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商家“最終解釋權”法律制度的完善*

2016-01-23 19:50:15胡家強趙雪梅
關鍵詞:解釋權條款經營者

胡家強 趙雪梅

(中國海洋大學 法政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

論商家“最終解釋權”法律制度的完善*

胡家強 趙雪梅

(中國海洋大學 法政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0)

商家“最終解釋權”是一種附帶性義務的權利。經成本—收益權衡比較可知,“最終解釋權”歸商家所有,其收益大于成本,只要商家合理行使、認真履行附帶性義務、不違背有效性標準,商家“最終解釋權”條款就是有益的。目前法律法規(guī)對商家“最終解釋權”規(guī)制與引導的規(guī)定缺失,為此應在《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及《關于處理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的若干規(guī)定》中通過增設或修改相關條款的方式對其加以完善。

“最終解釋權”;附帶性義務;經濟分析方法;立法完善

近些年隨著社會文明法治的進步,消費者的維權意識越來越強,爆發(fā)出大量圍繞“最終解釋權”爭執(zhí)的消費糾紛。矛盾雙方往往各執(zhí)一詞,而最終的結果也常常大相徑庭。多數(shù)消費者、學者甚至政府部門認為,商家享有“最終解釋權”會損害消費者權益,應當禁止。*以“最終解釋權”為題在中國知網進行搜索,查詢到文獻200余篇,幾乎清一色為批判最終解釋權的,鮮有對最終解釋權進行肯定性研究者。實踐中,在2010年11月國家工商總局《合同違法行為監(jiān)督處理辦法》出臺時,將其作為違法合同行為進行過重點查處。事實上,這種“一刀切”的做法雖然可以掩蓋不少消費矛盾的風險,省去不少麻煩,但規(guī)避復雜的問題畢竟是一種“鴕鳥政策”。“最終解釋權”真的必須禁止嗎?本文試圖在明確商家“最終解釋權”概念的基礎上,運用成本——收益的經濟分析方法對此予以剖析,試圖得出一個法律上的判斷,并尋找到結論背后的法律支撐。

一、商家“最終解釋權”的界定

對于商家“最終解釋權”的概念,目前學界并無統(tǒng)一意見,我國法律也沒有對其作出明確規(guī)定。*究其原因,當是主流觀點認為應禁止最終解釋權的設置,故學界與法律上便會認為沒有必要對一個欲意被禁止的事物進行概念界定。經查,主要有以下三種提法:第一種提法認為商家“最終解釋權”是消費糾紛發(fā)生時,商家對活動內容應盡的解釋義務,而非商家的權利。它只限經營者對其主辦活動的內容進行說明、解釋,不包括消費糾紛發(fā)生時對雙方責任的解釋。[1]第二種提法認為“最終解釋權”是對促銷活動廣告的內容存在漏洞或當事人對其內容的理解產生爭議時,對該漏洞或爭議內容作出最后決斷性說明的權利,但這并非“最終性”權利,該“最終解釋權”應歸屬于仲裁機關或審判機關。[2]第三種提法認為商家“最終解釋權”為商家對各種經營宣傳活動的內容或程序所享有的最后說明其含義、理由的權利,并且認為這里的商家“最終解釋權”應當是義務大于權利,在發(fā)生消費糾紛時商家負有作出合理解釋的義務。[3]透視以上提法,皆體現(xiàn)出學界對“最終解釋權”理性克制的要求,而區(qū)別則在于程度的高低不同。

