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燕
摘要:《聊齋志異》中有數(shù)量眾多的知己故事。這些知己故事,以現(xiàn)實為基礎(chǔ),借助想象,寄托理想,是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完美結(jié)合。這些知己故事的主人公都有非常鮮明的特點:一是有俠肝義膽;二是以德相報;三是有恩必償。蒲松齡從不可能中寫出可能,借花妖狐魅寫人性與人情、寄托知己夢想。在那黑暗而令人窒息的社會,這是他心靈中唯一能得到的美的慰藉。
關(guān)鍵詞:聊齋志異;知己故事;特點;慰藉
中圖分類號:I207.419 ? ?文獻標識碼:A
在《聊齋志異》491篇作品中,故事內(nèi)容各異,卻貫穿著一條主線──那就是濃郁的知己之情。深入故事內(nèi)涵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蒲松齡對“知己”的深切呼喚與執(zhí)著追求,范圍十分寬泛,涵蓋了尊卑上下間的知遇之感、友朋間的知契之情、異性間的知己之愛。這些“知己形象”都有一個共同點:或由花妖狐魅幻化而來,或生活在“青林黑塞間”,其生存的空間大多是在非人間。經(jīng)筆者統(tǒng)計,《聊齋志異》描寫“知己”的故事有70余篇,其中描寫花妖狐魅的就有60多篇,而描寫現(xiàn)實知己的僅有12篇。在這12篇里面,知己形象之間大多也只有一方是現(xiàn)實中的人,而且他們大多相知于“青林黑塞間”,也存活于“青林黑塞間”。許多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法實現(xiàn)的愿望,借助花妖狐魅的超自然力量或移位于“青林黑塞間”,都有圓滿的結(jié)局:首先是望穿秋水的功名成為囊中之物,其次是可望不可及的富貴生活唾手可得,再次是羽化成仙也不再是水中月、鏡中花。蒲松齡寫知己,是寫人性、人情的美。在那黑暗而令人窒息的社會,這是他心靈中唯一能得到的美的慰藉。這些知己故事,以現(xiàn)實為基礎(chǔ),借助想象,寄托理想,是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完美結(jié)合。這些知己故事的主人公的特點也是非常鮮明的。
一、俠肝義膽
《聊齋志異》知己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有俠肝義膽,只要是“知己之感,許之以身” [1] 1286,則可以為了知己不計利害、全情投入、生死相許,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寶貴生命。
按一般人的理解,擁有俠肝義膽的“俠”應(yīng)該是講義氣、重信用、正義感強、鋤強扶弱、愿意舍己救人之人。司馬遷在《游俠列傳》中就對“俠”的特征作了這樣的概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2] 3181從這里我們可以歸納出“俠”所具有的特性:一是特別重視信用,是“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的真正信守者;二是對別人的困危,可以舍身相救,可以“為朋友兩肋插刀”;三是把別人從死亡邊緣救出來,卻絕對不居功不圖報,甚至從不追求表彰。
