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JOURNAL OF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 PREFACE
有學者說:學術應當追求本真和卓越。誠哉斯言!
明朝學者于慎行論曰:“古人之文如煮成之藥,今人之文如合成之藥。何也?古人之文,讀盡萬卷,出入百家,惟咀嚅于理奧,取法其體裁,不肯模擬一詞,剽竊一語;泛而讀之,不知所出,探而味之,無不有本,此如百草成煎,化為湯液,安知其味之所由成哉?今之工文者不然,讀一家之言,則舍己以從之,作一牘之語,則合眾以成之,甚至全句抄錄,連篇綴緝,為者以為摹古,讀者以為逼真,此如合和眾藥,萃為一劑,指而辨之,孰?yún)?,孰苓,孰甘,孰苦,可折而盡也。乃世之論文者,以渣滓為高深,湯液為膚淺,取古人之所不為,謂其未解,拾古人之所已吐,笑其未嘗,不亦鄙而可憐也哉! ”(《谷山筆麈》)其論學精髓值得當代學人借鑒。
學術研究需要鮮明個性,它使我們的研究工作擁有靈感,具有特色,而且其內(nèi)涵豐富多彩,如人無我有、人有我專、人專我優(yōu)、人優(yōu)我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崇尚真理、寬容失敗,鍥而不舍、矢志不渝、精益求精、勇于創(chuàng)新,等等??梢韵胍?,做學問是一門細活,需要潛心鉆研,需要“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的學風,否則永遠出不了精品力作。
總之,沒有學術個性,就沒有生命力,遑論創(chuàng)新了。
本期“特稿”欄目推出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朱德發(fā)教授《提升學員創(chuàng)造力與文學史教學改革》一文,針對當下文科大學生創(chuàng)造力匱乏與現(xiàn)代中國文學史教學之關系進行深層次思考。筆者認為,目前以現(xiàn)代文學史為教材來提升文科大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既有必要性更有可能性;就
可能性而言,一要創(chuàng)造性使用文學史文本,二要以自由對話方式,讓師生重讀經(jīng)典文學作品,切實感受文學巨匠或大家的超凡卓越的創(chuàng)造力,這對于提升學員創(chuàng)造力大有裨益。
“桂東南歷史文化”欄目發(fā)表的幾篇文章都各有獨特的學術價值,如,容縣地方志辦公室副研究館員覃正的《唐代銅州與容州治所之考析》認為,新舊“唐書”記述桂東南銅州與容州的治所相互抵牾,爾后方志便有著種種不同的解讀。筆者圍繞這些問題,從碑刻、史書與考古諸方面
進行分析,厘清北流與容縣古今分域,以及銅州被廢棄的史實,進而又從地理形勢去深入考究容州治所一直沒有遷移過的戰(zhàn)略意義,否定了國史“遷徙說”,同時澄清了其它有關的問題,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
其他欄目文章,如湖南第一師范馬克思主義學院王竹苗博士等的《馬克思小土地所有制思想對新時期土地改革的啟示》,玉林師范學院韋廣雄教授等的《大學生廉潔意識及廉潔教育研究中的幾個基本問題》,廣西師范學院文學院博士羅小鳳教授的《論超驗主義視閾下譚延桐的超驗詩歌》,武漢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李金云博士等的《解構(gòu)主義視閾下高校英語專業(yè)英美文學課教學改革探析》,等等,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與學術視野,值得讀者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