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毛毛》:一部寓言體童話對現(xiàn)代 時間觀的折射與反思*

2015-12-10 02:56:21
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3期
關鍵詞:恩德毛毛勞動

寧 嫻

[天津師范大學,天津 300387]

《毛毛》:一部寓言體童話對現(xiàn)代 時間觀的折射與反思*

寧 嫻

[天津師范大學,天津 300387]

《毛毛》;米切爾·恩德;童話;現(xiàn)代時間

《毛毛》是一部蘊含深刻哲理的童話經(jīng)典。作者米切爾·恩德將對時間意義的探尋視為創(chuàng)作主旨。他懷著對人類命運的深深憂慮,描述了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對時間觀的扭曲,使人們錯覺自己缺少時間,從而喪失了對生命的豐盈感受,變得冷漠、麻木、空虛。為了論證《毛毛》作為一部現(xiàn)實批判作品的經(jīng)典意義,本文借助馬克思的經(jīng)濟學哲學理論,并輔之以現(xiàn)象學的觀點,對故事中的現(xiàn)代時間觀做出了三個層面的解讀:一是現(xiàn)代社會的時間貨幣化傾向;二是異化勞動視角下時間的扭曲;三是時間主觀性維度的確認。

米切爾·恩德是20世紀德國最優(yōu)秀的童話作者,《毛毛》是他的扛鼎之作。作品于1973年甫一推出,便獲得了巨大成功,迄今已被翻譯成39種文字。恩德的官方網(wǎng)站也是以作者親自為《毛毛》手繪的故事插圖作為動態(tài)背景。

《毛毛》作為一部幻想體童話之所以引人矚目,在于它包含著運用哲學、社會學、政治經(jīng)濟學維度對現(xiàn)代人生存狀態(tài)的探索。它不只是面向青少年讀者的作品。如同其他經(jīng)典童話作品一樣,它還是一部引發(fā)成人深思的作品。事實上,在恩德借《火車頭大旅行》(又譯《小紐扣吉姆和火車司機盧卡斯》)成名后,他一直抱有這樣的文學報負——建構(gòu)一個統(tǒng)一的童話世界,這個世界不見得與現(xiàn)實直接關聯(lián),卻以現(xiàn)實問題為投射。[1]他在此后的短篇作品中做過一些嘗試,但無疑,《毛毛》是體現(xiàn)這種文學關照的最成功的作品。評論家指出,在充滿奇思妙想的幻想場景之外,“恩德作品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為人類擔憂的情懷和用形象化語言表現(xiàn)深刻哲理的的才能。[2](再版序)

文藝作品從不乏深刻的哲思,童話作為其中的一支亦是如此。錢鐘書在寫給胡喬木的信中曾指出,哲學思維往往以感性為先導,發(fā)端于文學。文學與哲學思想呈現(xiàn)為“交煽互發(fā)”狀態(tài)。[3](P244)如果說米切爾·恩德在德國青少年文學界的嶄露頭角之作《火車頭大旅行》仍帶有十分的童稚氣息,《毛毛》顯然已有不同。在這部童話中,作者以淺易、感性、充滿幻想的描述方式,懷著對人性的充分體察和對人類命運的深切關懷,描述了現(xiàn)代社會的危機——工業(yè)文明造成的“異化”使人們錯覺自己缺少時間,從而喪失了對生命的豐盈感受,感到孤寂、空虛和冷漠。與恩德合作出版此書的蒂奈曼出版社社長漢斯于爾格·維特布萊希特不僅將《毛毛》視為充滿生命自覺的浪漫主義作品,同時還是一部蘊含著制度批判的政治小說。[2](前言)

《毛毛》的創(chuàng)作主旨是對時間意義的探尋,即如故事的副標題“時間竊賊和一個小女孩的不可思議的故事——小女孩替人們找回了被竊走的時間”。這部作品是恩德旅居意大利時寫就的。因此,開卷便能感受到濃郁的意大利人文風情。故事從一個偏僻的、廢棄的古羅馬露天劇場開始。毛毛,一個瘦弱的流浪女孩在這里安了家。她身世不明,亦沒有受過正式的學校教育。有趣的是,雖然她看起來不過八九歲,但她說自己大概有一百歲。這說明她對以數(shù)字表征的時間概念毫無了解。附近的居民善良地接納了她,并接濟她生活的必需品。憑借自己善于傾聽的特質(zhì),毛毛逐漸成了凝聚周圍人的社交核心。由于有了毛毛,人們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密和諧。然而,灰先生的出現(xiàn)卻讓人們的生活蒙上了陰影。他靠著巧言令色,制定周密的計劃,巧取豪奪人們的時間。在灰先生的作用下,人們逐漸耽于物質(zhì)欲望,生活壓抑沉重,人際關系疏離。這是恩德對現(xiàn)代社會危機的影射。為了幫助她的朋友們,拯救這個世界,毛毛作為唯一能夠阻止灰先生的人,在烏龜卡西歐佩亞和時間分配者侯拉師傅的幫助下,與灰先生們展開了一場斗智斗勇的角逐。

