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東子
王大珩是我國著名的光學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獲得者,杰出的戰(zhàn)略科學家。他不僅有光耀中華的豐功偉績,而且有著閃光的人格魅力。“珩”的本意是一種玉飾。王大珩的品德確如玉般純,如玉般美,如玉般堅貞;他的業(yè)績也如玉般光輝奪目。除了杰出科學家特有的敏銳、堅韌、執(zhí)著、前瞻性強外,他還富于親和力和凝聚力。他多才多藝,會作詩、會編相聲。他編的相聲,除了讓人捧腹大笑,還能讓人學到知識,感悟人生哲理。關于他的幽默,有這樣一件趣事。
有一天,他和著名聲學家、我國國防水聲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汪德昭院士相遇了。于是,一場妙趣橫生的爭論就開始了。
王大珩說:“光重要。”
汪德昭說:“聲重要?!匆娖淙?,先聞其聲可見聲重要?!?/p>
王大珩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可見光重要。”
“聲波可以在深海中傳播,光就無能為力,”汪德昭說。
“光可以在宇宙空間傳播,聲就無能為力,”王大珩說。
他們當然都知道光重要,聲也重要。這場爭論不過是兩位老友的一場玩笑,但也折射出他們熱愛自己專業(yè)的內心世界和他們的幽默感。
王大珩誕生于1915年2月26日。那一年對中國來說是多災多難和風云激蕩的一年。這一年,日本帝國主義趁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機,于5月7日發(fā)出最后通牒,逼迫袁世凱政府簽訂讓中國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中國人民義憤填膺,許多地方都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抗議活動,并且提出將5月7日這一天定為“國恥日”。王大珩的父親王應偉是一位熱愛祖國的天文、氣象、地球物理學家,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他為王大珩取了一個小名“膺東”——義憤填膺征討東洋!
王大珩的家,是一個科學之家,教育之家。他的父親王應偉,字碩輔,1877年9月29日生于蘇州,1964年2月26日逝世于北京。在留學日本時期,因為成績屢獲第一,被破格補為“官費生”。畢業(yè)后。由老師推薦到日本中央氣象臺工作。回國后,曾擔任北京中央氣象臺氣象科科長。王大珩的母親周秀清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王大珩記得,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用插在水杯中的筷子,給他講折光現(xiàn)象。當他還是一個小學生時,父親就親自給他演示怎樣做地磁觀測。當他還是一名初中生時,父親就帶他去氣象臺觀測實習。在父親的督促和教誨下,王大珩在中學時就學完了微積分。1932年,王大珩考入了清華大學物理系。這時,他已經(jīng)可以給同學們當數(shù)學“小先生”了。然而,由于日本帝國主義在“九一八”之后,進一步染指華北,更燃燒起王大珩的愛國熱情。那首感人至深的歌曲“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讓他熱淚盈眶,也成為他最喜愛的歌。1935年,轟轟烈烈的“一二·九運動”,讓被壓抑多年的中國人民第一次喊出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號,也喊出了王大珩的心聲。1936年,王大珩和他的同學錢三強、何澤慧等人,按照清華大學的規(guī)定,赴南京做畢業(yè)修學旅行。當火車經(jīng)過天津時,上來一伙走私日本人造絲的日本浪人。為了放他們的私貨,這些日本浪人竟蠻不講理地將中國旅客趕下火車。這讓王大珩和他的同學們親身感受到了當亡國奴的屈辱,也堅定了他們?yōu)榭箵羧毡镜蹏髁x貢獻力最的決心。
1937年,為了投身抗日戰(zhàn)爭,王大珩在愛國教師的推薦下,進入南京國民政府兵工署彈道研究所工作。那時正是“盧溝橋事變”和上?!鞍艘蝗变翜箲?zhàn)之后。不久,由于戰(zhàn)局不利,王大珩隨兵工署撤往重慶。這一路上,他是和一起逃難的群眾唱著《義勇軍進行曲》,含著淚,帶著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滿腔仇恨行進的。
