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紅霞
6個孩子
噩耗傳來的時候,譚瑞霞和丈夫正圍著爐子話家常。敲門聲突然響起,把他們嚇了一跳:這么冷的天,誰會來串門呢?他們沒有想到,來人不是串門的,是來報信的——譚瑞霞在峽山水庫打工的大伯哥,溺水身亡了!那是1998年冬天,譚瑞霞聽了心里一哆嗦。
那個冬天出奇地漫長,漫長得好像過不去似的。喪禮之后,她經(jīng)常騎40多里地的自行車,去看望大嫂,每次都給孩子們買這買那。大哥不在了,大嫂一個女人家不容易,不能虧了孩子們。
可是,她的溫暖終究沒能抵消失去丈夫的冷,在一個很安靜的日子里,大嫂走了,撇下一雙兒子,大的12歲,小的9歲。私心里,譚瑞霞盼著大嫂回來,可是她也知道,自己應(yīng)該尊重大嫂的選擇。
但是兩個侄子不能沒人管呀,譚瑞霞把他們領(lǐng)回了家,并把戶口遷到了自己家里。
有愛的相處特別融洽,一家人其樂融融地過了幾年。就在這個時候,譚瑞霞的大姑姐家又出事了:大姑姐出現(xiàn)了精神障礙,姐夫身體不好,根本無法照顧兩個兒子?!耙恢谎蚴勤s,一群羊也是放”,那就把孩子也接到家里來吧。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譚瑞霞幾乎沒經(jīng)過思考。只是這樣一來,加上自己的兩個孩子,這個家就有了6個孩子。壓力可想而知。
但譚瑞霞不怕,還挺樂呵。有時候,一家人一起出去,別人看了覺得好奇,免不了會問幾句,譚瑞霞每每都說,他們都是我的,都很聽話,出息著呢。晚上在家沒事,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打牌,歡聲笑語不斷,要是打麻將,能湊兩桌。“你說,誰還有這個福氣?”
100個“杠子頭”
一次偶然的機會,譚瑞霞遇見鳶都義工為白血病患兒募捐的活動,就主動加入其中,從此愛上了志愿服務(wù),“不可自拔”。去醫(yī)院給病人送飯、捐助貧困學(xué)子、幫助孤寡老人……只要有空,只要力所能及,什么活動她都參加。
2008年汶川地震,譚瑞霞從兒子的電話里得知消息,起初并未覺出什么,但放下電話,越想心越揪得慌,那些過去曾從電視里看過的災(zāi)難鏡頭,一個個從腦中閃過,她坐不住了。臨時籌了8000塊錢,帶上100個杠子頭,打了張車票,就上了南下的火車。
那是地震后的第二天,余震不斷,物質(zhì)短缺,她帶著100個杠子頭步行趕往擂鼓鎮(zhèn)、曲山鎮(zhèn),一路上到處是山體滑坡,不時有石塊和砂土落下,她緊緊抓著裝杠子頭的布袋,生怕一不小心劃破了或者掉落懸崖。100個杠子頭,遇到受災(zāi)群眾就發(fā),結(jié)果還沒到擂鼓鎮(zhèn),就發(fā)完了??粗切┣忧由焓诌^來的孩子,她拿不出更多吃的,心酸得只想流淚,同時還有些惱怒自己:怎么就沒再多帶些呢?憑自己的體格,再多帶三五十個,當(dāng)不成問題。
在汶川,譚瑞霞抬傷員、搬運物資、照顧老弱病殘,一連干了29天。回來時,身無分文,瘦了十幾斤。后來有人問她,覺得累嗎?她歪頭想了好一陣子,才說,應(yīng)該累吧,但那個時候不覺得,只想干更多的活,救更多的人,把受傷的老百姓,盡快抬到救助站。
20斤黃瓜
2010年4月,青海玉樹發(fā)生地震。譚瑞霞從電視里看到那兒蔬菜非常緊缺,出發(fā)前特意準(zhǔn)備了20斤黃瓜,一根根洗好,背上。
到達玉樹后,譚瑞霞先到了一處野戰(zhàn)醫(yī)院,那里,等著看病的群眾排成了百米長的隊伍。一個小男孩依偎在媽媽懷里,不停地哭鬧。譚瑞霞掏出一根黃瓜,走上前去,遞到孩子手里。小男孩立馬停止了哭鬧,帶著眼淚就啃起來。接著,一個、二個、三個……更多的孩子湊到她的身邊,黃瓜,很快便分光了。
