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和
或許各國在中東的利益共融,將使得各國逐漸達成共識,給這片多災多難的土地帶來和平的曙光。
本來就不平靜的中東局勢進一步風起云涌。就在各國對極端組織的打擊初步取得成效的時候,在穩(wěn)定之路上剛有些起色的中東再次陷入“風暴之眼”。
針對中東局勢的急轉直下,東西方各國都提出希望雙方保持克制,能通過政治對話解決爭端的呼吁,如此的“口徑一致”,折射出各國在這樣的呼吁背后的考量,以及全球化局勢下各國交織在中東的利益網。
美國:不能出手的無奈
在伊朗與沙特之間的局勢越繃越緊之時,諸多目光自然地落在了萬里之外,對中東局勢卻一直高度關注的美國身上。
盡管美國重返亞太戰(zhàn)略的口號一直沒有停過,但資源財富與戰(zhàn)略意義并重,與美國石油儲備榮辱共存的中東地區(qū)何時少了美國關切的目光?
美國國務院新聞發(fā)言人約翰·柯比在1月4日的發(fā)布會上表示,美方就什葉派教士謝赫·尼米爾被處決一事向沙特方面表達了高度關切,并對沙特駐伊朗大使館遭襲一事表示譴責。他表示,希望沙伊問題的雙方通過雙邊對話的形式來自行解決爭端,美國并不會在其中充當調停者的角色。
此次美國對于沙伊危機所作出的反應,有些在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
2015 年7 月9 日,俄羅斯烏法,第七屆金磚國家峰會間隙,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會見伊朗總統(tǒng)哈?!敼?。
意料之外的是,美國沒有在這個節(jié)點出來調停危機,并對中東進行深化部署,掌控住局勢,從而遏制俄羅斯步步為營的“什葉派之弧”,在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均有傾向俄羅斯之際,美國有些“難得”地沒有立即出手阻止普京對中東意圖“如此明顯”的回歸。
除了廣為外界質疑的對于極端組織打擊活動的力不從心,而使得美國沒有辦法偏向任何一方的另外一個顧慮,恐怕是前不久經歷了一波三折之后才與伊朗達成的核協(xié)議。在這樣的背景的影響下,美國很難如俄羅斯一般干脆果斷地挑選“代言人”, 而由此將帶來對于中東的話語權的減弱則是美國不愿看到的現(xiàn)實。
“對一個大國來說最壞的處境就是每個人都對我們說‘不,同時不用承擔代價或后果?!痹谕栠d國際中心學者米勒看來,這就是面對沙特-伊朗危機加劇之時的美國的現(xiàn)狀。“原因在于奧巴馬政府將伊朗核協(xié)議視為中東的一個穩(wěn)定因素,因此將美伊關系置于優(yōu)先地位。 “伊朗人將奧巴馬的遺產攥在了自己手中?!?/p>
法新社援引專家的話稱,“美國在與宿敵什葉派的德黑蘭改善關系的同時沒有處理好與該地區(qū)傳統(tǒng)遜尼派盟友的關系,點燃了海灣地區(qū)危機?!?/p>
而奧巴馬政府在“通過地區(qū)反恐,構建和諧中東”的打擊極端組織的行動中已經流露出疲軟之勢,此次的沖突升級又讓美國高舉的反恐大旗蒙上幾許陰影。
對于沙特與伊朗緊張關系升級,美國一些官員表示,“可能影響到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行動以及解決敘利亞危機的外交努力,甚至影響實現(xiàn)中東和平的更廣泛努力。”
美國中東地區(qū)媒體研究所副所長費爾南德斯表示,“美國為平息海灣國家對美國改變伊朗和敘利亞政策的不滿,提出各種倡議,包括向海灣國家增加出售武器以保持平衡,但毫無效果。”他說,“為了抵消伊朗和沙特阿拉伯之間的競爭,美國做得不夠,而且美國做多少都不夠?!?/p>
因為擔憂局勢進一步動蕩,美國鼓勵沙特和伊朗外交接觸,并呼吁地區(qū)領導人采取措施緩和局勢。
但是與往日那介入中東亂局自信的姿態(tài)相比,美國如今發(fā)出這樣的呼吁,似乎也陡增幾分無奈的意味。
俄羅斯:背后的復興之路
與美國“難得”的不參與的態(tài)度形成對比,在對于沙伊危機的態(tài)度上,俄羅斯“勇挑重擔”,表示:莫斯科愿意充當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之間沖突的調解人。
