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 勇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250300)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人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趨同,地球也變得越來越平,但環(huán)境的變化并沒有改變人們內心個性化的渴望。面對全球化浪潮,相反文化在地化更多的得到人們的重視。設計應該走向世界,我們在學習國外先進設計經驗的同時,更應該發(fā)揮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處理好文化全球化和文化在地化的關系。所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在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才能設計出為世界接受的優(yōu)良設計。
“中國是工藝設計思想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從先秦諸子到明清文人士子,從《考工記》《天工開物》《長物志》《工段營造錄》《裝潢志》等專著以及《燕閑清賞箋》《閑情偶寄》之類浩瀚的文人筆記史料,到無數(shù)口頭承傳的工匠口訣、圖說粉本,千般內容,無限思想,為我們展示了各個時代工藝設計的思想。”
工藝造物的目的是為了用,即物必須具備一定的實用價值,設計的首要任務應當是實用價值的設計。韓非子在《外儲說右上》中這樣表述實用價值觀:“堂谿公謂昭候曰:‘今有千金之玉卮,通而無當,可以盛水乎?’昭侯曰:‘不可。’‘有瓦器而不漏,可以盛酒乎?’昭侯曰:‘可?!瘜υ唬骸蛲咂髦临v也,不漏可以盛酒。雖有乎千金之玉卮,至貴而無當,漏,不可盛水,則人孰注漿哉?’”意思是說,玉卮雖然昂貴,但因為露底,所以不能用來盛水,瓦器是非常不值錢的東西,因為不漏所以可以裝酒。韓非子從實用的角度來看待作用于人的的工藝品物,肯定了物的價值首先取決于實用。
以用為本設計思想體現(xiàn)在現(xiàn)代設計中即實用性。設計必須實現(xiàn)基本的功能需求,設計的產品無法滿足基本需要,即使再好看也不是成功的設計。設計一個漂亮的椅子,但是卻不能座,這樣的設計是沒有意義的。
作為中國最早的手工藝技術典籍《考工記》,里面記載了很多閃光的設計思想,其中有一段提出:“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碧鞎r地氣材美工巧是成就一個優(yōu)秀工藝品的四個主要因素。天時指季節(jié)、氣候的因素,地氣指地域的影響,材美指材料的選擇,工巧指工藝技巧,四者有機結合,才能產生出優(yōu)秀的物品。材美工巧反應了古代人民是如何正確處理材料和工藝的關系的?,F(xiàn)代設計基本原則之一經濟性,指的就是如何選擇材料、工藝、技術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如果只追求價廉而粗制濫造,就從根本上違背了設計目的,可能會導致產品滯銷或虧本銷售,造成更大的浪費,更無經濟性可言,可見材美工巧是實現(xiàn)設計經濟性的必由之路。
在工藝設計中,用與美的統(tǒng)一實際上就是文與質的統(tǒng)一。作為設計的基本原則,早在前秦時期就被人們注意到了。“文”指文采、裝飾,“質”指實質、自然??鬃釉唬骸百|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薄耙啊本褪谴忠?,缺少文采和裝飾;“史”就是華麗??鬃又鲝埐黄灰校瑩P棄“文勝質、質勝文”,做到文質彬彬。這與設計的原則是一致的。設計追求實用與美的統(tǒng)一,即追求文與質的和諧統(tǒng)一。在設計的發(fā)展史中曾經出現(xiàn)過洛可可式藝術的附庸堆砌,也出現(xiàn)過技術與藝術的分離。事實證明,只有處理好文與質的關系,或者實用與美觀的關系,才是良好的設計。
弗蘭克·賴特是美國著名建筑設計師,西方現(xiàn)代主義建筑美學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對建筑理論的最大貢獻是明確提出了“有機建筑”理論,提出“建筑是自然的,真實。設計要自內而外地進行,突出建筑形象的內涵,要與周圍環(huán)境密切結合,要表現(xiàn)材料本身質感”。有機建筑理論的核心思想尊崇自然也可以說是道家的哲學思想“法然”在現(xiàn)代建筑中的體現(xiàn)。道家的核心思想便是“道法自然”?!独献印ざ逭隆吩疲骸叭朔ǖ亍⒌胤ㄌ?、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尊重自然規(guī)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據(jù)說,梁思成曾經到美國拜訪過賴特,目的是想他學習建筑理論,而賴特揮手說:“回去! 最好的建筑理論在中國?!苯又痴b了《老子》第十一章的一段話:“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彼选独献印返摹坝袩o相生論”譽為“最好的建筑理論”。賴特曾在191 8年到過北京。參觀過當時的歷史遺跡和建筑物,也曾讀過日本人寫的《茶道》,對其中關于道家老子思想的記錄很感興趣。并驚奇地發(fā)現(xiàn)老子思想和自己的建筑理論有某種暗合。從此,中國傳統(tǒng)的道家思想逐漸融入了他的工作當中,也對他的建筑理論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雖然賴特的“有機建筑”思想早在接觸老子思想之前就已經形成了,而且賴特說過:“我在以自己觀念建造房屋時并不知道老子。我是很晚才發(fā)現(xiàn)老子的,而且純屬偶然。有一天我剛從院子踏進屋內,順手掂起日本使節(jié)剛剛送來的一本書,就在這本書里,我讀到了剛才說的這個觀念。原先我曾自詡自己有先見之明,認為自己滿腦子裝有人類需要的偉大的預見。因此我起初曾想掩飾,但終究不得不承認,我只是后來者。幾千年前就有人作出了這一預言?!也荒馨堰@本書藏起來。也無法否認這一事實、因而沮喪萬分。不過我又想到自己畢竟不是乞靈于老子。這是一個更深蘊的客觀存在的事實,是永恒的并被堅持著持續(xù)下去的事實?!钡?,我們依然能感受到中國古代設計思想的偉大,其現(xiàn)代設計理論,早在中國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有了。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在藝術傳承與創(chuàng)新方面,給我們樹立了典范。2015年8月12日,“匠心傳承—潘魯生當代藝術巡回展”在山東美術館啟幕。
