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迎合
《留學》雜志社社長孫獻濤
一家市場化的機構(gòu)敢于“不迎合市場”,底氣一定源于對資源的有效掌控。
EB-5會不會在9月30號之后漲價?這是移民生意圈子里的一個熱點話題。50萬美元、80萬美元、100萬美元,似乎都有可?能。
漲有漲的好處。太平洋加達移民的副總裁石諾認為,移民的本質(zhì)是資產(chǎn)配置,漲起來可以把那些跟風的窮人過濾掉—你錢不夠還硬要往外移,這在加達石總這兒是要被勸退滴。
主動勸退客戶,這也是生意之道。本期《留學》封面人物王慧琴是上海光華學院(浦東校區(qū))的校長,面對SAT成績2300分的學生,堅持不幫她修改GPA成績,最終學生無緣排名更高的名校,學校也失去了一次炒作的機會。這也是一種勸退,緣于王慧琴的“三不政策”:不改成績,不誤導學生,不迎合市場。
一家市場化的機構(gòu)敢于“不迎合市場”,底氣一定源于對資源的有效掌控。對于已呈雞肋之勢的英國留學代理,科博留學不但免費幫你DIY,一旦你申請成功,它還有可能給你一筆獎學金。很顯然科博考慮的不是這點代理費,后端服務以及學校返傭,才是這家掌控了200余所英美學校資源的機構(gòu)所看重的。
對于留學生本人來說,學會“不迎合”更加關鍵。上周《留學》雜志在“母公司”光明日報社舉辦了一場“美國社區(qū)大學轉(zhuǎn)學錄取論壇”,近十家美國社區(qū)大學派出代表不遠萬里專程與會。對于社區(qū)大學這一“逆襲利器”,美國供方和中國需方討論的焦點,最后竟然集中到了“中國家長的面子”上—“雖然我已經(jīng)知道(剛剛聽懂)社區(qū)大學的性價比超高,但我就是抹不開面子”。這時候留學生本人就應該以“不迎合”的姿勢挺身而出了—“我活著,不是為了爸爸媽媽你們的面子?!?/p>
說到父母的面子,本次論壇上還有一段似乎不相干的插曲。專程與會的美國圣馬特奧總院(San?Mateo?Colleges)副院長欒晶博士,一進光明日報大門就款款下拜—這是我的精神家園,我是欒茀的兒子。
這有一段公案。1981年3月26日,光明日報用兩個整版的篇幅,報道了從臺灣內(nèi)遷、屢受迫害而矢志不渝的太原工學院副教授欒茀的事跡。欒副教授曾就學于臺灣大學和北京大學,懂十五種語言,主講過十三門課程,最后死于五十五歲的盛年。主筆記者樊云芳回憶,正是從這篇超長報道開始,在文革結(jié)束后的第五個年頭,光明日報再次確認了自己為知識分子代言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