1938年,王大珩考上了庚款赴英留學的名額。在異國他鄉(xiāng),他仍然牽掛著祖國的抗戰(zhàn)??箲?zhàn)需要大量的軍用光學器材,如軍用望遠鏡、照相機、炮隊鏡,各種火炮的瞄準鏡等,而它們都需要用光學玻璃制造。那時,能造光學玻璃的國家寥寥無幾,而且各國對光學玻璃的制造技術都嚴格保密,不僅敵對國家互相保密。就連“同一戰(zhàn)壕的戰(zhàn)友”,互相間也嚴格保密。為此,美國不得不另起爐灶,自行研制。而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在奪取政權后,建立的第一個科研機構就是“國家光學研究所”,這個研究所取得的第一項重要成果就是研制成功光學玻璃。為了能造出中國自己的光學玻璃,王大珩于1941年特意轉到設有玻璃制造專業(yè)的英國謝菲爾德大學,跟從著名的特納(W,E,S,Turner)教授學習光學玻璃制造并攻讀博士。
1942年,就在王大珩準備博士論文的時候,他從朋友那里得知,英國著名的光學玻璃企業(yè)昌司急需光學方面的人才。是繼續(xù)做論文,拿博士學位;還是放棄博士學位,到昌司公司應聘?王大珩面臨著一個兩難的抉擇。遠涉重洋留學,拿博士學位當然很重要,可是另一方面,如果能進昌司公司,就可以掌握光學玻璃的生產(chǎn)工藝和技術,這可是從書本上學不到的。將來要為中國造光學玻璃,這無疑是一個難得的好機會。在那個時代,中國的高校在聘請教授時有一種偏見,如果不是“海歸”的博上,最多只能被聘為副教授。如果王人珩拿不到博上學位,回國后的待遇和地位就會差得多。最終,王大珩毅然放棄了正在準備的博士論文,選擇了到昌司公司工作。錢三強曾經(jīng)說過,“大珩不是不知道沒有博士學位對個人的不利影響,但是為了國家將來需要,做了與眾不同的選擇,在那個時候真是難得?!蓖醮箸褚簧杏羞^許多次重要抉擇,每一次他都是以祖國的利益為重。
王大珩在昌司公司學習和工作期間,取得了許多成果,他發(fā)表的第一篇論文對設計顯微鏡等光學產(chǎn)品有重要作用。在英國,他是最早研究稀上光學玻璃的兩位科學家之一,并握有這方面的專利,他的發(fā)明還得過獎。昌司公司很器重他,他完全可以留在英國,但是,他的心一直在中國,他的人生目標就是振興中國的光學事業(yè)。1948年,他回到了祖國??墒撬l(fā)現(xiàn)在國民黨政府統(tǒng)治下,無論是企業(yè)還是科研機構、大專院校,都充滿了腐敗之風,根本不是他施展報國之志的地方。為了實現(xiàn)他的光學夢,他也曾四處奔走,先到上海,又到秦皇島,再回上海,卻美夢難圓。
就在王大珩努力無果時,人們突然聽說,王大珩要回英國了。
“你真的要回英國?”有人將信將疑。
王大珩拿出了一封電報給大家看,那是昌司公司老板打來的。原來,老板得知王大珩遇到了困難,特邀他重返昌司公司,并且還許以高薪。
王大珩還將已經(jīng)購好的船票,拿出來“曬”。那是從上海到香港的船票,從那里可以轉赴英國。這在當時是一條相對便捷而又廉價的航線,許多人都是這樣赴英國的。
王大珩啟程的那一天,送別的人們既有真誠的祝愿,也有依依惜別之情。
赴香港的船漸漸遠去了,朋友們有些心酸了。昌司公司是世界知名的大企業(yè),老板又有伯樂之才,對王大珩很賞識。王大珩在英國有稱心的工作,豐厚的收入,更有能讓他名利雙收的遠大前程。有這樣優(yōu)越的條件誰還會回來呢?唉,現(xiàn)在的分別,恐怕就是遙遙無期的久別,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見了……
可是誰都沒有料到,王大珩根本就沒有去英國。為了對付國民黨反動派的監(jiān)視,他使了一個“金蟬脫殼”計。他婉謝了昌司公司老板的美意,在香港搭上一條早已經(jīng)安排好的蘇聯(lián)輪船,冒著危險,繞道朝鮮,奔向了剛剛解放的大連,參與了籌建大連工學院的工作,并且擔任了第一任物理系主任。原來,王大珩在上海時,就已經(jīng)通過吳有訓教授和中共取得了聯(lián)系,他把希望寄托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身上。
