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亦師
為“求振作,議更張”,清政府在1901年廢止了2 000余年的私家教育,興辦了諸多新式學堂。這既是清末“新政”的重要舉措之一,也成為此后中國近代國家和社會變革的重要推動力。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和清華學校即誕生于這種大背景中。國內(nèi)將清華大學校園規(guī)劃和建設作為專門的課題進行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以后,其重要特征是發(fā)掘了新的圖像類史料,如建筑及模型照片、圖紙、外文報刊的附圖①。此外臺灣學者孫云峰[1]、楊翠華[2]根據(jù)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保存的民國外交部檔案,先后出版了有關清華校史的專著。但是有關清華校園景觀如何形成及其特征的系統(tǒng)研究一直付之闕如。
自清季末年建校以后,清華園從一座私家園林,被改造成一所“環(huán)境宜人,設備完全,學風良好的一個大學”[3],“清華學校之清華園為京國第一名園,清華園之清華學校為京國第一名校[4]。當時的清華學生記述,“與其說清華是一個大學,毋寧說它是一座花園來得確切?!瓱o怪清華的同學寫信約朋友去玩,多半說:‘請來園子里逛逛罷’,而很少用‘請到敝校參觀’?!盵5]清華校園的環(huán)境究竟有哪些特色?它是如何從一座王府花園轉變而來?為什么時人認為“清華是‘園’的空氣多于‘大學’的空氣”[5]?本文以此為題,根據(jù)耶魯大學墨菲檔案中有關清華學校早期規(guī)劃與建設的文字記載和圖像資料,比對當時清華學校的學生刊物——《清華周刊》②及同時代其它雜志中對清華校園景觀的描述,分3個階段研究清華園向近代大學轉型過程中早期校景的形成過程。
本文所謂的“早期”指的是從清華建校的1909年至其改為國立大學的1927年,并將這一時期分為3個階段,即1914年墨菲規(guī)劃校園之前,1914年至1921年墨菲和周詒春的主持下第一次擴張時期,以及1922年曹云祥主持校政后的發(fā)展時期,論證清華早期校園的規(guī)劃和建設均是圍繞著將“游美預備學?!睌U建成在學術上獨立的完全大學這一目的進行的。
清華校史的早期文獻中多認為清代清華園建于李偉賜園的遺址上,但實際與李偉之清華園并無直接關系③。近年苗日新考訂出清代清華園的詳細歷史,證明清華園及其西鄰的近春園皆原屬熙春園,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自始即為王府花園,清華園之正式被命名則是咸豐年間事[6]。
清華園所在的京西郊外為清代皇家苑囿的集中之地?!暗拦獾圪n其第四子文宗(咸豐帝奕詝)以近春園,故俗稱四爺園;賜其第五子惇親王(奕誴)以清華園,故俗稱小五爺園?!盵7](圖1)惇親王后人于義和團時期在清華園“設壇”,事后被削爵流放,清華園也為內(nèi)府收回,從此荒蕪不治。但周邊居民沿襲舊稱小五爺園,“多不知其為清華園”。清華建校之初,“乘車者猶必以至小五爺園告之,否則往往摸索而不得達”,不到10年,“今則人人幾以清華園為京西名勝之區(qū),而小五爺園之名,遂湮沒不彰?!盵4]由此可見,清華園之名,正是藉因清華學校而隆盛,再度成為聞名北京的一處名勝。
