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博嚴
路旁的灌木不會因為有參天大樹的庇護而偉岸挺拔,那是因為,樹的高大給周圍帶來的不是光明而是它背后的陰影。我想,信念也一樣,無論多么執(zhí)著與堅定,都不能由別人施加而無視自身。
一個人的信念也許是非常好的,但要讓它成為別人的信念,必須經(jīng)過恰當(dāng)而有效的轉(zhuǎn)化,否則,可能事與愿違。有些家長總想把自己的信念強加給孩子,我不懷疑動機的純正,但效果往往值得懷疑。信念,屬于自己的,才具有力量源泉的意義。
小時候,媽媽給我報了二胡班和書法班,但我不明白媽媽為什么一定要我去學(xué)這些,因此并不能產(chǎn)生由衷熱愛的感情。直到后來,聽到那一次次精彩的二胡表演獲得經(jīng)久不息的掌聲,看到那一幅幅優(yōu)秀的書法作品成為人們嘖嘖稱贊的對象,那時候,我才感到,媽媽的決定并沒有錯,只是因為她把她自己所堅信的東西硬生生強加給我,而沒有轉(zhuǎn)化為我要去做的一種信念,因而我無法接受。
孩子的成長經(jīng)歷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自小就接受長輩的各種灌輸:知識的、習(xí)慣的、禮儀的、風(fēng)俗的、愛好的……這些無疑都是必要的。在長輩看來,他們一輩子堅守的信念是沒錯的,為了孩子今后少走彎路,就應(yīng)該把這些都傳給孩子。但有時候,事情就是這么怪,有些人就是只有在走過彎路后才知道后悔,在經(jīng)歷了挫折,哭過之后才會認可長輩的教導(dǎo)。所以,信念可以慢慢濡染,但不可強行灌輸,心急不得。孩子該受的挫折與磨難,還是讓他們?nèi)ソ?jīng)受吧。
后來,我漸漸明白了,讓信念傳承下去,是很有講究的,只有設(shè)法讓信念走進人的心里,生根、開花、結(jié)果才行。有人提出,家長要蹲下來與孩子交談,與孩子商量,而不是居高臨下地教訓(xùn)、壓制,這很有道理。或許大樹不能庇護樹苗的成長,落葉卻可以,它落入泥土中,默默滋養(yǎng)著樹苗,讓它們茁壯地成長。雖然落葉沒有龐大的體形和強有力的身軀,但它做到了高大的大樹做不到的事。在它日夜不息的滋養(yǎng)下,在陽光的照耀下,樹苗終有一天也會變成大樹。
大樹啊,不要過多遮擋陽光,只要用那些微不足道的落葉,默默無息地滋養(yǎng)下一代就好,讓他們也樹立一個信念:終有一天,這里會是一片綠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