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中學
《詩經·國風》有曰:“采苦采苦,首陽之下。”其中“苦”指的是苦菜。一個周末的清晨,我沐浴著溫暖的陽光,聆聽著清脆的鳥鳴聲,拿著袋子和采挖野菜的工具向原野走去,也學著《詩經》中古人的樣子去采苦。
苦菜喜歡生長在溝渠或原野,抑或農人的莊稼地里,伴著雜草和莊稼一起生長。在遼闊的黃土地上,勤勞的農人已在大部分土地上種植了玉米,我只好舍近求遠,去無人種植的荒原上尋找苦菜。
在一片平地上,我發(fā)現(xiàn)了它們。用小鏟子一挖,抖去泥沙,那白白胖胖的根部就凸顯在眼前,壯實、可愛,惹人憐之、愛之。將苦菜洗凈,生吃或焯熟涼拌,或制餡包餃子,都別具一番風味。苦菜初入口時確實略帶苦味,用心嚼之,轉苦為甘,繼而甜,令人口舌生津。再喝一口小米粥,甜味越濃,直入肺腑,清爽怡人。因此,也有人稱其為“甜苦菜”。
在爺爺奶奶那一輩,苦菜是救命糧。那個年代,每年青黃不接之時,農民都靠苦菜來充饑。那時苦菜很多,一會兒功夫就能挖到一大籃,吃法也很隨便。用水淘凈,放入水鍋里一焯,用刀剁碎,摻入玉米面或糠捏成窩窩狀蒸熟,配上咸菜,就算是有飯有菜的正餐。這樣的飯食苦而糙,但為了果腹,人們不言其苦,只說它潛藏的甜味。因此,再苦的日子,人們也能從中品出甜味來,一如看到生活的希望,憧憬美好的未來。
這正如一種隱忍、頑強、達觀的處世態(tài)度:先苦后甜,讓人苦中求樂,因此更加懂得珍惜生活。當年紅軍長征途中,曾以苦菜充饑,渡過了一個個難關。江西蘇區(qū)有歌謠:苦苦菜,花兒黃,又當野菜又當糧,紅軍吃了上戰(zhàn)場,英勇殺敵打勝仗。因此苦菜又被譽為“紅軍菜”、“長征菜”。
苦菜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膽堿、糖類、核黃素和甘露醇等,具有清熱、涼血和解毒的功能。在生活富足的年代,人們吃盡美食,嘗遍甜頭,如果在飲食與生活中能適當吃苦,可均衡營養(yǎng),有益身心健康。
品嘗苦菜,苦盡而甘來。先苦后甜的生活,才是人間真味!