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美國開始退還部分超索的庚子賠款后,外務部與學部條陳奏設“游美學務處”,并“在京城外清曠地方……附設游美肄業(yè)館一所”。最初選址于小湯山溫泉行宮,因交通不便,改以海淀西北之清華園為校址。當時清華園雖廢置近10年,但“園中草木扶疏,溪水清澈,丘陵仍舊”[8],以其“土山荷池,古樹名花,風景之佳,而得之學?!盵9]。這說明清華園的園境也是所以被選為新學校的重要原因。
肄業(yè)館的作用,本來只作為學務處的辦事機構,但于次年(1910年)改為“清華學堂”,分中等及高等兩科各4年,正式招考學生。開設學校的目的有三:(1)教導充分的科目,俾學生可以直接升送入美國大學;(2)引注美國的風俗習慣和教授法,俾學生到美不致感不便;(3)建成一模范學校,俾國內(nèi)學校知所效法[10]。這便是清華大學的最初雛形,即西文報刊中所謂的“賠款學?!保↖ndemnity College)。
主事者首先“筑圍墻六百五十二丈”,之后添筑講堂、齋舍、醫(yī)院、教職員住宅等各項工程,并收購西鄰之近春園作為清華將來建筑的儲地,“就原有之坡地丘陵,點綴布置,蔚然大觀”[11]。
清華園原是王府花園,園中“卉木蕭疏、泉流映帶,邱阜蜿蜒、場地遼闊”,風景獨具特色。清華建校后,最初以“清華學堂”為名,旋改為“清華學?!?。這一名稱從辛亥年一直沿用到1928年才由國民政府議決將之改為“國立清華大學”。
校名的改變,反映了清華從附設到獨立而逐漸成熟的過程。從1909年到1927年,清華的發(fā)展可分為3個主要建設階段,使清華成為設備、環(huán)境聞名全國的著名高校,其時清華學人并評出“清華八景”,茲縷述如次。
清華園占地450余畝(約0.3km2),“地界隸屬宛平縣,附近無大村落,……各駐防旗營?!盵7]1901年被內(nèi)務府收回后更任其荒蕪,因此清華園與以通常建筑密集為特征的清代園林不同,其建筑密度較小,既有利創(chuàng)造出清幽的環(huán)境,也為嗣后校園的營建預留了空間。
清華園的園林意匠將山、水、花木和建筑這4個造園要素有機地組織在一起。清華園位于京西濕地,以小山和細流著稱,園內(nèi)丘阜蜿蜒,“東南東北西南三隅及中部迤西,小山縱橫,交錯迂回,盤旋翠柏,終崴蒼蒼”[12],這些自然地貌特征至今可見。大宮門“前臨小河,導源于玉泉山之陽,即頤和園、昆明湖流出之小支水也?!毕宄海魉?,“穿西垣入,流至中央”,成為延續(xù)至今的獨特風景。匠人在土丘高處建造亭閣,形成登高俯瞰園景和遠眺玉泉山、西山之處。園內(nèi)的自然條件如土丘、水池等得到巧妙利用,并在曠大的場地里集中布置工字廳建筑群于一隅。
改為學校后,園中僅工字廳、怡春院、古月堂3處建筑群保留下來,此外大宮門與東西門房、永恩寺大殿、土地廟等建筑皆在最初建校時即被拆毀。
2.2.1 墨菲規(guī)劃產(chǎn)生之前(1909-1914)
游美肄業(yè)館選定于清華園建設后,在1910-1911年間陸續(xù)建造了一系列建筑,其中最著名者為清華學堂和清華校門,“足能容納500學生,……內(nèi)地學校之房舍宏闊,風景秀雅,幾以此校為冠。”[11]
2 工字廳后身及荷花池
3 清華校園總平面圖,1927年
根據(jù)1914年清華校園的現(xiàn)狀圖,今科學館一帶土埠縱橫,而校方擬修建的圖書館和科學館位于二院對面,避開了這些小山丘。新建屋舍全為西洋風格,在建設時不必要地拆毀了大宮門和觀疇樓等本可稍加維修即可繼續(xù)使用建筑,破壞了園林的意趣,惟“原來的一點點中國式的園林點綴保存在工字廳和荷花池”一帶。(圖2)
2.2.2 周詒春與墨菲主導發(fā)展時期(1914-1921)
