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童建軍(陜西省畜牧技術(shù)推廣總站)
飄香古城的羊肉泡饃
文│童建軍(陜西省畜牧技術(shù)推廣總站)
朋友,如果你有幸來到十三朝古都西安,一定要品嘗一下古城的有名小吃“羊肉泡饃”。
羊肉泡饃是西安回民最具特色也最有影響的食品之一。它料重味醇,肉爛湯濃,饃筋耐嚼,香氣四溢,食后耐饑,回味無窮,又有暖胃功能的特點。羊肉泡饃外在豪爽簡單,內(nèi)在精致復雜。羊肉泡饃館在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好吃不貴,價格公道,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頭百姓,人人喜愛。既可宴請嘉賓,又是家常便飯。
羊肉泡饃看似簡單,在用料和烹飪工藝卻有嚴格的要求。羊最好選用陜西渭北飼養(yǎng)的脂尾型綿羊—同羊,或者西北地區(qū)飼養(yǎng)的其他地方綿羊品種。羊須經(jīng)阿訇念經(jīng)后屠宰。熬湯煮肉采用不銹鋼焊制的大型筒子鍋。熬湯采用羊骨熬制,大的棒骨須破斷,使其骨髓暴露。煮肉時,不要將肉切碎,將大塊肉涼水下鍋,待水開翻滾,不斷撇去血沫。煮肉選用姜塊、花椒、小茴香、八角、香葉、桂皮多達幾十種香料,按照比例用紗布包好入鍋。用火先大后小,煮到肉爛而不散。
肉煮好后將肉從鍋里撈起,放在一塊塊木板上放涼備用。羊肉泡饃所用的饃,是一種用平鍋烙制的死面(面不經(jīng)發(fā)酵)餅,也叫坨坨饃。烙成七八成熟,否則就會煮煳。其實羊肉泡饃的制作也是一個廚師與食客互動的過程,需要食客的配合,那就是食客要按要求掰饃。食客首先將餅一分為四,再分別將每塊從中劃成兩片,然后進行掰擰,掰擰成黃豆粒大小。
掰饃不可心急,食客一般邊掰饃邊和同伴溝通交流。在20世紀90年代,曾有人發(fā)明了切饃機器,非常方便,但煮出的饃味道不好,后來幾乎沒人再用機器來切了。羊肉泡饃的烹飪技術(shù)要求很嚴,廚師根據(jù)食客愛好切肉,分純肥、肥瘦和純瘦,并佐以粉絲、黃花、木耳等。煮饃講究以饃定湯,調(diào)料恰當,武火急煮,適時裝碗,以達到原湯入饃、饃香撲鼻的要求。
羊肉泡饃在吃時也是有學問,有講究。要吃好的泡饃,你就要到回民開的泡饃館,最好不要在大酒店、大飯店去吃羊肉泡饃。如果有向?qū)?,會帶你到當?shù)厝斯J的好飯館。如果沒有向?qū)?,你就干脆直奔鼓樓附近回民一條街的坊上,慕名到同盛祥、老孫家、老安家或老鐵家。同盛祥的牛羊肉泡饃技藝獲得了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泡饃的餅上都烙制“同盛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字樣。不管到誰家,切記要掌握吃的方法,不得法就品不出好滋味。煮好的饃端上來后,溫度很高,不要急于下咽,小心燙嘴,也不要用筷子攪動,否則清水(湯饃分離)。
在碗的表面放點辣醬和香菜、蔥花,用筷子抹平。辣醬不太辣,是一定要放的,主要起調(diào)味作用。因為廚師為了適應各種人的口味,在烹飪時一般放的鹽很少,要靠辣醬提味。然后一點一點撥到碗邊慢慢吃,細細品,既燙不了嘴,又能吃出它應有的滋味。吃羊肉泡饃一般不吃熱菜,只是配套上點辣醬、香菜、蔥花、泡菜、糖蒜。當然也有上涼拌花生米、黃瓜等涼菜。吃完之后,你喝碗高湯(其實就是熬制的骨湯,撒點香菜),再吃點糖蒜、泡菜,會頓覺濃香之后的清爽。為了外地朋友能夠品嘗到羊肉泡饃的美味佳肴,同盛祥、老孫家等老店還推出便于攜帶的方便式羊肉泡饃,帶回后只需開水浸泡后就可食用。
當你津津有味品嘗羊肉泡饃時,還會聽到有人津津樂道羊肉泡饃的典故。
傳說大宋皇帝趙匡胤稱帝前受困于長安(今西安),終日過著忍饑挨餓的生活。有一天,他來到一家正在煮制羊肉的店鋪前,掌柜見其可憐,遂讓其把自帶的干饃掰碎,然后給他澆了一勺滾熱肉湯放在火上煮透。趙匡胤狼吞虎咽地吞食,感到其味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后來,他黃袍加身路過長安,同文武大臣專門找到這家飯鋪吃了羊肉泡饃,仍感鮮美無比,并重賞了這家店鋪的掌柜。皇上吃泡饃的故事一經(jīng)傳開,羊肉泡饃成了長安街上的著名小吃。
20世紀50年代,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和李達將軍,曾分別在西安以羊肉泡饃宴請過尼泊爾前國王馬亨德拉、越南胡志明主席等。英國蒙哥馬利元帥品嘗后高興地說:“我今天又一次享受了中國的飲食文明”。西安市副市長張鋒伯曾用羊肉泡饃宴請賀龍元帥。后來,西安牛羊肉泡饃在首都北京落戶。北京的民族文化宮和新街口西安飯館,均經(jīng)營牛羊肉泡饃。西安飯館的牛羊肉泡饃,還受到毛澤東主席、彭德懷元帥的青睞,多次慕名前往品嘗。
2014年2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zhàn),在釣魚臺國賓館養(yǎng)源齋設(shè)家宴款待。家宴就是陜西特色的羊肉泡饃、肉夾饃以及面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