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杰
魯迅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他和許廣平的愛情一直是我們廣為傳頌的經(jīng)典佳話,而維系、困擾其一生的與原配夫人朱安的婚姻卻鮮為人知,因魯迅被神化,長期以來為尊者諱的這片“傷疤”塵封了起來。魯迅被朱安的不幸婚姻引發(fā)我對那段歷史的反思,魯迅與許廣平的結(jié)合讓我感觸到那個時代的變革艱難而劇烈。那是魯迅先生的故園,是那一代人的故園,是我們這個民族不愿面對卻又必須正視的“中國故園”!正視它,是為還魯迅以公正,是對弱者的尊重以及對傳統(tǒng)文化和那段歷史的反省。1936年10月19日魯訊在上海病逝。翌日,朱安在北平家中設靈祭奠魯迅。1947年6月29日凌晨,朱安去世,葬至北京西郊,墳上無任何標記。
由河南豫劇院三團傾力打造,由我用心執(zhí)導、由當代豫劇領軍人物汪荃珍和著名演員盛紅林傾情領銜主演的大型豫劇現(xiàn)代戲《風雨故園》,是為還魯迅以公正,是對弱者朱安女士的尊重以及對傳統(tǒng)文化和那段歷史的反省。我在二度創(chuàng)作上,竭力將其打造成具有濃郁詩意和深沉況味的歷史悲劇,凄美、精美、簡潔、深沉、凝重。這是一次有益的探索,是豫劇表現(xiàn)美學拓寬的一次再奔赴!
朱安的悲劇在于,我們這個民族被偽封建禮教禁錮、愆害兩千年以后,逐漸接受了以人為本的西方先進思想之際,這個民族豁然明白了人與人是可以自由、平等、博愛的,繼而這個民族在這片大地上發(fā)生了驚天的裂變,而像朱安、魯迅這樣的人就成了這個民族在這個驚天裂變中的犧牲品,進而由此讓我們來反思封建傳統(tǒng)、反思這個民族、反思那個時代,當然也反思那些身心被殘疾的男人和女人們,因為那是我們這個民族在歷史深處的鈍痛……
這個劇本的特殊性主要是發(fā)生在魯迅身上,一群好人(魯母、朱安、許廣平)處于一種好的動機,導致了一場人生悲??!劇中敗落的周家主人魯母給兒子找一個大戶家溫良賢淑的兒媳沒錯;魯迅留洋接收了新思想的灌輸后,他有了一種自覺覺醒的意識,因此,他拒絕這個婚姻也沒錯;朱安嫁到周家就要成為周家人,哪怕一生一世做小蝸牛式的掙扎,也沒錯!許廣平遇到一個崇拜者,而且發(fā)現(xiàn)崇拜者的婚姻失敗,精神世界飽受折磨,很可憐,因此她不顧一切要跟崇拜者風雨同擔,這應該是一種境界,也沒錯!她(他)們都是那個時代、社會、封建體制的受害者,尤其這個悲劇發(fā)生在魯迅先生的身上其意義就更加深刻,立意也會相對深遠。劇中的人物讓人感到陣陣酸楚、痛楚,為朱安,為魯迅,為魯母,為那些人,也為那個時代,這是我們這個民族在前進、變革中的痛楚,因此,它是歷史性的悲??!這是一部具有濃郁詩意和深沉況味的歷史悲劇,凄美,精美,簡潔、深沉、凝重!這是我們各部門竭力為之的!
