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團
前些日子,武漢市針對今年上半年政府的工作舉行了第二場電視問政活動,這次活動首次將鏡頭對準了該市各區(qū)的村級基層組織。村委會大門緊閉、書記每周只上兩小時班、冒領村民補償款……面對暴露出來的村級基層組織渙散的狀況,被拷問的各區(qū)書記紛紛作出堅定的承諾。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須要親口嘗一嘗。”這話說得沒錯。聚光燈下的“電視問政”之所以頗受公眾的關注,關鍵是它打破了以往“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圈內人”組織考核評價模式,電視、網(wǎng)絡的開放性、即時性特點不但拓寬了公眾的參與監(jiān)督渠道,還使公眾、媒體的監(jiān)督“無所不在”。但是,電視問政真能擔當起權力監(jiān)督的重任嗎?
盡管在電視問政上武漢市的做法確實具有超前性和示范性,尤其是在治理庸懶散奢方面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從當晚播放的督查人員和媒體明察暗訪的電視短片看,武漢1800多個農(nóng)村基層組織普遍存在著不作為、亂作為亂象,個別“老大難”的問題“問政”了一年又一年仍頑癥難除。當然,武漢市敢于把問題公之于眾,這至少是一種為政的自信,是一種為政的自覺。如果通過“電視問政”這一載體,“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人民群眾的氣消了、心順了,那么他們能不給黨和政府的干部們打一個合格的分數(shù)嗎?所以,檢驗電視問政的成效要看人民群眾的態(tài)度,群眾滿意與否是檢驗官員成績的試金石。
“是騾子是馬還得拉出去遛遛?!闭\然,“電視問政”搞得再紅火、再有聲有色也得解決實際性問題。如果依然停留在“背臺詞”或根本不解決什么實質性問題的層面,這種做法終將是曇花一現(xiàn)的“政治秀”。事實上,在以“村級基層組織如何堅強有力”為主題的“電視問政”中,現(xiàn)場群眾代表給參加“期中考”的各縣市區(qū)書記亮出了齊刷刷的“哭臉牌”,其目的既不是為了讓官員“不知所措”和“流汗”,更不是想讓官員丟人,而是想讓官員們能更“接地氣”,能更主動放下身段、放下架子,接受質詢、直面問題。
政務誠信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關鍵?!芭c社會信用體系的其他重點領域相比,政務誠信建設顯得更為迫切?!币蝗鐕倚姓W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龔維斌所言,電視問政不能“一問了之”。我們的政府應該是一個誠信的政府,“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應當是黨員干部的誠信底線,承諾過的事一定要履行。如果確實由于客觀原因一時無法履行,也要耐心解釋。此外,紀檢監(jiān)察機關及司法機關也應當依法追究黨員干部不兌現(xiàn)承諾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