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允斌
秋風涼,宜補脾氣,祛脾濕,清利下焦?jié)駳狻?/p>
天氣漸冷,許多人還習慣照著夏天的活法過日子,喝冷飲,吹空調(diào),吃冰西瓜……等到寒風吹起,毛病就出來了,有人拉肚子,有人咳嗽,有人發(fā)胖,有人感覺身上沒力氣。這都是“秋行夏令”的結果。
其實,入秋以后,不論身上感受氣溫如何,天地之氣已經(jīng)轉(zhuǎn)換了。立秋那天刮的風,都是帶著些許涼意的。“秋傷于濕,冬必咳嗽”。秋天到了,別再吃寒濕的東西,免得傷了脾,脾濕則生痰濕,會引起咳嗽。所以,飲食要調(diào)整。
怎么調(diào)整呢?要注意:秋不食瓜,這個瓜指的是西瓜,否則易腹瀉;吃應季的酸味水果,如桃子、葡萄,能護肝養(yǎng)血;減少涼菜,增加熱菜,貼秋膘。
貼秋膘,北方一般吃餃子,南方則講究煲肉湯。不管吃什么,最重要的就是要增加蛋白質(zhì)和油脂的攝入量,那樣就把膘給貼上了。貼秋膘不是長胖,關鍵是補一個氣。這段時間特別容易“濕氣及體”,濕邪一旦盤踞下來,就會很難清除,所以要抓緊祛濕,而祛濕需要能量——人體的“氣”。但剛從一個夏天的暑熱中脫身,我們的氣多少有點虧虛,所以這時候要想法補一補,給身體加油。否則,等到感覺秋乏的時候,想調(diào)節(jié)就晚了。
食方1:補氣黃芪粥
體虛瘦弱的人,可以吃十全大補酒糟雞。一般人吃黃芪粥就很好。黃芪,有點偏溫性,有時會讓人上火。但惟獨在三伏天和立秋這段時間,大部分人都可以用,這是惟一可以放心用黃芪的時段。黃芪粥比直接喝黃芪水要好,大米也是補氣的,能增強黃芪的補益作用,它還有降血糖的功效。
做法一
原料:2人份5天用量——黃芪300克,大米500克
做法:
1.將黃芪加3000毫升到4500毫升清水浸泡半小時,連水一起燒開,中火煮30分鐘,將藥汁濾出備用。
2.再加等量的清水燒開后煮15分鐘.再次濾出藥汁。
3.重復第二步。
4.煮過的黃芪藥渣撈出扔掉。將三次煮過的藥汁混合,放冰箱保存。
5.每天早上取五分之一的黃芪水,加100克大米,添適量水,煮成稀粥即成。
做法二
原料:2人份1天用量——黃芪柳葉片60克,大米100克
做法:1.黃芪柳葉片用清水浸泡一晚。
2.加100克大米一起煮成稀粥。
3.食用時將黃芪藥渣撈出扔掉。
功效:可降血壓,防治中風;固表止汗,預防感冒;促使皮膚瘡瘍中的膿毒排出;健脾益氣,調(diào)理氣虛型肥胖。
注意:
1.感冒咳嗽不可多喝,否則易將病邪封在體內(nèi)。
2.黃芪曬干后會切成不同形狀,整根的黃芪必須三煎三煮,現(xiàn)在藥店出售的多為柳葉片,就是斜著切成的薄片,這樣直接煮在粥里很方便。
3.新鮮黃芪有豆香味,可以生嚼著吃,切片的黃芪不是越大越好,很薄的那種用來泡茶合適,燉煮就沒必要了。
秋天的晚上出門散步,涼風習習,堪稱“新涼值萬金”。但是濕氣卻還未全消,需要用飲食徹底送走盤踞在人體下焦頑固的濕氣。濕是水的一種,特點是往低處流,人體的濕氣也是如此,而且以下焦為重。腎主水,又是下焦的主臟,補好腎氣,才能更好地清利下焦的濕氣。
你可以喝一道“出伏送暑補腎湯”。它是純素的,既可以清熱利濕、補益腎氣、調(diào)理下焦?jié)駸帷⑿”惝惓?、白帶異常,又能健脾補腎,很適合處暑到白露這兩周的天氣。
食方2:出伏送暑補腎湯
原料:豆腐一塊、豇豆角一把、空心菜一把,胡椒粉、油、鹽若干
做法:
1.豆腐切小方塊,豇豆角切約2寸長的段,空心菜取嫩莖葉。
2.鍋內(nèi)放清水。水開后放少許鹽和植物油,入豆腐和豇豆角煮熟。
3.豇豆熟透后加空心菜,此時不要蓋鍋蓋。
4.待鍋內(nèi)湯再次沸騰后,灑胡椒粉起鍋。
注意:這道湯里,豇豆角和空心菜是主角,不要輕易替換成別的蔬菜。豇豆角是少數(shù)可以補腎氣的蔬菜之一,而空心菜能打通人體水液輸送的通道,有促使多余水濕從小便處排出的作用。
如果買不到應季的新鮮豇豆角,可以換成泡的豇豆角。這樣,湯的味道就會從清甜變成微酸,適宜養(yǎng)肝。
此外,蘿卜、陳皮這些理氣的食物,現(xiàn)在還不適合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