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鵬 張麗軍
對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探索一直是文學作品表現出來的重要主題。文學曾編織著令人向往的愛情,講述著感人淚下的親情,探索著久藏心間的友情……這樣的文學故事帶給我們很多的向往。在如今日益物質化的社會里,文學開始一方面講述被異化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一方面展現出對純凈感情的追憶。文學開始帶給我們更多的思考。這一期的文學期刊,依舊講述著商業(yè)化沖擊下的人們對愛情的追求、對友情的回憶、對親情的思考、對文化知識的認知等,在展現著人性的丑陋與道德的淪喪同時,也包含著對于純真本性的回歸。
愛情本來是美好的,然而通往美好愛情的道路卻是曲折的。一場難忘的相逢帶給人們的可能是一段美好的愛情,也可能是一場不能自拔的災難。物質化的時代,純潔干凈的愛情已經成為奢侈品。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是很難得到的。他們沒有過多的祈求,只是想擁有一場美好的戀愛,收獲愛情,然而他們終究得不到。他們的愛情觀念在迷茫的追求中變得畸形,為了愛奮不顧身,挑戰(zhàn)著自己的底線,踐踏著自己的尊嚴。在金仁順的《紀念我的朋友金枝》(《人民文學》2015年第9期)中講述了金枝作為一個成功的藥品推銷員,生活豪放,體型較為豐滿。她癡戀高中同學袁哲十年,對袁哲非常好,即使是面對袁哲的妻子聶盈盈也毫不避諱。她曾經大鬧袁哲的婚禮,還因為不滿聶盈盈對袁哲的責罵,與聶盈盈發(fā)生爭執(zhí),被聶盈盈劃傷了臉。袁哲帶著感動和歉疚去金枝家安慰金枝,并與其發(fā)生了關系。像金枝這樣的小人物很容易就會獲得滿足,一次安慰,一聲問候都能讓他們充滿希望。金枝以為有了希望,便去了韓國,瘦身成功。袁哲在金枝去韓國期間對金枝表達了愛意。滿懷激情的金枝回國后繼續(xù)等袁哲,卻從袁哲的嘴里聽到了聶盈盈懷孕的消息,她的希望破滅了。就像金枝自己說的“愛情這東西,誰先動心,誰就滿盤皆輸?!苯鹬φf“十年前我就輸了”。最后金枝吞藥自殺,愛死了袁哲。這長達十年無怨無悔的愛戀只換回了一個美麗的泡沫。對愛情的期待讓她變得瘋狂,對愛情的失望讓她走向極端。同樣,在光盤的《墨鏡》(《清明》2015年第5期)中描寫的那個經營著奶茶店的小芊也是追尋著畸形的愛戀。她因為身體肥胖一直未能結婚,后來愛上了一個常來奶茶店的戴墨鏡的男子。這個男子自稱是盲人,他帶給了小芊愛情的希望。但是這個人是個騙子,不僅有家室,還騙走了小芊二十萬。小芊對于愛情的追求使她充滿希望地奉獻,雖然在旁觀者沈培佳眼里是一廂情愿。她拒絕了工程師管大鵬、成功人士毛元華的追求,一心只愛著墨鏡男曹哲學。在小芊看來,愛就是愛,沒有真假。為了讓曹哲學少判刑,她放棄了自己的二十萬;為了讓曹哲學能夠減刑,她貢獻自己的身體,對獄警性賄賂。即使曹哲學出獄后仍然是和他的狐朋狗友混在一起,小芊忍受著折磨,踐踏著自己的尊嚴,仍然堅持著自己虛無而真切的愛。這是一個女人的悲劇,是在絕望中仍然飽含希望的愛的悲劇。上演愛情悲劇還有田君的《李毅的V生活》(《清明》2015年第5期),陳再見的《浮世錄》(《清明》2015年第5期),阿袁的《上耶》(《江南》2015年第5期),溫亞軍的《空巢》(《人民文學》2015年第9期),孫頻的《色身》(《十月》2015年第5期)等,展現出人們在追尋變質的愛情時,畸形的愛戀與痛苦的自我折磨,在性和欲中輪回。
