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如果你熱愛藝術,但又從未接受過系統(tǒng)嚴謹?shù)拿佬g科班訓練,不妨試試纖維藝術。你只需擁有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熱愛生活的熱情。你可以選擇手邊自己最熟悉、最親切的材料重新解構。用最簡單的纏繞、結繩、編織或者其他一切你所能想到的手段,做出一件你自己喜歡的纖維藝術作品。這并不是言過其實,連續(xù)8屆的“從洛桑到北京
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的成功舉辦說明了一切。事實上沒有哪種藝術門類能像纖維藝術那樣吸引來自各行各業(yè)的愛好藝術的有識之士加入其中。
纖維藝術為何擁有如此大的魅力?本期“名師授業(yè)”欄目,我們邀請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工藝美術協(xié)會纖維藝術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林樂成先生與我們一起談談有關纖維藝術的那些事兒!
一、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纖維藝術的教學背景
《中國美術》:林老師,您好。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是國內(nèi)最早開設纖維藝術工作室的美術學院。每年來您這兒參觀學習的老師、學生不計其數(shù),可以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纖維藝術工作室已經(jīng)成為業(yè)界的標桿。請您談談工作室成立之初的想法和這幾年發(fā)展的情況。
林樂成:1999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并入清華大學的同時成立了工藝美術系,包括玻璃、纖維、漆藝、金14個專業(yè),纖維藝術工作室從那時開始籌建。實際上在清華美院纖維藝術工作室成立之前,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時期的裝飾藝術系就設有與纖維相關的課程,當時袁運甫先生領導裝飾藝術系十幾年,一直開設壁毯藝術設計課,也與相關企業(yè)聯(lián)合組建過壁毯藝術研究所。此外,染織系也開設壁掛相關的課程。因而,纖維藝術這個專業(yè)在學校的傳統(tǒng)中是有積淀、有背景的,清華美院組建纖維藝術工作室的時候把兩個系的優(yōu)勢資源整合起來,從1999年到2005年名稱叫纖維藝術工作室,從2005年至今叫纖維藝術實驗室。
《中國美術》:從“纖維藝術工作室”到“纖維藝術實驗室”,名稱上的變化除了意味著纖維藝術教學外延上的變化外,還意味著什么?
林樂成:“工作室”和以往的美術學院工作室模式差不多,主要專注于專業(yè)教學。但到了“實驗室”階段,就變成一個面向整個學院及至大學幾十個專業(yè)開展的實驗性教學。“實驗室”教學不局限于專業(yè)教學,更多的是一種基于材質(zhì)的審美訓練。
《中國美術》:是否可以理解為:工作室是一種傳承,實驗室?guī)в幸环N先鋒的、前衛(wèi)的、創(chuàng)意的意味。
林樂成:從藝術家的角度,對“實驗室”的判斷應該是這樣的。而清華美院纖維藝術實驗室和理工科實驗室的建制是一體的。相比而言,工作室是個人的、個性的,表達著藝術家的個人理念、教學方法、傳授習慣,而實驗室是共性的,它代表著一種普遍的課題研究特點。而做一個藝術的實驗室,綜合性大學特別能夠理解和接受。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實驗”這個稱謂在藝術中是很特別的,與前衛(wèi)的、先鋒的、當代的概念相連,表現(xiàn)著一種探索精神、創(chuàng)新導向。