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烈紅
(武漢大學 文學院,武漢 430072)
自北宋開始,文獻中可見一種奇特的組合——“何莫非”。本文對這一組合進行討論,就其語義功能和句法特點、發(fā)展歷程、內(nèi)部構成和生成機制略陳管見。
北宋時,文獻中出現(xiàn)了“何莫非”組合,至“五四”以后,書面仍偶見使用。請看下面的6例:
1) “率性之謂道”,《或問》只言“馬首之可絡,牛鼻之可穿”,都是說以人看物底。若論飛潛動植,各正其性,與人不相干涉者,何莫非道?恐如此看方是。(南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六十二,第1494頁)
2) 青神開百丈,江岸轉(zhuǎn)荒涼。薜荔緣松起,蒹葭并竹長。深披豺虎徑,毒犯虺蛇鄉(xiāng)。何莫非王事?牽夫可惋傷。(元·姚燧《發(fā)舟青神縣》?!对娺x二集·乙集》,第188頁)
3) 凡自古為君子儒者,何莫非此道?道統(tǒng)之源,集大成于夫子,續(xù)于儒者。(元·鄭思肖《早年游學泮宮記》?!多嵥舷壬募?,第29頁)
4) 喻工部玉泉先生、尤文簡遂初先生、李肅簡小山先生、蔣忠文實齋先生,何莫非吾錫之人而起家于邑者?相望百有余歲。(元·尤棟《重建五先生祠堂記》。佚名《無錫縣志》卷四下,第775頁)
5) 自舍人之貶所,論者皆以嘆,處比承居之安然,殊不少動,何莫非君子所造之深而有以自得也?(北宋·蔣穎叔《與錢舍人帖》。南宋·魏齊賢、葉棻合編《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六十七,第242頁)
6) 統(tǒng)榜曰“文石書院”。文石者,澎產(chǎn)也。其石五色繽紛,文章炳蔚。石之文何莫非人之文也?因取而名焉。(清·胡建偉《澎湖紀略》卷之四,第80頁)
例1)是李方子記錄的楊至向朱熹請教所提出的問題,而楊至自己的記錄是:“‘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皆是人物之所同得。天命之性,人受其全,則其心具乎仁義禮智之全體;物受其偏,則隨其品類各有得焉,而不能通貫乎全體?!市灾^道’,若自人而言之,則循其仁義禮智之性而言之,固莫非道;自物而言之,飛潛動植之類各正其性,則亦各循其性于天地之間,莫非道也。如《中庸或問》所說‘馬首之可絡,牛鼻之可穿’等數(shù)句,恐說未盡。蓋物之自循其性,多有與人初無干涉。多有人所不識之物,無不各循其性于天地之間,此莫非道也。如《或問》中所說,恐包未盡?!保ā吨熳诱Z類》卷六十二,第1493-1494頁)兩人所記詳略不同,但很明顯,楊至自己所記是用“莫非”雙重否定強調(diào)“都是道”,李方子所記用“何莫非道”是以反詰的方式強調(diào)飛潛動植各正其性“都是道”。兩人的表述意思一樣,只是方式不同。例2)姚燧的詩作慨嘆纖夫的艱辛,“何莫非王事”表反詰,是說:什么不是天子之事呢?例3),《早年游學泮宮記》的作者鄭思肖由宋入元,不過,據(jù)這篇作品開頭“我自三十六歲科舉既斷之后,絕不至于學校。又三十一年,終不能忘其為儒也”云云,比照作者生年(1241),可知作品寫于元代。例中的“道”指的是儒家的忠孝之道,“何莫非此道”表反詰,是說:誰不是奉行此道?例4)是說:喻玉泉、尤遂初、李小山、蔣實齋四位賢者,誰不是我們無錫之人而成長于這里呢?例5),蔣穎叔是北宋人,與王安石、蘇軾同時;為安慰鼓勵被貶的友人錢舍人君倚,他寫了《與錢舍人帖》,“何莫非君子所造之深而有以自得也”大意是說:錢舍人對貶謫安然處之,哪里不是因為君子有很深厚的修養(yǎng)而能夠正確對待呢?例6),胡建偉是乾隆時人,曾創(chuàng)“文石書院”,這段話是解釋書院命名之由,“石之文何莫非人之文也”表反詰,是說:石頭的文采哪里不是人的文采呢?
