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良聰
摘 要 秸稈還田為作物提供肥效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秸稈腐熟劑就是為了催化這過程的藥劑。為了驗證秸稈腐熟劑產品在翻耕水漚模式下的使用效果,在英德市農科所進行了秸稈腐熟劑試驗,探究秸稈腐熟劑在田間的增產效果,為土壤有機質提升項目的進一步實施提供技術支撐。
關鍵詞 秸稈還田;秸稈腐熟劑;晚稻;增產效果
中圖分類號:S141.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5)33--02
秸稈還田是在當今受到普遍重視的一種增肥、改良土壤和農業(yè)增產的生產措施。秸稈還田增加土壤養(yǎng)分,減少化肥用量;提高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降低秸稈焚燒引起的空氣污染。秸稈還田措施符合當代人的健康飲食和環(huán)保理念。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試驗采用的水稻品種為粵晶絲苗。秸稈腐熟劑選用當年中標產品:佛山金葵子腐稈劑。秸稈為早造收割后留下的鮮稻稈。試驗地點在英德市農科所樓背試驗田,試驗田肥力中等,排灌方便。
1.2 試驗方法
1.2.1 試驗設置
本試驗設設置3個處理,3次重復,每小區(qū)面積為30 m2,試驗田四周設置保護行,小區(qū)之間筑寬為30 cm的田埂,田埂用薄膜覆蓋,灌溉水位不高于田埂高度。進水溝與排水溝單獨分開,每個小區(qū)均能獨立排灌。處理1:秸稈還田+佛山金葵子腐稈劑。處理2:秸稈還田。處理3:空白(對照)。
1.2.2 試驗實施
供試品種粵晶絲苗于7月23日播種,8月15日插秧,栽培密度為14 667株/667 m2。于8月3日鮮稻草還田,38 kg/小區(qū),稻草翻壓保持水浸不干,處理1小區(qū)667 m2施腐熟劑2 kg,并在處理1和處理2每小區(qū)施入尿素0.125 kg,用于保持碳氮平衡。按照當?shù)厮敬筇锷a水平統(tǒng)一管理,施肥量為氮肥8.5 kg,磷肥2.0 kg,鉀肥6.2 kg。秸稈腐熟劑試驗田間作業(yè)記錄見表1。
移植后第5、10、30、70天調查田間秸稈腐解程度,從顏色(見表2)、氣味(見表3)、手感軟化程度(見表4)來確定秸稈的腐解程度(見表5)。按方案要求測量各農藝性狀。每小區(qū)采集5株樣本,進行穗長、穗總粒、結實率和千粒質量等性狀的調查。各小區(qū)單收單曬得出產量。
2 結果分析
通過對各個小區(qū)進行田間農藝性狀調查、室內考種和實收產量,綜合分析得出數(shù)據見表6、表7和表8。
2.1 株高
處理1、處理2,處理3(ck)分別為93.3、93.0、92.6 cm。這說明秸稈還田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水稻的生物量,但差異不大。
2.2 有效穗(1 m2的調查數(shù)據)
處理1、處理2和處理3(ck)分別為253.2、252.6、250.8穗。這說明秸稈還田有利于提高有效穗數(shù),為提高產量打下基礎。
2.3 穗長
處理1、處理2和處理3(ck)分別為21.5、21.3、21.1 cm。各處理間的差異不大。
2.4 穗總粒數(shù)
處理1、處理2和處理3(ck)分別為196.6、197.3、189.8粒。各處理間差異不大。
2.5 結實率
處理1、處理2和處理3(ck)分別為76.5%、74.8%、75.2%。各處理間差異不大。
2.6 千粒質量
處理1、處理2和處理3(ck)分別為20.6、20.5、20.5 g。各處理間差異不大。
2.7 實收產量
處理1、處理2和處理3(ck)折合667 m2產分別為501.48、488.52、459.63 kg。經方差分析表明本試驗處理總體差異不顯著,處理1和處理2之間差異不顯著,但處理1比處理3差異極顯著,處理2比處理3差異顯著。說明稻稈還田對提高產量具有重要作用,而腐稈劑可促進稻稈的腐爛分解,提早供給水稻吸收,提高產量。
3 結語
3.1 秸稈還田對改善土壤結構的作用
秸稈還田對改善土壤結構、增加有機質和提高地力具有重要作用,可進一步提升水稻產量。
3.2 腐稈劑的優(yōu)點
腐稈劑能加快稻草腐爛分解,使秸稈轉化為腐殖質,提早供水稻吸收,比常規(guī)秸稈還田增加產量。
3.3 腐稈劑增產效果
施用佛山金葵子腐稈劑的處理區(qū)比常規(guī)秸稈還田處理區(qū)增產12.96 kg/667 m2,但差異不顯著,可能是秸稈浸泡時間過短(只有12 d),秸稈還沒充分腐爛分解為可供水稻吸收的營養(yǎng),水稻吸收不及時所造成的。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