有時一種新的冠名會帶來新的思考、新的氣象。的確,纖維藝術以往局限于傳統(tǒng)的編織工藝,以經(jīng)典藝術為主。到了實驗室階段,變得越來越綜合,既有經(jīng)典的,也有大眾的,以及純粹的創(chuàng)意表達。這樣的纖維藝術創(chuàng)作變得多元多樣,豐富而又純粹。有人說,纖維藝術實驗室就像一個當代藝術家的工作室。從教學上來說,它能適應不同專業(yè)、不同學歷的教學。本科生、研究生、訪問學者等同在一個實驗室進行著不同的課程或課題研究,形成了一個非常有容量的藝術空間?!皩嶒炇摇痹瓉硎呛芾砉ぁ⒑芸萍嫉囊粋€詞,在藝術上的應用,反而變得很適合當代藝術的發(fā)展潮流。如今,清華美院的所有藝術實驗室被評為國家級的示范實驗室。
二、纖維藝術的特殊性
《中國美術》:相較于雕塑、繪畫,纖維藝術是具有極大開放胸懷的藝術門類,它的材料極其豐富,創(chuàng)作方法多種多樣。據(jù)我所知,有許多從事其他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紛紛投入到纖維藝術的創(chuàng)作中來。
林樂成:我覺得雕塑、繪畫也有很寬闊的胸懷、很大的吸引力,為什么纖維藝術會跟它們有所不同呢?原因之一是繪畫、雕塑有一個非常漫長的訓練系統(tǒng),沒有造型能力的人很難在短時間走進去。至于纖維藝術,有造型基礎當然很好,但它的訓練和表達方式不同,你可以從材料中獲取靈感、尋找方法,憑借材料就可以找到一種感覺。然后再考慮如何把材料和某一種技藝聯(lián)系在一起。纖維的技藝也不是純專業(yè)性的,而是人們非常熟悉甚至很多人本身就會的,或易學易掌握的。材料的基礎,情感的投入,濃厚的興趣,經(jīng)過工藝的制作,就能讓零散的材料、零散的題材變成一種凝固了情感、理念,從而將思想通過一定的手段形成某種物質(zhì)形態(tài)。
很多人喜歡纖維藝術,因為它在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甚至從小到大一直使用。同時,它的制作工藝又是人們特別熟悉的。無論當代纖維藝術做到何種先鋒和前衛(wèi)程度,就它的材料、技法來說,都是人們很熟悉的。因此,很多藝術家覺得纖維藝術并不陌生,他們只不過進行了形式語言的轉(zhuǎn)換,比如說張肇達是一個特別成功的服裝設計師,在第一眼看到纖維藝術的時候,他自信地說纖維太好了,肌理太豐富了,我也能做,也想做。他的第一件纖維藝術作品《喬布斯》首次參展便獲得了第七屆“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的優(yōu)秀獎,引起了媒體的特別關注。國畫家孫玉敏則把她的工筆重彩變成了用絲線做成的掛毯,這件作品在中國當代纖維藝術世界巡展上很受歡迎,讓人們看到一種似畫非畫,但是又比畫更親切,形式更新穎的作品。從作為一種藝術的載體來說,由于纖維能把太多的東西帶進來、裝進去,也吸引了許多人紛紛進入這個領域。“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已經(jīng)舉辦了八屆,中國的藝術家無論來自繪畫、雕塑、設計等不同領域,甚至還有很多沒有搞過藝術的人,包括工程師、家庭婦女,都能夠讓纖維的媒材在他們的手中、心中變成一種很有創(chuàng)意、很有審美的藝術作品。所以,我們常說,纖維藝術無門檻。
《中國美術》:“無門檻”的特征在其他藝術門類中非常罕見,感覺纖維藝術離我們并不遙遠。
林樂成:是的。以“小學生、大課堂”為例,我們纖維藝術實驗室每年暑期面向社會、面向中小學開設纖維藝術課堂,從七八歲到十幾歲的中小學生都來進行纖維藝術嘗試。當他們用紙或用布通過最簡單的編織、纏繞、粘貼技法,做出了很多他們自己喜歡,大人們感覺特別興奮的“作品”時,讓我們看到了一種藝術形式不應該先有一種限制、一種規(guī)則或一種約束,這樣才能讓學生一上手就能找到感覺,讓興趣得到盡快的表達,在一種實驗性的、充滿想象的過程中盡情發(fā)揮,釋放童趣和天真。因為沒有什么藝術的門檻,人們就不會有入門之前的顧慮或拒絕。從纖維藝術實踐性教學來說,藝術應該成為讓人感覺非常親切、容易上手,可以變成“人人都能擁有,人人都能從中獲得”的文化體驗。如今,我們藝術院校的招生有時為了招生本身的需要,讓很多人不得不進行應試的教育。如果將來有一天人們學習藝術沒有就業(yè)的壓力和目的,沒有過多功利的選擇,我想,藝術會變得特別可愛,藝術會變得特別生活,也會變得特別自然。