1952年,在老同學錢三強推薦下,王大珩擔任了中國科學院儀器館館長。他拿到的經(jīng)費是“1400萬斤小米”,約合現(xiàn)在的140萬元人民幣。這些錢在當時不算少,但是要建一個儀器館可就差得多了。為了省錢,他把館址選在了工業(yè)基礎好,但生活條件差的長春。為了省錢,他躲開繁華地段,選擇了一個工業(yè)區(qū),那里有一個現(xiàn)成的大煙囪,少建一個煙囪也可省下一筆錢啊。還是為了省錢,他帶領大家自己動手造儀器、修道路、蓋房屋,終于建成了儀器館,以后它發(fā)展成了名聲赫赫的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用現(xiàn)在的概念來說,王大珩領導建成的儀器館的“投入產(chǎn)出”比很高,很高。
為祖國造光學玻璃,是王大珩多年的夢想?,F(xiàn)在,他有了圓夢的機會。為了中國的光學玻璃,他貢獻出了他所知道的一切相關知識和技術。這些可是得來不易的。即使他進入昌司公司,成為老板器重的人才之后,他也不能進入生產(chǎn)車間,而只能在實驗室工作。因為這是公司的保密規(guī)定,任何人不得違反。不過,由于實驗室既要管產(chǎn)品的質量控制。又要負責新產(chǎn)品的開發(fā),更重要的是王大珩是個有心人,他非常注意學習和了解光學玻璃的生產(chǎn)組織。生產(chǎn)工藝,因此,他還是掌握了生產(chǎn)光學玻璃的關鍵和“秘籍”?,F(xiàn)在,他把這一切都奉獻了出來。在他和龔祖同等科技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的第一堝光學玻璃終于在1952年除夕試制成功??墒钱敼鈱W玻璃研究室主任龔祖同送來成果申報書,請王大珩簽字時,他卻淡淡一笑,把申報書連同到手的榮譽一起輕輕地推開了。要知道,王大珩把在英國學到的光學玻璃制造技術和積累了十幾年的寶貴經(jīng)驗,毫無保留地貢獻了出來,而這是王大珩犧牲了博士學位和許多個人利益才得到的。即使在以后回憶光學玻璃研制過程的文獻中,王大珩仍是把龔祖同的名字列在第一位,對自己的功勞卻很少提及,甚至只說自己是“協(xié)同研制”。對王大珩個人而言,這個“投入產(chǎn)出比”真是太低,太低了。但他卻毫無怨言,因為他向來是以國家利益為重,而不計較個人得失。
1960年,一個消息轟動了世界,美國的梅曼在休斯實驗室造出了紅寶石激光器。當時可謂轟動一時,可是僅僅過了14個月,長春光機所就研制出了中國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此后,他們又對激光器進行了改進。這給了當時正處在三年困難時期的中國人民以很大振奮和鼓舞。王大珩非常重視激光,尤其是強激光的研究,他為此投入了很大精力,并且以長春光機所為母體,建立了上海光機所,專門從事激光的研究,這是發(fā)展中國激光研究的重要一步。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現(xiàn)在中國的激光研究無論是在軍用還是民用方面都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有些在世界上也處于領先地位。當年,激光剛剛出現(xiàn)時,曾出現(xiàn)了大批有關激光的科普作品,有的還帶有深厚的科幻色彩:如用激光通訊,用激光治療頑疾,用激光做武器在太空作戰(zhàn)……現(xiàn)在經(jīng)過王大珩他們的努力,不僅當年紙面上的設想,許多已經(jīng)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產(chǎn)品,就連一些科幻作品中的內容,也已經(jīng)變成了現(xiàn)實,或正在變成現(xiàn)實。
20世紀60年代初,研制“兩彈一星”需要一批光學觀測設備,它們大都是很復雜的“高精尖”設備,有許多不僅在國內是空白,而且在世界上也屬“高大上”項目。其中有一臺大型精密跟蹤電影經(jīng)緯儀,當時只有美國等極少數(shù)國家能制造。以中國當時的科技和工業(yè)基礎,要研制這樣的設備難度很大,再加上任務急,要求嚴,真可謂是“千斤重擔”,但王大珩勇敢地挑起了這副重擔。從此,王大珩親任總工程師,率領全所人員開始了刻苦攻關。在實驗室、車間、試驗基地,到處都能見到他那雖然不高,卻從不顯疲倦的身影。那時,正處在三年困難時期,糧食只有定景供應的高粱米,有人還得了浮腫病。然而,參與研制的科研人員和工人們從不叫苦。那些時候,王大珩的嗓子經(jīng)常是啞的,眼睛經(jīng)常是紅的,有時候還會發(fā)脾氣摔杯子。難怪他,這擔子太重了,任務太難了,時間又太緊了。他們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前前后后一共五年,長春光機所終于研制出了大型精密跟蹤電影經(jīng)緯儀,并成功用于我國中程地對地導彈試驗。當捷報傳來時,光機所的人有歡笑也有眼淚,但更多的是驕傲和自豪一。
