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婕妤
(江西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22)
?
對維吾爾族服飾受到清代服飾文化影響的研究
田婕妤
(江西師范大學,江西南昌330022)
【摘要】清代時期,滿清政府與新疆維吾爾族地區(qū)統(tǒng)治者回王的關(guān)系較為緊密,再加上當時維吾爾族的文化、經(jīng)濟、政治等多方面都遠遠落后于漢族地區(qū),維吾爾族漢化是當時民族融合的主流,尤其是新疆哈密地區(qū)漢維融合現(xiàn)象更為明顯。維吾爾族人在接受清代服飾文化的同時,也基于維吾爾族自身的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審美情趣等特點來創(chuàng)造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服飾,既不同于清代滿族、漢族服飾,又不同于傳統(tǒng)維吾爾族的服飾,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鮮明的民族特點。本文首先分析了清代維吾爾族服飾的特點,其次,分別從服裝的款式形制、裝飾題材、面料質(zhì)地、裝飾部位、裝飾手法等方面深入探討了清代漢族服飾文化對維吾爾族服飾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guān)鍵詞】維吾爾族服飾;清代;服飾文化;影響
清朝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努爾哈赤在1616 年建立后金政權(quán),1636 年后金政權(quán)改國號為清,1644年入主中原,順治皇帝成為清朝第一代皇帝,而后經(jīng)歷十帝,直到1911 年清王朝滅亡。在這漫長的267 年的清王朝統(tǒng)治時期,中華服飾文化出現(xiàn)了巨大的變化,對于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也有較大的影響。清代時期,滿清政府與新疆維吾爾族地區(qū)統(tǒng)治者回王的關(guān)系較為緊密,再加上當時維吾爾族的文化、經(jīng)濟、政治等多方面都遠遠落后于漢族地區(qū),維吾爾族漢化是當時民族融合的主流,尤其是新疆哈密地區(qū)漢維融合現(xiàn)象更為明顯。維吾爾族人在接受清代服飾文化的同時,也基于維吾爾族自身的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審美情趣等特點來創(chuàng)造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服飾,既不同于清代滿族、漢族服飾,又不同于傳統(tǒng)維吾爾族的服飾,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鮮明的民族特點。本文以哈密地區(qū)為例,對維吾爾族服飾受到清代服飾文化影響進行研究。
清代哈密維吾爾族服飾的特點較為突出:男子多穿“袷袢”長袍, 無口袋、無紐扣、對襟無領(lǐng)或右衽斜領(lǐng);長袍的袖口、領(lǐng)口等位置多鑲有花邊,腰間用布巾、長方絲巾來進行扎束,并有印花、繡花;腰巾通常都不用白色,而采用深色系顏色,如棕藍、黑色等,布料則采用織錦、綢和布等;頭戴四棱形小花帽或圓形小花帽,腳穿皮靴, 長袍下穿套褲,與當時新疆其它地區(qū)維吾爾族男子服飾不存在明顯的差別。
婦女則多穿長袍長裙、短襖長裙,長袍長度多開至腳踝處,窄袖、無口袋、盤扣,領(lǐng)口樣式可分直領(lǐng)對襟或者圓領(lǐng)對襟;長袍的袖口、領(lǐng)口、下擺、前襟、領(lǐng)周等位置多鑲有刺繡圖案和花邊,長袍的中間位置則多鑲有蓮花、鳳凰、菊花、牡丹、蝴蝶等圖案,并且還有云頭如意紋寬花邊鑲嵌在長袍的兩側(cè)開衩處,以及下擺、前襟處。除此之外,清代哈密維吾爾族女性還喜歡將坎肩、短襖套在長袍、連衣裙外面,既可保暖,又可裝飾,這種服飾風格直到現(xiàn)在仍然得以保留。頭戴四楞小花帽,夏穿繡花鞋,冬穿皮靴,并且還會用項鏈、手鐲、耳環(huán)來作為裝飾品。
(一) 基于服裝的款式形制來看
寬衣文化體系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古代漢族女性典型的服裝款式,其最大特點就在于寬大、肥碩,持續(xù)延續(xù)到清代。清代漢族女性都穿形制簡單的寬袍大袖,直線裁剪、穿著適體,“上衣下褲”“上衣下裙”是當時漢族女子的主要著裝,平時多穿襦裙、襖裙等,清朝早期女裝的衣袖口很小,后來在滿族女性服裝的影響下衣袖口變平放大,但是到晚清時期又衣袖口變小,將內(nèi)衣露出。清代哈密維吾爾族服裝與當時新疆其它地區(qū)維吾爾族的服裝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新疆其它地區(qū)維吾爾族多穿“收腰大擺” 服裝款式,而清代哈密維吾爾族服裝則為直線裁剪,沿襲漢人服飾來保持寬大造型,但是仍然保留了窄袖、套頭、回鶻式圓領(lǐng)等維吾爾族傳統(tǒng)服飾特點。
(二)基于服裝的裝飾題材來看