清華園從以前的惇王花園,“會有現(xiàn)在這些美麗偉大的建筑”[7],周詒春主掌校政時期(1913-1917)最為關鍵。1913年周詒春接任校長后對學校的發(fā)展做出了很大貢獻,相繼建成大禮堂等“四大建筑”[14],“清華從前享的盛名,以及現(xiàn)今學校所有的規(guī)模層層發(fā)現(xiàn)的美果,莫不是他那時種下的善因。”[15]周詒春的積極運動將清華學校擴大至大學程度,并邀請美國建筑師墨菲(Henry K. Murphy)參與制定校園規(guī)劃。
墨菲于1915年所做的方案,以新建1 500座大禮堂作為清華園(中學部)的中心,“校園里最顯著的建筑是大禮堂,看上去就象杰弗遜(Jefferson)在弗吉尼亞(Virginia)大學設計的建筑?!瓏@這一中心建筑群的第一條建筑鏈,包括體育館和圖書館。”[16]此外在原土丘旁引入一塊“橢圓形的”草坪,在兩側新建科學館和教學樓(擬拆除二院后修建),并擴建了清華學堂東段。
在校園環(huán)境方面,周詒春長校后,“為使學生安心向?qū)W,更蓄意美化環(huán)境,使校園花木扶疏,碧草如茵”,在園內(nèi)空地和近春園廣種柳、槐,“花草樹木皆修飾齊整,頗饒雅觀。學生課余之暇,游戲園林備極活潑悠揚之致。”[17]
而不論是擴建校舍還是美化環(huán)境,周詒春的最終目標皆是努力使清華成為“一個完完全全的大學”,實現(xiàn)教育與學術的獨立,改變清華留美預備學校的性質(zhì)?!爸茉r春對于大學的進行,的確是有預算的。我們現(xiàn)在走過工程處,還可以看見理想的清華大學建筑圖樣,便是在他任內(nèi)制就的。”[15]此前列論清華校園建設,多推重墨菲的專業(yè)素養(yǎng),實際上周詒春在建筑形式的確定、采取措施確保建筑工程質(zhì)量等方面皆發(fā)揮了決定作用[18]。
2.2.3 曹云祥主持校政時期(1922-1927)
曹云祥為清華學校時期任校長一職時間最長者(1922-1927)。他主持校政期間,主要通過學制改革和擴充研究機構,將周詒春提出的擴辦大學計劃付諸實施。經(jīng)過幾年陸續(xù)建設,“在現(xiàn)在的學制之下,各種建筑都已夠用”。(圖3)
校園環(huán)境方面,留作大學建筑儲地的近春園內(nèi)仍然大部荒蕪,但在曹任內(nèi)“新房舍、新馬路,依次第落成?!庇捎趫@中暫無大規(guī)模建設,“除了可供我們圍著圈子練習長跑外,我還在那里面養(yǎng)過鳥,喂過鴿子,也未見有人過問?!盵19]近春園在1920年代主要用作學校農(nóng)藝社團在課余畜養(yǎng)家禽和職員養(yǎng)殖花卉的場所[20],而由清華培育出的菊花屢次在北京展出,引人矚目[21]。
園林建成后根據(jù)景物的特征,借助文字如景題、匾額、對聯(lián)等,展現(xiàn)園林的意境,寓情于景,是我國傳統(tǒng)造園中常見的一種表達形式。清華校園也借用了這種手法將校景“點題”。
1917年1月5日《清華周刊》征集“清華八景”題詠,名稱是:西園放鷂、東舍聽琴,柳蔭讀書、荷池垂釣,雙十煙火、重九菊花,天寶晴雪、佛香夕暉[22]。八景中除“東舍聽琴”直接涉及校園建筑外(東舍指1916年新建的清華學堂大樓東樓),其余7處皆以校園風景命名。
西園即近春園。八景中的“西園放鷂、重九菊花、天寶晴雪、佛香夕暉”,均與西園野趣相關,且后兩處將景觀延展到校外,頗得中國傳統(tǒng)園林設計借景之妙,與梁實秋所記由近春園回向東望清華園所見的滿目琳瑯交相輝映[23]。