我常常想,不一定人人都想當藝術家,但是人人都有審美的訴求、表達的愿望。過去我們把藝術這個概念做得特別絕對、特別高端,通過學院式“正規(guī)”教育的途徑,很多喜歡藝術的人很難獲得這種機會和條件,因而很多人轉(zhuǎn)向了民間藝術。以往我們覺得民間藝術非常活躍,民間藝術也是院校藝術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如剪紙、泥塑等等。十字繡是近年來越來越火的一種群眾性藝術活動。很多人花很多時間、精力完成一件少則幾個月、多則幾年的“偉大”工程,實實在在地證明了人人都有審美表達的愿望、條件和能力。因為沒有人教大家怎么原創(chuàng),于是大家都在模仿現(xiàn)成的圖案,如果把這些模仿變成一個個原創(chuàng)作品,這場偉大的十字繡運動將會改變方向,變成有創(chuàng)造性的社會文化運動,甚至載入人類文明的史冊。
為什么是十字繡,不是繪畫和雕塑?與繪畫、雕塑不同,纖維藝術沒有從學院體系中做等級界定,不管你是學過美術的,或者是沒有學過美術的,只要你做得好,然后通過一個有影響的甚至是帶有學術品牌的展覽活動,引起評價和認同,就可以讓一些普通的人,即非藝術家成為藝術家。
我常和身邊的老師一起探討纖維藝術的教學情況,纖維藝術教學不應是閉門授課的模式,而是搭建有藝術高度的學術平臺。學生在國際展覽的參與中,擁有廣闊的藝術視野,同時加強了與其他藝術院校的交流,這樣才能將教育、教學推到更高的層次。現(xiàn)在全國有100多所院校開設了纖維藝術專業(yè)或課程,包括師范院校、職業(yè)大學和中專等,可以讓不同的生源走進這個領域。纖維藝術的職業(yè)教育讓很多女孩找到了自己的歸宿。如遍及全國的十字繡,不論什么年齡和職業(yè),喜歡十字繡的人越來越多,甚至形成無形的產(chǎn)業(yè),原因在于人們需要一個非常適合自己表達的方式,通過這種方式進行審美情趣的表達,或精神的寄托。
《中國美術》:纖維藝術的這種特殊性,賦予了學生和藝術家無限的自由,那么,在教學中如何把握這種“自由”呢?
林樂成:給學生越多的自由對任課教師來說難度越大。不是固定的標準,不是固定的模式,甚至學生在生活中或者是市場上找到的材料,老師都沒有見到過。所以,老師要跟同學一起認識新的材料,研究新的材料,探討這種材料怎么變成一種新的視覺表達。只有一點作為老師始終是有主動權的,即審美的經(jīng)驗。無論什么樣的形式或媒材,從審美表達以及經(jīng)驗上來分析還是很重要的。教學中針對不同的對象,根據(jù)不同的材質(zhì),還有不同的技法,往往是靠長期積累的審美經(jīng)驗與學生們進行分享。同時,學生也有自己很個性化的、很特別的感受,在不固定的狀態(tài)之中,最后產(chǎn)生一個有形有色也很特別的作品。如在學生作品中,以絲瓜瓤為材料進行創(chuàng)作并沒有人做過,而在我們實驗室中,學生會把它一會兒變成平面的,一會兒變成立體的,一會兒又做成燈箱,一會兒變成裝置等等。再如干燥劑袋,屬于紙媒材,學生把它一個一個組合起來形成一個人的胸像,里面加上燈光,是雕塑,也是裝置。作品在似與不似之間,這個過程中,作者是在完成從已知中探索未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是沒有結果的,有結果的是成型了,甚至獲獎了,或是被拍賣了。干燥劑那件作品在巴西圣保羅雙年展上被收藏了。三、纖維藝術的教學方式以及材料、展示方式與傳統(tǒng)手工藝在教學中的地位
《中國美術》:一般的美術教學課程是上課之前老師給學生放一些幻燈片,針對幻燈片進行講解。老師會讓學生收集資料,無論是材料的選擇,還是制作的技法,都要形成方案,最后通過幾次方案的探討形成一個作品,您的課程中也是這樣的流程嗎?
