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霄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者非道也。
這是我備好厚厚紙巾去看的一部電影,然而雖有流淚,卻并未如預想中那樣痛哭流涕。這一句,并不是中差評,而是大大的好評,比起情感的宣泄,好電影能帶給人更多的是思考和回味。
在我看來,剝開親情的外衣,這個故事講的就是:英祖很早就不愿意世子繼承其位,從政治生命和個人喜好上,世子的存在都不合他意。逼死世子是他長久以來一直有意無意在做的事。直到成功地把一個正常人逼成了瘋子,最后實現(xiàn)了自己的政治布局。
所以最后感動了很多人的父子對話和英祖的流淚,竟沒戳中我淚點。只覺世子可憐可悲,并對此時流露的所謂父愛無感。在政治家眼里,權位永遠是第一位的,撫臉痛哭不代表他的父愛蘇醒了。并非英祖哭得不夠動情,而是覺得編導就是這么拍的。從英祖對世子訓誡“要做仇人”,到他說“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忤逆”,都說明了在他而言,王位比親情重要得多。他并非情不得已,而是有意為之。既如此,最后的眼淚,最多只算是對犧牲品的憐憫了。
我覺得特別出彩的一幕是:世子死后,英祖坐大轎離開。路過世子曾長跪認罪的橋,世子認罪的身影出現(xiàn)在橋上,卑微地低俯著,父親的大轎從他虛幻的身體上碾壓過去。這畫面正是這對父子一生的真實寫照。
王權是如此大過了親情。然而,這電影在我看來不是在講國事,而是在講家事,重點就是父子關系。
父子之間的相愛相殺,尋常人中也屢見不鮮。身為王和世子只是把平常人的故事放大了來講。即使不是帝王家,這對父子也逃不脫做冤家。在如何把一個正常兒子搞成廢品這一課題上,英祖為天下父親作了一個標準示范,總結其育兒要點也非常簡單:否定他,否定他,永遠地否定他。
世子一開始對父親是敬畏,刻意取悅,努力理解,但這種姿態(tài)在父親的花式精神虐待下,逐漸轉變成了自我放棄式的對抗和瘋狂。所謂叛逆,那并不是世子一開始的面貌,而是在逐漸意識到即使順從也毫無意義這個殘酷事實后,才做出的絕地反擊。
電影里,父親做過最令我瞠目的事,是兒子寫了一篇文章,表達自己讀書時感到的喜悅,并且此文被某地人民所贊頌傳播。這本是美事一樁,而做父親的卻把他叫過來劈頭蓋臉地質問:“你怎么能(配)說自己喜歡讀書?”并斥責他欺騙世人,以致百姓受災,最后冷冷丟下一句話:“我哪怕有另一個兒子……”扔下木然呆立的世子,揚長而去??床灰娬鎸嵉膬鹤?,只帶著成見去否定,再套上罪名給予其揮之不去的挫敗與罪惡感,最后徹底否定其價值,一連串逐漸升級的打擊套路。第一次看到這里覺得世子是不是太平靜了些?然而,再次體會他的心情,那個時候,真真是心如死灰,連憤怒都沒有力氣了。
自從太妃娘娘自絕且罪名又一次毫無例外地被扣在自己頭上時開始,世子一直穿孝衣,并開始待在棺材里,據(jù)說史書記載世子確有這樣的行為。不得不說,這創(chuàng)意與他爹用米柜關人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實世子真是有才之人,這樣來對抗其父將其當活死人,簡直堪稱行為藝術家??蓢@這樣一個原本鮮活的靈魂,有這樣的父親,偏偏還是至高無上的王,他只能生生地枯萎了。
電影中絕大多數(shù)演員都很給力。英祖的復雜多變,宋康昊完全演出來了,這個人物可能不同的人看會有不同的解讀。這比起準確地傳達一種確定信息,是更復雜的塑造和演繹。
小世孫非常好,一半的眼淚為他而流。蘇志燮憂郁空靈,玉樹臨風,短短的出演也是可圈可點,內外兼修。世子生母不知是誰,但也令我印象深刻。
而劉亞仁,好吧,我承認是沖著他才破例看起了韓國歷史劇的。從電視劇《密會》開始,喜歡他充滿張力而又足夠細膩內斂的演繹。他這次的演出也一樣耐人尋味。世子這個角色難度相當大,在我看過他出演的角色中可算最難演的一個。完成到這個程度,我只能說,在看劇之前,世子只意味著一個可憐悲慘的倒霉鬼,但看完劇之后,他在我心中成了一個有血有肉、有靈魂、有魅力的人,沒有想到一個被關在米柜里餓死的角色會有這樣的感染力。
在“中殿駕到,給我退下”這場戲中,世孫雖幼,也能從痛苦癲狂中看到父親可貴的真心。而英祖,卻一次也沒去想看過世子的心。世子和世子的生母,都是一樣被忽略被否定的存在,母親尚有世子來操辦一場遲到的壽宴,可憐的世子呢?
回想起來,難怪片名叫《思悼》,對這段說不清道不明的歷史,編導顯然是站在同情憐憫甚至肯定世子的立場上,而這部電影就好像最后正祖的扇子舞一樣,算是對一個被迫害的靈魂,補上一曲遲到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