由此,欲想領悟《毛毛》對現(xiàn)代性反諷的真意,必須要從把握書中的時間概念開始。本文將從三個層面對故事中的時間概念進行分析:一是現(xiàn)代社會的時間貨幣化傾向;二是異化勞動視角下時間的扭曲;三是時間主觀性維度的確認。整體上,本文主要借助了馬克思的經(jīng)濟學哲學理論框架,對現(xiàn)代時間金錢化、物質(zhì)化的特性進行分析。另外,涉及時間主觀性的層面,本文則輔之以現(xiàn)象學的觀點予以說明。無論如何,本文以為,只有從對故事中時間邏輯的分析入手,我們才能理解恩德在《毛毛》中反復吟誦的“時間就是生命,生命在人心中”。[2](P57)

一、“時間就是金錢”是現(xiàn)代社會的迷思

工業(yè)社會的機械化大生產(chǎn)是現(xiàn)代時間觀的起源。機器生產(chǎn)的標準化特性,如操作規(guī)程、生產(chǎn)周期標準、產(chǎn)品標準等,不僅貫穿著整個生產(chǎn)過程,也深深影響了人們對勞動的態(tài)度。人的勞動逐漸被作為無差別的、同質(zhì)的、均勻的對象進行衡量。具體勞動被普遍化、抽象化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即“現(xiàn)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chǎn)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時間”,成為勞動的標準。[4](P152)

在社會現(xiàn)代化方向上,現(xiàn)代時間的核心即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盁o盡頭勻速流逝的現(xiàn)代時間之所以充滿意義,是由于作為現(xiàn)代時間單元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其每一操作周期都以特定目標為終點,從而無窮量地以微觀時間單元重復與強化著線性-目的性地宏觀歷史信念?!盵5](P20~33)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止成為工業(yè)生產(chǎn)中勞動時間的衡量標準,還逐漸發(fā)展為整個人類生存領域時間的度量尺度。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作用下,時間帶有了可計量的、勻質(zhì)性特點,以機械時鐘的秒、分鐘及小時來計算。此外,凝結(jié)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作為衡量商品價值的標準,與金錢作為商品交換流通一般等價物的角色聯(lián)姻,使“時間就是效率”、“時間就是金錢”成為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的口號。

在《毛毛》一書中,恩德正是在現(xiàn)代時間觀的基礎上,通過將時間貨幣化,即將時間同人們的金錢物欲相結(jié)合,才破解了寫作《毛毛》時面臨的創(chuàng)作難題?!睹返膶懽鬟M展緩慢,共耗時六年,為此,恩德解釋道,雖然自己早已完成了人物的設定和部分章節(jié)的寫作,但是他卻一直無法為故事確定一個合理的基本邏輯原則:如果灰先生能夠偷走所有人的時間,為什么毛毛卻是個例外?最終,他找到了答案:“灰先生只能從那些試圖儲存時間的人們那里偷走時間。如果人們只是任憑時間自然流逝,不去刻意把握,你的時間便無法被竊取。這就是我為何想到了‘時間銀行’這個概念,并借此讓整個故事順理成章”。[1]因而在故事的開篇,毛毛就被設定為一個物質(zhì)欲望極低的、善于傾聽并樂于花時間與朋友相處的形象。

將時間視為可以儲蓄的,這是時間貨幣化的表征,它將時間涂抹上了金錢的色彩。在恩德看來,時間是可以儲蓄的枯萎生命。對于人而言,時間作為生命的贈予,當然無法儲蓄。時間儲蓄銀行所帶來的時間以利息方式的增值和加倍返還只是時間代理人灰先生誘騙人們上當?shù)幕ㄑ郧烧Z。

在灰先生游說中,時間是可以存儲的,存儲的利息會帶來時間的增值,這恰是金錢的特性。時間銀行的代理人灰先生向理發(fā)師弗西先生如此解釋時間儲蓄的規(guī)則,“如果您五年之內(nèi)不把您存的時間取走,那我們就再付給您同樣多的時間,您的財產(chǎn)將每五年翻一番……假如您二十年前就開始每天節(jié)省兩個小時,那么您到六十二歲時,即四十年以后,就會有原來數(shù)目的二百五十六倍時間供您使用?!盵2](P65)當然,這是一種無法兌現(xiàn)的欺詐。

值得注意的是,灰先生在上述這段話中展現(xiàn)出無比精于算計的嘴臉。“務求精確”的計量本質(zhì),在西美爾看來,是現(xiàn)代理性的標志性特點。“用表來確定抽象的時間,如同用金錢來確定抽象的價值,提供了一種進行劃分和測量的最詳盡和最可靠的圖式,這一圖式為接受它的生活內(nèi)容,至少為這些內(nèi)容實踐的和外在的安排,賦予了否則就會無法達到的透明性和可計算性。”[6](P41)抽象、透明、便于計算是金錢與現(xiàn)代時間的共同特征,從而也印證了二者在一定意義上的同構(gòu)性。