林樂成:不完全是這樣。當每一個同學走進纖維藝術實驗室時,即便老師不講,學生在這個空間中就能有很多感受、產(chǎn)生聯(lián)想,甚至很快進入創(chuàng)造表達的階段。因為在纖維藝術實驗室中,纖維藝術作品隨處可見、可觸,這些代表性的作品可以變成個案研究,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作品可能比幻燈片講課作用更大。
《中國美術》:尋找到合適的材料對于纖維藝術家來說是件幸福的事情,您怎樣看待材料在纖維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性。編織、纏繞等傳統(tǒng)手工藝在纖維藝術實驗室里處于什么地位呢?繪畫的造型基本功和審美能力對創(chuàng)作纖維藝術有具體的幫助嗎?
林老師:對于纖維藝術家來說,材料可能是第一位的,但是對于不搞纖維的人,包括選修課程的學生或者是跨界的藝術家,他們看重的是纖維材料、工藝等方方面面綜合而成的視覺表達。纖維藝術家對材料特別鐘情,強調(diào)材料的重要性,因為他使用了某一種材料找到了藝術的感覺,找到特別適合他表達的語言,即纖維藝術的形式語言。表面上,纖維媒材與眾不同的特質(zhì)是其柔軟的、溫暖的、親切的、自然的屬性。但本質(zhì)上來說并非如此。纖維藝術和繪畫、雕塑一樣,也有思想,也有情感,同時也有技術
纖維藝術特有的技術,不僅有平面的,也有立體的,還有空間等等。它是一種造物形態(tài)的審美表達。纖維藝術仍是一種工藝美術,一個造物的過程,所以造物的本質(zhì),是表現(xiàn)物質(zhì)美的,同時傳達精神性。
關于纖維藝術中的傳統(tǒng)技法,我們一直沒有放棄,比如高比林(Gobelin)這種傳統(tǒng)技藝,它屬于編織中的繪畫,能讓學美術專業(yè)的學生發(fā)揮他的特長,也很適宜于社會應用,因為符合人們所習慣的繪畫欣賞。把纖維變成編織的繪畫,也能顯示這種技術的難度和高度,所以我們一直堅持這種訓練。很多同學也很鐘情這種技法,做得很好。一種非常經(jīng)典的工藝做到了極致能給人帶來審美的愉悅,也能帶來極大的肯定和認同。像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王國利做的兵馬俑和老林的肖像,是高難度的傳統(tǒng)技藝表達,遠看像國畫或油畫,走近一看,不是畫的是織的,于是人們對編織的技藝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
對于綜合媒材的技法則是因人而異的,甚至從來沒有過的方法,這里的技法教學不重要,重要的是創(chuàng)意表達、創(chuàng)新思維。比如一個普通的生活實用品,但你能把它變成一種純藝術的表達,比如現(xiàn)成品創(chuàng)作,這類創(chuàng)作常常很成功。但在教學中,我們盡量避免把現(xiàn)成品當成現(xiàn)成品進行排列、組合,從而變成純粹的欣賞品,這樣太牽強、太直接、也太容易了。現(xiàn)成品的創(chuàng)作應該把已知的和原有的改變,形成自己的見解、訴求,而不是將現(xiàn)成品進行直接挪用變成裝置。比如王建的《子日》,將現(xiàn)成的干燥劑袋當成非常微小的元素,進行密集的排列和造型,變成一個肌理特別的發(fā)光的人的形象。這種創(chuàng)意表達可以讓觀眾在參觀的過程中突然發(fā)現(xiàn)某一件現(xiàn)成品是他們非常熟悉的,驚訝之后有一種欣喜,甚至自己也想做,因而產(chǎn)生一種審美的導向性,帶來觀眾的參與互動。
相較于高難度的技藝表達,沒有太多工藝技術含量的創(chuàng)意表達,也會讓人們喜愛,因其在創(chuàng)意上就已經(jīng)與眾不同了。一些作品在展示空間中,用一根根懸垂線排列,沒有特別的技術和材質(zhì)要求,但往往很能打動人,因其在空間中不僅給人們帶來了視覺感受,還有生理、心理的感受。所以,纖維藝術,有的源于創(chuàng)意,有的源于技藝,還有的源于展示。
《中國美術》:空間賦予纖維藝術作品新的生命力。