而在這“摩拳擦掌”的姿態(tài)背后,各國似乎看到一個正在積極參與國際事務的俄羅斯。只是人們不免注意到,存在于俄羅斯和中東地區(qū)之間的真正的淵源,伊朗與俄羅斯密切相關的利益關系,以及俄羅斯的中東戰(zhàn)略規(guī)劃對于其復興之路的意義。
2015 年7 月6 日,奧地利維也納,伊朗核問題談判持續(xù),法國、德國、英國、中國、俄羅斯和美國的代表齊聚維也納。
俄羅斯和中東的關系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二戰(zhàn)剛結束的時候,這其中不得不提俄羅斯和敘利亞之間的“革命友誼”。
1946年,蘇聯(lián)與敘利亞簽署了一項秘密協(xié)議,承諾給敘利亞政府軍提供政治和軍事支持;上世紀50年代末,敘利亞與蘇聯(lián)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系,前者成為蘇聯(lián)對抗美國的前沿。1970年,奪取敘利亞最高權力的阿薩德緊緊依靠蘇聯(lián)的軍事援助。在蘇聯(lián)解體以后,前蘇聯(lián)在敘利亞設立的海軍基地得以保留。目前,它是俄羅斯在獨聯(lián)體國家以外設立的唯一軍事基地。敘利亞可以說是俄羅斯在中東地區(qū)的唯一一塊真正意義上的“立足之地”。
在中東地區(qū),大多數(shù)國家在敘利亞問題上從未支持過俄羅斯的立場。大多數(shù)阿拉伯人信奉遜尼派,這使屬什葉派阿拉維支派的敘利亞成為他們的天敵。而在敘利亞問題上的共識,成為了伊朗和俄羅斯的共同對抗美國的“著力點”,也是俄伊合作的重要基礎之一。
據法新社2015年11月23日報道稱,11月23日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和伊朗最高領導人哈梅內伊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會面,會面后,一名俄羅斯官員稱,俄羅斯和伊朗將聯(lián)合反對試圖罷黜敘利亞總統(tǒng)巴沙爾的“外部力量”。
除了支持敘利亞的巴沙爾政權以外,在這場“中東雙雄”的爭鋒中,對于武器進口大國的伊朗而言,俄羅斯能夠提供先進高端的現(xiàn)代化武器的輸出則是俄伊合作的另一個立足點。
據新華社援引俄羅斯總統(tǒng)助理弗拉基米爾·科任于2015年12月7日報道稱,俄羅斯準備擴大同伊朗的軍事技術合作。
科任當天在接受俄《公報》采訪時稱,在國際社會解除對伊朗的部分制裁之后,俄準備擴大同伊朗的軍事技術合作,俄向伊朗供應的軍工產品可能會成倍增加。
科任“充滿深意”地指出,目前伊朗采購俄軍工產品的意愿“非常強烈”,伊朗很多武器裝備也急需現(xiàn)代化更新。俄伊之間簽署的軍工訂單總額可能達到數(shù)十億美元。
“俄羅斯與伊朗建立中東軸心”,俄《獨立報》24日以此為題評論稱,普京訪伊表明,俄伊兩個大國正在團結起來,努力限制美國在中東地區(qū)的影響力。
不僅如此,通過對中東局勢的有力掌控,和伊朗不斷開拓深度的合作,俄羅斯努力構建的“什葉派之弧”已經顯現(xiàn)出規(guī)模,而通過對極端組織的果斷轟炸行動,則再一次宣示了“俄羅斯之鷹”在中東的天空之上絲毫不缺乏執(zhí)行力和戰(zhàn)斗力。這對于俄羅斯快速整合伊朗、伊拉克和敘利亞,牽制遜尼派國家,并與以色列、土耳其達成諒解,將會十分有利于俄羅斯獲得在中東持續(xù)重大的影響力。
由此可以猜想,在這樣的背景下,盡管俄羅斯“主動”宣稱愿意充當沙特伊朗之間的調停者,但是俄羅斯選擇站在伊朗這邊的既定事實恐怕會給軍事上并不占有優(yōu)勢的沙特帶來不小的壓力。
在“阿拉伯之春”后,俄羅斯對中東重新加以干預的態(tài)度,也表明俄羅斯依舊想要證明自己是一個世界性大國而非一個地區(qū)性大國。雖然現(xiàn)如今的局勢已經難以恢復到冷戰(zhàn)期間的格局,但是如果能在沙伊危機的調停者這一角色上大展拳腳,并能夠在中東事務上取得一定的話語權,這對于俄羅斯的復興之路也是意義重大。
中國:不是“局外人”
與美俄兩國此次有些“反?!钡膽B(tài)度不同,中國對于中東地區(qū)沖突爭端態(tài)度則一直是“呼吁雙方采取和平對話”,某些外媒因此揶揄中國是“常任棄權國”。
中國真的如外媒評價那般只是“局外人”?中東對于中國而言真的只是一出硝煙彌漫的“沖突鬧劇”?