1980年,中國向南太平洋發(fā)射運載火箭,為了執(zhí)行測量任務,要把大型精密跟蹤電影經(jīng)緯儀裝在“遠望”號測量船上。在船上安裝它,比在陸地上要難得多。不要說狂風巨浪,即使是船在微波中的晃動,也會影響跟蹤儀的穩(wěn)定。還有,船上的煙囪排出的煙,甚至甲板上的反光都會干擾跟蹤儀。這些難題都被王大珩帶領科技人員一一解決了。遠望號測量船不僅圓滿完成了遠程運載火箭的跟蹤測量任務。以后還為多顆人造衛(wèi)星和神舟號飛船的成功發(fā)射提供了堅強保障。
原子彈爆炸時,會產(chǎn)生強烈的閃光,參加過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試爆的美國科學家形容說,它比一千個太陽都亮。但這只是一種形容和描述。它到底有多亮,是需要用科學測定的數(shù)據(jù)來說話的。研制能測定原子彈火球亮度的儀器十分不易,當時因為任務急迫,按常規(guī)路線研制新設備,根本來不及。然而,不按常規(guī)走路,這路又該怎么走呢?王大珩獨辟蹊徑,他大膽利用現(xiàn)有器材進行改進,終于研制成功了用于火球發(fā)光動態(tài)觀測的高速攝影機。1964年10月16日,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光學測試也完全成功。
20世紀70年代,中國的第一顆返回式衛(wèi)星要安裝拍攝地面圖像的照相機。它要有極高的分辨率,高度的可靠性,造這種“神眼”就夠難了,可王大珩偏要再添上一個“天眼”——星空相機。原來,
王大珩(左)與學生蔣筑英在研究工作王大珩考慮到,衛(wèi)星在天上拍照,一定要有一個穩(wěn)定的姿態(tài),鏡頭要對準需要照的地方,這就需要拍攝星空的相機。研制這種相機,難度是很大的,況且上級又規(guī)定了嚴格的限期。王大珩力排眾議,把星空相機列入了研制項目中。“神眼”有了“天眼”的配合大顯身手!從前,外國的偵察衛(wèi)星可以肆無忌憚地窺伺我國。現(xiàn)在,我們也可以飽覽一番它們的“西洋景”了。王大珩被公認為中國國防光學事業(yè)的奠基人。
199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為在“兩彈一星”的研制中做出了突出貢獻的23位科學家頒發(fā)“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王大珩是獲獎者之一。
王大珩被稱為“中國國防光學的奠基人和領導者”,他非常重視國防科技的發(fā)展。王大珩曾經(jīng)觀點鮮明地說:“有人問我,應當優(yōu)先發(fā)展民品,還是優(yōu)先發(fā)展軍品。我說,都要發(fā)展,但首先要發(fā)展軍品。因為沒有國防就無從談發(fā)展。八國聯(lián)軍打進來的時候,怎么發(fā)展?日本鬼子打進來的時候,怎么發(fā)展?其次,民品花錢就可以買來,軍品就很難買,甚至根本就買不來?!辈贿^,王大珩的貢獻義遠不止在國防科技領域?!俺喑赛S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世界是絢麗多彩的,即使是同一種顏色,因為色度不同,也有著很大差別。五星紅旗是莊嚴的。如果沒有統(tǒng)一的色度標準,各廠家都隨意去做,結果雖然都是紅色,卻深淺不一,這就有損于國旗的尊嚴。電視機的色度標準不一樣,收看同一個節(jié)目時,不同的電視機的差別會很大。多年來,王大珩一直想建立我國的色度標準,1989年,我國成立了顏色標準委員會,由他任主任委員。經(jīng)過4年多的努力,終于制成了我國國家級的顏色標準樣冊,并且為五星紅旗制定了法定的顏色標準。因此,不管在任何地方,只要有五星紅旗,都是一樣的鮮紅。
氫彈是利用核聚變的原理制成的。最初,人類只能利用核裂變的能量實現(xiàn)核聚變。這樣的核聚變費錢、不能控制,而且“骯臟”,只能制造脾氣暴烈的氫彈。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實現(xiàn)可控核聚變的方法。因此,人類要和平利用核聚變的能量,就要讓核聚變服從人的意志,按照人們要求的速度進行,這就是“受控核聚變”。如果它真的研制成功了,那人類就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干凈可靠的能源了。而實現(xiàn)受控核聚變的關鍵是需要找到能對熱核材料進行高溫加熱的,可以控制的手段。