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克魚,黃培英,張大雙,張元虎,金幫文
(貴州省水稻研究所, 貴陽550006)
1964年,袁隆平先生在中國開創(chuàng)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至1974年育成了中國的第1個強優(yōu)勢雜交水稻組合“南優(yōu)2號”(單產達628kg/667m2),完成了由國家科委組織的全國10多個省市30多個科研單位的協(xié)作攻關,向世界宣告在中國實現了秈型雜交水稻的第1個三系配套。
1984年,隨著謝華安院士培育出的中國稻作史上種植面積最大的雜稻品種“汕優(yōu)63”的推廣,我國的雜交水稻研究進入了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據不完全統(tǒng)計,30余年來全國已育成不同型、不同質、不同系的雜交水稻品種上千個,但就其產量水平而言,除袁隆平院士指導的第1期超級雜交水稻試驗達700kg/667m2、第2期超級雜交水稻試驗達800kg/667 m2、第3期超級雜交水稻試驗達900kg/667m2外,全國雜交水稻的產量水平一直徘徊在600kg/667m2左右。
眾所周知,組成水稻產量的三要素是穗數、穗粒數、千粒重。單產由穗數型材料決定好還是由穗重型材料決定好,研究者作了大量的探討。但這兩要素受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太大,而千粒重是公認的一個不太受環(huán)境影響的要素,相對比較穩(wěn)定。如今在研究者的努力下,成穗率高、有效穗達16萬~18萬穗/667m2、穗粒數達200粒以上、千粒重達28~30g的雜交水稻品種比比皆是,但就產量水平而言沒有突破性的進展。1991年起,筆者開始研究如何實現水稻品種在穗數、穗粒數不變的基礎上增加粒重,終于于2011年冬在海南篩選出一個千粒重達47g的材料R 147,并組配出幾個高千粒重組合。2012年本研究獲貴州省科學技術廳的資助,進一步圍繞特大粒型雜交水稻組合能否協(xié)調其它兩要素開展研究。
2014年正季,課題組對這個父本所組配的1個兩系組合、3個三系組合進行測配試驗,發(fā)現父本R 147不同于一般雜交水稻父本,凡與其雜交的水稻品種,F1的千粒重均超過父母本的平均值并呈特大?;騼A向于大粒父本(表1),根據試驗資料結合遺傳學原理初步推斷,大粒型水稻材料R 147攜帶有水稻特大粒顯性上位基因。R 147這種獨特的遺傳現象的重大發(fā)現將會對如今徘徊不前的雜交水稻產量研究產生重大影響。
2014年正季將試驗材料種植于貴州省開陽縣禾豐鄉(xiāng)。種植田塊海拔900m,土壤肥力中上等,前作為油菜。5組雜交組合連同其父母本、對照中優(yōu)169均按3行區(qū),10窩種植。株行距為(30+20)/2cm×20 cm,單本栽插。另有133.4m2的951S/R 147F1的試驗示范;所有材料的栽培方式方法與當地栽培方法相同。各材料完熟后分別取中間行一致的3株進行室內考種;試驗材料除取有代表性的3株考種外,還進行了133.4m2的實測。為了更進一步說明R 147攜帶有特大粒顯性上位基因,特將2012年84S/湖南大粒王F1的結果加入分析。
從表1可以看出,特大粒水稻材料R 147無論與兩系不育系雜交還是與三系不育系雜交,其F1的千粒重均大大高于對照組合中優(yōu)169(貴州省水稻區(qū)試對照種)的千粒重,甚至一些組合F1的千粒重接近父本的千粒重。這種獨特的遺傳現象的重大發(fā)現使筆者感到驚詫。因為自袁隆平院士1974年秈型雜交水稻成功配套至今,無論是秈型雜交稻組合還是粳型雜交稻組合,無論是三系雜交稻組合還是兩系雜交稻組合,沒有一個水稻雜交組合的千粒重上能達34g以上。同時從表1中也看出,用R 147所配的雜交種除金優(yōu)147外,其余的組合F1的千粒重都比對照中優(yōu)169增大64.3%~85.7%。這些種子雖然沒有袁隆平院士夢想的像花生米那樣大,但至少也有一般葵花籽那樣大。因此,從以上研究結果初步判斷,特大粒水稻材料R 147攜帶有水稻特大粒顯性上位基因。
