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時報/2015-12-18/ 第13版面/文化·教育 /作者:本報特約記者 薩蘇
在《環(huán)球時報》記者的日本住所附近,常能看見一支小學生棒球隊列隊往來,一邊跑一邊喊口號,很是拉風。一次大雨過后,這些棒球“小明星”不見了蹤影,足足過了1個月才再次現身。原來是他們的操場被大水淹了,沒法訓練和比賽。
日本寸土寸金,學校的操場處處可以看到精打細算的影子。為了給棒球、足球這類占地較大的室外教學活動爭取場地,河堤處較寬闊的緩沖區(qū)常被當作操場。這類操場普遍使用土跑道,甚至會在上面種植一些植被,看上去頗為原始。中國校園里常見的塑膠跑道,在日本反而鳳毛麟角。不過一旦趕上傾盆大雨,日本的土跑道就只好暫停使用了。
“不差錢”的日本人為何不喜歡塑膠跑道?倒不是因為校方吝嗇,真正的原因是日本的學校建設已經進入“環(huán)保階段”。為了解日本人如何保障學校的設施、器具安全,記者采訪到伊丹市一所小學的校長重信先生。據重信介紹,日本學校堅持使用“綠色用品”,包括盡量采購再生紙課本、可降解文具盒等。全日本文具協(xié)會2014年版的“綠色文具”清單中囊括264項內容,從紙張到屋頂的防水涂層應有盡有、十分詳細。公立學校如果不遵循“綠色采購”的原則,會受到相應處罰。
對于記者提出日本文具會不會含苯或其他有害化學物質這一問題,重信有些“不得要領”。在他看來,這在日本屬于小概率事件,“為何要專門就此提問”。如果說日本企業(yè)在修核電站時可能和政客沆瀣一氣、偷工減料,倒也不令人驚奇。但要是哪個商人敢在孩子的用品上做手腳,則純屬“喪失理智”。上世紀60年代日本處于高速發(fā)展期,那時曾經出現過“要錢不要命”的商人,但日本民眾很快組織起來,針鋒相對展開堪稱“慘烈”的輿論斗爭。盡管很多無良廠家背景深厚,卻難以抵擋由日本家庭主婦為主力的“質檢敢死隊”。究其原因,一是政府會罰他到傾家蕩產,更重要的則是一旦被披露這種行為,視信譽為生命的日本消費者便會行使自己的天賦權利——不買。
日本人的消費觀類似瑞士,非常崇尚老牌。無論是賣文具還是體育器材,廠商都要費很大心思建立口碑。一旦遇到“不買”,企業(yè)的天會塌下來。正因如此,涉及學校設施或用品的采買、安裝非常嚴格。曾經的百年老店雪印牛奶廠,只因一批牛奶不合格造成幾十人腹瀉,便一下子倒臺。大阪一家農戶賣的蘿卜苗帶了O-157病毒,結果竟自殺謝罪……至于學校出現“毒跑道”“毒文具”,放在日本將是災難性事件。
事實上,日本的學校大體已經度過和毒跑道斗爭的階段,學校更多精力用在如何讓校園更加綠色。這種不完全依賴政府管理,而是以“全民監(jiān)督”的方式對抗不當行為的經驗,對國人來說頗有借鑒意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