根據(jù)以上6例,我們可以對“何莫非”的語義功能和句法特點作出以下概括:
(1)當述說對象是復數(shù)的事物時,是“什么不……”的意思,如例1)、2)。例1)述說的對象是“飛潛動植,各正其性,與人不相干涉者”,參照楊至自己記錄的肯定表述方式,可以確定其為復數(shù)。例2)述說的對象是“王事”,明顯也是復數(shù)。
(2)當述說對象是復數(shù)的人時,是“誰不……”的意思,如例3)、4)。例3)的“自古為君子儒者”是復數(shù),例4)的主語是喻玉泉等四人。
(3)當述說對象是單數(shù)的事物或不能區(qū)分單復數(shù)的抽象事物時,是“哪里不……”的意思,如例5)、6)。例5)述說的對象是錢舍人的態(tài)度,例6)述說的對象是石頭的文采,皆屬抽象事物。
“何莫非”始見于北宋,有3例①我們利用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制的“漢籍全文檢索系統(tǒng)”和上海人民出版社《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進行調(diào)查。“漢籍全文檢索系統(tǒng)”收錄文獻相當豐富,只是對少量文獻的時代歸屬問題處理不當,我們對這些文獻的時代歸屬進行了調(diào)整。本文各個時代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皆以這兩種語料庫所收文獻為范圍,二者有重復則去其重復,如有超出范圍者則加以說明。。這3例,1例表“哪里不……”,2例表“什么不……”。表“哪里不……”的即上面的例5),表“什么不……”的2例如下:
7) 域中有物,天以之高,地以之厚,日月星辰以之明,人神上下以之寧,云風雨,雪霜霆震,下至于山川草木,鳥獸魚鱉,何莫非其為之?而莫之或知,雖古之圣哲,亦不知其為誰何也,從而命之曰道。(鄭俠《連州靈禧真君記》?!段魈良肪砣?95頁)
8) 是故乾得之以成道,天得之以成歲,人得之以成性,何莫非斯道也?(郭忠孝《易說》。方聞一編《大易粹言》卷一,第24頁)
例7),鄭俠(1041-1119)是北宋福州福清人,《連州靈禧真君記》里的這一段話是強調(diào)“道”的重要性,“何莫非其為之”是說:什么不是道造就的呢?例8),郭忠孝是北宋末年人,采錄其釋《易》之言的是南宋的《大易粹言》,“何莫非斯道也”是說:什么不是由于這個道呢?