水稻品種在單位面積上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很強。穗數多了,穗粒數就減少;粒數多了,穗數又減少,但千粒重受環(huán)境的影響較小。特大粒水稻材料R 147攜帶有水稻特大粒顯性上位基因,由它組配的雜種F1的千粒重都在40g以上。這種粒重超大的特性能否與水稻的另2個因素協(xié)調,能否在單位面積上增產,這是眾多育種者所關心的問題。表2的結果證實:只要組配得當,選育單產1 000kg/667m2以上的組合是有希望的。由表可看出:由R 147組配的兩系雜交稻組合951S/R 147,無論是大田種植還是試驗取樣,就構成水稻的三要素來說均比對照中優(yōu)169優(yōu)秀(表2):有效穗與中優(yōu)169相當,穗著粒數比中優(yōu)169多,千粒重比中優(yōu)169重20g以上,最終使951S/R 147兩系雜交稻組合的理論產量在1 000kg/667m2以上,大田種植132m2,實收142kg,折合單產720kg/667m2;另外3個三系雜交組合的穗數均在14.5萬穗/667m2以上,穗著粒數也在180粒左右,高的可達200粒以上。其雜交F1的千粒重達34~46g,三要素基本協(xié)調,理論單產700kg/667m2以上是可以實現的,但由于涉及到恢復度的問題,直接影響到雜交一代的結實率,從而使各組合的單產未超過700kg/667m2。但從試驗結果中三要素的構成使我們看到了希望。
攜帶水稻特大粒顯性上位基因材料R 147的重大發(fā)現能否將如今徘徊不前的雜交水稻產量研究帶上一個嶄新的階段?袁隆平院士在中國首創(chuàng)水稻雄性不育研究距今已半個世紀,距第一個強優(yōu)勢雜交水稻組合“南優(yōu)2號”育成已40年,距 “汕優(yōu)63”育成推廣也已30余年,就其研究水平、產量水平來說進入世界的前列。但在其材料、方法、手段方面除從三系到兩系、從傳統(tǒng)育種進入分子育種外,在構成水稻產量三要素上,特別是千粒重上由于遺傳基礎的狹窄基本上沒有得到多大改變。攜帶水稻特大粒顯性上位基因材料R 147的出現卻不像過去我們在提高水稻產量研究上只是從“穗數型”到“穗重型”或“大穗型”那樣“漸進式”地提高,而是在千粒重上來個“跳躍式”的突破,直接將水稻的千粒重提高到40g以上,比現今一般雜交水稻品種的千粒重增加60%~80%(表2),同時在穗數和穗粒數上又能很好協(xié)調,從而在初次試驗種植951S/R 147兩系雜稻新組合的情況下首次獲得實收720kg/667m2的好水平。
表1 特大粒水稻材料R 147與不同質型不育系雜交后F1的粒重表現
表2 特大粒水稻材料R 147與不同質型不育系雜交后F1的各性狀與產量表現
攜帶水稻特大粒顯性上位基因材料R 147的發(fā)現以及現有兩系雜稻新組合951S/R 147的問世仍然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存在于農作物上的許多遺傳矛盾——大粒與優(yōu)質、產量與抗性、群體與個體等矛盾同樣存在于由R 147組配的不同組合中。951S/R 147組合的米飯經初步品嘗比較柔軟、外觀較好,2014年貴州省植物保護研究所初步鑒定其抗病性為中感(稻瘟病發(fā)生率為 47.0%、損失率 63.0%)。951S/R 147F1的株高不高(108cm)且莖桿較粗不易倒伏,經改造后的R 147克服大粒品種開花不好的習性,制種也較為方便,目前該組合正在海南省三亞市進行小面積制種試驗。
正因為R 147攜帶著水稻特大粒顯性上位基因,它的粒重的效應對三系不育系、兩系不育系都是有效的,所以從本試驗看出,盡管R 147只有親和性沒有恢復性,但用它測配后的任一組合的千粒重都是特大粒的(34~52g)。
本文所附圖片見封3。
[1]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湖南農業(yè)科學院.中國雜交水稻的發(fā)展[M].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90,3.
[2]袁隆平.雜交水稻的育種戰(zhàn)略設想[J].雜交水稻,1987(1):1-3.
[3]謝華安,王烏齊,楊惠杰,等.雜交水稻超高產特性研究[J].福建農業(yè)學報,2003,18(4):201-204.
[4]程式華,李?。F代中國水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