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力小組合作,建構高效文言教學
◎張 娟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建議語文教學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要求的提出,使得課改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但無論怎樣改革,高中語文的文言教學始終是一個“死角”,這塊“世襲領地”也始終保持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景象。多少年來,基本的教學模式始終是老師逐字逐句串講,加上一點古漢語知識的介紹;學生則忙于記詞義、記譯文。這種教法,有人總結出一個“八字真經(jīng)”——“字字落實,句句清楚”。在廣東省的語文高考卷中,文言知識(包含詩歌鑒賞和默寫)共有35分,比重占到整份試卷的23%,這樣大的權重使“八字真經(jīng)”更被奉為圭臬,畢竟文言文部分主要考詞義和翻譯,詩歌鑒賞也必須建立在詞句的正確理解上,而要想正確地默寫就更離不開對詞句的理解和識記;這樣大的權重也使得現(xiàn)行高中語文教材(粵教版)中,文言文所占的比例最大,且選文偏長,一篇文章動輒五、六百字。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粵教版必修5)第四單元為例,我們看看課文的篇幅與難度??梢?,這六篇文言文,如果教師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采用串講的方式,每篇課文教師都要梳理內容,翻譯理解,然后梳理重點的文言虛詞、文言實詞、文言句式,最后練習鞏固。那將是一個很艱巨的任務,基本上大半個學期都在講授文言文,不單教師會很累,學生也會覺得很痛苦。語文課,基本上變成了文言文課,這樣一來,學生會覺得很無聊,失去了學習語文的熱情。因此,我們必須探尋新的教學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文言教學效率。本文將從建構主義的角度探究“借力小組合作,建構高效文言教學”這一問題。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學習過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基于建構主義,學習者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下學習,通過與他人的協(xié)作、交流,從而實現(xiàn)了對知識意義的理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過程,每個人選取不同的理解方式去認識事物,理解出來的事物是不同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知識不可能直接轉移,教師不能對知識進行直接灌輸。相反,學生有再創(chuàng)造的能力,從他們接觸到的話語或形象中,對知識進行整合、建構,從而形成自己的理解。可見,學習的過程其實是學生自己的建構過程,教師無法直接傳遞知識。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組成學習小組,各小組成員先自主探究,面對問題時一起討論、交流,聆聽別人意見的同時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共同解決問題。這個過程,便是借助他人完成對自己知識建構的過程??梢姡诮嬛髁x學習理論,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策略,它也體現(xiàn)了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當中,小組成員要在老師創(chuàng)設的學習情境中,根據(jù)自己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背景,主動地建構新的意義,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自己的意義。
首先,教師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設計出一份詳細實用的學案,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學習,小組成員根據(jù)學案,進行自主學習,動筆記錄下自己的見解以及疑問。這一階段教師不予干預,個人解決不了的問題暫時擱置。畢竟他們經(jīng)過初中階段的學習,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語言基礎,老師的逐字逐句的翻譯講解已是耗時費力之舉。
以《游褒禪山記》第1課時為例,筆者首先用幻燈片打出學習重點“通過合作探究,理解文意,找出作者的游蹤”,接著通過播放背景音樂《高山流水》和幻燈片《褒禪山風景圖》來創(chuàng)設一種優(yōu)美舒暢的情境,讓學生“自讀課文,注意正音,圈畫不懂得的字詞或句子”,迅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如人與人之間的協(xié)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得的。
進入合作探討環(huán)節(jié),小組成員以固定小組的形式,圍桌而坐,由小組長根據(jù)組內成員的自學情況,發(fā)起討論。小組成員相互交流疑難問題并提出各自意見,在交流的過程中,小組成員要根據(jù)自己在小組內的角色開展活動,做到人人參與。學習者參與學習活動愈積極主動,學習效率愈高。同時,教師在這過程中不要袖手旁觀,可在小組間來回巡視,觀察小組情況,必要時及時介入,參與學生的討論,提出意見。及時了解并調控各小組的學習動態(tài),有些學生自控能力較差,容易偏離合作任務,影響合作效果,教師要及時糾正。同時,合作時可能會出現(xiàn)困難,讓合作難以進行下去,教師要提供幫助,點撥指導,讓合作順利進行。面對學生形成的不正確或不完善的答案,教師不要輕易地加以否定,要啟發(fā)組內學生回顧和反思學生過程,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自行糾正或完善答案,獲得學習經(jīng)驗。
在此階段,小組長首先組織小組成員對自學質疑階段的問題和《導學案》中預設的問題進行集中探究:
(一)解決理解上的疑難問題
組員將預習時和剛才自讀課文時遇到的疑難問題提出來,小組共同探究,解決問題,記錄員將小組內無法解決的問題寫在小紙條上,準備組間交流。
(二)寫出作者的游玩線路
(三)討論本文作為一篇游記,在結構上與一般游記有何不同
(四)完成填空:通過縮寫、填空、查找理解相關句子來感知內容
荊公之游褒禪山,至山,先觀其( ),后覓( ),見( )。
先,其洞可謂( )也,其人可謂( )也,其進可謂( )也;后,其洞可謂( )也,其人可謂( )也,其進可謂( )也,其見可謂( )也。
荊公出,亦可謂( )也!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者從他們接觸到的話語或形象中,對知識進行整合、建構,最終形成自己的理解。
各組進行合作探究后,形成小組成果,老師請個別小組將討論的結果進行展示解說。交流展示形式多樣,根據(jù)不同條件靈活處理:可以是小組發(fā)言人上臺發(fā)言;也可以把討論的結果展示在小黑板上,小組成員根據(jù)小黑板解說;也可以是小組間的私下交流,或者直接將小組成果粘貼在課室公告欄進行展示。其他小組可提出不同意見,教師點撥,共同得出一致意見。小組提出自己組內的疑難問題(字詞或句子的理解),其他小組幫忙解決,遇到有爭議的,由老師進行點撥,共同得出最佳理解。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要認真的收集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反饋評價做準備。
以第四個問題為例,經(jīng)過組間的認真探討和精心比對,大家一致認為用下列詞語填空最好:
荊公之游褒禪山,至山,先觀其(院),后覓(洞),見(碑)。先,其洞可謂(平)也,其人可謂(眾)也,其進可謂(易)也;后,其洞可謂(深)也,其人可謂(少)也,其進可謂(難)也,其見可謂(奇)也。
荊公出,亦可謂(悔)也!