越來越物質化的世界,不僅侵蝕著愛情,也異化了人們對親情、家鄉(xiāng)的情感。喬葉在《瑪麗嘉年華》(《清明》2015年第5期)刻畫的肖瑪麗是一個農村走出來的姑娘,在省城做著高管,生活很不錯。她不經?;丶遥鋵嵤遣幌牖丶?。臨近春節(jié),她收到副總的邀請去參加嘉年華舞會,但是父親母親強烈地要求她回家。她沒有理睬。相比較春節(jié)回家,她更喜歡珍惜城市的燈紅酒綠;相比較回家與父母團圓,她更喜歡嘉年華舞會上的觥籌交錯。她拖著回家的時間,給自己找理由:已經沒有回家的車了。在嘉年華的舞會上,她接起了數次掛斷的母親的電話,才知道父親不行了。她這才著急地沖出舞會,去坐那馬上就開走的回家的車。不知道她最后有沒有趕上車,不知道她有沒有及時回到家,見到含辛茹苦養(yǎng)大她的父親。我想如果見不到,她一輩子都會不安。大城市的生活迷亂了我們的心靈。我們在大城市里其實是像水中的浮萍一樣,物質化的快節(jié)奏生活裹挾著我們前行。我們在激烈地競爭,我們在奮力地爭奪。這并不錯,錯的是忘了自己的根。我們忘了有根的樹才能參天,無根的浮萍只能隨波逐流。付秀瑩《回家》(《十月》2015年第5期)中的小梨從北京回家待了幾天,就覺得忍受不了瑣碎的生活,深深地感受到了城市和農村的差異。她甚至開始討厭這個她從小生活的地方,這個帶給她親切和關懷的地方。
商業(yè)化發(fā)展的社會不僅沖擊著人們的情感世界,同時也已經侵蝕到傳統(tǒng)的知識界、文化界。有的文化受到沖擊后逐漸消亡,有的知識受到侵蝕后變了味道。像馬拉在《送釋之先生還走馬》(《人民文學》2015年第9期)中的馬釋之一樣,他是走馬鎮(zhèn)的書法家、畫家。他的畫和字兒都已經有了很高的價值。他的學生馬一凡(一個愛好文學的商人)來請他出山,開始的目的很單純,只是想請馬釋之先生去他專門找的清幽的書院教授國學。但是后來在朋友的慫恿下,一凡開始為馬釋之辦畫展、制畫冊、拍賣馬釋之先生的作品,為的是能夠獲得一定的利潤。馬釋之開始的時候不高興,后來也無可奈何地接受了。馬釋之先生最終不能習慣這處于嘈雜環(huán)境中的書院,回到了走馬鎮(zhèn)。當年馬一凡結婚的時候,釋之先生送的是并蒂蓮,一方面是祝福,另一方面也希望馬一凡能夠繼承他的治學品質。馬一凡再一次回到釋之先生家,釋之先生畫了一幅衰敗的枯葉荷。昔日的并蒂蓮變成了今日的枯葉荷,這不僅表現了釋之先生的失望,更顯現出國學在物質化社會的衰敗。還有陳啟文發(fā)表在《十月》(2015年第5期)的《短暫的遠航》中講的破爛王傅老板憑借著搜集的歷史資料,吸引歷史研究專家高先生的愛徒黃忠會和楊芝。表面上是幫助高先生查明歷史,使高先生父親的冤案得以昭雪,但是暗地里步步設局。他先是讓自己的女兒成為了歷史系的研究生,又娶得了楊芝這個研究生妻子,還設計氣死了高先生。最后利用高先生的影響和重金建造的“大明宣德號”, 成功獲得了寡婦磯的景區(qū)開發(fā)權利,獲利豐厚。一切都做得滴水不漏,甚至連氣死高先生的責任都推給了黃忠會。當知識、文化遇到了錢,便低下了自己的高傲的頭顱。就算是高先生這樣的歷史大家,也沒有錢建造一艘“大明宣德號”,真正的探索歷史。