故事中所交代的事實是,被節(jié)約的時間去而不返?;蚁壬强恐橙藗儽桓`取的時間生存。時間如同絢爛的花朵,只盛開綻放于人們的心中,一旦被灰先生所攫取,便會僵死?;蚁壬谩白陨砩l(fā)的寒氣”將花瓣冷凍、晾干,制成雪茄煙。他們靠吸食雪茄中殘存的時間過活,否則就會灰飛煙滅。

那么,如果人們無法通過時間儲蓄實現(xiàn)時間本身的加倍報償,人們拼命節(jié)省時間,到底能帶來什么呢?答案就是金錢的回報?!半m然那么節(jié)省時間的人比住在圓形露天劇場廢墟附近的人穿得更體面,錢掙得更多,可以大把大把地花錢,但他們的面孔卻是陰郁的、疲倦的、痛苦的,眼神也是冷漠的。”[2](P69)作為時間銀行代理人的灰先生,帶有了一絲幽幽的資本家的氣味,他們其實是通過提高工作效率相對延長勞動時間,以及壓縮閑暇時間絕對延長勞動時間的方式,對人們的生命力進行壓榨。

人所能支配的時間是有限的,這源于“人生有涯”以及人生需求的多樣性。因此,時間是一種稀缺的資源。人必須做出取舍:如何分配和利用自己的時間?現(xiàn)代社會對物質(zhì)欲望的鼓吹使人深陷消費主義囹圄,人們想要擁有更多的金錢以滿足自己不斷膨脹的欲望。于是,時間分配的天平便向工作時間傾斜,人們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勞動,以賺取更多的收入。功名利祿成為衡量時間價值,甚至是人的價值的唯一標準,生命本應具有的豐富而自由的體驗則被消解。

綜上,雖然恩德并未在嚴格意義上運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概念來看待時間與金錢的關系,但是現(xiàn)代時間所具有的精確性、勻質(zhì)性、可計量性確實可以借由馬克思政治經(jīng)濟學的觀點得以很好的說明。正是在現(xiàn)代時間觀的意義上,時間才帶上了可以儲蓄的貨幣化特征。以金錢維度看待時間使時間脫離了屬人的屬性,勢必造成生命力的枯竭。試圖花費更多的勞動時間來填補物質(zhì)的欲壑,卻仍然感到“心灰意懶”、“百無聊賴”,這就是恩德筆下現(xiàn)代社會人的普遍病征。

二、異化勞動對生命的僭越與休閑時間的物質(zhì)化

異化勞動使勞動喪失了自由、自主的特性。喪失了自由意志的勞動,使生活本身淪為生存的手段?,F(xiàn)代工業(yè)文明將人抽打著,像個機械旋轉(zhuǎn)的陀螺。如前所述,人們在這種枯燥的、無意義的工作中精疲力竭,出賣自身以換取金錢作為勞動的報酬。貨幣作為獲得他物的手段,本是通向人生最終價值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卻成為現(xiàn)代人追求的首要目標?,F(xiàn)代人在對人生意義的追尋過程中止步于此,將在生活中獲得幸福與賺取金錢等價看待。[6](P10)沒有意義,生活僅是活著而已。生命變成一場以死亡為盡頭的茍延殘喘。

在馬克思看來,勞動異化或曰外化的表現(xiàn)之一,反映在勞動脫離了人的本質(zhì),“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fā)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7](P54)勞動成為被迫強制的苦役,它剝奪了人的自主性,將人的個體性和獨特性從中剝離,從而人的生命受到異化。

生命的異化,不僅體現(xiàn)在勞動時間上,還表現(xiàn)為閑暇時間或曰自由時間的異化。*休閑既可被譯作free-time,也可被譯作leisure,因此本文將在同等意義上使用“閑暇/休閑時間”和“自由時間”。以馬克思的理論,自由時間(free time)即非勞動時間,包含兩部分:用于娛樂和放松的時間,以及用于智力和精神上自由掌握的時間。在自由時間里,人們“通過一定的休閑活動達到一種閑適的精神狀態(tài)或獲得更好的自我發(fā)展”。[8](P26-30)相較勞動時間而言,自由時間本應是個體可以自由支配的、富于感性的時間,然而在現(xiàn)代社會時間貨幣化的影響下,自由時間不僅更多地讓位給勞動時間,連自由時間本身也帶上了銅臭味。人們不僅樂于為增加休閑時間的消費品,如提高日常生活效率的家用電器、半加工速食、快餐買單,甚至消費本身也成為一種重要的休閑方式。休閑是為了消費,消費是為了放松,如此反復。消費文化牽引著大眾,人們成為盲目的跟風者,喪失了判斷力,甚至創(chuàng)造力。從自由時間的創(chuàng)造性意義出發(fā),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呼吁人們成為生產(chǎn)者,而不是消費者。[9]人們本應將休閑時間用于更加自由的、個性化的發(fā)展,充實人生價值和意義,卻淪為物化休閑時間的奴隸。