清華校內(nèi)沿河等處遍植柳樹,校外沿途“栽著槐柳,一顆槐間著一顆柳,長得異常高大,遮天蔽日?!比!傲鴺錈o慮數(shù)萬株,遍植園內(nèi)。故空氣清新,宜于衛(wèi)生,極潔凈……雖都市公園不過也。”[24]此外,熙春園時代遺留下的柏樹及楊樹也均保留完好,與建筑交相掩映,“自車上遙觀,崇樓杰閣,樹木蔭翳,誠壯觀也?!盵12]“八景”中“柳蔭讀書”和“荷池垂釣”即為此二處題詠。
八景之中,校園建筑提及不多,而更重視學生的學習和娛樂生活。這一方面反映了學生對清華的清幽環(huán)境的高度認可,“清華一切偉大的建筑物都埋葬在濃蔭花叢間,真值得我們羨慕、贊賞”[5],清華新建的西式崇樓杰閣并非清華園的唯一主角,因此也能與老工字廳等和諧并立。另一方面,清華學校雖然分期建設,但歷任主校者及其所聘用的建筑師皆能尊重中國傳統(tǒng)園林的現(xiàn)狀,營建出地如其名的水木清華。只有幽靜的環(huán)境才宜于讀書,而“美術最足助學生之愉悅觀感。該校……花草樹木,石山清幽,在在足引其美術觀念,尤為特色。”[25]將前清的王府花園改建成近代大學,注重建成清幽的環(huán)境成為清華學校辦學和建設所關注的關鍵之處,效果非常成功,完成了從“京國第一名園”到“京國第一名?!钡霓D變。
4 中式亭子
5 校河兩岸景致
6 二院內(nèi)庭景觀
清華“園”的氛圍多于“大學”的氛圍,沿承了中國傳統(tǒng)園林“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特點,但又有別于傳統(tǒng)園林的清幽,造成了生機勃勃、萬物競發(fā)的良好學術氛圍。清華校景的形成是以下四方面作用的結果。
清華學校環(huán)境優(yōu)美,“原是一個某王公的花園。有荷花池,有假山,有溶溶的清流,有空曠的操場,有四季不斷的花草,有嶄新巍峨的校舍。環(huán)境之美,無以復加。”[26]園內(nèi)土山縱橫,校園建設平整了部分土丘,但在工字廳和近春園仍保留原始地貌。這些土丘為清華師生和游人提供了登高遠眺的場所。土山上原有一些古式亭閣,后又陸續(xù)加建,“四角的涼亭,周圍全是堆砌的山石,供游人休憩”(圖4),“山里生滿蒼松老檜,藤蘿竹石,和人工設置的小亭長椅,愛遠眺的可以高出攀登,愛幽僻的可以伸出追尋,各適其所”[5]。
清華外墻原本為小溪所環(huán)繞,溪流清澈且深入園內(nèi)中央工字廳處,“四通八達的水,其最富麗的是三面環(huán)河一面巨廈的河池;富于野趣的有西園長著蘆葦?shù)乃?;清華有橫穿東西的校河,好處在河身修長而且微有曲折,兩岸的樹豐茂可喜”[5],沿河景致變化豐富。(圖5)
上述這些山、石、泉、林等自然因素的巧妙組合,糅合了“行、望、游、居”等各種功能,構成了清華校園的獨特的清幽環(huán)境,其營建意匠延續(xù)至今。
墨菲制定的校園規(guī)劃遵從的是20世紀初美國大學校園的特征:以長向草坪的“廣場空地”(the mall)確定了主要軸線,高等科的各幢建筑以大禮堂為統(tǒng)率,布置在大草坪兩旁,成為杰斐遜式校園空間(Jeffersonian campus design)在中國的最早應用之一。進入清華校門后,“陡然看見綠蔥蔥的松,淺茸茸的草,和隆然高起的紅磚的建筑,不能不有身入世外桃源的感覺。再聽聽里面闐無聲響的寂靜,真足令人疑非凡境了?!盵23]由于清華園場地遼闊,因此墨菲得以從容采用這種空間模式,既構成了清華校園的重要景觀,也成為我國近代大學校園規(guī)劃的典范。
