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針治療神經(jīng)性耳鳴22例
曠秋和
(湖南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株洲 412012)
神經(jīng)性耳鳴是指患者在無外界相應聲源或外界刺激的情況下耳內有響聲的一種主觀感覺,或如蟬鳴,或如潮聲,其聲或細或暴,靜時尤甚,常伴有或不伴有聽力下降、睡眠障礙、心煩惱怒、注意力不集中、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反應。本病是耳科三大疑難病癥之一,本病近年來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筆者從2011年至今應用電針治療神經(jīng)性耳鳴,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22例病例來自于2011年2月—2015年2月湖南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中醫(yī)藥傳承基地神農(nóng)中醫(yī)館,其中男10例,女12例;年齡27~58歲;病程3個月~2年。
診斷依據(jù):參照《實用耳鼻咽喉科學》[1]《中醫(yī)耳鼻咽喉科學》[2]確定診斷,納入觀察。①以耳鳴為主要癥狀,就診時診斷為主觀性耳鳴;②??撇轶w未見中耳及外耳病變;③發(fā)病時間僅限2年以內;④排除合并腦部腫瘤或惡性腫瘤的患者。
治療方法
取穴:主穴取率谷、耳門、聽宮、聽會、翳風、中渚。其中耳門、聽宮、聽會三穴每次只取其一,輪流使用。配穴:肝膽火盛加俠溪、行間;外感風熱加風池、外關;痰火郁結加豐隆、內庭;肝腎虧虛加太溪、太沖;氣血不足加足三里、三陰交(四肢穴位均取雙側)。
操作方法:選用0.3 mm×40 mm華佗牌針灸針,穴位常規(guī)消毒,耳門、聽宮、聽會張口取穴,垂直進針1.2~1.5寸,進針采用平補平瀉法,不提插不捻轉,至針感向耳內放散、局部酸麻脹重感為度。率谷向下平刺1寸。四肢穴以常規(guī)手法進針,施以補瀉手法,實證予以瀉法,虛證予以補法。率谷、聽會(或耳門、聽宮)作為連接電極穴位,外接G6805-Ⅱ經(jīng)穴治療儀的輸出電極兩端,雙耳耳鳴者取雙側穴,接2對,疏密波,中度電刺激,以局部肌肉輕微抽動及患者能耐受為度。通電30 min,隔天1次,10 d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治療結果
療效評定標準。痊愈:耳鳴完全消失;顯效:只在安靜環(huán)境有耳鳴且比治療前減輕;有效:耳鳴聲減小或有時完全消失,由重度減為中度,由中度減為輕度;無效:耳鳴無改變甚至加重。
結果:臨床治療22例,痊愈7例,顯效5例,有效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86.36%。
典型病例
患者,男,51歲,因“左側耳鳴3個月,加重7 d”就診?;颊?個月前因工作壓力大,休息不好,出現(xiàn)左側耳鳴,之后耳鳴時輕時重,某醫(yī)院診斷為“神經(jīng)性耳鳴”,經(jīng)中西醫(yī)治療效果不明顯??淘\:耳鳴隆隆聲,持續(xù)不緩解,尤以夜間為甚,自覺耳內阻塞感明顯,聽力減退,失眠煩躁,納食欠佳,晨起口苦口干,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shù)。查右外耳道正常,鼓膜穿孔,電測聽提示左耳混合性聽力下降。中醫(yī)辨證屬肝膽火盛。予針刺治療,以率谷、聽會、翳風、中渚為主穴,以俠溪、行間為配穴。針刺聽會穴令患者張大口取穴,垂直刺入1.3寸,率谷向下平刺1寸,不提插捻轉,得氣為度。其余諸穴按常規(guī)垂直進針1~1.2寸,得氣為度。率谷、聽會作為連接電極穴位,外接以G6805-Ⅱ經(jīng)穴治療儀的輸出電極兩端,疏密波,中度電刺激,以局部肌肉輕微抽動及患者耐受為度,通電30 min,隔天1次。治療4次后,患者即感耳內阻塞感減輕,耳鳴聲減輕,睡眠質量也有改善。治療10次后患者耳鳴消失,諸癥皆愈。
體會
中醫(yī)學自《內經(jīng)》至后世醫(yī)家均有對耳鳴病因病機的論述。如《內經(jīng)》:“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木郁之發(fā),則耳鳴旋轉”。后世《明醫(yī)雜著》云:“耳鳴之癥……此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為鳴,郁甚則閉也?!薄短绞セ莘健吩疲骸按藶轱L邪所乘,入于耳脈,則正氣痞塞,不能宣通,邪正相擊故令耳鳴也?!币虼酥委煻Q有從腎虛論治、從痰論治、從肝論治、從風論治等不同治法。
經(jīng)絡理論指出,耳為宗脈之所聚?!鹅`樞·邪氣臟腑病形》云:“十二經(jīng)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睛,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與耳竅關系最密切的是手足少陽經(jīng),少陽經(jīng)循行于側頭部,耳及耳周部位均主要為少陽經(jīng)經(jīng)脈的循行分布。手少陽三焦經(jīng)與足少陽膽經(jīng)均“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另有手太陽小腸經(jīng)“至目銳眥,卻入耳中”,此三條經(jīng)脈與耳的關系最為密切。翳風穴位于耳后,下有耳大神經(jīng),可以調節(jié)與耳相關的神經(jīng)功能。耳門、聽宮、聽會、翳風等穴疏通局部經(jīng)絡。配俠溪、行間調理肝膽、清熱熄風;風池、外關疏解風熱之邪;豐隆、內庭清降痰火;太溪、太沖補益肝腎;足三里、三陰交調理氣血。
電針能增強局部的刺激量,增加耳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耳部組織的新陳代謝,有利于耳蝸神經(jīng)元功能的修復,使神經(jīng)感受器被動引發(fā)興奮,發(fā)出生物電向聽覺中樞傳遞,促進聽覺傳導路徑恢復正常[3]。臨床驗證,電針治療神經(jīng)性耳鳴療效滿意,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黃選兆,汪吉寶.實用耳鼻咽喉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417-420.
[2]王士貞.中醫(yī)耳鼻咽喉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3:82-89.
[3]張曉哲.電針針刺治療耳鳴臨床療效對比研究[J].中國針灸,2002,22(2):91-92.
(收稿日期2015-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