在故事中,恩德首先從人們對縮短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癡迷,即對工作效率的片面追逐所造成的勞動異化進行了刻畫。泥瓦匠尼科拉告訴毛毛,如果不借酗酒麻木神經(jīng),自己簡直無法繼續(xù)工作下去。他的勞動成果,那些建筑不是宜居的,對效率和利潤的追求壓倒了一切。尼科拉說:“我只是掙錢,除此之外,就什么也沒有了。是啊,時代在變。過去我根本不是這樣,那時候,每當我看到自己蓋的房子,總是感到很自豪??墒乾F(xiàn)在……等我掙夠了錢,我就放棄這個工作,干別的去。”[2](P79)異化勞動沒有帶來自我滿足感,也無助于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反而加劇了生存異化的感受。當金錢報酬成為勞動第一位的、也是唯一的目標,生命的蒼白不言而喻。

真正的屬人的勞動是建立在人對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它是人生意義探尋旅程的一部分。它是內(nèi)向性的、極富個性化體驗的、發(fā)現(xiàn)性的、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恩德借助清道夫老貝波的形象對此予以了說明。老貝波熱愛自己的工作,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工作是有意義的。他也能夠把握生活的節(jié)奏,不被繁重的勞動所役使。他說:平緩的工作節(jié)奏讓他感到愉悅,追求效率所帶來的工作緊迫感只能帶來焦灼和沮喪的情緒。他對毛毛說,“有時候,我看著前面那很長很長的街道,會覺得那條路長得可怕,于是心里就想,這條路一輩子也掃不完??!于是我就開始快掃,越掃越快。可是,我有時抬起頭看看,覺得前面的路還是那么長,簡直一點也沒有縮短。沒辦法,我就加緊干,我甚至感到有些害怕,最后累得我精疲力竭,全身軟綿綿的,氣也透不過來,根本干不下去了?!盵2](P39-40)用生命的安然節(jié)奏來把握勞動,而非反其道而行之。如此,勞動不再是與他者的對抗,在勞動中便能感受生命之河的澄明,從而在馬丁·布伯所說的“我-你”相遇中認識世界、認識自己。

可是,在灰先生巧舌如簧的善誘下,人們陷入這樣的誤區(qū)。他們天真地以為:一位“真正的現(xiàn)代的人和先進的人”,等同于一位有工作和生活效率的人,并且通過工作獲得自我提升的重要性遠凌駕于享受閑暇生活。時間是稀缺的、寶貴的,瑣碎的家務、朋友聚會、生活的情趣愛好、靜思,甚至是維持人體生命必須的睡眠飲食都是對生命的浪費。用現(xiàn)代勞動時間衡量生命,是現(xiàn)代時間觀扭曲的體現(xiàn)。

灰先生給弗西先生算了這樣一筆時間賬:“據(jù)說,您和您的老母親生活在一起。您每天用整整一個小時陪您的母親,就是說,您坐在她身邊,與她談話,盡管她耳朵已聾,幾乎一點都聽不見了。這也是您丟失的時間,共五千五百一十八萬秒。另外,您還有一只多余的澳大利亞小鸚鵡,您每天侍候它大約要用去一刻鐘。算起來,總共是一千三百七十九萬七千秒?!盵2](P61)這些為生命帶來實感的自由時間,由于不能帶來功名利祿,都被視為對生命無意義的損耗。灰先生的循循善誘暴露出自己對時間的貪婪。他們自述是從“骨頭縫”里吸食“人們的壽命”,因為人們節(jié)省的全部時間,對他們來說已經(jīng)失去了。在恩德眼中,自由時間作為人類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一旦被侵占,就意味著生命力的萎縮與枯竭。

對時間充滿功利性的算計,自然也導致了自由時間的物質(zhì)化。恩德指出,對此感受最敏銳的是孩子。孩子清楚地感受到,父母陪伴自己成長的時間在減少,大人們不再有時間與自己溝通、嬉鬧。取而代之的,是電影、唱片、零花錢和貴重的玩具。休閑時間物化的觸角甚至已經(jīng)從成人世界探向孩童王國。甚至,連孩子的游戲也被“異化”了。孩童的游戲本來就是憑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如果可能的話,還有一些極其簡陋的道具即可,“只要有一兩個紙盒子,一塊破桌布,一個鼴鼠堆,或者一把小石子就足夠了。玩這些東西,他們可以展開豐富的想象力”。[2](P73)依照成人思維設計的精致玩具卻扼殺了孩子們想象力的空間,阻礙了小同伴間的交流合作。又譬如,為了誘惑毛毛,灰先生送給她了一個價值昂貴的布娃娃。這個體態(tài)、打扮極似芭比娃娃的布娃娃有著與芭比同樣的定位:她完美、惹人艷羨,她需要“更多的東西”來梳妝打扮,她也有一個男朋友。她機械地對毛毛重復說自己屬于她,“有了我,人人都會嫉妒你的”。即便是孩童的游戲,也已受到成人社會“炫耀性”消費的侵襲。消費成為一種符號,在大眾媒體的轟炸下,在周遭人相互攀比的刺激下,消費并且占有更多商品的欲望被無限激發(fā)出來,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獨特性,如智慧、情感、愛好、人際關系等都被消弭。除了生產(chǎn)者,消費者成為現(xiàn)代人的另一個重要“身份”。你是什么人,僅僅取決于你消費什么。消費文化是現(xiàn)代社會休閑時間物化痼疾的體現(xiàn)。