蒲松齡具有濃厚的俠義崇拜思想。他在《題吳木欣〈班馬論〉》中說:“余少時,最愛《游俠傳》,五夜挑燈,恒以一斗酒佐讀;至《貨殖》一則,一涉獵輒棄去,即至戒得之年,未之有改也?!?[3] 116所謂“戒得”即“戒之在得”,出自《論語》,是孔子所說:“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4] 176也就是說,蒲松齡即使到了老年,還是愛讀《史記》中的《游俠傳》,可見他熱衷于“俠”的思想是終其一生的。與游俠秉性氣質(zhì)的深相契合,更使蒲松齡對俠義精神心領(lǐng)神會,在他看來,“俠”最令人難忘的是強烈的正義感和舍己為人、救人危難的品質(zhì)。因此,蒲松齡常常按俠義人格、俠義道德來塑造形象,崇俠意識不斷滲透貫注到他的作品中??梢哉f,蒲松齡在構(gòu)建《聊齋志異》“知己”類故事時,這一原則“未之有改也”,這是我們應(yīng)該特別注意的,因為只有了解蒲松齡思想性格中的這一“基色”,我們才能更準確地把握《聊齋志異》的思想內(nèi)涵。
《聊齋志異》知己故事中的主人公往往不計利害地遵循著內(nèi)心道義價值的指引,在極為巨大的危難險阻下奮不顧身,為了報答知己往往愿意貢獻一切甚至犧牲生命?!秼赡取菲械目咨遗c狐女嬌娜就是一對有“俠肝義膽”的知己。姣美無比的狐仙嬌娜以高超的醫(yī)術(shù)治愈了孔生的惡性腫毒,這使孔生對嬌娜產(chǎn)生愛慕、懷想之情。但是嬌娜的父兄認為嬌娜年齡太小,孔生因此不能與嬌娜結(jié)為伉儷,可這并不妨礙兩人之間結(jié)下深厚的知己之情。后來,嬌娜全家面臨滅頂之災(zāi),孔生奮不顧身,從雷神的利喙長爪下救出嬌娜,并幫助嬌娜一家解脫重厄,自己卻被暴雷擊斃。嬌娜蘇醒以后,“見生死于旁,大哭曰:‘孔郎為我而死,我何生矣!”而后親自以舌送靈丹的方式救活了孔生。在患難與共、生死相許的考驗中,孔生與嬌娜的知己之情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咨c嬌娜這對知己在危難關(guān)頭所發(fā)出的這種不可思議的力量,是一種“矢共生死”的大無畏精神,也是一種“義之所在,生死以之”的俠義精神。
《錦瑟》篇中的王生,因不堪妻子的虐待,到陰間尋死,被東海薛侯女錦瑟收留。無論是背死尸、養(yǎng)狗,還是當(dāng)管家,王生都盡心盡力,對主人錦瑟忠心耿耿。在危難關(guān)頭,他又舍命救了錦瑟。而當(dāng)錦瑟感激他要嫁給他時,他又堅決拒絕:“某受恩重,殺身不足酬。”王生把錦瑟從死亡邊緣救出來,卻絕對不居功不圖報,這是一種為了知己“舍生取義”的俠義精神。
《連城》篇中的喬大年也是一身俠義:他可以不管自己生活不富裕,卻盡力幫助照顧已故好友顧生的妻兒;他可以“破產(chǎn)”將賞識自己文才、卻死于任上的縣令的棺木送回老家安葬,往返兩千余里而毫無怨言;他可以親自割下心頭之肉給知己連城治病而毫不猶豫;他可以對史孝廉的千金酬謝不屑一顧,卻在連城病逝后自愿與之同死。這一切只是因為“‘士為知己者死,不以色也”,這種為了報答知己愿意貢獻一切甚至犧牲生命的錚錚鐵骨不禁令人動容。
這樣的篇章在《聊齋志異》知己故事中還有很多:如《鴉頭》篇中的鴉頭為追求自主的愛情,百折不撓,敢于與淫邪貪鄙、只認錢不認人的鴇母作斗爭,大膽喊出“從一者何罪”?這是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俠義行為;《細侯》篇中的妓女細侯,自從結(jié)識滿生后,誓結(jié)永好。滿生在籌資為其從良的過程中,不幸陷入囹圄,一個富商乘機接近細侯,細侯拒絕了他。富商于是偽造了滿生的絕命書,使細侯絕望,從而得以占有細侯,并且生下一子。滿生得其門生之力,昭雪歸來。細侯知悉底細,果斷地殺了與富商所生之子來投奔滿生。這也是一種“義之所在,生死以之”的俠義精神。蒲松齡將細侯這一舉動比作他最崇拜的古人關(guān)羽:“壽亭侯之歸漢,亦復(fù)何殊?”認為細侯“盟心不改,義實可嘉”。
