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鋒張怡梅
(1.江蘇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學,210008;2.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qū)浦廠中學,210031)
在體育教學中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實踐與思考
沈鋒1張怡梅2
(1.江蘇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學,210008;2.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qū)浦廠中學,210031)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體育與健康課程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注重激發(fā)學生的運動興趣,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技能和方法,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fā)展。[1]體育與健康作為一門以技能學習為主的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這與其他以文本類知識學習為主的學科有著顯著的區(qū)別,在體育教學中,學生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主體性對運動技能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的主體性在運動學習中到底該如何界定,又該如何發(fā)揮?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是不是就意味著教師的主體地位被削弱了呢?本文基于心理學層面,結合實踐案例,談一點個人的思考,以期與同行共饗。
(一)什么是主體
主體是相對客體來說的,是認識論上的一對關系范疇,是基于具體的活動而言的,離開了具體的、現(xiàn)實的活動就無所謂主體和客體?;顒又械闹黧w具有主體性,包括自主性、能動性、主觀性等,主體只能是人而不可能是其他事物。相對主體來說,客體是作為主體的人的活動所指向的對象,是主體所欲認識和改造的對象,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其他事物。[2]體育教學包含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教材)三個方面,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在目標、內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是一致的,因此教師和學生作為教學活動中的“復合主體”,[3]面對著共同的客體—教學內容(教材),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是一種交往活動,是認識論中的主體間關系。
(二)教師與學生的主體間關系
體育教學是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有組織、有計劃地指導學生以各種形式主動積極地學習體育知識、技能和方法的多邊活動過程,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的實質是交往,教師與學生的主體間關系具有兩層含義。首先,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教師擔負著教學過程的組織、引導、促進等職責,教師是教和導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有選擇的權利和表現(xiàn)自我的權利,學生是學與練的主體。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進行交流,在持續(xù)地發(fā)生交互作用的基礎上形成“學習共同體”。教師高效的“教”促進學生有效的“學”,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反過來促使教師不斷反思并改進自己的教學行為,從而實現(xiàn)教學相長。在體育教學中,教師的主體作用體現(xiàn)在教師對學習的指導,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xiàn)在學習的內在動機水平,兩者的連接點是學習。[4]學生的學習一旦離開教師正確的指導,就算是積極、主動的學,也只能是無目的、迷茫地學,離開教師的指導的學習充其量算作自學。同樣,離開學生積極、主動地學,教師的指導也只能是流于形式,收不到實質性的效果。
(一)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三個方面
1.設定合適的教學目標
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基石,是一切教學行為的歸宿,教學目標既是教師指導的目標,也是學生學習的目標,在預設教學目標時要關注到學生的客觀差異,貼近每一位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使運動水平、身體條件各異的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的成功,[5]成就感的驅使可以讓學生在運動學習中發(fā)揮其主體作用。譬如在籃球單手肩上投籃教學時,為解決投準問題,將目標設定為:運用相同的技術動作(單手肩上投籃),在不同的運動條件(投籃距離及投籃方式)下,達到相同的投籃命中率。
2.精心設計組織教法
對待各年齡段的學生和不同的教學內容,要精心設計組織教法,充分了解學情,尊重差異,區(qū)別對待。如,小學階段以發(fā)展快速奔跑能力為目標的教學中,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師設計了“穿越封鎖線”的游戲,要求學生以最快的速度沖過“封鎖線”,到達安全區(qū),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fā)出來,練習的效果就顯而易見了,在游戲的過程中,教師再及時地對“如何跑得更快”這一問題進行指導,進一步解決動作技術的學習。
3.引進新穎的教學手段
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幻燈、錄像、計算機等多媒體手段逐漸走進課堂,在體育教學中要善于運用這些多媒體技術,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在技巧前滾翻教學中,教師事先將前滾翻技術的各技術環(huán)節(jié)進行分解,并將練習場地設置成若干個體驗區(qū),每個體驗區(qū)都有視頻在循環(huán)播放該區(qū)的學習任務及練習方法,各學習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按照學習提示卡的提示,在各體驗區(qū)利用多媒體進行學習,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在相對自主和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發(fā)揮,此時的教師成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者、合作者、引導者,并隨時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二)問題驅動是學生主體作用得以發(fā)揮的內在動力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導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創(chuàng)建真實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問題學習,從而促使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
從學生的角度,問題驅動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和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如,在耐久跑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耐久跑練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啟發(fā)他們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發(fā)現(xiàn)的問題是跑到300米時,出現(xiàn)心慌氣短、下肢無力,呼吸困難等癥狀,實在難以堅持,這是耐久跑的“極點”現(xiàn)象,是機體必須要經(jīng)過的一個適應過程,學生在不知原因的情況下變得不知所措,如何克服這一現(xiàn)象,是學生需要解決的問題。此時,教師對“極點”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及克服方法的講解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掌握了相關知識和技能。站在教師的角度來看,問題驅動將以往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轉變?yōu)橐越鉀Q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使學生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
在耐久跑學習中,教師針對學生遇到的困難恰如其分地拋出問題,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經(jīng)驗,讓他們回憶自己遇到“極點”的感受,教師在學生疑惑時進行點撥,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一位學生都能根據(jù)自己對當前任務的理解,運用共有的知識和自己特有的經(jīng)驗提出方案、解決問題,為每一位學生的思考、探索、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新提供了開放的空間,使課堂教學過程充滿了民主、充滿了個性,使課堂氣氛真正活躍起來。
(三)“小碎步、多臺階”式的評價是學生主體作用得以發(fā)揮的持續(xù)保障
新課程理念提倡的評價要多元化,也就是多元的評價主體、多維的評價內容、靈活的評價方法,倡導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相對評價與絕對評價相結合。
以耐久跑為例,筆者通過多年的實踐,發(fā)現(xiàn)“小碎步、多臺階”式的評價對耐久跑的教學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小碎步”是指通過目標引領,將教學目標化整為零,分解成一個一個的小目標,設置成一個一個的小臺階,讓學生看到希望,增加他們完成每一個小目標的信心和決心,實際上是利用了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給學生設定了一個又一個“跳一跳,就能夠得著”小目標,實現(xiàn)了每個小目標,也就實現(xiàn)了這個內容的教學總目標。正是一個一個這樣的小目標,搭建起一條通往教學目標的多級臺階,只要學生越過了這些小臺階,教學目標的達成也就順利實現(xiàn)了。
在體育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是一味地迎合學生的興趣,單一的興趣點會造成學生身體發(fā)展的嚴重失衡,體育教學也會因此而錯失學生各項運動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期,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發(fā)揮學生們的主體作用也不是依靠削弱教師的主體地位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相反,需要教師更好地發(fā)揮出主體作用,才能讓學生們的主體作用得以更好地發(fā)揮。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1.
[3]毛振明,王小美.體育與健康課改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9(4):43.
[4]沈鋒,張怡梅.基于“面向全體學生”的“差異教學”實踐與思考[J].中國學校體育.2014(8):67-68.
本期“案例研析”主持團隊名單:
主持人:浙江寧波 陳昌福
本期特邀嘉賓主持及欄目指導:
浙江師范大學
孫喜和博士
成 員:湖北武漢 徐仲書
安徽安慶 李 莉
山東青島 于周濤
廣東汕頭 任洪章
寧夏銀川 田 龍
山東高青 付國超
江蘇南京 沈 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