第一種提法將商家“最終解釋權”歸結于消費糾紛發(fā)生時商家應盡的一種解釋義務,而非經營者的權利,但商家往往會對其進行利于己方的“靈活運用”。按照這種觀點,“最終解釋權”是商家一種必須履行,不能放棄的義務。這樣就否定了“最終解釋權”本質上是商家一種權利的事實。因為,“最終解釋權”的核心體現(xiàn)在“權”字上,此處的“權”指的是“權利”,即民事主體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資格。[4](P47)筆者認為,這種純粹義務說不僅不符合在處理消費糾紛中,商家可以行使也可以放棄“最終解釋權”,且該“權利”不具有強制性的客觀事實,而且忽視了條款制定者的利益訴求,間接加重了他們的責任,不利于保護商家的積極性,且又未必有利于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第二種提法將“最終解釋權”定義為一項權利是符合其客觀特性的,但將該權利解釋為是對宣傳促銷廣告的內容漏洞或爭議內容作出的“決斷性說明”的權利,則是錯誤的,因為“決斷性說明”的提法排除了交易相對方的合理懷疑,易成為商家侵犯消費者利益的“合法”工具;而且其作出的該解釋的“最終性”應屬于仲裁機關或審判機關的判斷,則混淆了“最終解釋權”與“最終裁判權”的界限,同樣也是不當?shù)?。行使“最終解釋權”的行為主體是商家而非仲裁、審判機關,將其混同于“最終裁判權”,是不合適的。另外,一旦將其主體設置為仲裁、審判機關,則其性質自然變?yōu)椤皺嗔Α倍恰皺嗬薄?/p>

相較之下,第三種觀點較為合理。因為訂約者最了解合同的含義和締約目的,由商家享有“最終解釋權”可以最大程度地還原訂約者的真實意思,保持合同的穩(wěn)定性,而且能夠最大限度地反映商家的客觀利益訴求,同時又能兼顧消費者利益的維護,較為符合民法關系中權利與利益制衡的理念。但其所述“最終解釋權”應當是義務大于權利的觀點,則需進一步考量。

盡管法律倡導當事人對合同內容的設置盡可能具體、明確,但現(xiàn)實中的合同難免存在漏洞,商家“最終解釋權”正是為彌補訂約漏洞而提出的一種救濟手段。商家“最終解釋權”作為促銷活動的常態(tài)而存在,并非是經營者對消費者的強制,而是更多地體現(xiàn)為私人協(xié)議中的默契。正如波斯納所言,如果市場交易成本過高而抑制交易,權利就應賦予那些最珍視它們的人。[5](P20)筆者認為,“最終解釋權”應界定為:在發(fā)生消費糾紛時,經營者享有的一種具有附帶性義務而對自身活動予以解釋的權利。這里所說的“權利”指的是商家在經營活動中和消費糾紛發(fā)生時享有的解釋合同的權利,也即商家對合同模糊或爭議之處所享有的最后補充性說明的資格。如果商家合理運用“最終解釋權”,謹遵誠實守信、公平正義之原則,正確行使合理補充、解釋合同內容之權利,主動承擔法律規(guī)定和合同約定之義務,即可成為彌補合同漏洞、平衡其與消費者之間的利益、化解糾紛的一種有效手段。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商家的“最終解釋”并不具有最終的決斷力,也不能對抗司法機關依照法律法規(guī)對糾紛事實作出的認定,僅僅能作為在仲裁或者審判時,司法機關可以加以考慮的材料。而商家在行使“最終解釋權”時,則必須履行“附帶性義務”,即必須遵守民法最基本的公平和誠信原則,自覺遵守合同約定和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尊重合同相對人的權利,合理平衡雙方的利益,不濫用市場優(yōu)勢地位,不得為擴大自身利益而隨意解釋,不得免除或者限制己方責任,不得加重或排除對方主要權利。

有學者提出,商家“最終解釋權”條款是經營者為了重復使用,依單方意志預先擬定的定型化條款,普遍適用于一切要與其簽訂合同的消費者,相對人只能對其表示完全同意或拒絕,因此符合格式條款的構成要件[6]。筆者認為,該觀點對商家“最終解釋權”的特點概括大部分正確,但也有不妥之處。根據《合同法》第39條規(guī)定,格式條款是指一方當事人為重復使用而預先擬定, 并在訂立合同時未與對方協(xié)商的條款。雖然商家“最終解釋權”條款與格式條款都是依單方意志擬定的、可重復使用且普遍適用于不特定的相對人,但是二者在穩(wěn)定性、明確性、解釋規(guī)則等方面存在明顯差別,表現(xiàn)在:

