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之
你知道嗎?如果自己因為爬山、蹦極而心跳之后看到異性,你很有可能會以為自己愛上了對方。你知道嗎?給你選擇的自由,往往給你帶來的是痛苦而不是快樂。你知道嗎?給別人買禮物比給自己花錢通常更能使你快樂。你還知道嗎?下班后去逛街一定會讓你錢包大縮水,所以壓力過后選擇泡個澡好于吃一頓或花錢……
是的,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并不了解自己。而心理學家的工作就是通過各種各樣的器械、實驗來試圖了解人類心理及其發(fā)生的原因。當然,嚴肅的心理學會讓人敬而遠之,因為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得懂那些超級復雜的數學公式和神經系統(tǒng)等等。而我們面前的這本《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么》,則是由心理學專業(yè)人士寫的科普文章,讀來輕松有趣,當然也不會如樂嘉的“性格色彩學”那樣是山寨版、偽科學。
該書分6個部分。放空:認識真實的自己;他她:認識自己多一些;人際:認識自己還不夠;盲區(qū):認識不到的自己;抉擇:認識自己了再做;自由:認識另一個自己。分別從認識自己、兩性關系、朋友關系、選擇問題等方面闡述了心理學方面的知識。
著作本書的心理學專業(yè)人士是一群蟄伏在果殼網、富有激情的心理學專業(yè)分子,有心為曾經或正在從事的研究工作正名,也不想脫離人民群眾空談理論,所以選擇了“從學院來,到民間去”的方式,不輟耕耘,為大眾奉上真正靠譜的日常心理現象分析。
就以一開始提到的幾個問題為例。第一個問題的實驗是由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唐納德·赫頓設計的。他們找到一座很高很危險的觀光橋,安排了一個經過訓練但對預期結果一無所知的女生作為實驗員,站在橋中間等待。一會兒,一個身影走近,他緊緊地抓住吊橋的鐵鎖,一步一步小心地移動過來。于是她湊上前去請他配合填寫一份心理問卷,最后給他留了一個電話,說如果想知道調查結果,打電話給小G。作為對照,一模一樣的情景,又在附近一座結實的普通交通橋上上演了一遍,并告訴對方,打電話找小D。以后的一段時間里,實驗人員靜候在一旁,他們總是能接到打給小G的電話,而找小D的卻很少。
第二個問題的實驗是由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吉爾伯特和同事們做的。結論被描述為:“商場里的衣服隨便挑,但最喜歡的還是剛剛買回家試穿的那一刻。沒有固定對象的時候,覺得別人這也不如A,那也不如B,要是約會放個屁,從此關系就沒戲。但一旦結了婚,失去了選擇的自由,放屁、打呼、吧唧嘴就全不成問題了,‘他人挺好的?!?/p>
第三個問題的實驗是由美國密歇根大學市場營銷學教授斯科特·里克做的,結論是“花錢給自己,不如送點禮?!币驗榭茖W證明,不管是揮霍者還是吝嗇者在花錢給別人買禮物時能減少花錢的痛苦(也許是因為他們把為別人花錢看作是一種投資)。所以本書列了一份“果殼收禮指南”:一是寄新年賀卡的時候,千萬別忽視了那些平時摳門的朋友,因為研究證明,在新春佳節(jié),他們會與揮霍者一樣大出血!用一張賀卡換一份禮物,還不值嗎?二是問你要送禮物的朋友、家人想要什么。讓他們選擇會讓他們很痛苦的,還是早點給他們“判刑”吧!尤其是女朋友要明確告訴男朋友自己想要什么,決不允許回答:隨便、都行、你說了算……三是不斷向你的朋友強調,送禮是維持朋友親密關系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不斷向他人灌輸你是一個禮尚往來的好朋友的形象,努力讓別人產生看到你就有給你送禮的沖動。
第四個問題的實驗是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沃斯博士做的。他們認為,人們在各種情境下的自我控制,都是在調用自我調節(jié)資源。自我控制的對象囊括方方面面,例如想法、注意力、表情或行動。這種調節(jié)資源是有限的,就像一方水池中的水,當水池滿滿的時候,即使容易沖動購物的人也能理智地決策;而當水量不多的時候,人們對沖動與欲望的控制力也會降低,更容易沖動性購買。這意味著,如果前一件事耗費了大量的控制資源,那么你對下一件事的控制會變得很困難。
是不是很有趣?書中這樣的實驗共有65個,能讓讀者初步走入心理學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