對于近日沙特與伊朗兩國交惡,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華春瑩1月4日表示,中方高度關注事態(tài)發(fā)展,對有關事件可能激化地區(qū)矛盾感到擔憂。
“我們希望有關各方在反恐問題上加強溝通,形成合力?!比A春瑩在當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宣稱,“我們也主張外交人員和機構的安全及尊嚴應得到保障?!比A春瑩表示,希望有關方面保持冷靜和克制,通過對話和協(xié)商妥善解決分歧,共同維護地區(qū)和平與穩(wěn)定。除了外交發(fā)言人所說的外交人員和機構的安全以及尊嚴之外,中東地區(qū)對于正在崛起中的中國還有著逐步顯露的戰(zhàn)略意義。
而對應這種意義的,就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戰(zhàn)略和命運共同體的戰(zhàn)略構想。分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兩個部分。其中,“絲綢之路經濟帶”穿越多山的中亞地區(qū),將中國與歐洲相連;“海上絲綢之路”則將中國的港口設施與非洲港口相連。
作為“一帶一路”上的重要關口,中東地區(qū)的和平穩(wěn)定和“一帶一路“的發(fā)展繁榮就已經掛上了鉤,對于中國和中東各國而言,中國不可能僅僅作為一個旁觀者,只是簡單地發(fā)表“和平宣言”。
新加坡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認為,“一帶一路”既是中國古老文明的一部分,也是當代中國文明在國際政治舞臺上樹立自信和得以復興的有效方法,是大國崛起所依托的時代精神。
這種時代精神,在中國與包括伊朗與沙特在內中東各國開展的各項合作中逐漸展現(xiàn)出它的優(yōu)越性與前瞻性。
事實上,中國與中東阿拉伯國家的經濟文化合作近幾年取得了飛速發(fā)展。僅2014年,雙方貿易額高達3398億美元,其中中國進口原油達1.79億噸。每年春節(jié)期間,前往迪拜旅游度假的中國人高達22萬人次。目前近9000名阿拉伯留學生在華學習,漢語教學在阿拉伯國家發(fā)展迅速。中國先后在中東多國共建立了10所孔子學院。
中國中東特使宮小生在接受《國際先驅導報》訪問時強調,中東問題要“通盤考慮”,“政治解決不能單純盯緊桌上談判,人道主義援助、戰(zhàn)后重建、經濟發(fā)展、社會安全等諸多方面考量要同時跟進”。在他看來,一帶一路就是一個契機。
同時,宮小生認為,“一帶一路”也會進一步改變世界不同力量之間的相互作用狀態(tài)。包括伊朗在內的中東國家,雖然擁有豐富的資源,但是在科技以及人才方面則有著較大的需求,中國的“一帶一路”戰(zhàn)略則可以對伊朗等國進行技術輸出,幫助其進行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升級,而隨著雙方貿易的不斷深入,中國與伊朗等國的相互依賴關系將會進一步加深。
在2015年4月,中國新疆貝肯能源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定向井技術服務項目部在伊朗波斯灣海洋鉆井區(qū)完成了一口水平位移967米的小井眼水平井施工,獲得了伊朗海洋公司的信賴,將海洋鉆井市場交由中國方面進行技術施工,為雙方共同有效開發(fā)傳統(tǒng)能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不僅如此,中國的“一帶一路”還可能給戰(zhàn)亂紛繁的中東送去的還有建立在經濟合作之上的中東各國的和解的“圓桌”,使得中東各國可以拋開分歧,在中國倡導的雙贏局面下進行各項經濟文化合作,而這種經濟合作在專家看來對中東的和平共建是有著深遠影響的。
正如德國弗萊堡大學政治學家托馬斯·貝格爾所宣稱的,“一帶一路”建設有利于促進地區(qū)和平與穩(wěn)定,區(qū)域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有助于化解沖突,消除宗教極端勢力滋生的溫床。
中國社科院也認為,中國的“一帶一路”戰(zhàn)略將成為中東國家戰(zhàn)略新支點?!耙粠б宦贰笨梢陨罨袊c中東的政治對話和文化對話,有利于鞏固傳統(tǒng)友誼,加強各領域合作,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建立更加公正和人道的國際秩序。
可以說,中國的“一帶一路”戰(zhàn)略需要中東的“命運共同體”們提供的穩(wěn)定的外部環(huán)境,中東則需要崛起中的中國給它們帶來的發(fā)展契機。所以中國才會希望雙方都要克制,希望通過對話解決爭端。與此同時,在中東事務上發(fā)揮積極作用,展現(xiàn)大國政治魅力,將提高中國國際影響力,對于中國的走出去戰(zhàn)略也有著重大意義。畢竟在中國看來,這場“一帶一路”的融合進程之中,中國不能作為一個“局外人”。
歐盟:難民之堤潰于沙伊?