前輩們留下的文化精粹已經不再是純正的藝術,而是成了當下商業(yè)消費的熱點。有人拿著藝術品去行賄,像梁曉聲在《金原野》(《人民文學》2015年第9期)中刻畫的汪君;有人借修建寺廟占地皮,像洪放的《菩薩蠻》(《清明》2015年第5期);編劇和演員之間進行著性交易,如邱華棟的《大叔》(《江南》2015年第5期)中的描寫。商人們在文化精粹中發(fā)現商機,為的不是文化的繼承,而是利用藝術圈錢。文化、藝術已經成了強者的工具,文化傳承已經變成了消費文化。
真性情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掙扎生存。在這物質化的嘈雜生活中,當然也有對愛情的美好期待,像姜燕鳴的《千里之外》(《清明》2015年第5期);有對文化學術和本性的真情回歸,像曉風的《回歸》(《人民文學》2015年第9期);有對真情和家的回歸,像陳洪金的《半朵雪花》(《清明》2015年第5期)。在追求欲望的道路上,真情的回歸可能會更加有利于前行。人們開始通過追憶同窗之間逝去的青春,來填補現實內心情感的匱乏。李宏偉在《假時間聚會》(《人民文學》2015年第9期)中描寫了王深參加高中同學舉辦的假面舞會。他回想起自己與方塊、孫亦當年的美好生活與情感糾葛。無奈現在時過境遷,物是人非。他們扼腕嘆息,感嘆時光飛逝,舊情不再。幸運的是王深還有愛著他的妻子和女兒,這給了他些許的安慰。王咸在《相見歡》(《清明》2015年第5期)中的那句“要是鐘離在這就好了”更是道出了內心的心酸。人們通過重游故地,感受曾經的美好,像何玉茹《回鄉(xiāng)》(《人民文學》2015年第9期)。人們選擇不再浮夸,通過平淡的小事兒表達最真實的愛戀,像匡瓢的《往昔之井》(《十月》2015年第5期)。通過細小卻不平凡的生活來展現對于人性的思考,像馬煒的《照鏡子》(《人民文學》2015年第9期),“人是人生的,妖是妖生的”,人不能被社會異化成妖,做人就得有個人樣。
“只想自己怎么活著,卻沒有想過自己死后?!边@是陳倉的《墓園里的春天》(《江南》2015年第5期)的主人公說的。人們在嘈雜的社會中匆匆忙忙地活著,沒有活出為什么,更別說想想自己死后。一個被胡主編辭退的資深記者,去了一個叫長壽園的地方賣墓地。開始他是憤怒的,直到他遇到了葬父的小姚,他感受到了生死的意義。聽到胡主編為了報社跳樓自殺,沒人管的情況下,他毅然地用自己的錢埋葬了無親無故的胡主編。他也因此沒了女朋友。然而他并沒有后悔,在長壽園里他體悟了生死,安心地工作,用“把骨灰一分為二的方法”幫助小姚葬了她的丈夫。鐘求是的《星子》(《人民文學》2015年第9期)中“韓先生”,也就是文中的“我”,在被確診絕癥后來到一個村子。名義上是來“買空氣”,實則是想逃離在醫(yī)院等待死亡的日子。身穿壽衣的老頭,房東老婦以及她的孫子都對“我”的身份感到好奇。壽衣老頭甚至都報了警。在得知真相后,壽衣老頭對“我”充滿了同情,主動約“我”談他的經歷,說起離開農村去往城市生活最終死在城市中的老哥。老孫頭(壽衣老頭)企圖用一些生死觀來幫“我”脫離痛苦,就像自己身穿壽衣最終擺脫了痛苦一樣。最后“我”買下了老哥的棺材,并讓老孫頭張羅著幫“我”舉行了一場葬禮。老孫頭也盡心盡力地幫“我”,好像是舉行了葬禮,“我”的病就會好了一樣。按照葬禮的風俗一套下來,沒有太多的悲傷,最后甚至是放了電影?!八懒巳?,天上便容易有流星,村里人都說,一顆流星就是上天的一滴眼淚”。生的時候不去珍惜,一味的爭奪又有什么意義。太多的東西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思考生死意義的還有王小王的《倒計時》(《人民文學》2015年第9期)。通過文學功能,作家向人們傳達著對生死的叩問。