清代哈密維吾爾族服飾中有相當數(shù)量的裝飾圖案都沿用清朝漢族傳統(tǒng)服飾,例如:清代哈密維吾爾族服飾的下擺、前襟左右兩側(cè)都有如意紋,并且還刺繡了各種造型夸張、艷麗、飽滿的吉祥圖案,至今仍然是哈密地區(qū)維吾爾族服飾的典型特點。又例如:回紋也被哈密地區(qū)維吾爾族服飾廣泛予應用,在袖口、前襟、領(lǐng)口都被廣泛鑲嵌著回紋,團花紋、折枝花紋、石榴紋、海棠紋、牡丹紋、水仙紋、桃子紋、蘭花紋、蓮花、柿子紋、葡萄紋、梅花紋等都是常見的紋樣形式,并且還在服飾上織繡八仙過海、龍躍大海、佛手、芍藥、龍鳳呈祥、水浮蓮花紋、牡丹、梅花、吉祥如意、五福望蓮、蓮花、孔雀開屏、梅蘭竹菊等圖案,與當時新疆其它地區(qū)維吾爾族服飾有較大差異。沙木胡索特王(清代任命的回王)經(jīng)常在接見貴賓或者外出時,都會穿馬蹄袖大褂,并且還會有七龍黃馬褂加在大褂上面,用清代漢族服飾文化中的龍來顯示其作為一方王爺?shù)牡匚?。另外,哈密地區(qū)維吾爾族群眾所頭戴的花帽色彩艷麗、紋樣復雜,也是在吸收漢族、滿族等一系列民族藝術(shù)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
(三)基于服裝的面料質(zhì)地來看
絲綢是中國的特產(chǎn),先進的絲綢加工工藝大大滿足了古代制衣的需要,呈現(xiàn)出不同的手感(軟硬不同)、不同的色彩(素艷不一)、不同的質(zhì)地(薄厚不同)、不同的料感(輕重不一)、不同的花色(疏密不同)等。清代哈密維吾爾族服裝中大量應用錦緞、絲綢,既有艷麗的品種,又有素雅的品種,還有純色的、暗花緞地的品種等,當維吾爾族婦女行走時,絲綢可顯得飄逸韻致;當維吾爾族婦女靜止時,絲綢可顯得較強的懸垂感。
另外,清代漢族女性服飾文化多推崇生活、生命,但在當時“男尊女卑”的大環(huán)境下,她們的這種情懷是很難得以有效地釋放,只能在各種刺繡圖案和衣料上編制這種情愫,在裙身、衣袖等處織繡各種帶有吉祥意味的圖紋,人物類圖紋包括“福祿壽三星”“群仙獻壽”“戲嬰圖”等,植物類圖紋包括“石榴多子”“四季百合”“錦上添花”等,動物類圖紋包括“蜂蝶爭春”“五福捧壽”“穿花龍鳳”“鴛鴦蓮鷺”“瑞鵲銜花”等,這些圖紋或借代,或隱喻,或諧音,來表達出頌福、祈福、祝福的情感,象征著美滿、幸福與和諧。在清代哈密維吾爾族服裝中也可大量看到這種吉祥圖紋。
(四)基于服裝的裝飾部位來看
短襖、長袍的下擺兩側(cè)開衩處、袖口、領(lǐng)口都是清代漢族服飾中花邊、裝飾圖案主要鑲嵌部位,清代哈密維吾爾族服飾也是如此,清代漢族服飾中長褲的裝飾部位在褲邊下部與哈密維吾爾族清代服飾部位一樣。
(五) 基于服飾的裝飾手法來看
清代漢族服飾的裝飾手法側(cè)重于富麗、圓潤、對稱、豐滿,一直延續(xù)著唐宋以來的風格,將原來的自然形用滿地鋪設、切圓線、中心輻射、C形線、波狀線、S形線等多種形狀來予以取代,達到裝飾化的效果。哈密地區(qū)維吾爾族服飾也基本延續(xù)了清代漢族服飾的裝飾手法,存在著較大的相似之處。例如:盤腸紋是清代服飾文化中較為常見的造型,代表著永恒、長久和長壽;哈密地區(qū)維吾爾族服飾在借鑒盤腸紋的基礎之上,與鼻紋、卷草紋進行組合,形成更加具有裝飾性、審美性的圖案樣式,廣泛應用于男女服飾的裝飾中。又例如:哈密地區(qū)維吾爾族服飾在刺繡工藝方面對清代漢族服飾文化中的京繡針法、蘇繡針法進行了充分的吸收,表達出美好的愿望。我們通過對這些吉祥圖紋進行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維吾爾族人民對于清代漢族服飾文化是十分推崇和吸納的,雖然這些圖紋是可視的、有形的,但是它的象征卻是深遠的、無盡的。
總之,哈密地區(qū)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有“嘉關(guān)鎖匙、西域襟喉”的美譽,是內(nèi)地與西域聯(lián)系的咽喉要地,更是多種文化在一起傳播、融合、交流的薈萃地。清代哈密維吾爾人積極吸納清代漢族服飾文化,來對自己民族的服飾文化進行豐富和完善,融合改進,值得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蘇]r.A.普加琴科娃,JI·N·列穆佩,陳繼周,李琪譯.中亞古代藝術(shù)[M].烏魯木齊:新疆美術(shù)攝影出版社,1994.
[2][德]馮·佳班,鄒如山譯.高昌回鶻王國的生活[M].吐魯番:吐魯番市地方志編輯室,1989.
[3](Germany)Albert von Le Coq with,Zhao Chongmin translation,Gaochang - Turpan ancient art [M].Urumqi:Xinjia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98.
[4]劉志霄主編.中國維吾爾歷史文化研究論叢[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5]張志堯.草原絲綢之路與中亞文明[M].烏魯木齊:新疆美術(shù)攝影出版社,1994.
[6]張昕中.哈密維吾爾族服飾[M].烏魯木齊:新疆美術(shù)攝影出版社,2006(3).
【中圖分類號】J523.5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