目前大概沒有其他國家和地區(qū)比歐洲各國更加關注著來自中東亂局的如同潮水般涌入國境的難民。對歐洲而言,難民危機是懸在歐洲各國頭頂?shù)倪_摩克利斯之劍,它將給整個歐洲的穩(wěn)定性帶來巨大沖擊,甚至可能會影響歐洲一體化,那么在歐洲各國看來,此次沙伊危機如果失控,可能直接促成這柄利劍的落下。
據歐盟邊境機構Frontex統(tǒng)計,2015年1至7月有34萬移民進入歐洲,超過2014年全年的28萬。到12月,已經突破百萬。
路透社援引專家觀點稱,如果沙伊危機升級,難民潮的愈演愈烈將會對歐洲造成難以估量的沖擊。
早在沙伊危機之前,數(shù)目龐大的難民已經給接收國帶來沉重負擔。德國有關當局估計,隨著百萬難民入境,德國的供應系統(tǒng)有可能面臨崩潰風險。歐盟曾引以為豪的人員自由流動政策受到沖擊。
諷刺的是,美國國會正審議對赴美難民身份核查的法案,此項法案若通過,奧巴馬政府作出的2016財年接收1萬名敘利亞難民的承諾將無法兌現(xiàn)。作為難民潮這瓶苦酒的“首席釀造師”,美國這樣做顯然是想將苦酒推給自己的歐洲盟友。
據《紐約時報》報道,“敘利亞難民之后,是一股正在啟動的新伊拉克難民潮?!?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迪頓曾警告稱,持續(xù)發(fā)酵的歐洲難民危機或許將壓垮歐洲。
而給歐洲造成巨大考驗的還不僅僅是難民潮。
英國金融時報網2015年2月5日發(fā)表題為《歐洲陷入三大危機》的文章。文章稱,目前有三場危機困擾著歐洲。好戰(zhàn)的俄羅斯,內亂的中東以及歐盟內部的政治、經濟和外交緊張的與日俱增。
此次的沙伊危機,可能讓三場危機相互助燃。
前不久的巴黎恐襲事件,表明了歐洲也正在成為恐怖主義開辟的的“圣戰(zhàn)”戰(zhàn)場。
據英國《衛(wèi)報》報道,在11月13日發(fā)生的巴黎恐怖襲擊事件中,其中一名襲擊者可能就是持敘利亞護照隨難民潮進入歐洲的。德國情報機構日前警告說,近幾個月,德國境內的宗教極端人員迅速增加,“伊斯蘭國”等極端組織可能在難民中招募武裝人員,這些情況令人憂慮。
如果說難民潮成為歐洲呼吁伊朗沙特保持克制的內因,“一只腳已經伸入”中東的俄羅斯則是讓歐洲各國慎重考慮對于沙伊危機的態(tài)度的外因。
在此之前烏克蘭問題上俄羅斯所展現(xiàn)出的強硬,給歐盟帶來冷戰(zhàn)結束后最嚴峻的外交政策挑戰(zhàn)。在德國的推動下,歐盟迄今成功地團結起來,對俄羅斯實施了一套合理嚴厲的制裁方案。但是,由于伊朗沙特危機從而使得歐洲內部政治極端主義的崛起,將對歐盟在俄羅斯問題上的團結構成威脅,甚至這種團結將不復存在。
而一系列中東地區(qū)問題給歐洲帶來的影響,似乎也在表明,之前歐洲追隨美國施行的中東政策釀成了它們如今吞下的苦果。
也有分析人士認為,盡管“沙伊危機成為了歐洲百年一遇的考驗,同時也給歐洲提供了開始考慮獨立的中東政策的契機所在”。
從“口徑一致”到通力合作
伊朗沙特危機,是包括地緣政治、宗教沖突、西方介入、民族問題等問題在內的多種因素導致的危機,而命運共同體之中的各國,正因為在這片土地上早已經和中東的國家們的利益交織在一起,所以才“口徑一致”,不僅如此,各國與中東多層次,多領域,不斷拓展廣度和深度的合作也成為了各國從“口徑一致”走向真心合作的助推器。
或許各國在中東的利益共融,將使得各國逐漸達成共識,給這片多災多難的土地帶來和平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