到南宋,“何莫非”的用例就比較多了。綜合“漢籍全文檢索系統(tǒng)”和《四庫全書》,去其重復,共檢得南宋“何莫非”81例,另加《朱子語類》1例,總計82例。這些用例,表“什么不……”的占絕大多數(shù),有72例,表“誰不……”的3例,表“哪里不……”的7例。下面略舉幾例:
9) 國之大事,何莫非政?獨戎政謂之政,何也?(時瀾《增修東萊書說》卷三十《周官》,第417頁)
10)舉天地之內(nèi)之人,何莫非同胞之眾子?(包恢《跋林次麟〈東宮事鑒〉》?!侗种愀迓浴肪砦?,第754頁)
11)故林林總總,充塞乎天地之間,何莫非造化自然之文乎?(黃震《廣德軍重建藏書閣記》。《黃氏日抄》卷八十七,第913頁)
12)天之生賢才,初意豈無為?民胞物同與,何莫非己累?(文天祥《題莆陽卓大著順寧精舍三十韻》?!段纳郊肪硪唬?63頁)
13)道家者流,清凈自命,其高至于拔宅騰霄漢,絕粒餐朝霞,豈必以口腹累人者?然日用飲食,何莫非道?(黃夢炎《報忠觀置田記》。徐碩《嘉禾志》卷第十七,第6頁)①黃夢炎《報忠觀置田記》例出元初刊行的《嘉禾志》,“漢籍全文檢索系統(tǒng)”原置于元代,實際上,據(jù)這篇“記”文末所言,其寫作時間為南宋“咸淳五年”。
14)夫子之時,既無近世讀書作文之俗,學何莫非學乎此者?(汪夢斗《北游集》卷下,第468頁)
例9),《增修東萊書說》乃呂祖謙撰、其弟子時瀾增修。據(jù)《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呂祖謙原書“始《洛誥》終《秦誓》”,《周官》在《洛誥》之后《秦誓》之前,故此例是呂祖謙之語。這6例,例9)、11)、12)、13)表“什么不……”,例10)表“誰不……”,例14)表“哪里不……”。
元代“何莫非”共72例②“漢籍全文檢索系統(tǒng)”置于“宋遼金”部分的鄭思肖2例,實際上出于鄭氏入元后的作品,故這里計入元代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什么不……”的仍占大多數(shù),有57例,表“誰不……”的有6例,表“哪里不……”的有9例。例如:
15)人之一身,內(nèi)有父母兄弟夫婦,外有宗族姻親朋友,近而鄉(xiāng)黨,遠而四方,推吾愛親敬長之良知良能以達乎彼,何莫非吾之所當厚善者?(吳澄《送李教諭赴石城任序》。《吳文正集》卷二十八,第294頁)
16)至于周而律之繁極矣,五刑之屬,至于三千。若一按之律,盡從而刑之,則何莫非投機觸罟者?天下之人無完膚矣!(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一百六十二《刑考一》,第615-616頁)
17)雖明公今日得致身清峻,為帝者師,震動一時,光耀四方,亦何莫非文正之余光緒業(yè)?(劉岳申《與吳草廬書》?!渡挲S集》卷四,第213頁)
18)此其仁愛忠厚之志,何莫非帝德罔愆而好生之本心哉?(王充耘《書義矜式》卷一,第454頁)
例15)、16)表“誰不……”。例16)是說周朝的律法極繁,如嚴格執(zhí)行,那么誰不是觸犯法律的人呢? 例17)、18)表“哪里不……”。
明代“何莫非”用例共132例。表“什么不……”101例,表“哪里不……”26例,表“誰不……”5例。值得注意的有兩點:一是有1例見于小說;二是表“哪里不……”的比例近20%,比南宋的8.5%、元代的12.5%都有提高。例如:
19)子牙答曰:“陛下居天子之尊,諸侯守拒四方,萬姓供其力役,錦衣玉食,貢山航海,何莫非陛下之所有也?……”(《封神演義》第九十五回,第953頁)
20)天順二年,臨川吳征士與弼,入京擇日而后廷見?!{起因慘然,出至左順門,脫帽視兩蝎存焉,頂螫已腫,人始知其不能承旨,以忍痛故。噫!此何莫非數(shù)也哉?(何孟春《余冬序錄摘抄內(nèi)外篇》卷一,第16頁)
21)夫禮者,敬而已矣。惟其所在而致敬焉,禮也。故天子巡狩,諸侯各朝于方岳,何莫非禮乎?(湛若水《春秋正傳》卷十五,第243頁)
22)使得罪之臣伏而思曰:皇恩之浩蕩如此!則受辜之日,何莫非愧悔之年?(《明實錄·明熹宗實錄》卷之五十九,第19頁)
例19)出自小說《封神演義》,表“什么不……”。例20)至例22)皆表“哪里不……”。例20)“此何莫非數(shù)也哉”的主語“此”指的是吳與弼因蝎螫頭頂而未能在英宗面前顯才華這件事,是單數(shù),句意為:這哪里不是天數(shù)呢?例21)是針對上文諸侯朝見天子“朝于廟”才合乎“禮”的說法進行反駁,句意為:天子外出巡狩,“諸侯各朝于方岳”,哪里不符合禮呢?例22)“受辜”即受懲罰,句意為:那么受懲罰之日,哪里不是愧悔之時?
