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夫
開豪車約X不是什么新鮮事,但以前都是各自為戰(zhàn),談不上什么風氣。Uber進入中國后,大大規(guī)范了開豪車約X這一市場,成功率和安全性大為提升。微信、陌陌固然是約X神器,被坑過的也不少,還得遵守“自己約的X,流著淚也要打完”這一江湖規(guī)則,實在慘不忍睹。現(xiàn)在好了,Uber來了,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會流著淚打X了。
精準約X的可能性
波士頓有1%的Uber司機約X;周五晚上和周六晚上是約X高峰期;一個城市的男女比例越懸殊,約X的就越多,需求決定市場。——這些結論不是我說的,是Uber在博文里說的。
后兩條結論我完全認同,至于第一條的1%,我認為絕對不止這個數(shù),可能是統(tǒng)計樣本不夠龐大。
Uber為什么能成為約X神器?讓我們理性分析一下。
鑒于早期注冊要信用卡,Uber用戶都有一定經濟實力,而現(xiàn)在Uber是可以選車的,間接促成門當戶對的約X。同時,Uber也幫你把司機給篩了一遍,它直接解決如何篩選對方有車、有什么車這一難題。除了篩有車,Uber還能篩“司機的約X意愿”。半夜還會開豪車瞎逛的,一般都是閑得蛋疼的單身土豪,你懂的。如果再配合Airbnb(空中食宿),連有沒有房都篩出來了,白領們終于有了高效、穩(wěn)定、安全的約X神器。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有一部分Uber是豪車——聽電話那邊是女的就接,是男的就直接拒載。一路談得來就繼續(xù)發(fā)展,談不來就送到目的地,等下一只獵物。
410億美元的
背后是什么
Uber雖能約X,但只是它的一個小功能,Uber410億美元的估值可不是靠約X約出來的。
410億美元是個什么概念,快的滴滴的估值是87.5億美元。Uber憑什么估值這么高,這在于它的三重溢價。
從體驗的角度來說,用戶應當付出最小的代價來達到最大的效果,所謂“少即是多”,Uber將操作簡化為選車、預約兩步,這是第一重溢價——體驗重構。
Uber重新釋放了司機碎片化的時間,以及車本身的價值,這是第二重溢價——對碎片化的價值釋放。
Uber不會僅僅局限在打車,而是通過這個平臺把所有相關的連接方都開放出來,比如實現(xiàn)P2P的包裹傳遞的Uber Rush,這是第三重溢價——重構聯(lián)結方式。
而這三點中,最重要的是最后一點。
O2O:打車軟件的未來
百度、阿里、騰訊三位金主在打車軟件的情感糾葛無需贅述,它們看中的并不是打車軟件本身,而是以打車軟件為入口將自身產品進一步對接后形成的閉環(huán)。
去年12月百度在與Uber簽署戰(zhàn)略合作及投資協(xié)議時,李彥宏表示他看中的是汽車作為互聯(lián)網終端的前途,特別是在O2O服務方面。
LBS業(yè)務準入門檻并不高,L(Location)只是位置信息,能黏住用戶的是S(Service),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務比拼的是用戶體驗和商戶資源,百度是少有的既有用戶,又有地圖以及商戶資源的企業(yè),加上Uber提供的優(yōu)質出行服務,再用百度錢包解決便利的支付方式,可謂達到天時、地利、人和。大流量入口、優(yōu)質的服務,便利的支付,形成了完美的閉環(huán)。
事實上,不管是Uber領銜的專車,還是微微拼車領銜的拼車,打車軟件都正在O2O上角力。
O2O未來會改變中國,線上、線下一旦連起來,這是巨大的爆發(fā)式力量。在實施的初期,互聯(lián)網金主們采取各種燒錢的方式來收集數(shù)據。打車軟件的數(shù)據收集大網已經撒開,收網之時勢必就是金主們停止燒錢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