勞動本應成為人們可以從中獲得自我滿足感和社會認同感的自我實現(xiàn)的手段,然而異化勞動卻使勞動變成一種壓迫人的苦役。金錢成為勞動的唯一報償,對功名利祿的期求遮蔽了人們的雙眼,生命由之失色。甚至連休閑時間也被物質(zhì)欲望所熏染。陷入消費主義泥潭中的人們只有通過自我覺醒才能得到拯救,因為人們有能力將灰先生從自己寶貴的時間殿堂中驅(qū)趕出去,而那些代表著自由意志的時間花也本能地努力想要回到它所有者的心里去。

三、將時間視作生命是對時間主觀性維度的確認

關于“什么是時間”的思考,西方哲學史可以大致分為兩種不同的進路:強調(diào)時間的客觀外在性,或者堅持時間的主體內(nèi)在性。前者以牛頓為首的近代經(jīng)典物理學為代表,后者則以海德格爾等現(xiàn)象學派思想家為表率。

對于追求永恒之物的古希臘哲學家們來說,時間并不具有永恒的實體性,不過是實體運動的度量尺度。雖然亞里士多德察覺到主觀性對運動的參與,但他認為這不影響時間作為運動基質(zhì)(substrate)的地位。[10](P74-88)此種客觀時間觀,后來在經(jīng)典物理學體系的影響下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時間被視為絕對的、獨立的、勻質(zhì)的,是事物變化發(fā)展過程的容器。牛頓指出,真正的、絕對的時間“自身在流逝著,而且由于其本性而在均勻地流逝著,它可以名之為延續(xù)性”。[11](P26)客觀外在的時間觀排除了心靈的作用,因而是冰冷的,沒有人的地位。雖然我們不能否認其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有效性:如果沒有一個客觀統(tǒng)一的標準,社會就無法正常運轉(zhuǎn)。但是我們也無法忽視它的荒謬性。一個最基本的事實是,沒有主體參與,甚至知覺對象的同一性都無法得到肯定,更無法解釋物體的運動變化。就此,胡塞爾曾舉例道:一支粉筆,我們注視后閉眼,再睜眼,我們就有了兩種知覺,但是我們認為自己兩次看到的是同一支粉筆。否則,不同知覺得到的只是一堆無關聯(lián)性的零散材料。只有在主體參與的情況下,時間上分開的知覺內(nèi)容才能統(tǒng)一于同一個對象。[12](P10)康德也認識到了這點,他后來試圖從人的主觀能動性入手調(diào)和這個矛盾,但并未成功。在他的時空觀中,先驗直觀性與客觀有效性如一體兩面的硬幣,因此也未能在絕對意義上脫離牛頓時間觀的進路。

對時間主觀性的強調(diào),其實最早可以追溯到奧古斯丁提出的“時間的三維一體”。他強調(diào)真正存在的只是現(xiàn)在:過去的現(xiàn)在是記憶,將來的現(xiàn)在是期待,二者都是現(xiàn)在的變化方式。因此,時間是屬于心靈的,它并不能作為可測量的空間性存在。奧古斯丁對時間主觀性的強調(diào),后來在現(xiàn)象學哲學那里得到了繼承和發(fā)展。現(xiàn)象學要求以主體直觀經(jīng)驗為出發(fā)點來談論一切,因而現(xiàn)象學的時間只能是一種主體內(nèi)在體驗的時間。透過現(xiàn)象學極其繁復、晦澀的論證,有兩點值得注意:首先,時間是基于生命內(nèi)在的綿延感受,如胡塞爾的“純粹自我”的體驗之流;[13]其次,世界時間與心靈時間融合,如海德格爾的“此在”(Dasein)作為一種“在世界中的存在”(In-der-Welt-sein),破除了時間外在客觀性與先驗直觀性各執(zhí)一端的困局,使時間成為“此在”歷史活動的全部過程。[14]*在海德格爾看來,處于時間生成流變中的“此在”的三個基本特征:生存性、實在性、沉淪性,構(gòu)成了對存在總體的憂思,即“煩”(Sorge)。上述三個特征在不嚴格的意義上,分別對應時間化了的將來、已在(過去)、當下(現(xiàn)在)。在“時間性”的作用下,將來、過去、現(xiàn)在得以統(tǒng)一并組建“煩”的結(jié)構(gòu)的整體性。時間性是此在的一種動態(tài)的、趨于將來的歷史活動過程,是它源始地、自在自為超出自身的運行軌跡。時間性的提出,顛覆了將時間視為一種無始無終的現(xiàn)在序列,是對過去和將來的去蔽。原始的、本真的時間性的首要現(xiàn)象是將來。不過,離開我們自身的此在,時間仍將繼續(xù)前進,只有將來才是具有生存性的存在。在本質(zhì)上,這就是時間不斷走向自身的過程,或曰走向消解、虛無的過程。海德格爾“此在”思想反轉(zhuǎn)了西方傳統(tǒng)哲學對時間的理解:在以現(xiàn)在為中心的時間優(yōu)越性消失了,傳統(tǒng)的庸俗時間觀在時間的無化中遭到瓦解。參見余治平 “時間的哲學”.載于《東南學術》2002年第3期。綜之,針對人類的現(xiàn)實生活的“沉淪”,現(xiàn)象學所做的努力就是通過將時間立足于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以印證時間感性化、主觀化的特征。不過,海德格爾并沒有為如何從流俗的、科學的時間回復到歷史的、感性的時間提供現(xiàn)實生活的通路。馬克思的經(jīng)濟學哲學研究卻為之提供了可能的解決思路,即通過把感性的時間從強制性的、社會一般的抽象時間中解放出來以實現(xiàn)自由時間的涌現(xiàn)。在馬克思看來,這就是時間得以恢復生命活力、復歸人性的途徑。[15](P11-14)

