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圖/譚碧波 文/尹博林
云南民族社會歷史變遷的影像記憶(七)哈尼族
供圖/譚碧波 文/尹博林
哈尼族是我國西南邊疆歷史最為悠久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紅河和瀾滄江中間地帶的哀牢山、無量山中,有“哈尼”“不都”“卡多”“雅尼”等自稱,新中國成立后統(tǒng)稱為哈尼族,意為“山居之民”。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除大多分布在中國云南外,在緬甸、泰國、老撾、越南諸國尚有廣泛分布。據(jù)2010年統(tǒng)計,國內(nèi)人口為166萬余人。千百年來“山居之民”揮鋤不已,在山坡嶺際開鑿梯田,憑借著一把自制的短柄板鋤和巨大的智慧,用雙手建造了如今氣勢磅礴的梯田,用辛勤的汗水為家鄉(xiāng)山河繪制了動人的錦繡。
上世紀60年代,新中國的影像工作者在云南拍攝《中國民族志》影片的同時,留下了一批珍貴的圖片資料。本組圖片就是影像工作先驅們在元江、墨江以及西雙版納等地區(qū)記錄下的當?shù)毓嶙迦说纳a(chǎn)生活場景。圖為《中國民族志》影像拍攝的先驅者、組織者 ,102歲的譚碧波先生。
圖為哈尼族樹寨門
哈尼族起居習俗。 哈尼族村寨大多建在涼爽的上半山,房屋大多為土木結構的干欄式草房,其屋頂又可分為單斜面、雙斜面和四斜面三種,其中又以四斜面的民居式樣最為漂亮,當?shù)厝怂追Q“蘑菇房”?;鹛猎诠嶙寮彝ブ斜夭豢缮伲總€哈尼族家庭都視火塘為生活的中心,煮飯、取暖、閑談、議事、睡覺統(tǒng)統(tǒng)離不開火塘。無論春夏秋冬,火塘都日夜不熄。哈尼族人民以淳樸、好客、謙恭禮讓著稱,對外尚且如此,對內(nèi)更是注重禮儀。無論平時還是過節(jié)進餐時,都要把最好的座位讓給老人坐,請老人最先吃;老人外出做客,小輩要去接(背)回來。
哈尼族服飾。 哈尼族傳統(tǒng)服飾的傳承大多是以母傳女,言傳身教的方式進行。一般小姑娘到十余歲就開始學女紅、學挑花繡朵;到了十八九歲,必須熟練地掌握紡紗、織布、染布、裁剪、縫衣等各種傳統(tǒng)花飾手藝。 哈尼族男子服裝、服飾和頭飾比較單純、樸素大方,款式大體一致。成年男子的頭飾,絕大多數(shù)為黑色土布包頭,少數(shù)地區(qū)也用紫色的皺紗和本族自己織成的白色土布做包頭。 男子上衣有無領斜襟右祍,在右鎖骨和右腋下方釘扣子,既保暖又樸實利索;傳統(tǒng)男子褲子、褲腰、褲腳較寬大,褲襠較低,兩褲腳間夾角很大,穿時褲腰要打折再系腰帶,這種褲子穿起來寬松,便于在山地陡坡地帶活動,通風性能好,穿著舒適。
哈尼族婦女的頭飾、服裝和服飾多樣復雜,最具特色。哈尼族女子的一生至少有三次大的頭飾、服飾的變更,一般來說少女成人之前是一種,成年到結婚或未生育前又是一種裝束。這段時期為哈尼族婦女愛美之心最強烈、穿戴最輝煌的時期。生育之后,一般都要改變裝束,穿戴和飾物逐步樸素起來,原有色彩艷麗的服裝穿爛之后,不再重新制作,標志著一個女子少女時代的終結。
哈尼族婚宴
哈尼族建房與婚戀習俗。 建蓋新房是哈尼山寨三件大事中的一件,因此,一戶蓋房,全寨相幫。新房建好后,房主便在男室內(nèi)宰豬一口,并在女室內(nèi)殺雞,著手準備祝賀新房落成食用的肉類蔬菜,以酬謝參加新房建蓋的新朋故舊和全寨鄉(xiāng)親父老。
哈尼族男女青年婚前的社交活動是自由的,姑娘和小伙一旦進入青年時期,就開始著意打扮自身,引起異性的注意。哈尼族青年男女愛唱歌,唱情歌是哈尼族戀愛社交活動的重要方式之一,他們用歌聲互相召喚,聯(lián)絡感情,品味歌中吐露的純真情誼??藜捱@種婚俗至今仍然在哈尼村寨盛行。所謂哭嫁,是邊哭邊歌,內(nèi)容有哭別從小一起長大的女伴,哭別生養(yǎng)自己的父母,哭別同胞弟妹等。善哭姑娘常常使周圍的女伴、父母等也傷心落淚,陪著她一起哭唱。
一家有事,全村幫忙,哈尼族建新房的熱鬧場景
哈尼族商業(yè)貿(mào)易。 從前廣大哈尼族地區(qū)山高路遠,交通不便,人們長期處于封閉的農(nóng)耕生活狀態(tài)中,多是以物易物進行交易,從漢族地區(qū)換取日用百貨、從彝族地區(qū)換取鐵器、從傣族地區(qū)換取陶器。這種交換方式不僅促進了商業(yè)貿(mào)易的發(fā)展,而且也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關系,哈尼族與傣族互結“牛親家”“馬親家”就是最好的在交易中產(chǎn)生的民族團結例證。
哈尼族的茶文化。 哈尼族種茶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其聚居地生態(tài)環(huán)境特別適宜茶葉的栽培和生長。哈尼族有著屬于自己的一整套的飲茶方式,品茶禮儀。在日常生活中飲用的茶葉,在節(jié)日喜慶場所招待賓客的茶葉以及給祖先和神靈供奉祭獻的茶葉,三者之間有嚴格區(qū)別。在不同的場所使用的茶葉,不僅品質不同,烹煮方式不同,加入茶中的各類附屬性調(diào)料也不同,不同場所的飲茶禮儀之間有較大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