清代“何莫非”發(fā)展到鼎盛,有三點值得注意:(1)用例增多,共有236例③“漢籍全文檢索系統(tǒng)”清代“何莫非”電腦檢索顯示135例,剔除15次重復出現(xiàn)者,將清呂留良等人編《宋詩鈔》中文天祥詩1例歸入南宋,將置于明代的《南天痕》(明清之際凌雪所撰)中的1例、置于“民國”的梁啟超文中的1例歸入清代,得121例;《四庫全書》中與“漢籍全文檢索系統(tǒng)”不重復者有115例。;(2)表“哪里不……”的用例多見,就《四庫全書》中的115例而言,表“什么不……”79例,表“誰不……”5例,表“哪里不……”的有31例,表“哪里不……”的比例近27%;(3)文獻分布面廣,詔書奏疏,史料筆記,政治哲學論著,方志碑銘,游記小說,均可見用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小說中有16例。例如:
23)今日之會,良非偶爾。天后得印而有遭逢,何莫非太陰主提攜之力?(呂熊《女仙外史》第十四回,第328頁)
24)畢吏部道:“你說李青蓮飲酒無益,那《清平調(diào)》三章,何莫非酒中來者乎?足下不飲酒,請問詩稿如青蓮否?”(劉璋《斬鬼傳》第九回,第178頁)①例中“說”字原無,據(jù)長江文藝出版社1980年版《斬鬼傳》第95頁補。
25)本參贊先知號哲,見遠為明。念爾輩蛙雖井底,何莫非孝子順孫;雀且朝飛,寧不知宸居帝室?爰請命于督撫,將待爾以生全。(庾嶺勞人《蜃樓志》第二十一回,第220頁)
26)吾女求鳳數(shù)年,一無所就,孰意令郎到舍,二人暗里交質(zhì),何莫非天假良緣?(魏文中《繡云閣》第二十五回,第402頁)
27)不料赤鯉負義忘恩,突于一朝將吾二人責打而去,夫婦在洞,幾為莩死,何莫非赤鯉所害乎?(魏文中《繡云閣》第一百一十四回,第1622頁)
這5例均出自小說。除例25)表“誰不……”外,其它4例均表“哪里不……”。
“五四”以后,“何莫非”衰落?!皾h籍全文檢索系統(tǒng)”之“民國”部分收錄文獻70種,僅見2例,1例出自梁啟超1901年10月發(fā)表在《清議報》上的《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1例出自1935年成書的韋千里《千里命稿》。另外,劉武1948年撰成的《莊子集解內(nèi)篇補正》“漢籍全文檢索系統(tǒng)”放在“先秦”部分,其中有2例。梁啟超例應歸清代,“漢籍全文檢索系統(tǒng)”中“五四”后用例僅3例。例如:
28)老子之“塞其兌”,文子之“閉四關,止五遁”,其義均同。即釋氏之“空六塵,凈六根,戒貪嗔癡”,亦何莫非此義也?(劉武《莊子集解內(nèi)篇補正·德充符第五》,第108頁)
總起來看,“何莫非”始見于北宋,到南宋就已經(jīng)流行開來,歷元明至清而發(fā)展到鼎盛。在發(fā)展過程中,表“哪里不……”的用法比例逐漸上升。這一用法比“什么不……”、“誰不……”兩種用法的抽象程度高,其比例上升,體現(xiàn)“何莫非”組合發(fā)育程度的提高,符合詞匯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拔逅摹币院?,這一組合就走向衰亡了。
表反詰的“何莫非”內(nèi)部構成如何?它是怎樣生成的呢?