在《聊齋志異》知己故事中我們還看到了蒲松齡對誠信、仗義、行善行為的旌揚。最動人的篇章要數(shù)《田七郎》。故事講遼陽富戶武承休在夢中受神的指點,因而去結(jié)交獵戶田七郎,并“貽金作生計”,被田母堅決拒絕。田母以豐富的生活閱歷,教育田七郎說:“我適睹公子,有晦紋,必罹奇禍。聞之:受人知者分人憂,受人恩者急人難。富人報人以財,貧人報人以義。無故而得重賂,不祥,恐將取死報于子矣。”武承休聽說這番話之后,更感佩田母的賢明,千方百計與田七郎交上了朋友。但他凡有禮贈,田七郎則必定回報。后來田七郎因為狩獵與人爭執(zhí),失手殺人而被捕入獄。武承休慷慨解囊,拿出大量錢財為田七郎上下打點,才保得田七郎平安出獄。至此田母才同意兒子與武承休深交,因為此時田七郎已受武家的再生之恩:“子發(fā)膚受之武公子,非老身所得而愛惜者矣?!睆拇?,武承休但有所贈,田七郎都受而不謝:“見武公子勿謝也。小恩可謝,大恩不可謝。”不久武承休受到某御史之弟和縣宰的聯(lián)合陷害,身入牢獄,幾乎喪命。田七郎刺殺御史之弟和縣宰后自刎而死,用生命保護了武承休。蒲松齡通過這個故事贊頌了一個“一錢不輕受,正其一飯不敢忘者也”的既誠信又俠義的田七郎及田母;又如《紉針》篇中真誠善良的中年婦女夏氏為素不相識的少女紉針舍身忘死;再如《宦娘》篇中的宦娘、《封三娘》篇中的封三娘、《青梅》篇中的青梅都有犧牲自己而成全他人的美德;更有褚生為報師恩,千里迢迢赴越,投生為其師呂老先生之子(《褚生》);方子晉有感于陶圣俞的深情厚意,遂投生為陶圣俞之弟(《于去惡》)。
從這些故事主人公的“俠肝義膽”的行為能看出蒲松齡對誠信、忠貞、專一以及仗義、行善行為的肯定與歌頌,并對故事主人公們“知己之感,許之以身”與“士為知己者死”的人生境界給予了高度贊賞。他贊嘆田七郎:“茍有其人,可以補天網(wǎng)之漏;世道茫茫,恨七郞少也?!?[1] 473在《褚生》篇中也借“異史氏曰”贊嘆:“呂老教門人,而不知自教其子。嗚呼!作善于人,而降祥于己,一間也哉!褚生者,未以身報師,先以魂報友,其志其行,可貫日月,豈以其鬼故奇之與!” [1] 1085他在《連城》篇末也通過“異史氏曰”感嘆道:“一笑之知,許之以身,世人或議其癡,彼田橫五百人,豈盡愚哉。此知希之貴,賢豪所以感結(jié)而不能自已也。顧茫茫海內(nèi),遂使錦繡才人,僅傾心于蛾眉之一笑也。悲夫!” [1] 367蒲松齡對“俠”的鐘情,顯然寓含在其中。另外,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這段“異史氏曰”也寓含了蒲松齡的懷才不遇的悲嘆。他希望讀者在閱讀《連城》《嬌娜》《鴉頭》《錦瑟》等篇章時,不要只單純地把它們視為抒發(fā)男女之情的作品,而應(yīng)為“錦繡才人,僅傾心于蛾眉之一笑也”、為欣賞喬生的只是連城這一女流之輩的現(xiàn)象而感到可悲。
二、以德相報
“愛人以德”(《禮記·檀弓》)是我國傳統(tǒng)的道德標準。蒲松齡儒家入世思想深厚,從他對待王鹿瞻的態(tài)度就可以看出他對“德”的推崇與重視:他和王鹿瞻是少年時代的至交,一起讀書學(xué)習(xí),一起參加科舉考試;一起結(jié)郢中詩社、經(jīng)常舉行詩酒之會;后來他們又曾經(jīng)同時游幕江蘇,互寄詩作以寬慰游幕生活的枯燥寂寥之情。可以說,相似的處境和經(jīng)歷使他們成為摯友??僧?dāng)他得知王鹿瞻聽任悍妻把老父逐出家門,他馬上不假以辭色,寫信痛罵警告老友。這說明,在蒲松齡心目中,知己之交的原則是“道義”、是“德”。這種原則深刻反映在他所精心構(gòu)筑的《聊齋志異》篇章中,特別是在“知己”類故事中。
《喬女》篇“以德字作骨,以不二字作關(guān)鍵,以知己作綱領(lǐng),存孤御侮作眼目。寫得俠烈心事如青天白日,俠烈志節(jié)如疾霆嚴霜” [1] 1286。喬女是一個“壑一鼻,跛一足”、又黑又丑、殘疾在身的女子。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其貌不揚的女子,在其內(nèi)心卻有著十分驚人的對“德”的堅守。她因外貌丑陋,到了二十五、六歲仍“無問名者”,后來雖然勉強嫁給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穆生并生下一子,但厄運卻又偏偏落到她的頭上──不久丈夫就溘然長逝。因為生活無計,喬女不得已“乞憐其母”,但勢利的母親竟然不念骨肉之情,不耐煩周濟她。喬女“憤不復(fù)返,惟以紡織自給”,靠紡紗織布的微薄收入過著貧寒的生活,不再仰人鼻息,不再低三下四地求人,從而保持了高尚氣節(jié),也初步顯示出她剛強不屈的性格。
