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拍修圖的文藝說法
Point
人類需要濾鏡、調(diào)光和PS軟件,一如當(dāng)年安托瓦內(nèi)特王后需要藍眼睛和圓下巴。
話說,你自拍是為什么呢?
文藝一點的說法是這樣的:人類了解時間的易逝,以及各人容貌的獨一無二。于萬千時間流逝之中,截取一副容顏獨一無二的瞬間,并給人以永恒的錯覺。這是大多數(shù)藝術(shù)作品希望做的——雕塑如此,繪畫如此。
但是畫像又有其不靠譜的一面。16世紀(jì)時,歐洲繪畫以阿爾卑斯為界,畫風(fēng)分南北。北派荷蘭德國那一帶,善做靜物畫,織物的纖維、金屬的光澤、動物的絨毛,講究讓畫面變成一面高清鏡子,來還原生活;缺點當(dāng)然是:如果模特本身不夠美麗,作為鏡子的畫也不會太好看;阿爾卑斯之南,意大利那邊,則靠鮮明的輪廓、清晰的透視、美麗的軀體。缺點是有時候,意大利畫家為了美,就不那么顧到真實。波提切利在佛羅倫薩畫《維納斯的誕生》名動天下,但細(xì)看之下,維納斯是個歪腦袋長頸龍,此乃為了輪廓之美犧牲比例的名例。
偉大的畫家,未必都以寫實見長。聰明的畫家,更懂得刻意不寫實。18世紀(jì)法國首席女畫家,乃是位閨名瑪麗·路易絲·伊麗沙白·維吉的女士,嫁人從夫姓,就叫勒布倫了。她慣在宮廷行走,給路易十六的瑪麗·安托瓦內(nèi)特王后,畫過不少肖像。勒布倫知道:瑪麗王后的缺點不少:眼凸臉尖眼珠顏色不好看,于是特意做了小加工,給她畫成深陷的藍眼睛、圓潤的下巴頦——若是現(xiàn)在,你把一個姑娘的臉給畫圓了,她不揍你才怪;但那時代,大家都愛圓潤,于是上邀天寵。后來法國鬧了大革命,安托瓦內(nèi)特王后和路易十六上了斷頭臺。勒布倫奶奶腿腳快,逃去了俄羅斯。到底是宮廷畫師,哪兒都能混飯吃。找著門路,給葉卡捷琳娜女皇的兩位孫女公主畫像。公主們年幼,愛做法式打扮,勒布倫給畫了,女皇一看氣炸肺:這倆小浪蹄,光著胳膊露著胸,這是要丟我葉家的臉哪!那個法國來的畫師何在,快發(fā)配到西伯利亞去!
然而,勒布倫奶奶何等人物?聽了這茬,立刻巧筆細(xì)補,給公主畫上衣袖遮住肌膚,順手美化了公主的眉眼,于是此畫立刻光彩奪目,不僅美麗,還被認(rèn)為“深有俄羅斯風(fēng)韻”。葉女皇為之大喜,覺得民族自尊心和當(dāng)奶奶的高尚倫理,都獲得了滿足。
所以為什么我們需要照相呢?
因為我們知道了:畫匠的筆觸,可能美化人物。大家信賴照相機,就像相信一面平板光滑的鏡子似的。人們總相信:照相機給出的形象,會忠實原作。
但是,人類又是不滿足于忠實記錄的。因為我們都有虛榮心,希望能夠在別人誤以為寫實的情況下,讓照片不露痕跡地更美一些。
所以,人類需要濾鏡、調(diào)光和PS軟件,一如當(dāng)年安托瓦內(nèi)特王后需要藍眼睛和圓下巴。相片的忠實記錄屬性,在這時起了掩護作用:對大多數(shù)不熟悉濾鏡的人而言,他們會想“照片總是不能作假的吧”,然后,就被各類濾鏡欺騙了。
但你能責(zé)怪她們嗎?不能。因為一如雕塑、繪畫一樣,照相也只是在經(jīng)歷以下歷程:人類先是需要寫實記錄自己在流逝時光中的一瞬,以便與時間和遺忘抗?fàn)?;人類又需要更美麗的自己,以便哄騙自己的記憶。
或者,我們也可以將上面這些心態(tài),概括起來,直接說:“姑娘我自拍修圖,就是要趁自己還好看時拍一張留個紀(jì)念,好給別人和自己看,讓別人覺得我就是照片里這樣的;不漂亮就修漂亮一點,怎么著?”
——沒關(guān)系,古往今來所有坐在肖像畫家前的人,都是這么想的。
(文/張佳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