周詒春曾以經(jīng)濟性為理由堅持采用西式風格④,但以大草坪和“廣場空地”為特征的典型美國大學校園景觀,和工字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園林景觀,雖然毗鄰而建,卻彼此相安。除了二者均為各自文化傳統(tǒng)中的典范之作外,它們相對全校而言,均為清華園的一處相對獨立的區(qū)域,各自被丘埠、林木所圍繞、蔭蔽。此外,歷年陸續(xù)建造的西式教學樓與舊有和新建的中式亭樓也均各得其所,相映成趣。在園林的大格局下,雖然各處風格迥異,不過增添了若干情趣,整體環(huán)境仍清幽整飭。
清華校景的獨特之處還體現(xiàn)在校園中隨四時不同而變化豐富的色彩和品類繁多、錯落有致的花木配置上。
7 清華校門內(nèi)的古木與通道
8 從北向南鳥瞰清華大草坪一帶,1924年。可見先期建成的二校門偏離了大草坪的縱軸
清華的外墻由“石塊堆成的,一片燦爛黑黃的顏色就像一張斑斕虎皮一般”。甫進校門,即可見“暗紫頂、紅墻、希臘、羅馬、近代混合式的大禮堂?!盵27]而在近春園的荒丘上,“往東看便先看見一高一低的綠樹叢中,聳峙者大禮堂的圓頂。體育館的玻璃窗,到日落的時候,霞光返照,一陣紅、一陣金、一陣杏色、一陣成五彩,變化無窮。向南看,樹叢中有些新建筑,亦甚雅致?!盵23]
清華校園內(nèi)“所植木本植物五十二種”[28],四時開花,五彩繽紛。如二院的教室未拆除前,圍合著一處庭園,“兩旁有迤邐的兩行走廊,中間一條走路。院里滿種著花草樹木,有兩個芍藥的花圃,幾株桃、杏、丁香、海棠、紫荊之類,花開的時節(jié)簡直是和遍綴錦繡一般?!盵23](圖6)此外樹種搭配,高低參差,如“過大禮堂西邊之橋,與溪并行之東西道,夾道由柳、槐、合歡三者而植之,柳最高,槐次之,合歡最矮”[28],如此將新老建筑均掩映在綠蔭叢花之中。“清華學生求學于斯,莫不深知珍惜,特別奮勉?!盵8]
清華學校是在清代清華園的基址上建立的。清華建校前,在校門位置,曾“有大殿一所,曰永恩寺。今進門路之白石條即此寺拆毀之遺物也?!盵4]清華園的地形本多蜿蜒的土山,“園內(nèi)空地,兩旁植柳,中有小山坡,坡上多古柏。”[19]進門后道路兩側的柏樹,也是永恩寺遺留的古木,校門入口處的土山也一直保留至今(圖7)。但是,原建于康熙年間的熙春園大宮門和其他建筑則在建校時被拆毀。其原因固然如時人所述,“其房屋則三三兩兩,多半頹圯”,不堪修葺,但是清末的主事官員缺乏古物保護意識,也難辭其咎。
之后,墨菲在設計清華校園時反映了其典型的適應性設計理念,即他在1914年與周詒春會面時所建議的,“尊重場地原有的古物”④。最后形成的大草坪軸線,北部由大禮堂收束,南部則由于墨菲方案之前已建成的校園環(huán)境的限制,寬幅則由東側已建成的清華學堂、二院和西側待建的科學館等建筑控制,縱向軸線沒有與清華校門(今二校門)取直,也沒有平整校門處的土山和移走古木,以強求軸線的效果。(圖8)
這種不斷增強的保留古物、與現(xiàn)有環(huán)境協(xié)調(diào)的設計思想,此后影響了從楊廷寶到關肇鄴的幾代清華校園建筑師。
清華園原系清代惇親王府邸,近代因緣際會成為清華學堂的校址。清華學堂改成清華學校后,又將近春園并入,陸續(xù)添建校舍,規(guī)模宏壯,成功完成了從名園到名校的轉變。不論游記、回憶錄還是校史記述,有關清華“園”的部分普遍多于“學?!?,可見相比崇樓偉閣,清華留給人們記憶更深的是其園林式的環(huán)境和景觀,而這是與居住期間的師生生活、游憩密不可分的,這一點從“清華八景”的評選也可得到印證。所以清華學生才感慨“清華大學的校景——不,清華園的風景是多么動人!”[5]