同城的孟生因為喪偶,留下一子,急于找到配偶以哺乳其子,“然媒數(shù)言,輒不當(dāng)意,忽見女,大悅之,陰使人風(fēng)示女”。閱多人皆不稱意,惟獨對又黑又丑的喬女情有獨鐘,孟生可謂是獨具慧眼。但面對姍姍來遲的知己者,喬女卻堅辭不就:“饑凍若此,從官人得溫飽,夫?qū)幉辉??然殘丑不如人,所可自信者,德?又事二夫,官人何取焉!”不卑不亢,言語錚錚,辭婉氣烈,令人油然生敬。喬女所堅守之“德”,有封建社會對女子“三從四德”要求的成分,但也包含了喬女不隨便依附他人、堅持獨立人格的內(nèi)涵。喬女如此持重自愛,孟生由此“益賢之,向慕尤殷,使媒者函金加幣,而說其母”。喬女始終沒有答應(yīng),她的母親想把小女兒嫁給孟生,“而孟殊不愿”。孟生不為色所動,唯德是求,是真知喬女者。正因孟生之知,遂使喬女以德報之,一生無悔。不久孟生暴卒,喬女卻不避嫌疑,“往臨哭盡哀”。世間知音稀,悼知己傷自身,怎不悲從中來!她不僅對孟生之死深深悼念,而且為報答孟生的知己之情,作了一輩子的奉獻。孟生死后,村中無賴“悉憑陵之”,謀分其田產(chǎn)。喬女先求助于孟生之友林生,并剖白心跡:“夫婦、朋友,人之大倫也。妾以奇丑,為世不齒,獨孟生能知我,前雖固拒之,然固已心許之矣。今身死子幼,自當(dāng)有以報知己。然存孤易,御侮難,若無兄弟父母,遂坐視其子死家滅而不一救,則五倫中可以無朋友矣。妾無所多須于君,但以片紙告邑宰;撫孤,則妾不敢辭?!币幌捯郧?、以事、以理言之,慷慨激昂,光明磊落,擲地有聲。然而林生懼禍,閉戶斂足。喬女只能“銳身自詣官”,但“官怒其言戇,訶逐而出”。她不得已哭訴于縉紳之門,得其“代剖于宰”,才使孟生田產(chǎn)盡返。喬女之果敢剛烈直令須眉生愧。此后,喬女即依其誓言,撫育孟子烏頭,自己則不居其第,不貪其財,仍“抱子食貧,一如曩日”。后又為烏頭“延師教讀”,“己子則使學(xué)操作”。長成后,又為烏頭聘名族,“治其第宅,析令歸”。烏頭泣邀同居,喬女答應(yīng)了,但仍紡織如故,不輟勞作,“使其子巡行阡陌,若為傭然”。喬女之報知己可謂鞠躬盡瘁。而烏頭夫婦偶有小過,“輒斥譴不少貸”。一若傭媼,一若嚴母,此等角色非喬女做不出。至其死,喬女仍堅持歸葬于穆生,履行自己“不事二夫”的諾言,一個堅韌果敢、勤勞儉樸、善良剛烈的女性躍然紙上。作為一個寡婦,喬女能有如此的見地和行為,需要極大的勇氣??梢哉f喬女是封建社會中不折不扣的德女形象。蒲松齡對喬女評價甚高,在“異史氏曰”中贊嘆:“知己之感,許之以身,此烈男子之所為也。彼女子何知,而奇?zhèn)ト缡??若遇九方皋,直牡視之矣。?[1] 1286喬女成功地扮演了一個男子也不敢承擔(dān)的社會角色,有了獨立的人格和獨立的生存權(quán),她的魅力在女性只是男人的附庸、女子只是生兒育女的工具的封建社會里大放異彩。
《紅玉》篇與《王六郎》篇寫的也是“以德報知己”的故事。逾墻相從馮相如的狐女紅玉,被性格梗直、為人正直的馮翁發(fā)現(xiàn),把他倆嚴厲地訓(xùn)斥了一頓,紅玉只好離去。馮相如遭遇家破人亡之慘禍后,悲痛欲絕,紅玉攜帶著被丟棄在山口的孩子重來馮家,為馮相如重整家業(yè),使馮家不久便“人煙騰茂,類素封家”?!锻趿伞菲獙懙碾m然是一個鬼,卻一點沒有恐怖的氣氛,而是充滿溫馨的人情味。王六郎是一個溺死鬼,因受許姓漁翁的酒祭,便主動幫他捕魚,并結(jié)成朋友。按照“鬼例”,溺死鬼要找一個替死鬼才可以超生轉(zhuǎn)世,而王六郎的替死鬼卻是一個生產(chǎn)不久的母親,王六郎因為不忍心看母死兒啼,決心放棄投生機會,救治了落水的婦人。以此“仁人之心”,通于上帝,結(jié)果被委任為土地神。漁翁感于朋友之情,竟不遠數(shù)百里趕去與之相會。這段人鬼之間純潔高尚的友情,讀來令人潸然淚下。從“異史氏曰”中看,作者主要是借此表彰“置身青云,無忘貧賤”的真正友情,而對那些一闊臉就變的“車中貴介”作了無聲的鞭撻。