1986年,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王淦昌提出,使用強激光有可能實現(xiàn)核聚變,這在世界上也是一個創(chuàng)新。王淦昌的想法得到了王大珩的支持。1986年,他們共同提出開展這項研究的建議,并得到了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的大力支持。從此,這兩位被科技人員親切地稱為“大王老”(王淦昌年紀稍長)和“小王老”(王大珩年齡相對較小)的兩位科技界之“王”,便共同制定規(guī)劃,聯(lián)合各方面的力量,攻關克難,開始了“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的研究。經(jīng)過長期不懈的努力,他們取得了非??上驳某煽儭V袊摹凹す鈶T性約束核聚變”裝置有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名字——“神光”。1986年“神光1號”裝置建成,國家鑒定委員會認為,它已經(jīng)達到了國際同類裝置的先進水平。2002年,在王大珩的指導下,上海光機所又研制成功“神光二號”,它能在十億分之一秒的時間內,發(fā)出相當于全世界電網(wǎng)數(shù)倍的能量。它的研制成功,標志著在這方面,我國已經(jīng)成為領先的國家之一。
王大珩是一位杰出的戰(zhàn)略型科學家,他常常在國家發(fā)展的重要節(jié)點,提出具有戰(zhàn)略眼光的建議和規(guī)劃。1956年,在制定《十二年科學規(guī)劃》時,他就負責牽頭制訂光學部分的內容。當年中國只有一個長春光機所從事光學的研究,在他的統(tǒng)籌和領導下,長春光機所又調出許多精兵強將,成立了西安光機所、上海光機所、安徽光機所、成都光電所。這五個所各有專長,又互相配合,中國的光學研究機構從一枝獨秀,變成了五朵金花。它們都為中國的光學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還是在他的建議下,中國科學院成立了技術科學部,為我國技術科學的發(fā)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他立足于世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中國的實際,于1992年聯(lián)合多位著名科學家提出《關于早日建立中國工程技術科學院的建議》,并且推動了中國工程院的成立。
1983年,美國公布了“星球大戰(zhàn)計劃”。表面上它是個防御系統(tǒng),可是有了這樣的盾,別國的劍將失去銳利,美國的矛將更富有攻擊力。它一旦實施,會極大地推動美國的科學、技術和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世界被震動了。中國怎么辦?有人說,中國現(xiàn)在還窮,玩“高科技”太費錢,還是等以后腰包鼓了再說吧。王大珩和王淦昌、陳芳允、楊嘉墀四位院士都曾經(jīng)為“兩彈一星”立下過汗馬功勞,都是“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他們認為,如果中國不采取相應的對策,就必然會影響到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家安全。一個沒有安全保障的國家,即使富了,也只能任人宰割,根本談不上發(fā)展。于是他們聯(lián)名向中央提出建議:中國必須跟蹤高科技的發(fā)展,必須在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王大珩托人把這份建議和自己的一封信轉給了鄧小平同志。三天后,鄧小平就做了批示:“此事宜速做出決斷,不可拖延?!边@就是著名的“863高科技計劃”。它極大地增加了中國科技的實力和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龍芯”“曙光”超級計算機,載人航天工程和“神光”裝置等等,都是這個計劃結出的豐碩成果。