在玉樹縣物資儲備庫,譚瑞霞等16人組成了搬運小組。這個小組每天最多休息四五個小時,其余的時間都在搬,搬,搬。有時候腰已經(jīng)彎不下了,腿已經(jīng)邁不開步了,胳膊仍不聽使喚一般伸出去。譚瑞霞年紀(jì)已經(jīng)不小了,26天后,看她身體實在吃不消,紅十字會給她調(diào)換了一份看似輕松的工作——到醫(yī)院照顧病人。
那么多病人!譚瑞霞幾乎都是小跑著干這干那,能有那么一小會兒讓屁股挨到座位,喘口氣,那得叫一聲阿彌陀佛。其實,也不是不能“躲個懶”的,可是這是災(zāi)難過后的救援啊,“咱到這兒來是干什么的”,分秒必爭都覺得時間不夠用。
在青海省第五人民醫(yī)院,8歲的藏族女孩永杰趴在奶奶的床頭。小永杰的父母常常在外放牧,平時她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地震發(fā)生時,在院子里玩耍的小永杰雖沒有受傷,但奶奶被倒塌的房子砸折了胯骨。譚瑞霞見到祖孫倆時,一老一少正在流淚。8年來,永杰從來沒有洗過澡,頭發(fā)亂糟糟的膠結(jié)成一團,從見到她的第一眼,譚瑞霞就決定,要好好地給孩子洗個澡。
選了個溫暖有太陽的日子,譚瑞霞給永杰洗了平生第一個澡。洗澡時,譚瑞霞往小永杰頭上打了六遍肥皂,小姑娘的頭發(fā)才梳順了。接下來,譚瑞霞又教小姑娘梳辮子、寫漢字,漸漸地,小姑娘的笑聲多了起來,在她眼里,這個阿佳啦(藏族對婦女的稱謂),比媽媽還要可親。
五次援川三進玉樹,志愿救災(zāi)次數(shù)多了,譚瑞霞積攢了一攬子經(jīng)驗。幫災(zāi)民們籌集物資,為受災(zāi)群眾做飯,搬卸救災(zāi)物資,搭帳篷,照顧傷員,為孩子臨時代課、做心理疏導(dǎo)……干啥啥行。2013年雅安發(fā)生地震,她踏上前往災(zāi)區(qū)的火車;7月,甘肅岷縣、漳縣交接發(fā)生地震,她又趕往岷縣。此時,她已年過半百,可是仍沖在救災(zāi)第一線,“有經(jīng)驗,一個人能頂好幾個人用?!彼f。
最后一次從玉樹離開時,譚瑞霞脖子上掛滿了孩子和鄉(xiāng)親送的幾百條哈達。從岷縣歸來時,她包里挎著幾十雙鄉(xiāng)親們?yōu)樗p制的鞋墊……
99把鑰匙
汶川、玉樹地震發(fā)生后,兩地曾有338個孩子先后到濰坊就讀,譚瑞霞經(jīng)常帶上吃的、用的,到學(xué)校看望他們。衣服、毛巾、牙膏牙刷等一應(yīng)生活用品,她像個母親一樣為孩子們置辦齊全。周末,就接孩子們輪流到家中呆兩天。
譚瑞霞的家中有5張床、一個地鋪,80多平米的房子擠得滿滿的。每逢周末,十幾二十幾個孩子來到家中,吃飯時菜用盆盛,饅頭一吃一大袋,晚上睡覺,一張床上擠好幾個,地鋪上躺著一大片。即使“條件這么差”,每到周末,孩子們還是爭先恐后地來,爭先恐后地和“阿媽”拉家常。尤其是女孩,從前她們不懂青春期這回事,是阿媽教會了她們,讓她們知道應(yīng)該怎么照顧自己。所以有了小秘密,她們也愿意和阿媽分享。
譚瑞霞為每個孩子都配了把門鑰匙,那是告訴他們,這是你們的家,只要樂意,隨時可以來。前前后后,譚瑞霞配過96把鑰匙,這意味著,至少有96個孩子曾經(jīng)在這個家里感受過“山東媽媽”的溫暖。
來自北川的羌族小伙張強,如今已是濰坊一家酒店的廚師,他在“干媽家住了一年多”,至今不忙的時候,他還會“回家看看”。
青松青林兄弟倆,在汶川地震中失去了雙親,譚瑞霞在震后100天時認(rèn)識了他們,后來,她把兩兄弟帶回了家,并安排他們到濰坊商校學(xué)習(xí)。青松特別喜歡唱歌,在譚瑞霞的鼓勵下,參加了山東省青歌選拔賽,一舉拿下第一名,現(xiàn)在,小伙子已經(jīng)和北京一家唱片公司簽了約。而青林,也找到了如意的工作,生活得很好。他們不是譚瑞霞的孩子,但說起來,都是她的驕傲呀!