而不論清華園的風景還是清華學校的校景,均未見系統(tǒng)論述。此外,近十多年來清華近代校園建設的史料范圍一直未見拓展,相關成果比之1980年代差別不大。因此,本文主要根據(jù)當時的期刊雜志如《清華周刊》等中有關清華校園景觀的文章進行爬梳,比照新發(fā)現(xiàn)的墨菲檔案資料和近年出版的一批回憶錄、紀念文集,整理時人對清華校園環(huán)境的記述,根據(jù)這些新材料分3階段縷敘清華早期校園景觀的形成過程及其特征,從校園環(huán)境方面補充清華校園建設的研究。拓展研究視野,發(fā)現(xiàn)新材料和新問題,在研究方法上創(chuàng)新,是深入清華校園建設研究的重要途徑。
有關早期校園的各類文章中,其亭池山水的記述最豐,且“清幽”、“幽絕”等詞屢次出現(xiàn),可見歷次校園建設都有意延續(xù)了園林“行、望、游、居”的特征,著意營建出在花木蔭翳下的校園景致。近代時期我國的一些私家園林被改建成學校⑤,普遍糅合了中西建筑和景觀元素,這些特征不獨清華所有。但是因為它們都有意無意遵從了傳統(tǒng)造園的原則,由園林意境控制整體格局,所以易于取得協(xié)調(diào),單幢建筑的外在形式對全局無關宏旨。這也是為什么杰弗遜式規(guī)劃的大禮堂建筑群和我國傳統(tǒng)的工字廳建筑群雖相互接鄰但各得其所,不顯唐突的原因。
清華學校是在清代清華園和近春園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對我們研究我國古典園林在近代如何賡續(xù)發(fā)展,尤其是那些轉變化近代大學校園的園林受西方校園規(guī)劃的影響發(fā)生了哪些變化,是一個典型的案例。由于清華是“京國名校”,各種相關資料較為豐富,亦多中外學人關注。又因其與美國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得以發(fā)掘出較多此前未見的檔案材料。對本課題而言,這種一手資料的可獲取性及其相互比對、印證有其特殊性,但也是近代園林史研究區(qū)別于古代的明顯特征。以之為例,陸續(xù)開展其它類似案例的研究,以期從一個較新穎的側面切入研究我國近代園林史。
注釋:
①此方面較早的學者為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羅森,其先后發(fā)表“清華大學校園建筑規(guī)劃沿革,1911-1981”及“清華校園建設溯往”二文,利用建筑史的研究方法和相關圖像資料,最先系統(tǒng)地縷析了將清華建校以來的歷版規(guī)劃及其實施情況。
②《清華周刊》為清華學校學生自辦的刊物,創(chuàng)刊于年,1920年代早期為其鼎盛時期,著名校友梁思成、吳景超、梁實秋等均曾先后負責過其撰稿、編輯和繪圖等工作?!肚?/p>
華周刊》的辦刊風格也影響了當時中國其它學校的學生自辦刊物,如山西銘賢學校的《銘賢??分薪榻B校園風景的文章即模仿梁實秋的“清華的園境”一文,詳見參考文獻[23]。
③李偉為明神宗母慈圣太后之父,封武清侯。近人夏廷獻根據(jù)雍正時圓明園史料考證康熙年建的暢春園僅是其遺址的一小部分,詳參考文獻[4]。
④Memorandum Report of Interviews of June 13, 14, 15,1914, at Tsing Hua, Peking, China, between President TSUR & . H. K. MURPHY. June 26, 1914[B]. Murphy Papers.MS 231-Box 4, Folder 4.