《雨錢》與《宮夢弼》是體現(xiàn)“道義之交”的反面篇章。濱州有個秀才,遇到一位“殊博洽”的狐仙,不是將他看作良師慧友以增進見聞,而是將他看作可以“立致金錢”的異士,直言不諱向他“求財”,引起了狐仙的反感。狐仙不無譏諷地說:“我本與君文字交,不謀與君作賊!便如秀才意,只會尋梁上君子交好得,老夫不能承命!”立即生氣地“拂衣去”?!秾m夢弼》篇中也有類似的內(nèi)容:“財雄一鄉(xiāng)”的柳芳華, “慷慨好客,座上常百人。急人之急,千金不靳”。柳芳華死后,其子柳和“貧不自給”,被逼向亡父之門客收回舊債,然多不得要領(lǐng),“凡二十余日,不能致一文”。后又到昔日與之定婚的黃家去議定婚期,但“比至,黃聞其衣履穿敝,斥門者不納”。這篇小說,極寫世態(tài)炎涼:“昔之交我者為我財耳,使兒駟馬高車,假千金,亦即匪難;如此景象,誰猶念曩恩、憶故好耶?”以至深諳人情冷暖變化的蒲松齡也不禁借“異史氏”之口感慨:“令人憤氣杜門,不欲復(fù)交一客。” [1] 395
蒲松齡用如此多的篇幅寫知己之間的“道義之交”,目的絕不是僅僅進行道德說教,他是用善的心靈去清洗人們的品德污垢,呼喚真情,喚起人們的良知,陶冶人性,用筆履行自己的道德義務(wù),同時給人審美啟迪,告訴人們健全的人生應(yīng)該是什么。
三、有恩必償
“受人滴水之恩,當(dāng)以涌泉相報”,報恩是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倫理道德思想,蒲松齡對這一思想十分推崇并將其反映在作品中,《聊齋志異》知己故事中有動物之間的報恩、人與動物之間的報恩、人與植物之間的報恩、人與鬼之間的報恩、鬼與鬼之間的報恩、人與狐之間的報恩、狐與狐之間的報恩等等。尤其動人的,是這些花妖樹精、狐仙鬼魅所演繹的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報恩故事。
《花姑子》篇中的安幼輿“揮霍好義,喜放生,見獵者獲禽,輒不惜重直買釋之”。他曾經(jīng)放生一只香獐,因為這一善舉,他不僅在危難時受到老香獐保護,還跟香獐精花姑子產(chǎn)生了悱惻纏綿的愛情。在這個奇特的故事中,首先出場的是為恩情效命的老香獐:章叟。安生對老香獐有放生之德,老香獐沒齒難忘,總想報答。當(dāng)安生夜行于偏僻的山路馬上要遇險時,章叟出現(xiàn),救下迷途的安生,使其免受蛇精之禍。章叟是在安生“迷竄山谷”時出現(xiàn)的:迷路的安生看到前邊有燈火(其實是蛇精的眼睛),就向燈火奔去,他突然看到一個老頭兒彎著腰、駝著背、拄著拐杖、沿著曲折的山路快速向他走來?!皞鴥E曳杖”,必然年邁無力,卻又能“斜徑疾行”,沿著崎嶇山路快走,表面上看不合理,實際是在暗示章叟的異類身份。章叟貌與行的矛盾,還有他跟安生交談時前言不搭后語的反常,更透露出他是特地來救助安生的。深夜深山,章叟突然出現(xiàn)在安生面前,先問“您是哪一位”?似乎兩人是巧遇;可當(dāng)章叟帶安生回家,給他們開門的老太太卻問:“郎子來耶?”分明是等待安生到來。章叟夫婦為安生將受到蛇精的侵害而焦急,挺身而出,盡心救人卻不想讓人知道。而后,章叟出妻現(xiàn)女對安生熱情招待。章叟耿直自重,是個憨厚、純樸、重情義的正人君子。他以德報恩,甚至不惜犧牲生命。
