生鄭宗義以及當時仍在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任教的馮耀明博士也參與了此次活動。其間,我們就中國現(xiàn)代哲學的相關問題作了討論,具體的內(nèi)容雖已記不太清楚,但印象中劉述先先生對馮友蘭的哲學總體上比較公允,這種態(tài)度與港臺新儒家的其他一些人物常常趨向于貶抑或指斥馮友蘭似乎有所不同。
1997年,北京有一個關于全球倫理方面的會議,我和劉述先先生都參見了此次會議。此次會議參與的人較多,我們沒有作個別的交流,但劉述先先生的大會發(fā)言卻引起了我注意。在發(fā)言中,劉述先先生介紹了參與世界各大宗教關于普遍倫理的討論情況,并論述了他關于普遍倫理或世界倫理的看法。此后,上述問題似乎成為劉述先先生晚年關注的主要問題之一。在其論著中,一再從儒家的立場出發(fā),闡釋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前面提及的理一分殊,也同樣被用于考察普遍倫理的問題,而倫理原則的普遍性(理一)與文化傳統(tǒng)的多元性(分殊),則成為他考慮相關問題的重要進路。從這方面看,盡管劉述先先生沒有形成基于理一分殊的系統(tǒng)理論,但誠如他自己所言,在不同的階段,他側重于對不同問題的思與辨,在這種多樣關注之后,事實上也蘊含著某種一以貫之的觀念。
此后,在不同的場合,如國際中國哲學學會的會議等,我都曾與劉述先先生見面、交談。幾年前,他在臺灣的一位學生曾到華東師范大學思勉高等研究院工作,其間,哲學系的同仁曾商議請劉述先先生到華東師范大學進行學術交流,特別是就熊十力、牟宗三的哲學傳統(tǒng)與金岳霖、馮契的哲學傳統(tǒng)進行若干對話,劉先生欣然同意。然而,由于他的健康問題,這一計劃最終未能實現(xiàn)。對此,我們至今仍引以為憾。當然,此前(1995年),劉述先先生曾到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訪問,但我當時不在上海,接待他的是時任系主任的童世駿教授,參與敘談的則還有哲學系的馮棉教授。
我最后一次與劉述先先生見面,是在去年(2015年)9月,當時我參加臺灣“中央研究院”文哲所一個關于哲學史論的會議,劉先生也專門與會。其間,他特別對我的健康問題表示關切,這使我甚為感動。此次會面時,劉先生說他患有帕金森病,并且渾身發(fā)癢,我注意到,他身上因瘙癢而滿是紅色印痕,由此建議他中醫(yī)調(diào)養(yǎng)。盡管身體看上去明顯蒼老、瘦弱,但劉先生的頭腦卻異常清楚。記得會上討論到牟宗三先生與康德哲學的關系,特別是牟宗三的康德著作翻譯,劉先生發(fā)言,大意為:他不是牟先生的直接學生,故說話可以直率一些。牟先生的康德著作翻譯主要依據(jù)英文版,有些地方雖原文意義未詳,但以他的聰慧,常常以邏輯的推論圓過去。言下之意,牟宗三先生在康德著作的翻譯方面,有些地方或許并不十分可靠。如此直截了當?shù)脑u論,讓我甚感意外。此事既體現(xiàn)了劉先生觀察的敏銳,也可看到他在學術上不為賢者諱的真誠精神。
未曾想到,去年在“中研院”與劉先生的告別,竟成為永訣!然而,斯人雖逝,但其學術生命卻將依然留存于世。
(責任編輯:肖志珂)
楊國榮,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