對生命,對作為生命內(nèi)核的內(nèi)心世界的強調(diào)是米切爾·恩德所有作品一以貫之的主旨。他說:“忘記了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人也就忘記了自身的存在價值。內(nèi)心世界是外在世界的補充,我們必須去發(fā)現(xiàn)它,完善它。倘若我們不能經(jīng)常作心路之旅去找到這種價值,那么我們就真正迷失路徑了。”[2]這種對內(nèi)心世界的信念,在《毛毛》中體現(xiàn)為對時間主觀性感受的強調(diào):時間即生命之流,它是人們內(nèi)在感性的體現(xiàn)。在時間被抽象化、庸俗化的物欲世界里,內(nèi)心世界的敏感、豐盈是人們免于被其吞沒的力量。

首先,恩德對鐘表這一現(xiàn)代時間勻質(zhì)化、標準化、精確化的象征物進行了批判。他說:“為了測量時間,人們發(fā)明了日歷和鐘表,但這并不能說明什么,因為誰都知道,一個小時可能使人感到漫長無邊,也可能使人感到轉(zhuǎn)瞬即逝——就看你在這一小時里經(jīng)歷的是什么了?!盵2](P57)鐘表計量真的能夠客觀無誤地反映時間的快慢長短嗎?還是一種假象?人類時間的分配者侯拉師傅告訴毛毛,鐘表充其量只是人們心中時間粗陋的復制品。與其將之視作計量時間的精確工具,不如說它只是借助指針空間刻度的變化來衡量鐘表自身運動的速率。胡塞爾表示,體驗時間“以及它的現(xiàn)在、在前和在后的、通過它們具有確定樣式的同時性和相續(xù)性等等的所與性樣式,既未被也不應該被太陽的任何位置,鐘表或任何物理手段所度量?!盵13](P203)用物理時間衡量心靈時間的態(tài)度是愚蠢的,對于屬于體驗本身的時間,任何一種物理衡量手段都是無能的。對感性體驗帶來的時間感覺差異性的強調(diào),就是對時間主觀性的確認。

接下來,恩德以一則謎語揭示了時間延綿流變的歷史性特征。在侯拉師傅的幫助下,毛毛來到了時間的發(fā)源地“無處樓”。這個名稱意指時間的消解與無性。以海德格爾的思想觀之,時間脫離了“此在”,即人在世的存在,即失去意義、遁入虛無。在這里,侯拉師傅給她出了一道有關時間的謎題:

“家有三兄弟,

住在一屋里,

相貌雖不同,

區(qū)分卻不易,

乍看他們都差不離。

老大不在家,正在往家走。

老二不在家,剛剛出門去。

只有老三在家里。

老三排行雖小,

至關重要不可少。

因為老大變老二,

生出這位三老弟。

你想盯住看其一,

總是看到他兄弟。

現(xiàn)在誰能告訴我:

他們是一還是倆兒?

或者一個也不是?

他們都叫啥名字?

若能猜出這個謎,

你將認識三兄弟。

他們?nèi)齻€皆強大,

治國齊心又協(xié)力,

兄弟仨人合為一,

王國就是他們自己!”[2](P138-139)

經(jīng)過一番思索,毛毛解出了謎題的答案:將來是老大,過去是老二,現(xiàn)在是老三;時間是它們的王國,世界是它們的居所。借助這則謎語,時間的含義得到了進一步地闡發(fā)。將來、過去、現(xiàn)在,作為時間的三個維度密不可分地相互作用著,構(gòu)成時間的整體性。在海德格爾看來,將來、過去、現(xiàn)在三維的統(tǒng)一是透過“相互傳送”(Zuspiel)實現(xiàn),“相互傳送”為時間提供了一個此在的場,即人的在世的生活世界,這意味著本真的時間是四維的。[16](P16)其中,透過現(xiàn)在,將來和過去的重要意義得到了真正的承認。現(xiàn)在是時間的界點,它非封閉性地區(qū)隔了將來和過去,但它對時間整體性起到的作用是粘合性的,而非斷裂性?,F(xiàn)在是對過去的保留和對未來的預見,將來和過去都是通過現(xiàn)在來實現(xiàn)。不過,三個時間維度雖不是相互混淆的,但是每個時間維度又都是出離于自身,不斷地變化與轉(zhuǎn)換。“過去是一個已經(jīng)過去的將來和剛剛過去的現(xiàn)在,現(xiàn)在是一個最近的過去和已經(jīng)到來的未來, 未來是一個很快要到來的現(xiàn)在和已經(jīng)消失的過去。”[17](P49-52)最后,時間因人而存在。對時間的思考必然是立于人這一在世界中的存在。確實有過人不曾存在的時間,但是時間的這種客觀實在性不是時間意義之所依。時間的意義存在于人的生活世界,也就是說時間就是人的生命過程。