第一,條款的明確性和穩(wěn)定性不同。格式條款是指在訂立合同時不能與對方協(xié)商的條款,即條款制作人明確提出其制作的條款不能協(xié)商[7],其內容具有明確性和穩(wěn)定性的特點,相對人明確知道自己的權利義務。而商家“最終解釋權”條款往往內容模糊,權利義務關系不明確,發(fā)生爭議時無法給出清晰參照;同時,在圍繞商家“最終解釋權”條款發(fā)生爭議時,消費者無需全盤接受商家作出的解釋,雙方可以進行協(xié)商,彈性更大,不像格式條款那樣穩(wěn)定。

第二,解釋規(guī)則存在差異。較商家“最終解釋權”條款而言,一般情況下,格式條款適用范圍更廣,重復使用次數(shù)更多,在解釋時要遵循客觀解釋的規(guī)則,以一般人認識或理解的可能性及其價值利益為標準,對其術語作通常的、一般意義的解釋。[8](P375)而商家“最終解釋權”條款往往用于個別的促銷活動中,面對不同的消費合同和相對人,商家可以作不同解釋,無需作“通常的、一般意義”的解釋。此外,格式條款具有“存疑時有利于相對人”的原則。糾紛發(fā)生時,法律偏向于保護相對弱勢的合同相對方的利益,通常會作有利于相對人的解釋。而因商家“最終解釋權”引發(fā)糾紛時,并非一定要作有利于相對人的解釋,應由雙方按照公平正義之理念進行協(xié)商,若未能達成一致,消費者認為商家的最終解釋侵害了己方權利,可以訴諸有關機關通過其專業(yè)判斷解決糾紛。另外,大部分格式條款的使用期很長(如保險合同的某些條款),一些條款用語的含義會隨著形勢變化而被賦予新的內涵,在對其進行解釋時需要考慮該類因素;而在解釋商家“最終解釋權”條款時,則無需考慮此因素。

由此可見,商家“最終解釋權”不能完整歸屬于格式條款的一種,若援引格式條款的有關規(guī)定來分析和解決商家“最終解釋權”問題,將會背離客觀實際。因此,我們更需要充分考慮商家“最終解釋權”的獨特性,提出更具針對性的建議。

二、商家“最終解釋權”的合理性分析

在對商家“最終解釋權”的概念進行厘定之后,筆者選擇通過經濟分析的方法對其合理性進行討論。之所以選擇經濟分析方法,不僅因為傳統(tǒng)的法律教義分析方法缺乏足夠涉及“最終解釋權”的法律條文,更因為“最終解釋權”作為民事權利領域內的一個問題,勢必涉及雙方甚至多方的利益對抗與考量。經濟分析方法可以從一個相當重要、傳統(tǒng)法教義學往往忽視的方面為“最終解釋權”的法律規(guī)制提供建議參考。