馬克思曾對人的本質做出過論斷,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們既然生活在社會中,就必然會受到社會的影響,這是無可厚非的。體現在文學中也是這樣的,文學也包含著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情感價值體驗。表現在文學的場景里,常常設定在一個普通的家中,通過展現一個家,來闡明道理,像陳力嬌的《家殤》(《清明》2015年第5期)。
戰(zhàn)土改、喬米朵、戰(zhàn)小易、戰(zhàn)小蓮是一家人。戰(zhàn)土改經常打罵喬米朵,哥哥戰(zhàn)小易以為是因為妹妹戰(zhàn)小蓮的出生。所以戰(zhàn)小易就將妹妹騙到了一個荒野里,回家后謊稱妹妹被姑姑接走了。戰(zhàn)土改對喬米朵依然是打罵。在戰(zhàn)小蓮失蹤半個多月后,這對打罵的夫妻才想起來自己的女兒。為了保住自己的兒子,喬米朵一口咬定是姑姑帶走了戰(zhàn)小蓮,而不是去盡力地找。當時被哥哥遺棄的五歲的戰(zhàn)小蓮無意間走進了狼窩,然而狼并沒有傷害她,卻被獵人李大膽和馮化用獵槍打中,瞎了雙眼。最后張剛找到了戰(zhàn)小蓮,母親喬米朵卻不承認這個已經瞎眼且變癡傻的孩子。如果父母在家里沒有無休止的打罵,五歲的戰(zhàn)小蓮會有一個快樂的童年。然而沒有如果,有的是后果和結果。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孩子才能成為父母的希望。張運濤的《梁柱》(《清明》2015年第5期)中的母親白曉敏如果沒有去找根本不存在的“兒子”,最后不至于家破人亡,女兒或許會有著幸福的生活。當然,這些作品中也傳達出母親的悲苦。毛家旺《村祭》(《十月》2015年第5期)中的母親牛春粉因為兒子馬春元殺人而受盡冷眼,在獲得殺人者的父親的原諒后,她終于能夠在自己兒子的墳前大聲地呼喊。 這也傳達出了母愛的偉大和鄉(xiāng)村農民的樸實與善良。人們除了家,更多就是待在工作的地方。作為社會關系的重要分支,工作的地方也反映著社會的方方面面。像梅驛的《班車》(《十月》2015年第5期),通過一個工人李冒和制藥廠的“金子河”講述了國企內部的混亂與腐朽。
人不是妖生的,卻可以變成妖。物質化社會環(huán)境中誕生的文學作品,揭示著社會的黑暗雜亂,控訴著異化的生活、異化的人類。我們眼里滿是誘惑,文學也不再那么純粹。文學作品中充斥著財色交易、權錢交易、權色交易等物質化社會帶給人們的悲痛與絕望。在這種絕望中,愛情、友情、親情等人類引以為豪的情感體驗甚至不如低等動物之間美好。這是在批判著社會,但這何嘗不是對這種物質化的一種變相宣傳。人要回歸本真,還是成為物質化生活的附庸;文學作為影響人類思想的精神旗幟,該如何飄揚,作家依然執(zhí)著地提出問題。
本欄責任編輯:王方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