林樂成:對。此外,還有觸感。纖維藝術是可以觸摸的,觸摸帶來了親切、溫馨,或是某種聲響,如密集的琴弦。與不能觸摸的國畫、油畫不同,纖維藝術可觸可感,是拉近人的藝術。
能拉近人與人之間感情的藝術,我覺得不應該有高低之分,應該從審美上引起共鳴。以“從洛桑到北京
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為例,無論是中國的評委,還是外國的評委,都是站在藝術的高度來選擇、判斷、評價參展作品。這樣的結果是公正的、專業(yè)的,又不是以藝術的技術性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如第七屆雙年展中唯一的金獎作品《荷韻》,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洪興宇與其研究生丁劍欣提供創(chuàng)意設計,并指導河南汴繡作坊的殘疾人工匠制作而成。作者將汴繡的針法在《荷韻》中表現(xiàn)得十分自由、靈活、簡潔,而且更容易讓殘疾人工匠掌握。第七屆雙年展評委、日本纖維藝術家福本繁樹(Fukumoto Shigeki)稱此件作品:“用當代藝術設計的表達方式闡釋傳統(tǒng)刺繡工藝,相對于眾多參展的刺繡作品,讓人們獲得輕松、自然的感受,同時又能恰到好處地體現(xiàn)傳統(tǒng)刺繡的材質(zhì)美,且視角很新?!薄皬穆迳5奖本獓H纖維藝術雙年展”最終評出來的金、銀、銅獎往往都是從創(chuàng)意或從作品成型過程中所達到的一種極其特殊的視覺效果。因而,一種新的視覺審美是不是能夠從纖維藝術中找到?美國評論家韋斯利·帕克(Wesley Pulkka)博士把纖維藝術這種實驗性的探索看做全球視覺審美的一種嘗試,可以作為視覺審美領域研究的課題?;仡櫄v屆雙年展的作品,還會出現(xiàn)在繪畫性展覽、雕塑性展覽、當代藝術展覽、生活藝術展覽,還有工藝美術的展覽上。從全國美展入選及獲獎作品數(shù)據(jù)來看,纖維藝術有的作為壁畫,有的作為工藝美術,有的作為服裝,有的作為雕塑,有的作為當代設計,還有作為綜合材料作品,因而在十二屆全國美展的獲獎作品中最有亮點的是纖維藝術。從大視覺美術的角度看纖維藝術,可能做到了其他藝術形式和門類沒有意識到的東西。
四、纖維藝術展覽在國內(nèi)外的發(fā)展情況
《中國美術》:“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至今已經(jīng)辦了8屆,影響可謂巨大,您作為策展人,接觸了許多國家的纖維藝術家。
林樂成:是的,他們是一群可愛的人?!皬穆迳5奖本?/p>
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是目前同領域最大的學術交流平臺,它的藝術品質(zhì)和學術高度不僅是中國纖維藝術家提升起來的,更是由世界幾十個國家、幾十所院校的藝術家、藝術理論家等這些已經(jīng)走在世界當代藝術潮流前面的人帶動起來的。他們不僅是纖維藝術家,更是一個個非常有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比如美國的瓊·舒爾茨既是一個在綜合媒材藝術領域的先鋒藝術家,還是一個詩人、策展人。韓國的纖維藝術家鄭璟娟不僅是弘益大學的教授,還把纖維轉(zhuǎn)換成雕塑,她的很多個展都以當代藝術出現(xiàn)在各大媒體上。同樣,韓國的纖維藝術家宋繁樹的作品常常出現(xiàn)在高大的建筑空間中,成為公共藝術與裝飾藝術非常有影響的代表。因而,“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作為一個有高度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并沒有將纖維藝術的界限界定得非常清楚,它的邊緣其實是很模糊的,這也擴展了包容性、創(chuàng)造性、實驗性的空間。不過,“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的宗旨是非常清晰明確的,就是延續(xù)洛桑雙年展的精神。