按照經濟學理論,理性人采取某種行動,必然會尋求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利益。當人們對是否遵守規(guī)則的收益和成本進行比較的時候, 會將輿論的譴責、信用的喪失、與他人合作機會的減少、法庭的不利宣判、警察的強制執(zhí)行以及心理上的負罪感和恐懼感一并納入到違反規(guī)則的成本核算中。[9]如果商家計劃使用“最終解釋權”條款,那么他至少會考慮到該條款帶來的預期利益(包括“附帶利益”)、被追責的可能性、對自己的商業(yè)信譽會有多大程度的影響、可能引發(fā)的賠償損失等。簡言之,即成本收益比。既然有商家選擇使用“最終解釋權”,就意味著對其而言這種做法的收益大于成本,若對“最終解釋權”采取全面封禁政策,則必然導致商家經濟利益受損。當然,單方面產生利益并不意味著合理,但對一個市場廣泛存在的事物的考察,則需要我們著重考量的是其給消費者與社會造成多大的成本。并不如同絕大多數(shù)消費者所想象的,商家會無限擴大其“最終解釋權”的內容。因為在競爭性、高度透明性的現(xiàn)代市場經濟下,受附帶性義務的約束和諸多因素的影響,商家為避免喪失商業(yè)信譽或被追責,更擔心丟掉市場,會盡量減少或消除“最終解釋權”帶來的負面影響,平衡其與消費者的利益,作出較為理性的選擇。所以,承認“最終解釋權”并把該權利歸于商家,未必會造成很巨大的成本。

商家之所以熱衷提出并將“最終解釋權”納入合同條款,除利已因素考慮外,也不排除其具有減少交易成本,提高糾紛解決效率的設想,而且從現(xiàn)實來看,客觀上確實能達到這樣設想的效果。消費糾紛的解決至少需要時間成本的付出,單從節(jié)約時間成本上考慮,由商家行使“最終解釋權”,可以更好地還原訂立者的本意,更好地補充交易時的漏洞。況且,糾紛的產生并非全部歸咎于商家的過錯,不能完全排除消費者的認知錯誤或者其他原因而導致。如果商家濫用“最終解釋權”,將其作為逃避責任、侵害消費者利益的工具,那么,他的解釋就會因違背“附帶性義務”而無效。現(xiàn)實中,商家“最終解釋權”屢屢受譴,就是因為一些無良商家常把這種權利擴大甚至濫用,這些商家認為“最終解釋權”是屬于自己的一項當然的權利,既然消費者簽訂了由商家擬定的合同條款,也接受了商品或服務,那么與合同相關的所有事項的最終解釋均歸屬于自己。但是,若過分夸大“最終解釋權”的弊端而被貼上禁用的標簽,一方面會使商家畏首畏尾,挫傷他們促銷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商家為維護自身利益也可能創(chuàng)設出另一種“替代性策略”,換一種形式繼續(xù)使用“最終解釋權”的內核,屆時商家“最終解釋權”的形式雖然被禁止了,但卻出現(xiàn)了新的問題,仍然達不到預想的效果。

當然,僅以經濟分析的視角對“最終解釋權”分析無法證明其必然合理,然而在“眾人皆批評”的狀態(tài)下,通過經濟分析方法得出“最終解釋權”具有正效益的結論,起碼可以說明它絕不是一個純粹荒謬的產物,僅從效率的角度而言,它是可以產生有利于社會與法治的效益的。換句話說,“最終解釋權”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即使它存在著一些弊端與不足,但從客觀效果來說,利用其存在并嘗試以法制約束其負效益,引導其正效益,或許比一概拒之更為合適。

三、商家“最終解釋權”法律規(guī)范的現(xiàn)狀剖析

在實踐中,因商家“最終解釋權”糾紛引發(fā)仲裁或訴訟時,往往援引《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合同法違法行為監(jiān)督處理辦法》《零售商促銷行為管理辦法》等規(guī)定解決糾紛,但這些條文要么與商家“最終解釋權”無直接聯(lián)系,要么對商家“最終解釋權”的規(guī)定過于簡單,不僅難以令人信服地接受被牽強適用的結果,反而更容易導致“最終解釋權”的濫用。

