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詹 永
城郊初中利用化學學案提高課堂效率實踐研究
文/詹 永
隨著素質教育與時俱進的深入開展,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實施學案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方法,既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得到培養(yǎng),也保證了學習質量,提高了課堂效率。本文從開展學案的必要性、學案必須精選合適的課題、學案能靈活運用教材、學案能提高學生自主性四個方面介紹了學案導學實施過程中的幾點思考。
學案;課堂教學;課堂效率;教學過程
正在實施的新課程標準,在推進素質教育的前提下,基于學生特點及發(fā)展需要,我們必須改變以往教師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結構,要構建新的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結構。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的時候,要以學生為主體,不但要備教材,備大綱,還要重點備學生。既要按新課程教學,還要著眼于中考,怎樣才能更好的兼顧這兩方面呢?我越來越感覺到學案教學在我們的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什么設計學案?如何設計學案?如何應用學案等越來越引起教育界的廣泛重視。本人結合近幾年的學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體會。
所謂學案,是指教師利用課前設計好的教學案有效控制教學進程,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教學案主動融入到學習知識過程中的一種課堂組織形式。這種新的教學模式順應了新課程關注生命理念,適應學生發(fā)展要求,目標定位由教師轉向學生。而傳統(tǒng)教學有很多弊端,常常是教學成了教師教學生學的單邊活動,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多元發(fā)展,正是這一弊端的存在,學案應運而生。
有些教師認為,既然提倡學案教學模式,每堂課都應采用學案來教學。其實未必,若每節(jié)課采用學案教學模式進行,學生容易產(chǎn)生厭煩情緒。而對一些經(jīng)典的適合講述的課列采用其它教學方式更有效果。因此,在教學實踐中,首先應進行分析,不能盲目為了學案教學而設計無效學案。以初中九年級化學為例,我認為以下幾種課題較適合用學案教學的模式進行教學。第一類是有關化學概念的教學。如:催化劑、純凈物、混合物、單質、化合物、風化、結晶等等,學生通過自學能找出概念,在此基礎上,利用學案理解概念、運用概念。第二類是有關物質性質的學習,特別是物理性質。學生通過教師演示實驗結合實際經(jīng)驗,能較好歸納物質的性質。其三,是需要社會調查,探究實驗,綜合運用問題。如:農(nóng)村家里花肥的種類和鑒別、空氣的污染及防治、水資源的保護等問題,可提前讓學生在周末調查和收集信息,完成相關調查結論。
學案的使用使得教師不再是照本宣科講教材,而是根據(jù)教材提供知識,從生活實際取材,按照由易到難或者其它邏輯順序提出問題,這樣不但使學生學會解決問題,更能了解知識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教師可以把具體的知識落實到學案上,再結合合適的課件教學,使教學客觀生動。例如,學習酸堿指示劑時,讓學生利用周末收集各類花瓣,帶到學校。利用課余時間,學生分組自制指示劑,并根據(jù)實驗,得出結論。從而轉化這一概念的難點。通過近幾年的學生實驗看,學生制作的酸堿指示劑,效果比石蕊、酚酞現(xiàn)象更明顯。這樣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新課程下,不再是教師一言堂,而是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學案教學中,每位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課堂真正成了每一個學生的課堂。教師只是引導者,用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把學生學習由被動變主動,提高課堂效益。通過小組展示,增強學生榮譽感,每個學生都有展示的欲望,當后進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課堂氣氛更活躍了。學生動起來,學習就好辦了。
總之,教而有法,但無定法;學而有法,貴在得法。教師要有較高的課堂駕馭能力,能根據(jù)實際學情靈活取舍,利用學案這一有利教學形式,提高課堂效率。
[1]《中國化學會關注中國西部地區(qū)中學化學教學發(fā)展論壇》2011 年.
[2]《中學生數(shù)理化學研版》.2014(2).94頁.
(作者單位:四川省宜賓市翠屏區(qū)思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