先秦時期,“何”是疑問代詞;“莫”主要用作否定性無定代詞,有時用作否定副詞;“非”主要用作否定副詞,有時用作動詞。
根據(jù)上面對“何莫非”意義的分析可知,這一組合三個構成成分就其來源說,“何”是疑問代詞,“非”肯定不是動詞而是否定副詞。這一組合的意義實際上是疑問代詞所表達的“什么”、“誰”、“哪里”加上否定形成的,那么,問題的關鍵就是,組合中的“莫”是什么詞性?起什么作用?與此相關的問題是,這一組合的內(nèi)部構成有三種可能:“何+莫+非”,“何+莫非”,“何莫+非”。三種可能當中正確答案到底是哪一種呢?
下面先考察“何莫非”的內(nèi)部構成。
上述三種可能中第一種可能可以排除。“何莫非”反詰句是以“什么不……”、“誰不……”、“哪里不……”這種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墒牵绻昂巍?、“莫”、“非”是三個詞,三者以對等地位組合,那么,無論“莫”是用作否定性無定代詞還是用作否定副詞,“莫”和“非”都構成雙重否定;雙重否定是肯定,疑問代詞“何”加上肯定構成反詰句就是表否定,這與“何莫非”反詰句表肯定明顯不符。
第二種可能性也可以排除。因為大約從唐代起,“莫非”成為語氣副詞,表測度,意為“該不是”;至明代,“莫非”又產(chǎn)生表反詰的用法,意為“難道”。無論是“該不是”義的“莫非”,還是“難道”義的“莫非”,位于“何”后都難以構成“什么不……”、“誰不……”、 “哪里不……”的反詰表達。
剩下的可能只有第三種了。南宋之后文獻中的“何莫而非”、“何莫而不”組合為第三種可能提供了有力的證明。
南宋前期,文獻中就出現(xiàn)了“何莫而非”、“何莫而不”的組合:
29)此乃人道正理,以行于世,而人自樂親之,四海之內(nèi),何莫而非兄弟?是則何孤立之憂乎?(張栻《癸巳論語解》卷六,第265頁)
30)論性之本則一而已矣,而其流行發(fā)見人物之所稟,有萬之不同焉。蓋何莫而不由于太極?何莫而不具于太極?是其本之一也。(張栻《癸巳孟子說》卷六,第477頁)
張栻(1133-1180)與朱熹同時,他的《癸巳論語解》、《癸巳孟子說》均成書于1173年。在朱熹與弟子的問答中出現(xiàn)“何莫非”,在張栻的著述中出現(xiàn)“何莫而非”、“何莫而不”,三種組合同時代出現(xiàn),這是很值得關注的。這1例“何莫而非”、2處“何莫而不”均表反詰,與“何莫非”用法相同。
下面再舉幾例張栻之后“何莫而非”、“何莫而不”的用例:
31)陰陽之忒其節(jié),雨旸之失其宜,何莫而非我也?(歐陽漢老《禹湯水旱何由》。魏天應編選《論學繩尺》卷四,第245頁)
32)清濁高下,抑揚徐疾,何莫而非自然之音哉?(李祁《周德清樂府韻序》?!对脐柤肪硭模?71頁)
33)凡所以為民祛患除弊興利而致福者,何莫而非先事之禱,而何俟于今日?(王陽明《答佟太守求雨》?!锻蹶柮魅肪矶?,第881頁)
34)《圖》《書》出矣,圣人若何而則之?……是其變化無窮之妙,何莫而不本于《圖》乎?……是其先后不易之序,何莫而不本于《書》乎?(王陽明《山東鄉(xiāng)試錄序》附《山東鄉(xiāng)試錄·易》?!锻蹶柮魅肪矶?31頁)
35)此外王朝鄉(xiāng)國、冠婚喪祭、貢獻燕享,凡禮樂之所有事,何莫而非教也?(何孟春《余冬序錄摘抄內(nèi)外篇》卷六,第71頁)
例31)是南宋晚期的用例,例32)是元代的用例,后3例都是明代的用例。這些“何莫而非”和“何莫而不”,意義也都與“何莫非”同。
總之,“何莫而非”、“何莫而不”與“何莫非”同時并用,意義均與“何莫非”同,這有力地證明,“何莫非”的內(nèi)部構成是“何莫+非”。
接下來需要回答的問題就是:“何莫非”組合中的“莫”是什么詞性?起什么作用?