無論是學者探討問題還是實務部門解決爭議,在認定商家“最終解釋權”違法依據時,大多援引如下法律條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6條“經營者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者免除經營者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等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guī)定,不得利用格式條款并借助技術手段強制交易?!薄蛾P于處理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的若干規(guī)定》第1條“經營者與消費者有約定或者經營者向消費者作出承諾的,約定或者承諾的內容有利于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并嚴于法律法規(guī)強制性規(guī)定的,按照約定或者承諾履行;約定或者承諾的內容不利于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并且不符合法律法規(guī)強制性規(guī)定的,按照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履行。”《零售商促銷行為管理辦法》第6條“不得以保留最終解釋權為由,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薄蛾P于禁止有獎銷售活動中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若干規(guī)定》第6條“經營者舉辦有獎銷售,應當向購買者明示其所設獎的種類、中獎概率、獎金金額或者獎品種類、兌獎時間、方式等事項?!钡聦嵣希断M者權益保護法》第26條規(guī)定與《關于禁止有獎銷售活動中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若干規(guī)定》僅僅是將經營者誠信義務的具象化,而非直接針對“最終解釋權”,而且經營者在履行“附帶性義務”的情況下對“最終解釋權”作出合理的解釋,并不與此條款發(fā)生沖突?!蛾P于處理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的若干規(guī)定》第1條則是從鼓勵信守承諾與保護消費者法定權益而對商家作出的法律規(guī)制,并不涉及“最終解釋權”,因為商家與消費者如果存在某種約定或者經營者單方作出了承諾,則因意思表示的明確無需再考慮“最終解釋權”,故“最終解釋權”應用在非承諾與非約定的情況內方為合理。所以,以上類似規(guī)定只有《零售商促銷行為管理辦法》才出現(xiàn)商家“最終解釋權”的字眼。但筆者認為,《零售商促銷行為管理辦法》第6條的規(guī)定僅可理解為是針對商家日常經營活動的一般要求,而非對“最終解釋權”直接否定,不應認為對最終解釋權的簡單禁止。在民法上,命令當事人不得為一定行為之法律規(guī)定,屬于禁止當事人采用特定模式的強行性規(guī)范,其中包含取締規(guī)范和效力規(guī)范兩種。對禁止性規(guī)范的效力判斷應區(qū)分兩種情況,一是既禁止特定的行為模式又禁止特定的行為后果,這時該行為應絕對無效;二是僅對特定的行為模式或實現(xiàn)特定行為模式的方式予以禁止,但無相應法律后果的規(guī)定,這時就不能簡單地認定行為絕對無效,而應結合禁止性規(guī)范禁止的行為主體、客體與內容進行綜合考慮。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從該《辦法》第6條所要規(guī)制的是假借或濫用“保留最終解釋權”之形而“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之實,其禁止的對象并不是“最終解釋權”本身,而是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并不是完全拒絕“最終解釋權”。

四、商家“最終解釋權”法律制度的完善

鑒于我國對商家“最終解釋權”的法律規(guī)范并不明確,缺乏操作性強的法律制度來引導商家正確行使“最終解釋權”,為此,筆者建議從引導與規(guī)制的立法技術設計入手,在相關法律中增加商家“最終解釋權”的有關規(guī)定,實現(xiàn)該項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在《合同法》中對商家“最終解釋權”作出原則性規(guī)定