戲曲舞臺上涉及到魯迅婚姻情感問題的幾乎沒有,難點在于將魯迅的婚姻題材變成一個文學作品,多少還有點犯忌,特別是將其變成戲劇作品呈現(xiàn)在舞臺上就更得小心翼翼了,分寸拿捏是個重要問題。難在于兩點,其一,分寸拿捏不好會傷及魯迅;其二對于重要歷史人物回歸真實的認識,怎么樣讓魯迅這樣的文化巨擘回歸?客觀生活真實和歷史真實怎么把握?這些直接影響著每一環(huán)節(jié)、每一個部門的創(chuàng)作。
具體來說就是我們在朱安的情感世界開掘越深的同時對魯迅的負面影響會越大,這是個拿捏問題,而劇本又沒給魯迅表達隱衷的空間,是個非常麻煩的問題,我只能挖空心思在二度上加以彌補、強化。比如:魯迅初次登場。周家上上下下皆知道魯迅不滿意這樁婚姻,且數(shù)次來信退婚,周家如臨大敵、嚴密監(jiān)控著魯迅,唯恐他作出忤逆祖宗的事。因此,四位族里的公公一定要嚴查一番,在四位公公的授意下眾喊:“有請新郎!”導板中魯迅唱“封封書信催得緊”后音樂停,魯迅左手高舉一條長約一米五(變形、夸張)的假辮子,雙眼盯著假辮子隨鑼鼓點(撕邊)上場,下場門上至反向九龍口處,陡然將其摔至身后,接唱“逼我匆匆回家門。說什么母親患重病,卻原來騙我完婚姻”,痛苦不已的魯迅將假辮子摔在地上,欲掙脫枷鎖,拒婚而去,剛走至門口突然想起含辛茹苦養(yǎng)活兄弟們的寡母,慢慢地轉(zhuǎn)身唱“不敢斷然以身抗,怕的是傷了母親的一片心”,慢慢蹲下雙手捧起剛剛拋在地上的假辮子。以此通過夸張變形的假辮子舞動來強化魯迅欲罷不能的痛苦心境。再如魯迅跟朱安提出分開后,朱安不解地問:“分開”?魯迅說:“你回娘家再找個合適的”。朱安震驚說:“你……你要休我?”魯迅忙說:“這不叫休……”朱安目光呆滯地說:“真那樣,我就只有去死……”便暈倒過去。驚愕的魯迅看著痛苦的朱安艱難地后退到右臺口,痛徹心扉地一聲長嘆……
訪師和學潮的戲劇本上朱安是不在場的,為了正面展現(xiàn)朱安和魯迅的差距,我在二度編排上做了以下處理:魯迅和他的學生在一起交談的神采和心境讓朱安感到很驚訝,因為她從未見過這樣的魯迅的,我將舞臺做成兩個區(qū)域,前區(qū)是魯迅和學生區(qū)域,若隱若現(xiàn)的后光區(qū)是朱安的,朱安做著手工活,一邊好奇地張望著這邊,魯迅的神情讓她不解,但她也為他高興,朱安幾次想?yún)s怎么也搭不上話。魯迅帶領學生們搞學潮,朱安仍是在很遠處關注著魯迅。好好的日子不過,為什么非要鬧事呢?她百死不解,但是魯迅氣憤她也氣憤,魯迅激昂她也激昂,魯迅痛苦她更痛苦!也就是讓朱安作為一個局外人當眾直面了魯迅參與的重大事件,這樣就能將兩個不同世界的人放在舞臺上,讓人直觀地感受她和他差異。
為什么一個北方的劇種要選擇表現(xiàn)一個南方的題材呢?豫劇自身的特質(zhì)和屬性跟江南的大家閨秀的氣質(zhì)是錯位的、沖突的,將來會是個怪胎嗎?
很多師長、同仁、朋友曾善意地提醒過我和作者,為此,我的導師幫我認真的做了可行性分析與研究,其實,豫劇和南方題材早有結(jié)緣,成功的鳳毛麟角,可是《梁?!?、《西廂記》是越劇的經(jīng)典傳統(tǒng)劇目、典型的南方題材,為什么也能成為京劇、黃梅、晉劇、蒲劇的經(jīng)典保留劇目?張庚先生說:“豫劇大腔大口、鏗鏘豪放”,言外之意豪放有余、細膩不足。我們歷史的分析總結(jié)豫劇現(xiàn)代戲的發(fā)展史你會發(fā)現(xiàn)豫劇這個劇種的表現(xiàn)領域是擴張、蓄化型的,上世紀五十年代交響樂的引進;八十年代西洋聲樂對豫劇聲腔改革;九十年代演劇樣式的革命(九十年代《紅果紅了》、新世紀的《香魂女》)等,這些不但沒有破壞豫劇的本體特性,反而極大豐富了豫劇的表現(xiàn)力和提升了豫劇的文學品質(zhì)、藝術品格。當然這首先還是得看題材,這個戲是個文人戲,是個聚焦江南一個女人命運的戲,這就要求不能粗、糙、野、爆,要有韻致、況味;其次是要我們來看朱安,她的情感世界一直處于兩極,也就是現(xiàn)實的空間和想象的空間,現(xiàn)實中的世界秋風蕭瑟、干枝枯葉,蒼涼、悲愴,而想象中的世界春暖花開、鶯歌燕舞,她會像一個懷春的少女,這些情境需要我們在表現(xiàn)上即鏗鏘悲愴又細膩真切;再看這個戲是講封建禮教對人的禁錮和愆害,怎么樣讓這種血淚控訴給人一種深沉、深刻的反思呢?也需要有長江大浪的情感巨浪和巨浪過后涓涓細流般的綿綿況味,這個戲需要這種品格,我姑且稱之為“豫劇南方戲”了這種“豫劇南方戲”絕不會是毀滅性的破壞豫劇本體,相反,極有可能會拓展豫劇的表現(xiàn)領域!我總結(jié)下來有這樣的結(jié)論:要達到這樣品格,絕不是某一塊、某一領域轉(zhuǎn)變或提升,需要整體集中奔赴,是一種合力后給人的一種品格和氣韻,這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潛下心去、同心協(xié)力在樣式、舞美、燈光、音樂、唱腔、服化、演員的內(nèi)功上、尤其是在表演上下真功,用真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