針對這個問題,可以有兩種思路:一是從“莫”與“非”的關系著眼,一是從“何”與“莫”的關系著眼。
從“莫”與“非”的關系著眼,可以設想:“莫”為否定副詞,但與“非”不是構成雙重否定,而是構成同義疊合,起強化語義表達的作用。
“莫”作為否定副詞,在先秦即與“何”組合成“何莫”?!昂文毕惹乜梢?例:
36)小子何莫學夫《詩》?(《論語·陽貨》)
37)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論語·雍也》)
例36)意為:學生們?yōu)槭裁床粚W習《詩經(jīng)》呢?“何莫”是“為什么不”,是反詰,句子要表達的意思是學生們應該學習《詩經(jīng)》。例37)朱熹《四書集注》曰:“言人不能出不由戶,何故乃不由此道邪?怪而嘆之之辭?!备鶕?jù)朱熹的解釋,此例“何莫”同例36),也是“為什么不”之意,表反詰。秦漢以后,“何莫”歷代都見使用,意義均同先秦,用于反詰,表肯定。
如此說來,“何莫”即“何不”,“何莫非”中“莫”與“非”同義疊合,整個組合還是“何不”,因此可以表達“什么不……”、“誰不……”、“哪里不……”等義。但是,顯而易見,這一設想面臨兩大障礙。一是就結構言,“何莫非”是“何莫+非”,表達同一意義的還有“何莫而非”、“何莫而不”,“莫”與“非”不是直接組合,換句話說,“莫”與“非”是跨層的,這種情況,疊合的可能性極小;一是就意義言,兩個否定詞組合一般是構成雙重否定,疊合為一重否定的可能性極小。
從“何”與“莫”的關系著眼,可以設想:“莫”為代詞,與“何”發(fā)生了語義方面的某種相互作用。這種作用按裴學海的說法,應屬同義疊合;而我們則傾向于認為是詞義吸納融合。
裴學海在《古書虛字集釋》卷十中說:“‘莫’猶‘何’也。古謂‘何’曰‘莫’,即今之謂‘何’曰‘蟆’也。(通書蟆作么)‘莫’為‘蟆’之古音?!俄n非子·難一篇》:‘晉平公與群臣飲,飲酣,乃喟然嘆曰:莫樂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違也?!稀钟枴巍??!比绻崾系恼f法可以成立的話,那么,“何莫非”的生成機制就有可能是“何”“莫”同義疊合,然后加上“非”??上?,裴氏釋《韓非子》此處“莫”為“何”即使可以成立,也只是孤例。
我們認為,“何莫非”語義的生成很可能是“何”“莫”二詞詞義吸納融合的結果?!澳痹谙惹厥浅S玫姆穸ㄐ詿o定代詞,意為“沒有誰”、“沒有什么”。從先秦開始,文獻中可見“莫非”組合,最早的是《詩經(jīng)》中的2例:
38)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jīng)·小雅·北山》)
“莫非”是“沒有什么不”、“沒有誰不”,用于陳述句,以雙重否定表肯定。語言表達中需要特別強烈的肯定時,往往用反詰句。在“莫非”基礎上要增加肯定強度,就會前加“何”構成“何莫非”反詰表達。上文例1)楊至自己所記是“莫非道也”,李方子所記則用“何莫非道”,兩人的表述基本意思一樣,但后者用反詰方式表達了強度更高的肯定,不容置疑。類似的還有下面幾例:
39)自此而下至于文王,其眉壽無有害者,莫非此理也。(南宋·時瀾《增修東萊書說》卷二十五《無逸》,第370頁)
40)其所以迎刃破竹者,何莫非此理?(南宋·呂祖謙《與陳同父》?!稏|萊外集》卷六,第423頁)
41)皇天無私贊經(jīng)綸,率土何莫非王臣?(明·江敬弘《東屯吏》。明·陳敏政《新安文獻志》卷五十,第652頁)
42)何莫非王土?而困此兩郡民乎?(清·傅澤洪《行水金鑒》卷八十五,第360頁)
例39)實際上也是呂祖謙語,可與例40)比對;例41)、42)可與例38)比對?!澳谴死怼睂Α昂文谴死怼保澳峭跬痢睂Α昂文峭跬痢?,“莫非王臣”對“何莫非王臣”,都是加“何”后表達的基本意思相同而表肯定的強度大大提高。
“莫非”加上“何”后基本意思不變,應該是“何”“莫”之間發(fā)生了以“何”為主體的詞義吸納融合?!澳睘榉穸ㄐ詿o定代詞,意為“沒有誰”、“沒有什么”,這與疑問代詞“何”表“什么”、“誰”意義上有相同點,因此,在“何莫非”組合中,“何”吸納融合了“莫”的相關元素,使“何莫”成為表“什么”、“誰”的合成體,“非”表否定,這樣就形成了“何莫非”以“什么不……”、“誰不……”、“哪里不……”的反詰形式表強式肯定的特點;也正因為“何莫”成了表“什么”、“誰”的合成體,于是才有“何莫而非”、“何莫而不”等組合。
綜上所述,“何莫非”產(chǎn)生于北宋,在清代發(fā)展到鼎盛;它僅用于反詰句,表達“什么不……”、“誰不……”、“哪里不……”等義;它的內(nèi)部構成是“何莫+非”;它的語義生成機制很可能是:“何”“莫”之間發(fā)生了以“何”為主體的詞義吸納融合,“何莫”成為表“什么”、“誰”的合成體,與“非”組合,以反詰形式表強式肯定。
【附記】本文在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年會(2010年11月,廈門大學、武夷山)上宣讀,承蒙董志翹、王云路、劉傳鴻、楚艷芳等學者提出寶貴意見,謹致謝忱!
董志翹、蔡鏡浩 1994 《中古虛詞例釋》,吉林教育出版社。
劉堅、江藍生等 1992 《近代漢語虛詞研究》,語文出版社。
盧烈紅 2012 “莫非”源流考,《南開語言學刊》第2期。
主要引用書目(依音序排列):