《合同法》作為保障市場交易活動正常運行、維護交易雙方公平與自由的基本法律,其規(guī)定的對合同的訂立和履行原則、合同解釋的規(guī)則、合同變更、違約責任承擔等,可以為商家“最終解釋權”提供一般性標準,故應在《合同法》中增加商家“最終解釋權”的原則性規(guī)定,以為其他法律規(guī)范提供基礎指導。具體而言,筆者建議在格式條款規(guī)定的后面增加一條,作為第42條,規(guī)定“商家將“最終解釋權”訂入合同條款的,應充分提請對方合理注意;商家對合同模糊之處享有補充性說明的權利;商家行使‘最終解釋權’時要履行附帶性義務,未履行附帶性義務而導致消費者權益受損的,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二)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對商家“最終解釋權”作出較為細致規(guī)定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作為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基本法律,更應在規(guī)范和約束經營者經營行為,防止商家濫用“最終解釋權”方面發(fā)揮更大的作用,為此,筆者建議在“經營者義務”一章中增加一條,作為第27條,其中第1款規(guī)定“經營者應當遵循公平和誠信原則,在合同中公平合理地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若將‘最終解釋權’訂入合同的,應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請對方注意并作出充分說明,在對商家‘最終解釋權’條款有歧義的,商家擁有最終解釋說明的權利。”第2款規(guī)定“商家在行使‘最終解釋權’時應積極履行附帶性義務,自覺遵守合同約定和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尊重合同相對人的權利,不得濫用市場優(yōu)勢地位,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者免除經營者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钡?款可規(guī)定“對‘最終解釋權’條款的理解發(fā)生爭議時,商家應當按照合同有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予以解釋,不得為擴大自身利益而隨意解釋?!钡?款規(guī)定“消費者認為商家的最終解釋侵害了自己合法權益的,可以請求消費者協(xié)會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調解組織調解,或向有關行政部門投訴,也可以向仲裁機構提請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p>

(三)完善《關于處理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的若干規(guī)定》相關條款

《關于處理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的若干規(guī)定》是工商行政機關為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行政執(zhí)法力度,增強《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可操作性而制定的重要法規(guī)。為進一步約束經營者行為,筆者建議通過修改該規(guī)定相關條款的方式,遏制商家對“最終解釋權”的濫用,其中第3條第1款*原條款為“經營者擬訂的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中不得含有下述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內容:讓消費者承擔應當由經營者承擔的義務;增加消費者的義務;排除、限制消費者依法變更、解除合同的權利;排除、限制消費者依法請求支付違約金、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等法定權利”。修改為:“經營者擬訂的格式合同、訂入商家‘最終解釋權’條款的合同或者其他通知、聲明、店堂告示中,不得含有下述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內容:讓消費者承擔應當由經營者承擔的義務;增加消費者的義務;排除、限制消費者依法變更、解除合同的權利;排除、限制消費者依法請求支付違約金、損害賠償、提起訴訟等法定權利。”第2款*原條款為“對經營者擬訂的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中含有上述內容的,以及減輕、免除其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的行為,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責令其改正,并在市場主體信用監(jiān)管信息中予以記載”。修改為:“對經營者擬訂的格式合同、訂入商家‘最終解釋權’條款的合同或者其他通知、聲明、店堂告示中含有上述內容的,以及減輕、免除其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的行為,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責令其改正,并在市場主體信用監(jiān)管信息中予以記載。”除此之外,再增加一條規(guī)定,作為第3條:“經營者使用商家‘最終解釋權’條款的,應當提請消費者注意。有義務根據消費者的要求對商品或者服務的數(shù)量和質量、價款或者費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項和風險警示、售后服務、民事責任等與消費者有重大利害關系的內容作出解釋說明?!?/p>

筆者認為,盡管《零售商促銷行為管理辦法》第一次以規(guī)范性文件的形式明確提出了對“最終解釋權”予以規(guī)制的問題,但相對于該《辦法》所要調整的廣泛事項和立法目的而言,該規(guī)定僅僅是規(guī)范零售商促銷行為,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維護公平競爭秩序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零售行業(yè)健康有序發(fā)展的一個手段。由于前述已建議在《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及《關于處理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的若干規(guī)定》中增設“最終解釋權”的有關內容,能夠對商家的行為予以引導和約束,故沒有必要再在涉及商務部、國家發(fā)展與改革委員會、公安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五部委工作協(xié)調而聯(lián)合發(fā)布的《零售商促銷行為管理辦法》中增設重疊內容。而且從立法技術和立法成本上考慮,也沒有將其作為特定的調整對象而制定單行行政法規(guī)的必要。