長期以來,中國就是各國大型民用飛機的“秀場”,藍天上沒有一架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chǎn)權的大型飛機。中國曾經(jīng)在20世紀70年代造出了“運十”大型客機,可是后來被封殺了。為此,多少把熱情與智慧獻給為中國第一架大飛機的工程技術人員寒了心,多少把最美好的青春獻給中國第一架大飛機的工人落下了傷心的淚。后來,有人又把希望寄托于“合資”“引進”上,可是沒有一家外國公司愿意把核心技術轉讓給中國。中國曾經(jīng)和美國麥道公司合作,在上海飛機廠裝配MD-82、MD-90客機。但沒有多久,麥道公司就被波音公司兼并了,這項當時中美合作的“經(jīng)典”項目,就和麥道公司一起,永遠地消失了。此后,中國又想和歐洲空客等方面合作研制大飛機。但都只見花開,不見結果。有些人相信能夠“以市場換技術”,但嚴酷的事實是,市場給了人家,高科技的核心技術卻換不來。
中國的發(fā)展需要大量的大型民航機和大型軍用機,中國如果能造大飛機,不僅能帶動冶金、機械、電子、化工等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大大提高產(chǎn)業(yè)的技術水平。而且能在世界大飛機市場上分得一杯羹。如果僅僅滿足于服裝、鞋襪等低技術含量產(chǎn)品的出口,中國就只能淪為世界的“打工仔”。2003年5月,王大珩聯(lián)合劉大響等專家提出建議:中國應當發(fā)展大飛機,因為這是綜合國力的體現(xiàn)。王大珩的建議得到了國務院領導的高度重視,從那時起,經(jīng)過多年的艱苦努力。中國自己設計制造的“運-20”大型軍用運輸機已經(jīng)展翅高飛。70座的噴氣式支線客機“ARJ21”取得了中國民航的適航證,并且獲得了國內外多家航空公司的訂貨。可以和波音737、空客320媲美的150座民用客機“C919”也已經(jīng)進入總裝階段。前不久,美國波音公司的一位高管曾說了這樣一段話:“如果打賭誰會成為第三大原始設備制造商,我把賭注壓在中國身上,(制造一架飛機)需要國家意志、深厚的金融實力以及強大的人才儲備,而中國擁有上述所有要素,而且綽綽有余?!?/p>
現(xiàn)在回看中國大飛機騰飛的過程,人們更加敬佩王大珩的遠見卓識和重大貢獻,正是他的建議,促成了國家意志、政治意志、深厚的金融實力以及技術和人才的凝聚,形成了一股讓中國大飛機展翅高飛的合力。
作為兒子,王大珩熱愛父親。有這樣一件事,在慶祝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的慶祝會上。大家都沉浸在歡樂中,王大珩卻感嘆道:“要是晚半年就好了。”別人不大理解他這乍聽起來有些沒頭沒腦的話。原來,他是想到了父親。他的父親王應偉先生不幸在半年前去世了。他是在感嘆,在惋惜,如果父親晚半年去世就好了,那就能享受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喜悅了。現(xiàn)在他只能默默地告慰父親:中國的第一顆子彈,釋放的是原子裂變的能量,是中國人民的能量,是中國科學家的能量,其中也有您寄予厚望的“膺東”的熱和光。
王大珩的妻子顧又芬教授是著名兒科專家,他們在1950年結為伉儷,在五十余年的共同生活中,他們互敬互愛,相濡以沫,感人至深。王大珩因為工作忙很少能顧到家里的事,因此,“內政”都是顧又芬教授在操心。王大珩能夠長壽健康,在病重時又多次轉危為安,都和顧又芬的精心護侍和照料分不開。王大珩在和家人、朋友談到顧又芬時,那種幸福和愛意常常會溢于言表,而王大珩的弟妹們在談到大嫂時,也都充滿了敬意。
作為兄長,王大珩非常關心弟妹。七七事變之后,王大珩的父親在家賦閑,收入微薄,王大珩就把自己的留學費用節(jié)省下來,匯給家里,以供弟妹們上學。1956年,他的三妹王大珍調動工作,王大珩特意請了他在英國留學時的同學,我國著名生物化學家王應睞與王大珍談話,了解她的情況,并介紹她到有關專家處進修。他的弟妹們個個都是棟梁之材,大妹王大玫是中國整形外科學學術帶頭人、創(chuàng)始人;二妹王大婉是我國著名的婦產(chǎn)科教授、專家,曾任北京婦產(chǎn)醫(yī)院院長;三妹王大珍是我國著名微生物生態(tài)學和極端環(huán)境微生物學專家,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小妹王大瑛是化工專家:排行老二的大弟弟王大琪是我國著名的造紙專家;排行老六的小弟王大瑜是教師、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會員。弟妹們的成功自然有多種因素,但大哥的幫助和影響,無疑是其中之一。
作為父親,王大珩對兒女的要求首先是愛國。他曾經(jīng)寫詩勉勵在國外學習的子女,其中有這樣的詩句:
異國風光好,莫忘愛國心,
須當愛國者,志把中華興,
其實,不光是他的兒女,每一位中華兒女都應當記住他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