展覽是歷經我國及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國家的8座城市、15座美術館、博物館巡回展出后的一次集成展。由“薪火相傳——民藝文獻展”“絲路寫意——絲綢之路調研展”“西行溝通——巡展文獻展”“國瓷彩墨——陶瓷作品展”“魯班繩度——繪畫作品展”“回歸本元——纖維作品展”“墨境意象——綜合材料展”“衍生意匠——衍生品設計展”“畢加索潘魯生陶瓷對話——陶瓷對話展”9大版塊組成,多角度詮釋了匠心文脈的創(chuàng)造性傳承。
“國瓷彩墨”探索了傳統(tǒng)陶瓷工藝與當代水墨語言的結合,在傳統(tǒng)形制里揮灑涌動的是屬于當代的語言和個性才情?!棒敯嗬K度”延續(xù)的是潘魯生繪畫的經典意象“魯班線”,與以往不同的是“線”的交織、延伸與回旋落到了瓷體、板材等不同材質上,經歷了陶冶燒制等不同過程,其中的時空意味、法度內涵有了新的生成和體現(xiàn),無盡的延伸和回旋充滿了新的哲學思考。
國瓷彩墨作品
正如國際著名策展人溫琴佐·桑弗先生所指出,從西方的角度來看,潘魯生的創(chuàng)作觸及了波洛克的世界,然而,從東方的角度來看,他的靈感來源受到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強烈影響。文化交融激發(fā)出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他所有的作品充滿了他所尋求的藝術形態(tài)、律動和歷史延續(xù)的意義?!白屑氂^察他的畫作,不難看出歷史的意義是如何強烈地顯現(xiàn)于作品之中,同時,作品也呈現(xiàn)著特定的情感表達形態(tài),極富個性色彩和意象表現(xiàn)。這正是潘魯生的藝術風格,通過自我解析,將一切重新詮釋并加以轉化,全新的歷程是對古老記憶的創(chuàng)新詮釋,作品由此誕生,他所實驗的藝術樣態(tài),打開了中國當代陶瓷藝術又一次創(chuàng)新的歷史頁面?!?/p>
最要指出的是,本次展覽不止于藝術創(chuàng)作,有1000平米的展區(qū)空間為“衍生意匠”版塊,展示了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多位年輕設計師以潘魯生當代藝術為原型設計的衍生作品,涵蓋衣食住行用等諸多內容。從民藝始,向民藝去,從生活來,到生活去,潘魯生的藝術實踐自此形成了一次循環(huán)與回歸。他不僅把幾十年行走鄉(xiāng)村田野的所見所想凝煉成單純的色彩、符號和意象,從民間藝術熱鬧祥和的生活海洋里提取創(chuàng)作表達的母題,在作品里詮釋世俗生活的熱情、寄托和智慧,表達喜怒哀樂盈貫其中的人生況味,在大繁至簡的意象里流露特有的文人意趣,空靈浩渺,帶來哲思和冥想,而且又將藝術回饋給生活,以豐富的設計形式和語言,以百姓日用之物,使當代藝術再次落地生根,他非常清醒地認識到賦予傳統(tǒng)彩墨以當代語言的必要性與必然性,而且改變的不只是繪畫的技法,更是一種生活的哲學。
潘魯生成功地建立了當代與傳統(tǒng)之間的交匯,無論以研究者身份或藝術家身份,他解析過往所的傳授一切,實現(xiàn)對藝術和社會充滿責任的闡釋,這擾動著我們當今不平凡的心思,因為若缺乏了解過往的傳承與教訓,未來的路途將不可能長遠。
總之,潘魯生當代藝術巡回展,讓我們深深體會到,傳統(tǒng)設計對當代設計發(fā)展的重要性。深挖傳統(tǒng)設計的元素,讓傳統(tǒng)設計與現(xiàn)代設計相結合,讓傳統(tǒng)設計走向日常生活,這是當代設計應該考慮的。
衍生品展示
總之,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笨鬃咏虒覀儯粩嗟臏亓暸f的學習過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知識和體會??鬃拥倪@一概括,深刻地反映了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具有方法論的意義??鬃颖救寺氏茸杂X地、成功地實踐了這一方法論。在對孔子的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孔子對傳統(tǒng)有著深刻的了解與尊重,在把握時代脈搏的基礎上表現(xiàn)出極大的創(chuàng)造精神。由此在對待中國古代設計和傳統(tǒng)文化中,我們急需要學習孔子的“溫故而知新”學習法,去回到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中,去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當前國家也越來越意識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通過各種方式來弘揚傳統(tǒng)文化,以此來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和文化修養(yǎng)。筆者認為在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更應該加強對傳統(tǒng)工藝美術的教育,通過普及工美藝術教育,讓更多的人來了解中國傳統(tǒng)設計的精髓。只有豐富的營養(yǎng)才能培育出茁壯的樹苗,也只有傳統(tǒng)的設計文化才能為現(xiàn)代設計提供不斷的源泉。
[1]李硯祖.《工藝美術概論》.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
[2]項秉仁.《賴特》.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