五、結語

商家“最終解釋權”法律制度的完善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上述建議只能為處理商家“最終解釋權”糾紛時提供一些基礎性幫助,可以找到相關援引的規(guī)定。隨著理論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和司法實踐的快速發(fā)展,法律必將作出有效的回應,商家“最終解釋權”法律制度也將在不斷修改的基礎上得以更好的完善。屆時,執(zhí)法和司法機關在處理商家“最終解釋權”糾紛案件時會有更明確的操作標準,適用法律將更加統(tǒng)一,司法判決的預測性也會不斷提高,也將成為充分發(fā)揮商家積極性的有效手段,而不是成為百姓口中的“霸王條款”。

[1] 郝富遷.論消費行為中的“最終解釋權”[J].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06,(3):35.

[2] 田春苗.論“最終解釋權”條款及其法律規(guī)制[J].中州大學學報,2008,(5):21.

[3] 趙鵬.商家最終解釋權研究[J].法制與經濟,2012,(10):74.

[4] 胡家強,苑敏.民法學(第二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5] (美)波斯納著,蔣兆康譯.法律的經濟分析[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

[6] 王緒花,王朗.淺談格式條款——從“最終解釋權”入手[J].法制與社會,2011,(18):102.

[7] 王利明.對《合同法》格式條款規(guī)定的評析[J].政法論壇,1999,(6):4-5.

[8] 崔建遠.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9] 桑本謙.契約為何必須遵守[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4,(2):28.

責任編輯:周延云

A Study on the Improving the Legal System Concerning the Right of Final Interpretation of Business

Hu Jiaqiang Zhao Xuemei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al Science,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The final interpretation is a right with incidental obligations. By the cost-benefit comparison, a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businesses obtain the rights of final interpretation, and their benefits far outweigh the costs. As long as businesses exercise rights and fulfill incidental obligations without prejudice to the validity, the rights of final interpretation are helpful. Currently, we are short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rule and guide the rights of final interpretation of busines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legislation through adding or modifying relevant clauses in Contract Law, Consumer's Interest Protection Law, and Regulations on Handling Behaviors against the Interests of Consumers.

right of final interpretation of business; incidental obligations; economic analysis method; improving legislation

2016-09-08

山東社科規(guī)劃項目“預付費交易法律規(guī)制研究”(13CFXJ09)階段性研究成果

胡家強(1963- ),男,遼寧昌圖人,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民商法學研究。

D913

A

1672-335X(2016)06-0092-05

猜你喜歡
解釋權條款經營者
明清珠江三角洲基塘區(qū)的田場與經營者
廣州文博(2023年0期)2023-12-21 07:24:30
性侵未成年人新修訂若干爭議條款的理解與適用
黨內法規(guī)解釋權授權的規(guī)范反思及完善
法律方法(2022年1期)2022-07-21 09:20:40
《經營者》征稿啟事
經營者(2021年12期)2021-07-26 07:20:34
正確審視“紐約假期”條款
中國外匯(2019年15期)2019-10-14 01:00:48
On Knock-for-Knock Principle:Analysis of SUPPLYTIME 2017 Clause 14(a)
做一名聰明的集團醫(yī)院經營者
制定一般反濫用條款:達成平衡
國有上市公司經營者薪酬激勵模式研究
理解我國法律解釋權的“監(jiān)督”向度
法律方法(2013年1期)2013-10-27 02:27:04
峨边| 任丘市| 静安区| 乌兰浩特市| 胶州市| 苏尼特左旗| 英吉沙县| 图木舒克市| 鹤庆县| 建瓯市| 彰化市| 本溪市| 定边县| 呼伦贝尔市| 黑水县| 韩城市| 博客| 偏关县| 虎林市| 乌兰察布市| 图们市| 蓝山县| 如东县| 潮州市| 杨浦区| 天气| 永宁县| 八宿县| 万年县| 唐山市| 余江县| 玛沁县| 汝南县| 景宁| 慈溪市| 潮安县| 赫章县| 轮台县| 赞皇县| 兰州市| 泸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