雖然,毛毛已經(jīng)解出時間的謎題,可是她仍然覺得無法把握時間的概念,如同奧古斯丁對時間的難言困惑。時間似乎是一種不證自明的存在,一個稀松平常的話題,然而“時間究竟是什么?誰能輕易概括地說明它?誰對此有明確的概念,能用言語表達出來?”[18](P242)時間是無比抽象、難以捉摸的,它無色無味,無形無影,然而唯有一點毛毛可以確認:時間是生命永恒的音樂,在自己的心靈深處鳴響。時間是人心中最原始的、本能的內(nèi)在體驗和不可抑制的生命的沖動。

既然時間意味著生命,那么一旦生命停止呢?毛毛又向侯拉師傅拋出了一個問題。侯拉師傅回答道,那么時間對你來說就停止了,“你就沿著自己的生命之路返回去了,一直回到一個又大又圓的銀質(zhì)大門前面,總有一天,你將從那個大門走進去。然后又從那兒走出來……不過那時候,你也就成了其中的一部分,你本身也就成了那許多聲音中的一種了?!盵2](P144)作為“小我”的個體的生命是有終結(jié)的,以死亡為指向。但是個體作為整個人類群體組成部分,則象征著不斷延綿和伸展的人類歷史。不過即使是人類的歷史,也呈現(xiàn)階段性的有始有終。時間絕不是一條單向前進的直線,而如同一種輪回,終將回到開端。一個階段的終止是對新的將來的預示,這才是歷史整體性的永恒。所謂的“返回”不是指倒退,而是借由循環(huán)再度到場,意味著本真時間的再度綻出。人在這種周而復始的關系中,也得以成就自己不朽的意義。

如此說來,個體生命的回返就是死亡。那么人應當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來應對可怖的死亡呢?侯拉師傅指出,如果人們認識到什么是死亡,那就再也不會對它感到恐懼,從而也沒有人能夠偷走他們的時間了。人生是“向死而生”的此在,即死亡是生命無一例外的未來。對未來的死亡知覺促使人們從外在化的時間之流中抽身,復歸主體自我的時間感知。對時間未來之死亡向度的知覺并非定會讓人陷于窘迫的恐慌感,而可能是昏亂頭腦的一劑“清醒劑”,“它促使人進一步期盼神圣者及天地人神協(xié)和共舞的境界中,進入與無限制追求經(jīng)濟增長迥異的新未來時間結(jié)構(gòu)”。這也就是海德格爾給將來以最重要的位置的原因,因為相較于當下的“沉淪”,“將來”意味著的是新的可能性。未來是不確定的、敞開的、有待發(fā)掘的。即使是被恩德賦予特異稟賦的“時間之龜”卡西歐佩亞,*無論是將時間視為“離弦之箭”還是“慢慢爬行的烏龜”,都反映了人們對時間不同的體驗。在《毛毛》中,恩德設定了一只能預先知曉半小時后事態(tài)的烏龜,雖然它不能通過預知來改變未來。并且,恩德還以烏龜為象征,傳達出“越慢就越快”的時間哲理。也只能預知半小時的將來。但是對有主動抉擇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人而言,非能確知的未來卻意味著新的希望。

機械勻速、空洞冷漠的時間是無人的,這是現(xiàn)代時間的特征。以海德格爾的視角,時間虛無的所指就是人的不在和虛位。如果以人的存在來看待時間,時間就不是永恒不變的流動,而是一個有始有終的過程。其中,向死而生的將來是最重要的維度,它賦予了時間人類歷史的意義。在現(xiàn)代社會中,時間呈現(xiàn)出普遍抽象化、科學標準化的特點。人們沉溺于當下的操勞感中,喪失了對時間的內(nèi)在感受而不自知。個體時間體驗的缺乏其實是自由喪失的表現(xiàn)。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為核心的社會公共時間接管和主宰了個人的私有時間,從而造成人的時間的異化。從而,時間回歸本真的希望就在于現(xiàn)代勞動時間被揚棄的將來,人能夠有充分自由的時間自我實現(xiàn)。就如馬克思所說的,“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人的生命尺度,而且是人的發(fā)展的空間”。[19](P532)只有到那時,人才能感受到心靈深處音樂的強勁回響。