除了曾配過的96把鑰匙,譚瑞霞隨身攜帶的鑰匙掛上,還有3把別家的鑰匙。3把鑰匙的背后,是三戶生活無法自理的鄰居。李子紅家就是其中一戶。
李子紅是譚瑞霞的老鄰居,因患小兒麻痹癥,夫妻倆行動都不便。譚瑞霞就定期到她家,收拾屋子、打掃衛(wèi)生、做飯洗衣。用李子紅的話說,“家里什么東西擺在哪兒,我不知道的她都知道?!边@幾乎是譚瑞霞的另一個家。
428元
其實,對李子紅一家的救助,從很早之前就開始了。那時候李子紅還小,父親已經(jīng)去世,母親和妹妹也都有殘疾,生活極為困難和不便,譚瑞霞就自告奮勇地幫她家挑水,給她家送菜。那時候,多買幾毛錢的菜,她家就能吃兩天。后來,李子紅到了適婚年齡,對象是譚瑞霞介紹的,婚事也是她一手操辦的。
故事講到這里,可能很多人覺得,一個人有那么多的時間、能量去幫助別人,那她是不是個生活安逸、“不事生產(chǎn)”的全職婦人呀?
在濰坊市奎文區(qū)北苑街道則爾莊社區(qū),沒有人不認(rèn)識譚瑞霞。46歲之前,她是一個工人,因為家中孩子眾多,下班后,她不得不到水果批發(fā)市場批發(fā)水果售賣,以補貼家用。46歲之后,她的工人身份之前加了倆字:下崗,救濟金428元/月??空煞蛞蝗说墓べY、這點救濟金和賣水果,不能滿足龐大的家庭開支,她就到勞務(wù)市場上打零工。在那里,她和男人們“搶”活干,種樹、打掃新樓盤、家政服務(wù)、收莊稼……搶到啥是啥,只要給錢就行。
即便如此,鄰居張克祥家每年的取暖費、物業(yè)費都是譚瑞霞交的。張克祥家的大米、油,也多是譚瑞霞送去的。張克祥幾年前患了癌癥,妻子身體也不好,孩子正在上學(xué),經(jīng)濟十分困難,譚瑞霞說,自己能幫多少是多少。
至于自己為什么那么拼命地去幫人,譚瑞霞說:“有的人天生心軟,看不得別人受苦,可能我就是那種人吧?!?/p>
一家志愿者
在勞務(wù)市場打工,譚瑞霞每月能掙 600多元,加上她每月428元的救濟金,除去開支,顯然幫不了幾個人。那她的錢都是哪兒來的呢?
原來,老伴和兒子的工資卡都在譚瑞霞手里,隨她支配。通常的情況是,發(fā)了工資沒幾日,卡里就所剩無幾了,如果他們不早日申請零花錢,連抽根煙都成問題。譚瑞霞去汶川時所帶的8000元,是老父親和姐妹湊的,去玉樹時帶的6000元,則是兒子結(jié)婚時收的禮錢。對此,一家人毫無怨言,或許,這就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吧。
譚瑞霞的6個孩子中,有兩個在部隊服役,一個參軍8年,一個參軍6年,都獲得“優(yōu)秀士兵”稱號,并立功、嘉獎多次。多個孩子曾和她一起趕赴抗震救災(zāi)第一線,從事社會志愿服務(wù),尤其是小女兒鐘欣,多次和媽媽一起深入災(zāi)區(qū),學(xué)護理的她,在醫(yī)院干起活來,很少有比她更快的。她從小就記得媽媽說過的一句話——“勿以善小而不為”,所謂做志愿服務(wù),也不過是一種習(xí)慣、一種生活方式而已。
對譚瑞霞來說,的確是。她現(xiàn)在最常說的一句話是:“我這個年齡,出去打打牌、跳跳廣場舞,玩也是玩,那跟出去照顧別人不一樣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