同時,個別小組還在黑板上展示了本文“其、之、以、然、舍、余、窮”等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
加涅認為,在學習者做出反應、表現(xiàn)出學習行為之后,應及時讓學習者知道學習結果。這就要求教師在小組活動之后,要及時作出反饋,對各個小組的討論成果作出評價,同時要綜合小組討論時各成員的情感態(tài)度,學習態(tài)度,合作效率進行評價。這樣不僅是對優(yōu)秀小組各位成員主動建構知識這一行為的褒獎,使得學生主動學習的潛能得到極大開發(fā),而且可以幫助后進小組進行反思整改,最終得到全面提高。
在這一階段,筆者把評價的機會留給學生,讓各小組成員對交流展示的成果進行評價反思:這部分知識,我們小組掌握了多少?哪個小組誰掌握得多,掌握的最好?哪些小組在哪些方面出現(xiàn)了問題和差錯?長此以往,學生不僅知己,而且知彼;不僅知對,而且知錯;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從對方的評價中得到啟發(fā),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在互評中,激發(fā)學生的競爭意識。這種意識會使每個人勇于表現(xiàn)自己,使他們奮發(fā)向上,確立更高的目標,并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在學習這個連續(xù)的過程中,任何學習都是在學習者已經(jīng)具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認知結構、已獲得的動作技能、習得態(tài)度等基礎上進行的。這種原有的知識結構對新的學習的影響就形成了知識遷移。
在教學設計的最后,教師要讓學生學以致用,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鞏固知識的同時學會遷移。最后,筆者大膽放手,要求小組成員通過合作,以知識遷移的方式自學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唐宋散文選讀》(粵教版選修2),探討文章中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以及文章的結構、思路等,以此來給他們創(chuàng)造條件促使他們利用已有的文言知識主動學習和應用新的知識,主動進行自我的知識構建,以最大的限度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目前,在筆者所執(zhí)教的兩個班級,小組合作學習文言文已經(jīng)成為一種自覺行為。在學習《唐詩宋詞元散曲選讀》(粵教版選修1)的過程中,他們會把《山居秋暝》(王維)中“空”(粵教版必修3)遷移到《積雨輞川莊作》(王維)中的“空”;會把《虞美人》(李煜)中的“愁”(粵教版必修3)遷移到《青玉案》(賀鑄)中的“閑情”;會把《雨霖鈴》(李清照)中的“點染”手法遷移到《望海潮》(柳永)中……他們展示的成果可謂亮點紛呈,令人驚喜不已。
目前,筆者執(zhí)教的兩個班級,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課堂的效率也大為提高。在上學期的期末考試中,本人執(zhí)教的兩個班級成績均名列前茅,這與文言文部分的成績大幅提高密不可分。據(jù)統(tǒng)計,文言部分的平均得分已經(jīng)由18分(文言文、詩歌鑒賞、默寫共35分)提高到了28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信心也因此大為增強。
“借力小組合作,建構高效文言教學”體現(xiàn)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強調的“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學習過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這一核心思想。借力小組合作,建構文言文學習的過程,實際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輸入,而是借助他人的幫助以及自己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主動構建新的知識的過程。在當今文言文教學現(xiàn)狀令人堪憂的背景下,借力小組合作,建構文言文學習,這不僅是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大膽實踐,更為枯燥乏味的文言文課堂注入了新的血液,讓學生能夠主動進一步體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增進他們對祖國文化的親近感和歸屬感,不啻為一條捷徑!參考文獻:
[1]陳琦,張建偉.建構主義與教學改革[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8,(03).
[2]朱翠萍.論建構主義理論對課堂教學的啟示[J].教育與現(xiàn)代化,2004,(6).
[3]伍新春,管琳著.合作學習與課堂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4]馮穎艷.喚醒學生“自由”、自覺的意識——基于交往觀論語文小組合作學習的特質[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0,(1).(張 娟 廣東順德第一中學 528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