《毛毛》是一部經(jīng)典,它的經(jīng)典性不僅在于其美妙奇幻的童話色彩,更為重要的是它透過對時間的哲學思考,揭示了現(xiàn)代社會人的精神危機。可以這樣認為,作者以時間作為闡發(fā)現(xiàn)代人生存困境的切入點,正契合了海德格爾的“一切存在之理解都必須以時間為其視野”。[14](P1)可惜的是,一種看似清淺、童稚的文體,盡管其中蘊含著值得品悟的深刻哲理,往往被某些自詡成熟、深刻的讀者和評論人嗤之以鼻。米切爾·恩德也曾因此而困擾沮喪。他說:“你可以選擇從其中任何一扇門進入文學沙龍:監(jiān)獄、瘋?cè)嗽?、甚至是妓院。唯獨兒童房的門是被鎖上的?!盵20]

不過顯然的是,初讀此書的青少年讀者是不能完全領悟《毛毛》其中的深意。如同卡爾維諾在《為什么讀經(jīng)典》一文中所指出的,人們年輕時,由于缺乏耐心、鑒賞能力和人生經(jīng)驗,從閱讀中汲取的價值并不多。但這并非讓我們放棄年少時閱讀經(jīng)典?!爱斘覀兂墒鞎r期重讀這本書,我們就會重新發(fā)現(xiàn)那些現(xiàn)已構(gòu)成我們內(nèi)部機制的一部分的恒定事物,盡管我們已回憶不起它們從哪里來。這種作品有一種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會被忘記,卻把種子留在我們身上?!盵21](P31)《毛毛》正是這樣一部作品:它能夠促使未成年人形成模糊的人生感悟,這種感悟潛移默化地在心中生根發(fā)芽,等待下一次重溫時綻放異彩。而本文也正是希望通過對故事的時間哲理的分析,確證《毛毛》不僅作為一部童話的深刻性和經(jīng)典性。

[1]Momo, Rome and A New Sense of Time [EB/OL]. 2014-09-13.http://www.michaelende.de/en/author/biography/momo-rome-and-a-new-sense-of-time.

[2]米切爾·恩德. 毛毛[M]. 李士勛譯. 南昌: 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2009.

[3]錢鐘書. 錢鐘書散文精選[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 2000.

[4]馬克思 .資本論(第一卷)[M]. 中央編譯局編譯.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

[5]尤西林.現(xiàn)代性與時間[J].學術月刊,2003(08).

[6]西美爾. 金錢、性別、現(xiàn)代生活風格[M]. 顧仁明譯. 上海: 學林出版社, 2000.

[7]馬克思. 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0.

[8]唐任伍.論時間的稀缺性和休閑的異化[J].中州學刊, 2004(07).

[9]宮崎駿:粉絲們在電車里撫摸著iPad像自慰[N/OL].2014-07-16.http://news.163.com/10/0716/04/6BMH1 FB0000 14AEE.html.

[10]尚杰.時間概念的歷史與被敘述的時間[J].浙江學刊, 2006(3).

[11]牛頓.牛頓自然哲學著作選[M]. 王福山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1.

[12]胡塞爾.內(nèi)時間意識現(xiàn)象學[M].楊富斌譯.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0.

[13]胡塞爾.純粹現(xiàn)象學通論[M].李幼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2.

[14]海德格爾. 存在與時間[M]. 陳嘉映, 王慶節(jié)譯.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1987.

[15]鄧曉芒. 馬克思論“存在與時間”[J]. 哲學動態(tài), 2000(6).

[16]海德格爾. 面向思的事情[M]. 陳小文, 孫周興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6.

[17]關群德. 梅洛·龐蒂的時間觀念[J]. 江漢論壇, 2002(05).

[18]奧古斯丁. 懺悔錄[M]. 周士良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6.

[1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 中央編譯局編譯.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20] Michael Ende and the Critics [EB/OL].2014-09-13.http://www.michaelende.de/en/author/biography/michael-ende-and-the-critics.

[21] 伊塔洛·卡爾維諾. 為什么讀經(jīng)典[M]. 黃燦然, 李桂蜜譯. 南京: 譯林出版社, 2006.

■責任編輯/林 麗

2014-05-07

寧嫻,女,博士,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本文受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項目號:14YJC880047)資助。

I106.8

A

1671-7511(2015)03-0091-08

猜你喜歡
恩德毛毛勞動
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四川恩德萊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
文章末尾畫只貓
婦女之友(2019年6期)2019-07-11 01:52:16
材料作文“以德報怨”“以直報怨”導寫
熱愛勞動
毛毛貓的日常
毛毛貓的日常
毛毛貓的日常
拍下自己勞動的美(續(xù))
黎川县| 石狮市| 南乐县| 金乡县| 罗城| 永嘉县| 瓦房店市| 泉州市| 青浦区| 彩票| 怀集县| 抚宁县| 新建县| 聂拉木县| 上饶县| 攀枝花市| 观塘区| 虎林市| 延津县| 周至县| 革吉县| 肃宁县| 阜康市| 木里| 乐业县| 麻栗坡县| 巩义市| 临海市| 凤山市| 峨眉山市| 赤壁市| 莆田市| 洱源县| 三都| 卫辉市| 定安县| 涿鹿县| 肥东县| 英山县| 洛阳市| 方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