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要〕交響樂是馬勒音樂創(chuàng)作的主要領域。在他看來,音樂是復雜的音響邏輯形式的組合,其表演需要特定的體裁和器樂合作來完成。要想使交響樂“令宇宙震動”的能力表達得淋漓盡致,離不開對樂器有著高超駕馭能力的樂隊成員的努力,他要做的就是將他們集合到一起,使他們在完美配合的基礎上展示交響樂之美。
〔關鍵詞〕馬勒交響樂作品創(chuàng)作特色
馬勒是西方晚期浪漫主義樂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10部交響曲,交響樂《巨人》、《復活》和《大地之歌》是其代表作。馬勒的交響樂在情感表達、色彩濃度強調上都極具代表性,這是馬勒對奧德傳統(tǒng)音樂的發(fā)展和突破,也是識別他的名片。
一、馬勒交響樂創(chuàng)作特色
1、異于世俗的作品結構。早在18世紀中后期,交響樂就形成了獨立的四樂章器樂體裁。馬勒的交響曲在結構上與傳統(tǒng)交響樂有著顯著不同,如馬勒《第五交響曲》的第一部分雖然都是以鳴奏曲式為主,但是,在篇幅上,這兩部分都可以當做一個獨立的樂章來看待。《第三交響曲》在結構上更是進行了充分擴展,整個曲子被擴充到6個樂章,僅該樂曲的第一樂章在篇幅上就比貝多芬第五交響樂的篇幅要長。從外在形態(tài)來看,馬勒交響樂在組合上以核心動機為主線,非常關注調性的關聯(lián)性,樂章間的組合關系具有深刻的邏輯意義,不同樂章都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它們又共同出力支撐起古典交響思維的總框架。馬勒交響樂在創(chuàng)作思維和意境表達上,與其他作曲家尤其是傳統(tǒng)作曲家有著明顯不同,但是,這并不妨礙其情感表達,這是馬勒復雜音樂思維定勢的體現,它滿足了古典交響思維在大范圍內展現音樂統(tǒng)一規(guī)律的需求。在馬勒之后,這種充分擴大樂章結構的行為漸成時尚,但是在馬勒之前,卻很少見。在馬勒存在的年代,馬勒是最為夸張、最引人注目的一個。
2、個性化的和聲調性布局。與馬勒在音樂表現上的自在而為相比,他在調性運用上的大膽可以說是有之過而無不及,馬勒一生都在思考人生,他對苦難和現實的冷酷始終難以釋懷,馬勒的悲劇意識在其音樂作品中也有所體現。在馬勒交響樂作品中,我們可以發(fā)現許多不和諧的因素,許多尖銳的和聲常常會不合時宜的出現,許多曲調經常是在這個調開始在那個調結束,這與傳統(tǒng)的德奧交響曲調性布局方法有所不同,這是一種發(fā)展性的調性布局手法。馬勒在其交響樂作品中大量運用了這種和聲調性布局手法。此外,他還經常運用不同音色的樂器與和聲來表達自己的悲觀心理,如在馬勒《第五交響曲》中,調的主音由大七和弦組成,整個作品聽起來讓人感覺都比較緊張。在其《第六交響曲》中,第一樂章小號在吹出ff之后,很快就弱化為pp的和弦,悲傷的色彩貫穿、彌漫了整首樂曲,作者的悲觀心理昭然可見。
3、樂章擺脫文字束縛。馬勒是標題性交響樂推廣者,他的每一部交響樂作品都帶有強烈的標題性,這與馬勒“交響樂無所不包”的思想主旨是相符合的。馬勒在交響樂標題上的創(chuàng)新非常多變,其早期作品都有著詳細的標題提示,但是,以第五交響樂為開始,其音樂作品再沒有詳細的提示或標題。熟悉他的人自然知道,任何說明文字在其音樂面前都是多余的。標題的不同和有無不過是馬勒交響樂的一個方面,他的作品在音樂想象、曲式結構、音樂語言上同樣是有著明顯區(qū)別。不借助文字和標題來表現音樂,這是馬勒“無所不包”的創(chuàng)作思想的體現,它表明馬勒已經擺脫了文字對音樂的束縛。這種無標題音樂使交響樂傳統(tǒng)標題手法失去了意義,為欣賞者提供了廣闊的聯(lián)想空間,也豐富了音樂的價值。
4、樂隊組成數量龐大。馬勒在世時,他作為指揮家的名氣要遠比其作曲家的名氣大得多。馬勒在指揮時喜歡使用幅度較大的動作來表達情感,此外,他還喜歡用層次細膩豐富、音響渾厚的音樂語言和人數眾多的龐大樂隊來表現音樂的表現力。有一次,在《第八交響曲》演奏中,馬勒就用了一個人數超過千人的交響樂隊,在這一龐大的音樂編制中,僅獨唱演員就有七個。馬勒對自己的這一創(chuàng)舉非常滿意。在他看來,音樂是復雜的音響邏輯形式的組合,其表演需要特定的體裁和器樂合作來完成。要想使交響樂“令宇宙震動”的能力表達的淋漓盡致,離不開對樂器有著高超駕馭能力的樂隊成員的努力,他要做的就是將他們集合到一起,使他們在完美配合的基礎上展示交響樂之美。我們可以將龐大的樂隊看做馬勒創(chuàng)作理念的現實實踐表達,要肯定其合理性,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樣的舉動在傳統(tǒng)交響樂演奏中是沒有過的。
二、馬勒交響樂作品的藝術特色
馬勒是一個飽含悲世憫人情懷的藝術家,他從不間斷對人生問題尤其是對現存事物的思考,痛苦和死亡這些困擾人心的問題,是他創(chuàng)作的動力,也使其作品內涵更加豐富,其作品有對人類苦難的精神概括,也有對社會的精神感召,這也賦予了其音樂作品以迥然不同的藝術風格。