《酒友》篇中的車生是一個家貧如洗,卻日日飲酒到半夜的窮書生,有天夜里醒來發(fā)現(xiàn)一只狐貍喝醉了躺在自己身邊。他非但沒有驚奇和捕殺他,反而笑道:“此我酒友也”,并且“不忍驚,覆衣加臂,與之共寢”。車生重情,引好酒者皆為知己,哪怕是一只狐貍。狐貍醒后感謝書生的不殺之恩,書生反請他常來喝酒,并從此在床頭常備酒杯,等狐來飲,兩者“促膝歡飲。狐量豪,善諧,于是恨相得晚”。狐貍為了報答書生,更是為了籌得酒資,常常告訴書生該收購什么糧食,什么時候賣,或者哪里可以撿得到別人丟下的金子等等,時間長了還管書生的妻子做嫂子,把書生的孩子視同己出,直到書生過世。
《義犬》篇中講的是犬報恩的故事:周村賈某從屠夫手中救下一犬,“養(yǎng)豢舟上”,后來這犬救出被強盜捆縛拋到江中的賈某,捉住強盜,找到失金?!渡呷恕贰恶疑贰堕贅洹返绕乱搀w現(xiàn)了異類報恩的美好情義。
這些異類受到恩惠,便結(jié)草銜環(huán)以期報恩,異類這樣的行為不免叫人慚愧于心?!毒朴选菲徒o我們這樣的啟示:落魄書生誰人能夠瞧得起?卻得一只狐貍相知相敬、視作知己,人情冷暖,人心之隔,尚不如狐乎?此其一;書生尚得狐之生死之交,貧病罹難時不離不棄,可以無憾矣,此其二;狐貍尚知報恩,有情有義,看人間背信棄義者遍在,人之為人若何?此其三。牲畜與人之區(qū)別不在身體形態(tài),而在情義德行:牲畜有情有德則生似人,人之無情無德者墮入牲畜。
蒲松齡以飽含深情的筆墨寫這些“異類”,在它們身上秉賦了真善美的自然人性,使花鬼狐妖變得善良溫柔、賢淑可人;用獨特的幻想,以青林黑塞間的花妖狐魅作為主人公來營構(gòu)出一個個充滿人情味的溫馨世界,以此來對抗現(xiàn)實世界的昏暗與污濁,也鞭撻人尚不如石、不如物、不如鱉的心性涼薄、負義寡恩之人。并希望以此來告誡世人,借以挽救久已頹廢低迷的世風(fēng)。因此,在《聊齋志異》中,常見這樣的話:“石猶如此,何況于人!”(《石清虛》) [1] 1579 “物猶如此,而況人乎?”(《橘樹》) [1] 925 “鱉不過人遠哉?”(《八大王》) [1] 872 “嗚呼!一犬也,而報恩如是。世無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義犬》) [1] 1255 “褚生者,未以身報師,先以魂報友,其志其行,可貫日月,豈以其鬼故奇之與!”(《褚生》) [1] 1085 蒲松齡還在《蛇人》篇末的“異史氏曰”中大發(fā)感慨:“蛇,蠢然一物耳,乃戀戀有故人之意。且其從諫也如轉(zhuǎn)圜。獨怪儼然而人也者,以十年把臂之交,數(shù)世蒙恩之主,輒思下井復(fù)投石焉;又不然,則藥石相投,悍然不顧,且怒而仇焉者,亦羞此蛇也已?!?[1] 47蒲松齡認為:在世俗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人不顧數(shù)十年的交情和恩義,落井下石,更有甚者,刀兵相見,藥石相投,反目成仇,較二青這條蛇差得遠了。以此發(fā)出與孔孟“人之異于禽獸”相悖的激憤之言:“人有慚于禽獸者矣?!?[1] 634
作為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jié)合的杰作,《聊齋志異》中的知己故事基本上發(fā)生在冥界仙境,故事主人公也大多是花妖狐魅。蒲松齡以其超凡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構(gòu)筑起一個亦真亦幻、亦人亦鬼的幽冥世界,以此來表達自己的心聲。從社會批判角度觀察,這個幽冥世界乃是人間社會的真實投影,它揭示人世的辛酸悲涼和人物的偃蹇慘痛。從美學(xué)理想角度觀察,這個幽冥世界是人世理想的夢幻體現(xiàn),它揭示出對人世善惡的最后清算和對人生憧憬的重新開始。因此,《聊齋志異》中的知己故事大都借花妖狐魅真實地反映當(dāng)時人們的愿望和要求,故事蘊藏著真實的情感和真實的愿望。作者也曾多次借“異史氏曰”表露了他對花鬼狐妖情有獨衷的原因:“若馮生者,一言之微,幾至殺身。茍非室有仙人,亦何能解脫囹圄,以再生于當(dāng)世耶?”(《辛十四娘》)“惜無好勝佳人,作鏡影悲笑耳。