(1)《北游集》,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87冊。(2)《敝帚稿略》,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78冊。(3)《春秋正傳》,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67冊。(4)《大易粹言》,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5冊。(5)《東萊外集》,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50冊。(6)《封神演義》,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新1版。(7)《黃氏日抄》,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08冊。(8)《嘉禾志》,臺北成文出版社“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566號,1983年。(9)《癸巳論語解》,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99冊。(10)《癸巳孟子說》,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99冊。(11)《論學繩尺》,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358冊。(12)《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3)《女仙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說集成”,1990年。(14)《澎湖紀略》,臺灣大通書局“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一輯,1984年。(15)《申齋集》,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04冊。(16)《蜃樓志》,漓江出版社,1994年。(17)《書義矜式》,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8冊。(18)《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9)《文山集》,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84冊。(20)《文獻通考》,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613冊。(21)《吳文正集》,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97冊。(22)《無錫縣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492冊。(23)《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353冊。(24)《西塘集》,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17冊。(25)《新安文獻志》,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375冊。(26)《行水金鑒》,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81冊。(27)《繡云閣》,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說集成”,1990年。(28)《余冬序錄摘抄內(nèi)外篇》,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0337冊,1937年。(29)《元詩選二集》,中華書局,1987年。(30)《云陽集》,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219冊。(31)《增修東萊書說》,臺灣商務印書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7冊。(32)《斬鬼傳》,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說集成”,1990年。(33)《鄭所南先生文集》,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1985年新1版。(34)《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94年。(35)《莊子集解內(nèi)篇補正》,古籍出版社,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