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芳芳
我的家鄉(xiāng)在淮北平原上,每年秋收后,小村里就會多出一道美麗的風景——稻草堆。
遠遠望去,在環(huán)繞村莊的渠壩上,赫然矗立著一座座稻草堆,圓形的猶如一個個糧囤,方形的猶如一棟棟瓦屋。家鄉(xiāng)是個偏遠的小村,家家都有柴草鍋,廚房屋頂上都立著煙筒,干燥黃亮的稻草是最好的燃料。
奶奶每每在鍋邊貼餅時,總囑咐我把稻草分開,往兩邊燒。柔軟的稻草好似聽懂了奶奶的話,順著我的火棍一根根攤到了鍋腔的兩側。奶奶貼完餅,蓋上木鍋蓋,又在木鍋蓋上蒙了一層濕毛巾。不一會兒,鍋蓋上冒出熱氣,廚房里溢滿了絲絲縷縷稻田的香。
要入冬了,奶奶挑了些直溜溜的稻草,在水中浸濕,待柔軟后,把散了心的大白菜一棵棵捆起。入冬后,奶奶又把這些稻草一根根捋直,做成門簾、窗簾和床墊,有了它們,屋里特別暖和。
這些稻草還是我家大黃牛的食料。每天中午,我都和奶奶拉著平板車扯回一些稻草,然后把它們鍘碎,再拌些玉米粉或豆粉,放在牛槽里。一個冬天過后,大黃牛就吃得圓滾滾了。
稻草堆的選址很講究,要堆在高處,好讓四周存水,堆稻草更是一項技術活。首先,要在底座上夯實一個平臺,需有鞋面高。然后在上面撒上一層稻糠,才能堆稻草。堆稻草要求底部扎實并干凈整齊,不積水。中部稻草鋪墊勻稱,堆身不得有塌陷。堆頂要細密順溜,雨天好去水。
小時候,我總愛和小朋友們爭著往上爬,少不了家人的責罵。奶奶很疼我,就在我家大草堆前后堆上兩座圓形的小草堆,還起名“二郎擔山”,讓我們玩耍。
時光在變,一些“無用”的東西漸漸被淘汰,如今小村里只剩下奶奶的一垛稻草堆了。經常有一群和奶奶年紀相仿的老人,坐在稻草堆前聊天。奶奶邊應答著,邊抽出一根根油亮的稻草,編織著草簾子。那垛小小的稻草堆,成了奶奶最重要的生命依托。(指導老師:夏玉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