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
在餐館吃飯似乎是件很享受的事:不用費心準備食材、不用費時窩在廚房、不用費力清理善后工作……但專家指出,這樣的“享受”其實弊處更多。
在家吃飯少 餐桌難交流
趙阿姨每周最盼著的事,就是周末等兒子帶孫子過來,全家人一起吃個飯,但這頓飯經常吃得她心里不舒服。兒子總在玩手機,孫子也加入了這個行列,小小年紀就抱著手機不松手。辛辛苦苦準備了一桌子好吃的,叫了一遍又一遍,吃飯時還是把手機放在飯桌上,吃一會兒看一眼。因為這個,趙阿姨不止一次發(fā)過火。
8歲的大哲對在家吃飯有抵觸情緒,則是源于另一個理由。每到吃飯,平時沒什么機會抓到他的媽媽就會喋喋不休地念叨,從他在學校的表現說到這次的考試成績,從他上一次闖的禍說到給家里添了多少麻煩,沒幾句是他聽起來順耳的。多數時候他只是悶頭吃飯,不作回應;被說得受不了,他也會頂上兩句,卻換來更多數落。
有研究發(fā)現,很多人,特別是年輕男性,經常選擇在外就餐,希望避免和家人發(fā)生沖突,最終卻很可能導致完全相反的效果。比主動避開家庭就餐更常見的是,“不得不”在外吃飯。專家說,很多大城市的上班族正在陷入這樣一種生活模式:早起急匆匆去上班,路上解決早餐;中午回不了家,跟同事在食堂吃午餐;晚上終于可以回家了,卻常常加班到七八點鐘,沒有精力做飯。“別說經常跟家人一起圍坐餐桌,每天一餐在家吃都成了很難完成的事。久而久之,由此產生的家庭成員交流不足、交流不暢問題便愈加突出?!?/p>
餐桌文化跟不上
“早在十幾年前,美國媒體就在著力宣傳回家吃飯的觀念?!北本┐髮W臨床研究所教授王燕芳說,她在美國待了多年,明顯感覺美國人在外就餐的熱情低于國內,“在美國,同學朋友請客吃飯,從來都是把客人請到家里來,親自做上一頓大餐。我也是回國后才發(fā)現,原來在外面吃飯的現象這么普遍?!?/p>
王燕芳進一步解釋說,現在餐館林立,什么美食都有,價格又不是太高,在外就餐的機會大量增加?!暗陬愃频耐獠凯h(huán)境下,美國大部分人卻堅持在家吃飯,說到底,國內這種現象還是餐桌文化沒跟上導致的結果?!?/p>
不會做飯是很多人回家吃飯減少的原因之一。“從80后開始,會做飯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因為他們從小就被家長教育說‘只要好好學習,其他什么都不用管’。”王燕芳認為,能在家做飯不僅是個人能力的體現,更是營造良好家庭環(huán)境的途徑。年輕人這一能力的缺失,代表了家庭教育的失敗。
共同進餐是家庭幸福的催化劑
無論是多人的家庭聚餐,還是一家三口的日常三餐,對整個家庭來說好處都很多。回家吃飯少油少鹽,能保證營養(yǎng)安全,已被眾多營養(yǎng)專家通過研究證實。全家一起吃飯還是溝通交流的好機會。2012年,英國國家統(tǒng)計局等機構對超過4萬個家庭進行長期追蹤后發(fā)現,經濟好轉對幸福感的提高并沒有太大幫助,反倒是經常在家做飯、與家人共同進餐的人普遍感到快樂。即使家境不富裕,經常與家人貼心交流,也能提高生活滿意度。經常共同進餐的家庭,不僅氛圍更加溫馨積極,而且與家人發(fā)生矛盾沖突的概率也明顯下降。一起就餐時,人們通常心態(tài)放松,更容易接納別人,也更利于消除矛盾。
相反,日本東京大學一項最新研究表明,經常獨自用餐的老人更易患抑郁癥,其中,獨自用餐的女性患抑郁癥的風險增至1.4倍,男性為2.7倍。
餐桌溝通也有“雷區(qū)”
古語說“食不言,寢不語”,但現代專家認為,如果能選對話題,進餐時在餐桌上的適當交流利多弊少。
少說教訓孩子的話
南寧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舉行的家庭教育研討會上發(fā)布了一項調查數據:86%的家長喜歡和孩子“邊吃飯邊交流”,認為在吃飯的輕松環(huán)境中教育效果事半功倍。但王燕芳指出,飯桌上教訓孩子會讓他們產生心理壓力,進而抑制某些消化酶的分泌,影響正常消化。建議可以讓孩子多講講自己遇到的高興事、好玩事,或者交了哪些新朋友。如果在交談中發(fā)現孩子有做得不對之處,家長可以及時糾正,但不要訓斥。
少談工作煩心事。飯桌上說家常無妨,但如果邊吃飯邊談工作、生意,可能會因為集中精力思考,導致植物神經功能受到抑制,消化道血液供應減少,胃腸蠕動減慢。消化吸收功能本就偏弱的人尤其應該注意。建議在飯桌上多談點讓人愉快、開心的話題,能對身心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遠離手機等電子設備
有研究發(fā)現,父母如果允許孩子在就餐期間玩手機,孩子的飲食結構往往很單一,而且更喜歡高熱量食物,容易營養(yǎng)不良,家庭氛圍也相對較差。成年人其實也是如此,專注手機不僅不利于消化,還會影響到家人吃飯的心情,破壞就餐氛圍。
事實上,國內外已有多項研究證明,與家人一起進餐有助于在父母、夫妻和子女之間建立起一條強韌的紐帶,能為人們建立良好的情感支持系統(tǒng),這種感覺是工作、事業(yè)永遠無法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