吾愿恒河沙數(shù)仙人,并遣嬌女婚嫁人間,則貧窮海中,少苦眾生矣?!保ā而P仙》)正是出于對社會、對人生的美好理想,蒲松齡才不厭其煩地把無數(shù)花妖狐魅驅(qū)遣到自己的筆端,把花妖狐魅人格化,使之成為人類的“良師益友”。當(dāng)他在現(xiàn)實世界中得不到預(yù)期的成功時,便轉(zhuǎn)向另一個更為寬容的世界:或是洞天仙境,或是幽冥陰間,或是海外異域。在那里,自由浪漫、公平合理、充滿光明,與人世間的黑暗污濁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蒲松齡用幻想的形式,通過精靈神鬼、花妖狐魅曲折地反映生活,表達自己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的追求,讓生活在絕望中的底層的人們心里抱有一絲希望之火,得到一點溫暖慰藉。正如石昌渝先生在《中國小說源流論》中所感嘆的,蒲松齡是在“使讀者在虛偽的黑暗的禮教社會里看到一線光明” [5] 219 。
參考文獻:
[1]蒲松齡.聊齋志異會校會評會注本[M].張友鶴,輯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蒲松齡.蒲松齡集[M].路大荒,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
[5]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4.
Pu Songling's Dream of Confidant Revealed
in Strange Tales of a Lonely Studio
Peng Hai-yan
(Gaozhou Normal College,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Gaozhou 525200,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abundant stories of confidant in the collection of bizarre stories Strange Tales of a Lonely Studio. Based on reality,these stories convey Pu'sideal through imagination and they are a perfect combination of realism and romanticism. All the protagonists in these stories have striking traits: some are chivalrous,others either return good for evil or always return the favor from benefactors. Pu created the most peculiar stories,describing humanity and human feelings and presenting his dream of confidants with charming evil spirits of flowers and female foxes. This is the only solace that he could find in the dark and suffocating society.
Key words: Strange Tales of a Lonely Studio;stories of confidant;trait;solace
(責(zé)任編輯:李漢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