通過這樣的學術平臺,我們的教學能夠和學術品牌捆綁在一起。每屆雙年展都能給中國的纖維藝術家和教學帶來新的藝術成果、學習經(jīng)驗及人脈資源等等。纖維藝術的國際團隊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是流動的,有離去的,有放棄的,有不斷加盟的,不斷有新鮮血液注入,特別有生氣活力。因而,“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無論在中國的哪個城市舉辦,最大的受益者都是中國的纖維藝術家。中國纖維藝術起步很晚,但發(fā)展很快,短短十幾年就發(fā)展成為“中國當代纖維藝術世界巡展”,形成了讓外國藝術家非常羨慕、佩服的一個團隊??梢哉f,纖維藝術世界巡展是除了中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做到的,這不僅有中國政府的支持,還有近百所院校的支持。
《中國美術》:其他國家的纖維藝術教學和展覽發(fā)展得如何?
林樂成:據(jù)我所知,波蘭在做一個同樣有國際影響力的纖維藝術展,即洛茲紡織與壁毯藝術三年展。他們從20世紀60年代一直舉辦至今,到今年已經(jīng)是15屆了,已經(jīng)做了45年展覽,影響很大?!奥迤澣暾埂迸c“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都是以紡織、編織、纖維為主的參展作品,不同的是,“從洛桑到北京
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還有很多綜合材料作品,特別是跨界藝術家的作品?!奥迤澣暾埂焙苌俪霈F(xiàn)跨界現(xiàn)象,因為他們認為跨界就不專業(yè)了,他們強調(diào)經(jīng)典的重要性、專業(yè)的唯一性,排斥大眾化?!奥迤澣暾埂钡淖谥家氖墙?jīng)典而非大眾化,而“從洛桑到北京
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既有經(jīng)典的,還有大眾的、綜合的傾向。與“洛茲三年展”的邀請制與推薦制不同,“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面向所有喜歡纖維藝術的人,所有人都有資格、有條件、有理由自愿報名參加,因而出現(xiàn)了一批又一批新人新作,產(chǎn)生了一個又一個亮點,讓每一屆的特點都不同。
我們常說,人人都是藝術家,纖維藝術無門檻,纖維藝術無界,是想讓纖維成為更多人接觸的藝術,讓人們覺得藝術并不那么神秘,藝術也是很容易掌握的,哪怕從掌握纖維這門藝術開始。實際上,纖維不重要,重要的是藝術。所以,“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不僅包括壁毯、紡織,也包括竹柳藤草,甚至金屬絲等。沒有對纖維材料的過分限定,就能讓纖維藝術變得豐富多彩、五花八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中國的纖維藝術還有一個龐大的相關產(chǎn)業(yè)鏈,新成立的中國工藝美術協(xié)會纖維藝術專業(yè)委員會,一半的成員來自產(chǎn)業(yè)界,有家紡、地毯,還有竹柳藤草,甚至家具、燈具等各種生活用具產(chǎn)業(yè)的從業(yè)人員。只要用柔軟的纖維材料做成的產(chǎn)業(yè)產(chǎn)品,都能成為纖維藝術領域重要的組成部分。纖維藝術不僅是藝術家的作品,也存在于大量的生活實用品中,在人們的使用過程中獲得審美相關體驗。
纖維藝術在中國能夠越做越大、越做越好,不僅有龐大的相關產(chǎn)業(yè),還有廣大社會的參與和支持??赡?,只有中國能做到這一點。
《中國美術》:相信纖維藝術會在中國有美好的未來,也感謝您接收雜志的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