1、早期作品積極樂觀。馬勒早期音樂作品主要包括四部交響曲,在《第一交響曲》中,馬勒用清新樸素的語言,描述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塑造了提坦式的英雄,對自己的生活經歷進行了概括、總結,并通過對人和事的探索,對現實和人生的意義做出了解釋。在《第一交響曲》的第三章,馬勒用悲哀的氣息渲染濃郁的死亡意識,但是,在第四樂章,曲子的基調卻變得高漲而飽滿,這種戲劇性的變化,表明了馬勒對生活的熱情?!兜诙豁懬?、《第三交響曲》是馬勒早期的代表性,在《第二交響曲》中,馬勒從生與死的角度揭示了人生哲理,并從思想發(fā)展的連續(xù)上闡述了它與《第三交響曲》的內在關聯(lián)。相較《第一交響曲》,《第二交響曲》對生死的思考更加深入,生與死的理念沖突也更加激烈?!兜诙豁懬烽_章就是生死主題鮮明的“葬禮進行曲”,其后就是對“為什么”這一人生哲理的追問和解答,可見馬勒有著強烈的不甘被命運擺弄的態(tài)度。在《第三交響曲》里,馬勒生動表達了他對自然的喜愛、對生活的向往。從《第三交響曲》的每一章分別用夏天、鮮花、森林為主來命題,人們可以真實感受馬勒將視覺從人類苦難挪開時的愉悅之情。在旋律優(yōu)美的《第四交響曲》中,馬勒的愉悅之情達到了新的高度,他對“天國”的向往,是他積極心態(tài)的寫照。
2、中期作用在情感上開始發(fā)生變化?!兜谖褰豁懬肥邱R勒中期交響樂創(chuàng)作的開始,自此,馬勒交響樂在風格上開始有了顯著變化,樂曲再沒有樂章前的標題和樂章,樂曲開始以純器樂的形式存在,早期音樂溫和明亮的和聲被對位式織體所取代。整體來看,馬勒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歌曲,不論是《孩子們的死亡之歌》還是《五首呂克是歌曲》,都沒有交響曲主題和樂章,但是,樂曲在思想內涵上仍舊有著顯著關聯(lián)。其中,《第五交響曲》是馬勒從天國返回現實后精神體驗、思想感悟的綜合,他在其中點明了自己對現實的迷惑。從早期對外部世界的好奇與探索,到中期沉重的心理危機和內心掙扎,馬勒交響樂作品的悲劇性不斷加強,難以調和的生死抗衡使作品的戲劇沖突更加強烈。馬勒的《第六交響曲》保留了四個樂章,且所有樂章都以a小調這一悲劇常用調為中心調,因此,馬勒又稱這部承載著生死意念的作品為《悲劇交響曲》。由上述可知,在馬勒的早期作品中,死亡這一主題就已經出現,不過在早期馬勒的作品在格調上是積極樂觀的,其中期作品對死亡的認識更加深刻,作品情感基調也發(fā)生了改變。
3、晚期作品蒼涼悲愴。馬勒晚期可謂是命運多舛,他在辭去宮廷歌劇院的工作不久,就失去了年幼的女兒,緊接著又患上了心臟疾病,這些沉重的打擊使馬勒的心境愈加悲涼。他在晚期四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其晚期作品分別是《第八交響曲》、《大地之歌》、《第九交響曲》、《第十交響曲》。在這幾部作品中,尤其是《第八交響曲》、《大地之歌》,聲樂都占據了主導地位,不再像早期那樣只是零碎地出現在樂章、段落里。其中,《第八交響曲》兩部分的歌詞分別以圣詠《降臨吧!造物主的圣靈》和《浮士德》的最后一幕為歌詞,作者對世界乃至宇宙的悲愴之愛完全暴露在世人面前?!兜诰沤豁懬?、《第十交響曲》是純器樂,作者也在《第十交響曲》未完成之前辭世。其實,作者在創(chuàng)作《大地之歌》時,對自己的病情已經非常清楚。他本人也是以告別的心情來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的,他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在這里作品中仍在繼續(xù)。
三、影響馬勒交響樂創(chuàng)作的因素
藝術創(chuàng)作與創(chuàng)作者所處的時代和歷史有著密切關聯(lián)。馬勒處于德奧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的時期,資產階級對生產資料的占有使無產階級愈加貧窮,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為了維護統(tǒng)治,統(tǒng)治階級不得不對內實行高壓政策。作為一個敏感的藝術家,馬勒無法像無產階級一樣拿起武器去戰(zhàn)斗,但是,他可以將自己對社會的直接體驗和對苦難的深刻感受滲透到創(chuàng)作中去,他的作品也因此而帶有鮮明的悲劇、憂患色彩;此外,多災多難的家庭,事業(yè)上遭遇的挫折,女兒的不幸夭折,自身的病痛,也給馬勒帶來了影響。他一方面思考著痛苦、絕望和死亡,一方面通過帶有哲理意義的交響樂來反映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和精神實質,并希望能用悲觀理性主義去影響同時代的人,其作品也因為這些因素的存在而有了特殊的意義。(責任編輯曉芳)
參考文獻:
[1]周皓;音樂一馬當先細節(jié)不斷提升[N];音樂周報;2011年
[2]李秀軍;馬勒對表現主義音樂的影響[J];人民音樂;2000年12期
[3]劉平平;論馬勒交響樂的創(chuàng)作突破與精神內涵[D];中央音樂學院;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