⑤另如朗潤園和蔚秀園等改建為燕京大學,山西太谷孟家花園改建為銘賢學校。另清代北京的王府宅邸屬于私家園林的一個特殊類別,詳見參考文獻[29]。
⑥圖片來源:圖01引自參考文獻[6],第124頁;圖02、04-07引自墨菲檔案;圖03來源:參考文獻[1];圖08引自The Tsinghuaper, 1923-1924. Tsing Hua College, Peking,China.
[1]蘇云峰.從清華學堂到清華大學,1911-1929[M].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9),民85年(1996).
[2]楊翠華.中基會對科學的贊助[M].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5),民80年(1991).
[3]章克槮.清華的讀書環(huán)境——雜談圖書館及其他[J].浙江省立杭州高級中學???1933-1935, 號外:990-991.
[4]夏廷獻.清華學校之清華園[J].清華周刊,1918,(4):1-7.
[5]佚名.我們的學校清華大學——清華大學的環(huán)境[J].現(xiàn)代學校生活,1932年創(chuàng)刊號.
[6]苗日新.熙春園 · 清華園考[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7]佚名.附錄:清華學校校史[J].清華周刊,1929,28(14):727-730.
[8]蔡孝敏.清華大學史略[M].國立清華大學.臺北: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1:31-36.
[9]莊俞.參觀清華學校紀略[J].教育雜志.1914,(5):25.
[10]佚名.清華園與清華學校[J].清華周刊,1921,十周年紀念號:1-13.
[11]湯用彬.舊都文物略[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178.
[12]劉莊.清華園故實記[J].益智.1914,(2):6-7.
[13]吳景超.清華的歷史[J].清華周刊,1923,十二年紀念號:9-10.
[14]校史[J].清華周刊,國立清華大學二十周年紀念刊,1921:49.
[15]學校方面·序[J].清華周刊,十周年紀念號.1921.
[16]任之恭著.范岱年等譯.一位華裔物理學家的回憶錄[M].太原:山西高校聯(lián)合出版社,1992:15-16.
[17]程宗泗.北京清華學校參觀記[J].新青年.1916,(3):1-3.
[18]劉亦師.墨菲檔案之清華早期史料匯論[J].建筑史(第34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34):164-186.
[19]潘大逵著.風雨九十年潘大逵回憶錄[M].成都出版社,1992:48.
[20]方重.我們在西園的工作[J].清華周刊.1920,(187):25-27.
[21]楊壽卿.清華菊花[J].貢獻.1928,(7):49-50.
[22]沈誥.清華八景征詠[J].清華周刊.1917,(94):15-16.
[23]梁治華.清華的園境[J].清華周刊 · 十二年紀念號,1923:22-38.
[24]清華學校紀略.錄光華學報[J].東方雜志.1917,(10):170.
[25]崔通約.游清華學校并圓明園殘址記[M]//崔滄海.滄海詩鈔.北京:滄海出版社.1936:184.
[26]陳鶴琴.記清華學校學習生活[M]//朱有瓛.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三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575-579.
[27]張彝鼎.清華環(huán)境[J].清華周刊.1925,第11次增刊:11-17.
[28]吳韞珍.清華園花木記[J].清華周刊.1930,33(12-13):1086-1088.
[29]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