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志宏
界外功夫
文/陳志宏
習(xí)畫多年,成一代畫匠,也許并非難事,要做一代畫師,卻實非易事。匠者學(xué)技,師者求藝。技與藝,在某一個路口分了岔,之后越來越遠。
技在筆鋒墨彩里藏,只要花足夠多的時間,遍地皆可尋見。藝在廣闊天地間,可感可觸,卻難覓芳蹤。宋人彭乘的《墨客揮犀》通過“正午牡丹”的探討,頗能說明問題。書中說:“歐陽公嘗得一古畫牡丹叢,其下有一貓,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肅吳公與歐公姻家,一見,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時花也;貓眼黑睛如線,此正午貓眼也。若帶露花,則房斂而色澤。貓眼早暮則睛圓,日漸中狹長,正午則如一線耳?!倍潭虜?shù)行,切中要害,賞家之言,值得畫者細品。畫家如何表達出正午之意?如果是畫匠,自然理不出頭緒來,而真正的畫師則洞若觀火。
蘇軾還曾說僧維真畫曾魯公,起初不得要領(lǐng),畫的人像怎么看都沒感覺。然而,只在畫中人額上添上三紋,作抬頭仰視狀,便極為相似。若是找不到“眉后三紋”,再怎么使勁,都難繪出曾魯公的神韻,“大似”則無從談起。捕獲到這“三紋”,不是畫技,而是觀察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